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上游2號/飛龍3號(SY-2/FL-2)飛彈方面,珠海航展的現場並沒有展出其實物。這種由
洪都集團(前
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次音速
反艦飛彈,於1970年5月開始建案,該廠提出了採用液態燃料發動機、固態燃料發動機以及加長噴嘴的固態發動機等多種方案。1971年6月,首先開始研製液態發動機的上游2號(SY。2“Y”)小型
超音速反艦飛彈,1975年11月首次成功進行模擬飛彈陸射試驗,1980年12月在海軍試驗基地完成遙測陸射試驗,SY一2Y在完成陸射後停止研製,以便全力研製採用固態發動機的上游之號“固”(SY-2G)SY一2G自1977年11月正式試製,1984年8月列入國防科技“七五計畫”,採用了SY-2Y的一些經驗和成果,按照新的固態方案進行總體設計,由彭歷中任總設計師。SY一2G的地面設備、射控系統、護射架與SY-1、SY一1A通用,改良重點包括:
彈體和射控系統局部採用了冗餘度技術;改良助推器提高推力軸線精度,FG-8發動機採用新藥柱,提高了可靠性和可儲存性;
彈頭使用新的聚能穿甲爆破技術,提高穿甲和後續爆破的破壞力。1986年9月,SY一2G首次成功進行陸上發射試驗,1987年12月完成了海上發射試驗,1987年6月的首次定型試驗中,因主發動機連續故障而中止試驗。廠方後來採取12項改良措施以提高其可靠性和
環境適應性,於同年12月在海軍遼西飛彈試驗廠,以7發中6發命中的成績完成定型試驗。1991年3月通過“軍品定型委員會”審查,同年批准了生產定型並投產,正式更名為SY-2艦對艦飛彈,隨即加入大陸海軍服役,裝在雙聯裝
旋轉發射架的053H江湖I、053H1江湖Ⅱ、053HT江湖Ⅳ、053HG江湖V型艦上,取代了原來的SY-1系列飛彈。SY-2量產之後,
洪都集團在90年代不曾停止過在該型彈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設計。從1991年開始,先後提出了艦對艦、空對艦、岸對艦、空對地等4大類多種改良型號,如上游之號”改”,(SY-2G1)、上游2號“改2”(SY-2“G2J)、上游2號甲(SY-2A)、上游2號乙(SY-2B)、上游2號丙(SY一2C)等等,若干乙型曾經進入大陸海軍以及
海軍航空兵服役。SY-2採用與SY-1飛彈相同的氣動外型布局,由彈頭罩、未導引段、引信彈頭段、燃料和控制段以及動力段六大部分組成。與SY-1 相比,其彈重減輕、速度提高、射程增大、破壞力增強,並有目標預選功能,在
飽和攻擊中防止多枚飛彈同時命中一個目標的情況,增強了江湖級
巡防艦的戰鬥力。SY-2基本型的性能如下:射程10至50公里,最大速度高於9馬赫,中途的
巡航高度小於20公尺,末段的掠海高度則降低至5至7公尺,採用慣性強化
抗干擾的
主動雷達導引,引信為機械
觸發引信加電子引信。其聚能穿甲爆破彈頭重365公斤,其中炸藥重270公斤。動力裝置為一兩級推力
固體火箭發動機加一台固體火箭助推器,彈重1300公斤/1720公斤(含助推器),彈長6公尺、彈徑0.54公尺、翼展1.7“公尺,單發命中率大於75%。從SY一2A開始,其對彈體進行了重新設計,以高效率的渦噴發動機取代了原來的
火箭發動機,射程增加到130公里以上,長度亦略有增加。SY一2A取消了
火箭助推器,改良成為空對地飛彈,與鷹擊82/C一80J不同的是,其進氣道安裝在彈體後上方,外型有一點AGM-86ALCM空射巡弋飛彈的影子。導引方式採用地貌追沿雷達+GPS/INS,脫胎成為一種戰術空對地飛彈,填補了大陸軍方在這個領域的空白。SY-2系列服役以來,從來沒有文字與圖片公開過,顯得有點神秘,有如
