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戰役武器)

飛彈(戰役武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飛彈(guided missile)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控制其飛行彈道,將戰鬥部導向並摧毀目標的武器。屬於精確制導武器。具有射程遠、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彈
  • 外文名:Guided missile
  • 屬性:飛行器
  • 組成:戰鬥部、控制系統、發動機、彈體
  • 功能:導向目標,並摧毀目標
  • 分類: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等
  • 發明國:德國
基本信息,發展歷史,規模發展,全面發展,作戰使命,分類方法,發展意義,飛彈種類,

基本信息

飛彈(英語:Missile)是一種攜帶戰鬥部,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控制飛行航跡的飛行器。有翼飛彈作為一個整體直接攻擊目標,彈道飛彈飛行到預定高度和位置後彈體彈頭分離,由彈頭執行攻擊目標的任務。飛彈摧毀目標的有效載荷是戰鬥部(或彈頭),可為核裝藥、常規裝藥、化學戰劑生物戰劑,或者使用電磁脈衝。其中裝普通炸藥的稱為常規飛彈;裝核彈的稱核飛彈。洲際彈道飛彈還是核三位一體的中堅一極。
飛彈是一種可以指定攻擊目標,或能追蹤目標動向的飛行武器。在飛彈的制導的分類上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訊號傳送媒體的不同,如:有線制導雷達制導、紅外線制導、雷射制導、電視制導等。另外一種分類是飛彈的制導方式的不同,如:慣性制導、乘波制導主動雷達制導和指揮至瞄準線制導等。
羅伯特·戈達德和他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羅伯特·戈達德和他的第一枚液體火箭
按照飛彈的作用分類可以簡單地分為戰略飛彈戰術飛彈。飛彈的分類原則是由兩個部分所構成:發射的載具的特性與攻擊的目標性質。發射的載具的特性包括:空射,面射,潛射等。攻擊的目標性質包括:對空,對面,對潛。把這兩項原則合併在一起就是目前最常見的各類飛彈的分類系統。
雖然發射載具是飛彈分類的一項原則,不過同一種飛彈往往可以在簡單的改裝下自不同的載具上發射,因此許多飛彈往往會在不同的類別當中重複出現。譬如說魚叉反艦飛彈可以自潛艇、水面艦艇與飛機上發射,因此她會分別出現在潛射反艦飛彈、艦射反艦飛彈以及空射反艦飛彈當中。

發展歷史

飛彈是 20 世紀 40 年代開始出現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首先在實戰中使用了 V-1 和 V-2 飛彈,從歐洲西岸隔海轟炸英國。V-1 是一種亞音速的無人駕駛武器,射程 300 多公里,很容易用殲擊機及其他防空措施來對付。V-2 是最大射程約 320 公里的液體飛彈,由於可靠性差及彈著點的散布度太大,對英國只起到騷擾的作用,作戰效果不大。但 V-2 飛彈對以後飛彈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
德國V-2飛彈德國V-2飛彈
從地面發射攻擊地面目標的叫地地飛彈。這類飛彈還可按射程遠近分為近程(小於 1000 公里)、中程(1000~8000公里)和遠程或洲際(8000公里以上)飛彈。也可按彈道式地地飛彈及巡航式地地飛彈分類。地地飛彈一般攻擊地面的固定目標,但在近距離內也可用於攻擊運動速度低的目標,如反坦克飛彈。
彈道式地地飛彈是發展最迅速的一類飛彈,40 年代後期,美國和前蘇聯分別用德國的器材裝配了一批 V-2 飛彈做試驗,並著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導精度。50 年代出現了一批中程和遠程液體飛彈,這批飛彈的特點是採用了大推力發動機,多級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幾千公里,核戰鬥部的威力達到幾百萬噸梯恩梯(TNT)當量,已成為一種有威懾力的武器。但由於氧化劑仍是液氧,制導系統的精度還不很高,飛彈還是在地面發射的,地面設備複雜,發射準備時間長,生存能力不高。所以這批飛彈只解決了有無問題,還不是有效的作戰武器。
60 年代改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固體推進劑,制導系統使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發射方式改為地下井發射或潛艇發射。這些變動簡化了武器系統,縮短了反應時間,提高了生存能力,使飛彈成為可用於實戰的武器。此後,飛彈技術集中到多彈頭飛彈的發展,一個飛彈運載幾個甚至十幾個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可以瞄準各自的目標。這樣,不增加飛彈的數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彈頭的數量,提高了突破反飛彈防禦體系的機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擊以後生存下來的彈頭數,也給打擊更多的目標提供了可能。多彈頭分導的技術基礎是高精度制導系統和小型核裝置的研製成功。
美國首先於 1970 年在“民兵”Ⅲ 飛彈上實現了帶 3 個子彈頭,隨後美、蘇在新研製的遠程飛彈上都採用了這項技術。隨著進攻性飛彈精度的提高和偵察能力的完善,從固定基地發射的飛彈越來越難以保證自身的安全。採用加固的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存能力低的問題。機動發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較小的飛彈多採用機動發射。大型多彈頭飛彈比較笨重,陸地機動發射會遇到許多困難。一些國家轉而研製便於機動發射的小型單彈頭洲際飛彈。
1944 年 6~9 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 V-1、V-2 飛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飛彈,以及 X-7 反坦克飛彈和 X-4 有線制導空空飛彈,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 50 年代初,飛彈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各國從德國的 V-1、V-2 飛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使用中,意識到飛彈對未來戰爭的作用。美、蘇、瑞士瑞典等國在戰後不久,恢復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進行的飛彈理論研究與試驗活動。英、法兩國也分別於 1948 和 1949 年重新開始飛彈的研究工作。
德國V-1飛彈德國V-1飛彈

