建制沿革
宋朝為國家牧馬之地,得名馬村。
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跨包河建設五孔磚石拱橋一座,馬村遂改名馬村橋。
1950年建馬橋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設馬橋鄉。1998年撤鄉設鎮。
地理環境
馬橋鎮位於永城市南部,豫皖蘇魯四省交界處,距市區20.5千米。,面積99.95平方千米,永(城)渦(陽)公路過境。包河穿境。
行政區劃
截至2002年底,全鎮轄30個行政村(馬北、鄭莊、洪寺、何莊、閻廟、梅廟、馬南、龐樓、陳莊、陳灣、小蘇莊、田樓、龐莊埠、劉樓、沈樓、侯寨、王橋、孫莊、同溝、馬彭、常集、武莊、王莊、朱莊、洪溝、唐莊、李莊、鐵塔、菜園、果園),289個村民組,196個自然村,48420人(2017)。
馬橋鎮位於永渦公路穿境而過,包河橫貫東西,交通便利。
經濟概況
馬橋鎮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先後形成蔬菜、甘蔗、苔乾、糧食、木材、蘆筍等七大產業基地。同時引進菸草局資金、技術、人才,反租承包農民土地,先後建成武莊、閆廟、侯寨、劉樓四大菸葉基地,面積達6500畝,年產值達1700餘萬元,
菸葉基地規模在全國首屈一指。
馬橋人民期盼已久的S327馬橋段也已經通車了,自開始規劃日2006年,到目前已有十年之餘。
馬橋鎮被評為2015—2017年度“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選理由:地方戲曲,次評選為動態管理,每三年評選一次。
人口民族
馬橋鎮轄區內基本是漢族,也有少部分人是外來人口屬於少數民族。
2017年,總人口48420人。
社會發展
城鎮建設
馬橋鎮的鎮區面積99.95平方千米,已建成三縱三橫“田”字型大街6條,街道三季有花,四季長青,街道兩旁商鋪林立,
住宅小區風格各異,科教文化事業興旺發達,衛生醫療設施一應俱全,馬橋集鎮已建成小商品、糧食、農資等批發市場,吸引八方客商,年貿易額達1.2億元,通訊發達,實現了“六通”,萬門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
快遞
截至2015年,已有大部分快遞公司的
快遞服務可以配送或服務到馬橋鎮。如果你身在外地想往馬橋寄東西可以參考以下快遞公司。
金融
兩家銀行均已配備有獨立的
ATM存款機。但是還不能實現存取款一體化。
汽車站
位於永渦路旁的馬橋鎮標誌邊上已經是一個約定成俗的汽車停靠點。也是馬橋人默認的一個汽車站。每年大量的外出
務工、
上學、
出遊等人員都從這裡出發,走向全國各地。這個汽車站承載了幾代馬橋人的記憶。從馬橋鎮通了去市裡的汽車,乘車坐車都在此。
附近景點
抗日軍政大學
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舊址位於永城市南50餘公里的
李寨鎮,1940年3月以
新四軍第六支隊隨營學校為基礎成立。抗大四分校的創辦為中國人民的
抗日戰爭和解放事業培養了2000多名軍政幹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為配合這一重大紀念活動,弘揚抗戰精神,激發民眾愛國熱情,
永城市貫徹
國家文物局及省文物局關於推進抗戰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指示精神,積極籌備、加快推進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舊址的布展提升工作。
永城市文物管理部門經多方籌措資金,先後完成了
抗大四分校舊址保護和修復工程方案的立項、編制和實施工作。其次,加強紅色革命文物和資料的徵集、展示工作,利用河南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最新成果,將新發現的相關抗戰文物充實到館藏展示中去,展陳資料得以豐富。此外,新購置展櫃十餘套,紀念館整體基礎建設和展示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布展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確保2015年抗戰勝利日前順利完成提升工程並免費向公眾開放。
包河
包河流域面積原為1404平方公里,經治理後,已調整為1090平方公里。幹流自河南省
虞城縣境於戴莊西進入
亳州境內,東南流,經張店至大夏樓東,復入河南
永城市境;流經裴橋、
馬橋,至丹城西北的喇叭溝口,復入安徽渦陽縣境;經石弓至
鄭溝沿,進入濉溪縣境,折東北流,於臨煥集注入
澮河。亳縣境河道長約30公里,渦陽、濉溪縣境長31公里。渦、濉境喇叭溝口至臨煥集河底高程為26.0~21.7米,底寬35米,深度5.0米左右;排澇能力為216~260立方米每秒,排洪能力為470~560立方米每秒。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