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頭小吃的發展源遠流長,從19世紀開始,香港已開始有路邊攤檔,它們都是為了維持生計以及照顧社會低下層人士的飲食所需而出現的,至於街邊小吃攤檔則在1950至60年代初發展最為蓬勃,售賣的小吃種類繁多而且價格廉宜,因而深受歡迎,後因衛生問題被政府逐步驅除,這些路邊攤檔遂開始進入店鋪內維持經營,雖然不再在路邊“推車仔”,但所出售的食物仍是街頭所售的小吃,因此極受歡迎。
香港街頭小吃的種類很多,例如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生菜魚肉湯、魚丸、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須、燒賣、煎釀三寶等等都屬此類,它們大多以紙袋或發泡膠盒盛載,而以竹籤或膠匙食用,即買即食,沒有任串燒、何餐桌等設備。從香港街頭小吃的特色與發展,可見香港人獨有的香港飲食文化特色。香港人除了平日生活節奏快捷、工作速度快以外,在飲食方面亦可顯出港人講求快速的心態,不但吃的要快速,連製作食物的也要快速,才能在社會生存,街頭小吃恰好顯示出這個特點。據《蘋果日報》於2002年8月8日的一篇報導所示,香港人每天便吃掉55噸,約375萬粒的魚丸,數量驚人,足見香港人對街頭小吃的熱愛。
基本介紹
歷史發展
特點
- 即買即食,食物亦是即時可以弄好,迎合講求快捷方便、節省時間的香港人。食物是普遍利用紙袋、竹籤食用,都是吃完後一次性的。
- 很多都不太健康。老香港流行的街頭小吃,如油炸粽、炸酥盒(即一種如墨盒狀的油器,內有蘿蔔絲)都含有大量脂肪。而“飛機欖”(即一些裝有三、四枚甘草或辣椒欖的小包)等則在醃製過程上用上大量糖或鹽。雖然近年香港提倡健康飲食,但在旺角街頭還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煎炸食物(如煎釀三寶、炸魷魚須等)或高糖份的小吃(如雞蛋仔、格仔餅等),可見香港人以食為先的文化。
- 製作速度快,相比其他快餐等膳食便宜和不耗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