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餘干辣椒植株長勢中等、株型緊湊、早熟。葉片綠色、莖節紫色,青熟果綠色、老熟果紅色、果面光滑、羊角果、平均單果重5克左右、單株座果90—110個,果實辣味適中、皮薄、肉質細嫩,口感風味好。
營養價值
餘干辣椒偏辣,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豐富,乾物質9%—9.9%,
維生素C105毫克/100克—107毫克/100克,粗纖維2.4%—2.6%,蛋白質1.6%—1.8%,可溶性糖(以葡萄糖計)1.9%—2.2%。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餘干縣土壤分布,大體由南至北,從高到低,即由丘陵至平原。土壤由紅壤土—水稻土—潮土—草旬土,土壤肥沃,質地疏鬆。地貌基本上以低丘和濱湖平原所組成,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部丘陵向西北緩緩傾斜,過渡到濱湖平原,南部的白雲峰海拔390米,北部的皇帝帽海拔13米左右,生態環境優越,土壤多為肥沃的沙質土,pH值在6—6.5之間,有機質含量平均為2.4—3%,適宜種植餘干辣椒。
水文情況
餘干縣位於信江河流下游,信江發源於玉山縣三清山東北麓平家源,流經玉山、上饒、弋陽、貴溪、鷹譚、餘江至縣東南炭埠入境,至潼口灘分兩支。一支由東向北,流經清溪渡、至珠湖受萬年河水,再經十字河與樂平河水合流入繞河,注鄱湖,現稱東大河。一支向西流經龍津至塢石,分別北走江埠,南走楓港,至壩頭合流後,受九龍河水,再經三江口入鄱湖,現稱西大河。境內有信江河、木溪河、大山寨上河,株橋河、九龍河、潤溪河。全縣總蓄水量可達16億立方米,水資源豐富。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質優良,無污染,為理想的農業和人居生活用水。
氣候情況
餘干縣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水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風明顯,無霜期長。全縣年平均氣溫為17.8℃,最冷是1月,平均為5.2℃,極端最低氣溫為-9.1℃。最熱是7月,平均為29.7℃,極端最高氣溫為40.0℃,全年平均活動積溫為6414℃,歷年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0℃的積溫為5688.1℃,歷年平均無霜期為256天,全縣氣溫的區域性差異不顯著,年平均降水量為1586.4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1804.9小時。近十餘年來,全縣冬季氣溫逐漸變暖、大霜、大雪、大冰凍天氣少見,利於餘干辣椒生產。
歷史淵源
據《餘干志》記載,餘干辣椒有6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明清時期被作為餘干縣特產進貢朝廷。
2002年,餘干縣楓樹村註冊“餘干楓樹辣椒”商標。
2012年11月,在湖南長沙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辣椒產業博覽會上,餘干楓樹辣椒以展銷價每千克二百元的價格成為“全球最貴辣椒”。
生產情況
2011年,餘干辣椒地域保護範圍10萬畝,年產量3萬噸。
產品榮譽
2011年12月2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餘干辣椒”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5年,餘干辣椒獲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證書。
2018年9月,餘干辣椒炒肉被評為“中國菜”之江西十大經典名菜。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餘干辣椒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江西省
上饒市餘干縣境內,位於東經116°13′28″—116°54′24″,北緯28°21′36″—29°3′24″。包括洪家咀鄉、
玉亭鎮、黃埠鎮、
楊埠鄉、白馬鄉、古埠鎮、東塘鄉、石口鎮、烏泥鎮、社庚鄉、九龍鄉、大溪鄉、梅港鄉、
楓港鄉、江埠鄉、三塘鄉、大塘鄉、
瑞洪鎮、康山鄉、鷺鷥港鄉等20個鄉鎮。
質量技術要求
(1)土地選擇與改良: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土壤或砂壤土種植,如果土壤酸性過重,栽培辣椒之前需進行改良,可每畝施生石灰150千克調節土壤酸度。
(2)平整土地,施足基肥: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深耕曬田,定植前2周平整耙碎土壤,連溝在內按1.2—1.3米寬做高畦,畦面寬80—90厘米,畦溝寬40厘米左右,畦溝深25厘米左右。畦中間開施肥溝,每畝施腐熟農家肥2000—2500千克、三元複合肥5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餘干縣土地大多缺硼,基肥中可每畝增施硼砂1.5千克。為防止田間積水,地塊四周要開好圍溝,圍溝寬、深均為50厘米,早春辣椒定植前20天覆蓋地膜和大棚薄膜,以提高低溫。