規模發展

自 50 年代初起,飛彈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中遠程液體彈道飛彈及多種戰術飛彈,並相繼裝備了部隊。1953 年美國在朝鮮戰場曾使用過電視遙控飛彈。但這時期的飛彈命中精度低、結構質量大、可靠性差、造價昂貴。60 年代初到 70 年代中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戰爭的需要,飛彈進入了改進性能、提高質量的全面發展時期。戰略彈道飛彈採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使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固體推進劑,採用地下井發射和潛艇發射,發展了集束式多彈頭分導式多彈頭,大大提高了飛彈的性能。
AGM-12空地飛彈AGM-12空地飛彈
巡航飛彈採用了慣性制導、慣性-地形匹配製導電視制導紅外製導等末制導技術,採用效率高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彈頭,大大提高了巡航飛彈的作戰能力。戰術飛彈採用了無線電制導、紅外製導、雷射制導慣性制導,發射方式也發展為車載、機載、艦載等多種,提高了飛彈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低空作戰性能和抗干擾能力。
德國KEPD 350金牛座巡航飛彈德國KEPD 350金牛座巡航飛彈

全面發展

70 年代中期以來,飛彈進入了全面發展更新階段。為提高戰略飛彈的生存能力,一些國家著手研究小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戰略飛彈和大型多彈頭鐵路機動戰略飛彈,增大潛射對地飛彈的射程,加強戰略巡航飛彈的研製。發展套用“高級慣性參考球”制導系統,進一步提高飛彈的命中精度,研製機動式多彈頭。以陸基洲際彈道飛彈為例,從 1957 年 8 月 21 日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枚 SS-6 洲際彈道飛彈以來,世界上一些大國共研製了 20 多種型號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30 多年來經歷了 3個發展階段。
SS-6洲際彈道飛彈SS-6洲際彈道飛彈
在此期間,戰術飛彈的發展出現了大範圍更新換代的新局面。其中幾種以攻擊活動目標為主的飛彈,如反艦飛彈反坦克飛彈和反飛機飛彈,發展更為迅速,約占 70 年代以來裝備和研製的各類戰術飛彈的 80% 以上。面對尖銳激烈的國際鬥爭環境,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與領土完整,為了自衛,中國自 20 世紀 50 年代末開始研製飛彈。經過 20 多年的努力,1980 年 5 月 18 日成功地發射了洲際彈道飛彈,1982 年 10 月成功地發射了潛地飛彈,中國已經研製並裝備了不同類型的中遠程、洲際戰略彈道飛彈,及其他多種類型的戰術飛彈。
AIR-2A空空核飛彈AIR-2A空空核飛彈

作戰使命

概括地講,飛彈武器的作戰使命,一是實戰,二是威懾。
美國試射和平衛士洲際彈道飛彈的重返彈頭美國試射和平衛士洲際彈道飛彈的重返彈頭
由於飛彈武器是現代高科技的結晶和化身,具有不同於一般進攻性武器的突出特點,尤其是其威力大、射程遠、精度高、突防能力強的顯著特性,使其成為了具有超強進攻性和強大威懾力的武器,成為了維持戰略平衡的支柱、不對稱作戰的主角和“撒手鐧”、信息化戰爭的主戰裝備、實現精確作戰的必備武器、各類武器平台作戰能力的提升器、現代作戰防禦系統的主要攔截器等。