海軍航空兵的殲轟7一樣。除了新型的
抗干擾電路之外,SY-2在反艦作戰中是否還有其他的突防手段?據說其改良型有不同的尋標器,並能往彈道未段進行10G的蛇行機動動作。
飛龍7號(FL-7)和FL-2/SY-2一樣,該型彈也沒有實物的公開展示,但仍還有進行宣傳。FL-7是以FL一2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全新
反艦飛彈,於1980年代中期開始醞釀,它是一種用於攻擊大中型艦船的
超音速反艦飛彈。實際上它只是SY一2Y改良,除彈翼設計不同且彈體較為修長之外,兩者非常相似。FL-7以固態燃料助推器把飛彈加速至超音速,然後以
液體火箭發動機維持
超音速飛行直至命中日標。該彈採用類似FL一2的聚能穿甲爆破彈頭,即使有重裝甲防護的巨艦亦能輕易貫穿,並有強大的ECCM能力,可以單發或者連發進行扇面射擊。FL-7最大射程32公里,和其他
超音速反艦飛彈相似的地方,在於其
巡航高度較高,達50至100公尺,最大速度1.4馬赫,單發命中率大於75%,發射重量達1.8噸,彈徑和FL-2一樣是0.54公尺,彈長則增加至6.6公尺,江湖級的發射箱需要修改才能容納它(SY-1系列單長6.42公尺,SY-2系列為6公尺)。FL一7迄今仍未加入入大陸海軍,也許彈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然而FL一7作為大陸第三種超音速反艦飛彈,有其存在意義。
鷹擊81(C一801K)是有斨泄 捎銛之稱C-801的空射型,因為被伊朗等國採用而鋒頭頗健。其中,
C-801已裝備在大陸售予伊朗的河沽級
飛彈快艇,而C一801K則被
伊朗空軍的F一4戰鬥機採用,成為受到美國海軍關注的一種武器。1998年珠海航展雖然沒有展出C-801K實物,但卻是重點推廣的外銷武器之一,也是首次在珠海進行促銷。C-801的基本型性能較MM38飛魚稍佳,比MM40略差;C一801K同樣比AM38好,但比AM39差一點,所以仍在改良之中。空射式C-801K外型上與C-801不同,只採用一台固態燃料
火箭發動機,取消了串列的
火箭助推器;與出產的C-801A不同的是,C一801K仍採用固定彈翼。
鷹擊81提供,大陸海軍航空兵的強5、殲轟7和直8三種飛機使用,與轟6D配備的鷹擊6(C一601)和鷹擊61(C一61)共同構成海航近程和中程的空射反艦火力。作為大陸的首種海基、潛射和空射的固態燃料多用途
反艦飛彈,
C-801對大陸
海防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1998年珠海航展只展出現役的C一801A改良型飛彈,並沒有展出能潛射的C-801Q。C-801A改用了節省空間的摺疊彈翼,導引部份改用了裝有
行波管放大器的新型單
脈衝頻率捷變
雷達,改善了抗
電子干擾的
數位信號處理技術,以及改良了慣性導引控制系統,降低了未段掠海飛行的高度,可能正具備預編程式機動能力,並以提高多目標分辨力,反誘餌干擾的海上環境適應能力,性能較接近MM40,
射程則增加至75至85公里。C-801K的射程為8至50公里,使用高度仍限制在500至1200公尺;彈重降為610公斤,彈長減為4.5公尺,翼展縮小至1.18公尺,彈徑維持在360公匣。與AM38的
諸元(彈重357公斤,彈長5.2公尺,
彈徑350
公厘,翼展1.1公尺,最大射程42至56公里)或AM39的諸元(彈重670公斤,彈長4.69公尺,彈徑及翼展同AM38,最大射程50至70公里),可見C-801K的
