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基本情況,經濟特區,經濟數據,產業結構,生產總值,國家收支,對外貿易,其他數據,產業發展,農業,採礦業,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雙邊貿易,保護協定,徵稅協定,其他協定,其他政策,
概況 基本情況 上世紀70年代前,
馬來西亞 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依賴初級產品出口。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
產業結構 ,大力推行
出口導向型經濟 ,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
1965年,馬來西亞提出首份馬來西亞計畫(簡稱:大馬計畫),該計畫以5年為一個階段,對各方面包括其經濟設下一個發展進步指標,進而使用集中投資在圈定領域來推動國家發展的模式,力圖在5年內達到計畫設定的指標。
1970年起,馬來西亞實施
馬來族 和原住民
優先 的“
新經濟政策 (New Economy Policy,NEP)”,旨在實現消除貧困、重組社會的目標。
1987年起,經濟連續10年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長。
1991年,馬來西亞推出“
國家發展政策 (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NDP)”。另外,同年還提出“2020宏願”的“
國家宏願政策 (National Vision Policy,NVP)”,旨在於2020年將馬來西亞建成
已開發國家 。重視發展高科技,啟動了“
多媒體超級走廊 ”、“生物谷”等項目。
1998年受
亞洲金融危機 的衝擊,經濟出現負增長。政府採取穩定匯率、重組銀行企業債務、擴大內需和出口等政策,經濟逐步恢復並保持中速增長。
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
國際金融危機 影響,馬來西亞國內經濟成長放緩,出口下降,馬來西亞政府為應對危機相繼推出70億
林吉特 和600億林吉特刺激經濟措施。
2009年,馬來西亞採取了多項刺激其經濟和內需增長的措施,其經濟逐步擺脫了金融危機影響,企穩回升勢頭明顯。
2010年,馬來西亞通過經濟轉型計畫(ETP),提出“新經濟模式 (New Economic Model,NEM)”。
2015年,馬來西亞政府公布第十一個馬來西亞計畫(Eleventh Malaysian Plan,2016-2020),主題是“以人為本的成長”,擬通過提高生產力、創新領域、擴大中產階級人口、發展技能教育培訓、發展綠色科技、投資有競爭力的城市等六大策略出發,增加國民收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培養具備先進國思維的國民。
2016年馬來西亞提出“2050國家轉型計畫 (TN50)”,為馬來西亞2020—2050年發展規劃前景。
經濟特區 馬來西亞依斯乾達 (Iskandar Malaysia) :位於馬來半島南端
柔佛州 ,占地面積約2200平方公里,重點推動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鼓勵投資行業包括:旅遊服務、教育服務、醫療保健、物流運輸、創意產業及金融諮詢服務等;
北部經濟走廊 (Northern Corridor Economic Region,NCER) :涵蓋了馬來半島北部
玻璃市州 、
吉打州 、
檳城州 及
霹靂州 北部區域,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重點鼓勵投資行業包括農業、製造業、旅遊及保健、教育及人力資本和社會發展等;
東海岸經濟區 (East Coast Economic Region,ECER) :包括東海岸
吉蘭丹州 、
登嘉樓州 、
彭亨州 及
柔佛州 的豐盛港地區,占地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重點鼓勵投資行業包括旅遊業、油氣及石化產業、製造業、農業和教育等;
沙巴發展走廊 (Sabah Development Corridor,SDC) :涵蓋了東馬
沙巴州 大部分地區,占地面積約7.4萬平方公里,重點鼓勵投資行業包括旅遊業、物流業、農業及製造業等;
砂拉越再生能源走廊 (Sarawak Corridor of Renewable Energy,SCORE) :位於東馬
砂拉越州 西北部,占地面積約7.1萬平方公里,砂州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重點鼓勵投資行業包括油氣產品、鋁業、玻璃、旅遊業、棕油、木材、畜牧業、水產養殖、船舶工程和鋼鐵業等。
經濟數據 產業結構 2018年,馬來西亞農業、採礦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在GDP中所占比例分別是7.8%、7.9%、23.0%、4.5%和55.5%。
2018年馬來西亞產業結構 產值(億馬幣) GDP占比(%) 同比增長(%) 農業 955.8
7.8
-0.4
採礦業 969.7
7.9
-1.5
製造業 2833.4
23.0
5.0
建築業 558.4
4.5
4.2
服務業 6830.8
55.5
6.8