分類方法

飛彈家族龐大,成員眾多,它們的外貌結構不一,長短大小各異。長者 20 余米,直徑數米,重達 100 多噸;小者直徑 40 毫米,形同普通子彈。根據不同的性能特點,飛彈武器系統有多種分類方法:
各類飛彈各類飛彈
如按飛行方式可分:為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
按作戰任務可分為:戰略飛彈、戰役飛彈和戰術飛彈
按射程可分為:洲際飛彈遠程飛彈中程飛彈和近程飛彈等。
現代飛彈武器呈現出遠中近程兼備、固體液體型號俱全、核飛彈常規飛彈並存的格局。
在飛彈的制導的分類上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訊號傳送媒體的不同,如:有線制導雷達制導、紅外線制導、雷射制導、電視制導等。另外一種分類是飛彈的制導方式的不同,如:慣性制導乘波制導主動雷達制導和指揮至瞄準線制導等。雖然發射載具是飛彈分類的一項原則,不過同一種飛彈往往可以在簡單的改裝下自不同的載具上發射,因此許多飛彈往往會在不同的類別當中重複出現。譬如說魚叉反艦飛彈可以自潛艇、水面艦艇與飛機上發射,因此她會分別出現在潛射反艦飛彈、艦射反艦飛彈以及空射反艦飛彈當中。
魚叉反艦飛彈魚叉反艦飛彈

發展意義

飛彈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問世以來,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得到很快發展。飛彈的使用,使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規模和範圍擴大,進程加快,從而改變了過去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飛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它的發展既依賴於科學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同時又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飛彈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二炮東風-2中程彈道飛彈二炮東風-2中程彈道飛彈
飛彈技術還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自 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世界各國已研製成功 150 余種運載火箭,共進行了 4000 余次航天發射活動。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 83.6 千克發展到 1000 千克以上;火箭的飛行軌道從初期的近地軌道發展到太陽系深空間軌道。以運載火箭為主要支撐的航天技術已發展成為一種新興高技術產業,它是人類對外層空間環境和資源的高級經營,是一項開拓比地球大得多的新疆域的綜合技術,它不僅為人類利用開發太空資源提供技術保障,而且還為人類現代文明的信息、材料和能源 3 大支柱作出開拓性貢獻,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政治、社會與經濟效益。因此,當今世界的航天技術領域已成為各技術先進的大國角逐的重要場所。
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
綜觀世界各國航天技術發展史,幾乎都是與液體彈道飛彈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的。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是由 SS-6 液體洲際彈道飛彈改裝成的,以後又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東方”號、“聯盟”號和“能源”號等運載火箭,在航天活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也是以“紅石”液體彈道飛彈為基礎改制成的,以後又在“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液體彈道飛彈的基礎上發展了“雷神”、“宇宙神”、“大力神”、“德爾塔”等系列運載火箭。西歐諸國早期聯合研製的“歐洲”號火箭,也是以英國的“藍光”液體彈道飛彈為基礎,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又發展研製成功“阿里安”系列運載火箭。同樣,中國的長征運載火箭也是在液體彈道飛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探險者一號探險者一號

飛彈種類

按平台分類
AIM-120先進中程空空飛彈AIM-120先進中程空空飛彈
AGM-65空地飛彈AGM-65空地飛彈
MIM-104愛國者飛彈MIM-104愛國者飛彈
SS-1B飛毛腿地地飛彈SS-1B飛毛腿地地飛彈
按用途分類
魚叉反艦飛彈魚叉反艦飛彈
FGM-148反坦克飛彈FGM-148反坦克飛彈
反艦飛彈(ASBM)
法國Malafon反潛飛彈法國Malafon反潛飛彈
飛彈(戰役武器)
反潛飛彈(ASROC)
反衛星飛彈(ASAT)
按方式分類
戰斧巡航飛彈戰斧巡航飛彈
蘇聯 SS-20 車載版蘇聯 SS-20 車載版
巡航飛彈(CM)
彈道飛彈(BM)
按制導分類
從M1134反坦克飛彈車發射陶式反坦克飛彈從M1134反坦克飛彈車發射陶式反坦克飛彈
飛彈(戰役武器)
有線制導飛彈(TOW)
企鵝反艦飛彈企鵝反艦飛彈
RBS-70防空飛彈RBS-70防空飛彈
紅外製導飛彈(IRH)
乘波制導飛彈(Beam riding)
車載版防空AIM-120車載版防空AIM-120
霍克防空飛彈霍克防空飛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