火箭發動機效率仍有改善的必要。鷹擊82(C一802K)是鷹擊8的空射增程型,同樣已經被伊朗空軍採用,美國對鷹擊8系列的反應成了它的絕佳廣告。至於類似AGM一84ESLAM的精密空對地飛彈仍高度保密,型號可能是C一802T或C一802G。C-802K採用類似C-802的小型渦輪噴射發動機加上固態燃料火箭助推器,這點與C-801K不同。C一802K和C一802的區別僅在於彈翼和連線助推器方式的不同,前者採用固定彈翼,在彈體中部兩側並聯2具火箭助推器,專用於低速飛機與直升機;後者的助推器連線方式與C801相同,採用與C一801A、C一801Q的同類摺疊彈翼。在殲轟7和強5上使用時,也可取消並聯的2具固態燃料火箭助推器。C一802的火箭不但維持C一801K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抗干擾以及全天候的特色,其載台可更多樣化,使用範圍涵蓋海、陸、空各領域,
射程更遠並有多目標精確打擊能力。該彈的研發時程,基本上與C-801K平行,且已於1990年代初服役。C一802K的射程達到15至120公里,彈重降為620公斤,彈長5.1公尺,翼展與C801K同樣是1.18公尺,彈涇亦然,其他數據與C一802相同,仍在改良之中,並且已經成為大陸出口的主力產品,後續改良與出口同樣不應忽視。幾年前出廠的產品,已經具備末段彈道的蛇形機動能力,抗干擾原件亦已經更換。鷹擊7(C一701)是大陸最新推出的小型多用途飛彈,是98年珠海航展的明星,外界對其性能幾乎一無所知,備受各方面矚目。C-701由
海鷹機電技術研究院(航天部3院)研製,與C一801/802、
C-601/611、C-101/301、HY-2系列相同。據3院的負責人宣稱,該彈堪稱為斨泄 ∨7傻瘮從其體積與初步性能觀之,這一比喻並不為過。C一701可作為空對艦、艦對艦飛彈使用,有體積少、機動靈活、抗干擾、操作維護簡單方便等優點,主要用於近海戰鬥,攻擊各型快艇或中小型艦船,它的問世填補了大陸海軍在這此領域的空白。這種飛彈分為光學段、電源設備段、半穿甲爆破彈頭、固定彈翼、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段5部份組成,性能與美國AGM一65A/B小牛和英國CL一834海賊鷗在伯仲之間。C701的電視尋標頭在大陸已經發展了二十多年,技術成熟可靠。光學段內有電視
攝影光學系統、陀羅儀與聚焦線圈光學攝影管以及各種輔助零件,航展現場所見,並沒有鏡頭光電攝影機之間塗上保護光電組件保護層,在鏡頭上方也未有光學零件。透過電視尋標器的放大圖片分析可發現,C-701沒有類似AGM一65B的電視影像放大尋標器,電子攝影管仍是較舊的透鏡裝置,由於攝影機視場較寬,在座艙顯示器上的目標圖像較小,清晰度較差;因此飛行員必須在較近的距離才能識別或鎖定目標,增加飛機在敵人防空火網的滯留時間,有改善的必要。相關人員表示,已開發先進的紅外線影像尋標器、毫米波尋標器和半主動雷射尋標器,看來電視尋標器只是權宜之計,未來C一701很有可能形成一個家族。凡此皆說明了它在研發的過程中,的確參考了小牛飛彈的技術,該型飛彈最具特色的地方,在於彈翼形成了一個類似可變後掠翼(VG)的翼套裝置,外側小翼在護射後後才向外彈出,減少了對機載空間的影響。綜合多方面的訊息來源,C-70l的彈長2.507公尺,彈徑180