生產總值 2018年,馬來西亞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2298億馬幣(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7%,人均GDP約為37974馬幣。
2013-2018年馬來西亞巨觀經濟數據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GDP)(億馬幣) 經濟成長率(%) 人均GDP(馬幣) 2013
9550.80
4.7
31942.47
2014
10125.06
6.0
33088.43
2015
10628.04
5.0
34064.23
2016
11079
4.2
34994
2017
11736
5.9
36618
2018
12298
4.7
37974
國家收支 2017年,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財政收入2204億馬幣,支出2607億馬幣,財政赤字403億馬幣。
2017年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收支情況 年份 收入(億馬幣) 支出(億馬幣) 赤字(億馬幣) 2014
2251
2624
373
2015
2191
2578
387
2016
2124
2508
384
2017
2204
2607
403
對外貿易 2017年,馬來西亞投資總額為3421.9億馬幣;消費總額9130.7億馬幣;出口總額為9354.9億馬幣,主要出口市場為新加坡、中國、美國,主要進口來源國為中國、新加坡、美國。
2014-2017年馬來西亞對外貿易情況 年份 總額(億馬幣) 進口額(億馬幣) 出口額(億馬幣) 出超 (億馬幣)2014
14491.5
6830.2
7661.3
831.1
2015
13909.8
6511.3
7398.5
887.2
2016
14846
6986.7
7859.3
872.6
2017
17735.3
8381.4
9353.9
972.5
其他數據 【國際儲備】截至2018年底,馬來西亞外匯儲備1014億美元。
【外國資本】 大力吸引外資。主要外資來源地為日本、歐盟、新加坡、中國、韓國和美國。2017年,馬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約410億林吉特。
【通貨膨脹率】2018年馬來西亞通貨膨脹率為1%。
【全國失業率】2018年馬來西亞全國失業率為3.3%。
【主權信用評級】截至2017年12月6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對馬來西亞主權信用評級為“A-”,展望為穩定。截至2018年2月20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對馬來西亞主權信用評級為“A3”,展望為穩定。截至2018年5月11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對馬來西亞主權信用評級為“A-”,展望為穩定。
產業發展 農業 馬來西亞農業產品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油棕、橡膠、水稻、蔬菜、可可、椰子、胡椒等,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在其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馬來西亞是世界上第二大棕油及相關製品生產國、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膠生產國和出口國、第一大橡膠手套、橡膠導管及乳膠線出口國及第五大橡膠消費國。
2018年,馬來西亞農業產值為955.5億馬幣,同比下降0.4%,占GDP的7.8%。馬來西亞農產品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棕櫚油、橡膠、可可、稻米、胡椒、菸草、鳳梨、茶葉等。馬來西亞棕櫚油委員會數據顯示,2017年,馬來西亞油棕種植面積為581萬公頃,同比增長1.3%;原棕油產量為1992萬噸,同比增長15%。截至2016年底,棕油儲量為166.7萬噸,同比減少36.7%。馬來西亞棕油產量和出口量都僅次於印尼,為世界第二大生產國和出口國。馬來西亞橡膠委員會數據顯示,2017年天然橡膠產量為74萬噸,進口量為109.5萬噸,其中40.3%來自於泰國;出口119.4萬噸,其中73.3%出口到中國。
採礦業 馬來西亞石油、天然氣、錫等自然資源儲量豐富,其採礦業以開採石油、天然氣為主。
2018年,馬來西亞採礦業產值969.7億馬幣,同比下降1.5%,占GDP的7.9%。馬來西亞採礦業以開採石油、天然氣為主。2015年,馬來西亞日產原油69.3萬桶,出口額達261億馬幣;全年天然氣開採量682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出口2510萬噸,占天然氣出口的95%,主要出口到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馬來西亞的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管理及開採主要掌握在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手中,2017年該公司在《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184位,全年營業收入494.8億美元,實現利潤40.9億美元。