(3)栽培季節:餘干辣椒的傳統栽培季節是3月播種,6月開始收穫。隨著設施栽培的推廣,基本上可作到排開播種,周年供應。栽培方式主要有早春辣椒、晚辣椒、秋辣椒、秋延後辣椒。
早春辣椒:利用塑膠大棚育苗,地膜加小拱棚加大棚,三膜覆蓋栽培,前一年9月下至10月中旬播種,11月下旬至2月定植,4月底至5月中上旬開始採收上市。
晚辣椒:3月中旬播種,4月下旬定植,6月中下旬開始採收上市。
秋辣椒:利用塑膠薄膜和遮陽網避雨、遮陽育苗,6月中下旬播種,7月中下旬定植,9月份開始採收上市。秋延後辣椒:利用薄膜和遮陽網避雨、遮陽育苗,塑膠大棚栽培,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種,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10月開始採收上市,至春節仍有收穫。
(4)育苗移栽:
①床土處理:苗床建在塑膠大棚內,要求疏鬆肥沃,保水保肥,無病菌、害蟲和雜草種子。可用50%田土、30%腐熟有機肥、20%草木灰配製,每立方米床土中加磷肥和粉碎的複合肥各1千克。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各5克,加半乾細土15千克,拌勻製成藥土。播種前將1/3的藥土灑在苗床上,播種後,將餘下的2/3藥土均勻蓋在種子上。
②種子消毒與播種:選擇具有本品種特性的良種進行育苗,種子消毒可採用熱水浸種處理方法,即用52—55℃熱水浸種15分鐘,期間保持水溫,早春辣椒播前進行催芽處理。秋辣椒和秋延後辣椒可採用乾籽播種,播種前用10%磷酸三鈉溶液浸種15分鐘,防止病毒病的發生。播種前一天先將苗床澆透,每平方米播種8—10克,每畝大田用種量50克,播後覆蓋藥土。早春辣椒覆蓋小拱棚保溫保濕,秋辣椒和秋延後辣椒須覆蓋稻草或遮陽網保持床土濕潤,幼苗出土後及時揭去覆蓋物。
③苗床管理:早春辣椒苗期主要以保溫為主,水分管理上掌握“宜乾不宜濕”的原則,大棚空氣濕度大時,應加大通風量,降低棚內濕度。床土乾燥時應選擇晴天中午前澆水,陰天和雨天不能澆水。二葉時及時移苗一次,以種植在營養缽中最好。秋辣椒和秋延後辣椒苗期以遮光、降溫為主,由於苗期蟲害較嚴重,可利用防蟲網隔離,定植前10天開始煉苗。注意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的防治。
(5)田間管理:早春辣椒有5—6片以上真葉時,選晴天及時移栽;秋辣椒和秋延後辣椒有4—5片真葉時,在陰天或者晴天傍晚移栽,每畦栽兩行,株中30厘米。生長前期非地膜栽培的,中耕鬆土2次,並用稀薄人糞尿施肥提苗肥。開花結果期追施一次重肥,每667平方米埋施三元複合肥15千克。辣椒採收期每15天左右追施一次肥料。整個生長期間,可用胺基酸葉面肥進行4—5次葉面噴肥。在水分管理方面,上半年應加強排水工作,防止田間積水;下半年則以灌水為主,以早晚灌水為宜,中午高溫時期切忌灌水。餘干辣椒抗病蟲能力較強,但生產上還要注意病蟲的防治,除利用保護設施、深溝高畦、增施磷鉀肥、加強管理等農業措施外,病蟲發生初期及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秋辣椒和秋延後辣椒較易發生病毒病,生長上應注意蚜蟲的防治,避免病毒病大量發生。採收期間,注意農藥的安全間隔期,期內禁止採摘上市。
(6)採收:餘干辣椒以幼嫩果食用風味極佳,青果過老採收,則口感辣味重、無鮮味。因此,當果實長至4—5厘米長時,及時採收上市。餘干辣椒果實較小,結果多,一般每2—3天採收一次,採收時注意不能損傷枝條,以免影響植株生長。
(7)生產記錄要求:餘干辣椒生產過程已建立生產檔案,記錄投入品的名稱,使用時間、次數、用量、使用方法的每一個技術環節及採取的措施詳細記錄,建立檔案備查並妥善保存。
餘干辣椒嚴格執行NY5010-2002《無公害食品 蔬菜產地環境條件》,產品質量執行NY5005-2008《無公害食品 茄果類蔬菜》標準。
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1)在地域保護範圍內的所有餘乾辣椒生產經營者,都可向該社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2)由合作社安排人員或委託第三方(如縣級以上農業主管部門的技術專家)對申請者生產條件等進行核查,符合條件者可使用“餘干辣椒”農產品地理標誌。
(3)地理標誌質量控制統一採用餘干辣椒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圖案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合作社可定期對標誌申請使用者進行生產管理檢查,檢查不合格可收回標誌使用資格。
(4)標誌者使用者每年須接受政府相關部門的質量抽檢,並將檢驗結果報合作社一份,如檢驗不合格,合格社可收回標誌使用資格。
(5)所有餘乾辣椒農產品地理標誌的使用者最終都需接受單位和個人的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