公厘,外側彈翼張開時翼展0.75公尺,彈重100公斤,彈頭重量290公斤,為半穿甲爆破型,採用觸發延遲引信,最小射程約2公里,最大射程15至20公里,最大速度超過0.8馬赫,飛行高度15至20公尺,單發命中率約95%,性能接近小午或海賊鷗飛彈。雖然展場看板上指出,C一701是輕型反艦飛彈,然而根據該彈使用的模組光學艙段型式、正在發展的尋標器、設計人員所言以及小牛飛彈的特點,清楚地說明了它是一種小型多用途飛彈,這點與海鷗飛彈有所不同。鷹擊l/C-101是繼FL-7的另一種超音速反艦飛彈,一直大量宣傳拓展出口。C一101分為艦載的基本型與機載的C一101K兩種,用在以超低空攻擊驅逐艦噸位以上的大中型目標,其發展應回溯至1965年4月。當時
錢學森和“中國海防飛彈之父”
梁守磐共同提出開發超音速
衝壓發動機計畫,由3院進行研製,先後解決了低溫啟動、預燃室與
燃燒室匹配、震盪燃燒、
火焰穩定器燒蝕、供油系統與發動機匹配等難題,並進行600多次的地面試驗,最後才定型並形成系列的產品。隨著發動機技術的解決,3院於1969年5月提議為水轟5飛機研製配套所需的
反艦飛彈。1971年9月,大陸海軍正式批准研製低空超音速衝壓反艦飛彈的總體方案,但在預先研製不充分和受文革的影響下,試製時斷時續。1978年在自控彈飛行試驗中,兩具
衝壓發動機首次同步點火成功,但出現偏離彈道、俯仰角過大等問題。為些總設計師沈世錦、副總設計師
黃瑞松等選用
閉環系統雷達
高度表,實現了等高平穩飛行,認識了
超音速飛行的特殊規律,並改良
氣動外型、結構和提高可靠性。1985年的飛行試驗基本成功,並用終端導引雷達代替原來的卡賽格倫天線雷達,隨著原型彈兩次陸上試射直接命中目標,結束了地面護射方案鑑定飛行試驗,正式轉入C一101飛彈的研製。從時間上可發現,大陸對該類型飛彈的發展頗有先見之明,僅次於前蘇聯,但E於政治衝擊、缺乏技術儲備、工業基礎薄弱才使得發展進度緩慢,1990年代隨著俄制3M巳、3M80E(KA-1)KR-1飛彈的引進,加上缺乏經費和小型高速數位電腦技術瓶頸未能突破,C一101的發展陷於停頓。C一101射程達12至45公里,速度2馬赫,平飛飛行高度50公尺,單發命中率超過90%。艦載型的彈長6.5公尺,彈長7.5公尺,彈徑約為0.54公尺,重量1850公斤,機載型彈重1,500公斤,兩者的翼展皆為1.62公尺,彈頭重量300公斤,C-101裝有200公斤
航空燃油,助推器採用六角星形內孔燃料
火箭發動機,但使用較為落後的聚硫
複合推進劑。
C-101採用兩具固態燃料助推器,透過連線短艙並聯在二級彈體兩側下方;C 一101K則使用一具固態燃料助椎器,透過連線短艙串聯於二級彈體後面。C-101K被投放後,先下滑60公尺才點燃助推器,3至4秒後助椎器加速至1.8馬赫且與彈體分離,飛彈以50公尺高度巡航,在距目標3公里處降低高度至5公尺進行掠海攻擊。其高能半穿甲爆破彈頭和延時
觸發引信加上巨大的動能,只要命中一發即足以擊沈驅逐艦等級的目標。C一101還具備必要時進行一次預編程式的終端彈道機動能力,後勤支援車輛包括技術陣地拖車、裝彈車、燃油裝填車、液壓能源車、助推器對接車等。該彈在設計時突破了超音速、超低空的難關,解決了
衝壓發動機換組匹配、雙助推器可靠分離、彈上震動環境下設備正常工作,電磁兼容、精準快速控制等關鍵技術,具備第四代反艦飛彈的水準。雖然有缺少資金的困境,但是通過自籌資金與海外引資相互結合,終於在1997年完成了生產前的各項試驗及定型工作,並已在024、021型
飛彈快艇上換裝試用。英國“國際防務評論”對此亦曾加以報導,從該刊的圖片上看來,發射箱類似於俄制SS-N-2,只是沒有上部脊條及箱蓋形狀不同而已。C一101的少量服役是否也是中俄合作的結果,不得而知。至於開發中的C803仍缺乏相關資料,只知道已試射多次,還不到公開的時候,這種射程超過100公里的
超音速反艦飛彈,仍然受困在資金短缺的泥沼之中,其技術問題反而顯得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