製造業 自馬來西亞1957年獨立後,製造業以利用本國資源發展加工製造業為主,隨著電子、石油、機械、鋼鐵、化工及汽車製造等行業的深入發展,傳統的初級產品加工業地位逐步下降,製造業成為其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2018年,馬來西亞製造業產值為2833.4億馬幣,同比增長5.0%,占GDP的23.0%。製造業是馬來西亞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主要產業部門包括電子、石油、機械、鋼鐵、化工及汽車製造等行業。
建築業 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部門工程等項目的增多,推動了馬來西亞建築業的發展。
2018年,馬來西亞建築業產值558.4億馬幣,同比增長4.2%,占GDP的4.5%。
服務業 為促進經濟多元化增長,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馬來西亞積極鼓勵服務業發展,服務業逐漸成為其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吸收超過50%的就業人口。
2018年,馬來西亞服務業產值為6830.8億馬幣,同比增長6.8%,占GDP的55.5%。服務業是馬來西亞經濟中最大的產業部門,吸收就業人數占馬來西亞雇用員工總數的60.3%。其中,旅遊業是服務業的重要部門之一。2018年,馬來西亞吸引遊客2583萬人次,主要來自新加坡(1061.5萬人次)、印尼(327.7萬人次)、中國(294.4萬人次)、泰國(191.4萬人次)、汶萊(138.2萬人次)、和韓國(61.7萬人次)。
雙邊貿易 保護協定 1988年11月21日,中國和馬來西亞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關於相互鼓勵和保護投資的協定》。
徵稅協定 其他協定 中馬兩國經貿關係由來已久。除上述投資保護和避免雙重徵稅協定外,近年來,兩國政府先後簽署了《海運協定》、《貿易協定》、《民用航空運輸協定》、《資訊諒解備忘錄》、《科學工藝合作協定》、《體育協定》、《教育諒解備忘錄》等10餘項合作協定。
1999年5月31日,中馬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關於邁向21世紀全方位合作的框架檔案》。
2000年4月12日,中馬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就中國加入WTO的雙邊協定》。
2009年2月8日,中馬雙方簽署了《中馬雙邊本幣互換協定》。2012年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馬來西亞國家銀行續簽了該協定,有效期三年。
2009年6月3日,中馬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關於部分互免持外交、公務(官員)護照人員簽證的協定》。
2012年6月15日,中馬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關於馬中關丹產業園合作的協定》。
2013年10月4日,中馬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馬來西亞政府經貿合作五年規劃(2013-2017年)》。
2015年11月23日,中馬雙方簽署了《關於進一步推進中馬經貿投資發展的合作計畫》。
2015年11月23日,中馬雙方簽署了《關於加強產能與投資合作的協定》。
2015年11月23日,中馬雙方簽署了《關於政府市場主體準入和商標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
2015年11月23日,中馬雙方簽署了《馬來西亞輸華棕擱油質量安全的諒解備忘錄》。
其他政策 2005年7月《中國一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貨物貿易協定》正式實行,至2007年1月,中國和東協6個成員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汶萊)的60%的商品關稅降至5%以下;2010年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全面建成,絕大多數產品正常關稅降為零。為進一步提高本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2013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中國一東協領導人會議上倡議啟動中國一東協自貿區升級談判。2014年8月,中國一東協經貿部長會議正式宣布啟動升級談判。經過4輪談判,2015年11月22日,在李克強總理和東協十國領導人的共同見證下,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與東協十國部長分別代表中國政府與東協十國政府,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正式簽署中國一東協自貿區升級談判成果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關於修訂〈
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 〉及項下部分協定的議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