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磐

梁守磐

梁守磐(1916-2009) 福建省福州市人。1937年6月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高級技術顧問,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守磐
  • 生卒:1916-2009
  • 籍貫:福建省福州市
  • 畢業學校:清華大學
  • 職業:航天工程技術專家
  • 別名梁守盤
簡介,故事,

簡介

梁守磐(1916-2009) 福建省福州市人。1937年6月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40年回國,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發動機製造廠、浙江大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作。1956年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歷任發動機研究室主任、一分院總體設計部主任、發動機研究所所長、三分院副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三研究院副院長,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高級技術顧問,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梁守磐

故事

武器專家梁守磐的故事
1960年初,為考核靶場設備質量,並通過實際操作練兵,上級決定用引進的P-2飛彈進行靶試。
燃料就像是炸彈中的炸藥一樣,是飛彈的食糧。沒有合格的燃料,飛彈就是造出來了,也只能是一個空殼兒。中國按照蘇方提供的圖紙建成的化工廠,將已制出的一車皮燃料提前運到了發射基地。可是前蘇聯專家卻說,要將中國的燃料送到前蘇聯去化驗。化驗結果大大出科梁守磐等中國專家的預料。前蘇聯專家說,中國的燃料中含可燃性物質太多,使用中國的推進劑發射,火箭有爆炸的危險。要發射火箭,必須購買前蘇聯的推進劑。
事情很明顯,如果中國沒有掌握火箭推進劑生產技術,前蘇聯專家一旦離開,中國的飛彈發展計畫便會擱淺。因此,中國專家們非常希望能在這次發射試驗中試試中國自己生產的燃料。我國通過基地司令孫繼先與前蘇聯專家交涉,建議使用中國的推進劑,如果發射失敗,由中方承擔責任。可是得到的回答依然是傲慢的搖頭──因為飛彈是前蘇聯製造的,看來,這並不是什麼無私的援助。沒有自己的推進劑,就根本談不上發展中國自己的火箭事業。梁守磐拍案而起:“我們的產品經過化驗,完全達到了資料上規定的標準,為什麼不能使用?”他的話絕不是誇大其詞,他的確對國產推進劑進行了嚴格的化驗分析。在場的中外專家心裡清楚,這位長著蘇格拉底額頭的人從不說空話。
梁守磐
這幾句話非同小可,它像一枚炸彈,打破了似乎已經形成的高壓下的寧靜。“應當尊重專家的意見,否則出了問題不好交待。”好心的人勸告他。“引進的資料也是專家意見,而且是更多專家意見的結晶。根據理論分析,我們的燃料不可能出問題。如果錯了,我願接受處分! ”梁守磐鏗鏘有力的回答,使在場的人們驚呆了。然而,前蘇聯專家仍不表態。不過,那寬闊額頭裡蘊藏的智慧和才能確實使他們感到不安。
那是一個雨後初晴的夜晚。北京郊區一條荒涼的水泥路面上,片片積水在繁星輝映下閃著粼粼亮光, 路邊蓬鬆的雜草上點點露珠在微風中滴落。昏暗中,一個身影在躑躅徘徊。“不!”他搖搖頭。“我的每一步計算都是經過嚴格推敲的……但為什麼?”他苦思著。
一個星期之後,問題的癥結終於找到了。原來,外國專家在計算時,誤將分析數據中某一物質的氣態容積作為液態容積使用了,於是,這種雜質在液體燃料中所占的百分比比實際數值高出了1000倍。這樣算出的推進劑當然不能使用。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樣的錯誤竟然出在外國專家身上,真不知該怎樣解釋。染守磐準備面對一場更大的爭論。
然而,一切都沒有必要了。1960年8年,外國專家組撤走了; 答應運來的推進劑也在一拖再拖之後,以推進劑廠發生了測事故而拒絕提供了。面對困難,梁守磐毫不氣餒,“我擔保,我們的推進劑百分之百合格。”梁守磐對聶榮臻元帥說。
梁守磐
1960年9月10日在外國專家撤走後的第二十天, 我國第一次在自己國土上用國產燃料成功地發射了那枚 P-2彈道飛彈,寫下了我國飛彈發展史上的第一頁。 但這僅僅是個開始。梁守磐心裡清楚,要發展我國的火箭事業,不能總是跟在別人後面爬行。在前蘇聯專家撤走之前,梁守磐曾和同事們一起提出過一個使用新型高能推進劑的方案,遭到了外國專家的拒絕,“這種東西不能使用,我們早就試過。它性能雖好,但有劇毒,而且是蓄積性。”如今,專家撤走了,也給了梁守 磐和他的同事們以自由。他們決心在實驗中摸索。“這種推進劑能否作用,應當由它的毒性和有無對症的解毒藥品來決定。我們應當重視外國專家的意見,但不能總讓別人的看法像繩索一樣捆住自己的手腳。行與不行,應當在深入分析和試驗後由我們自己拿主意。”
為此,梁守磐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專家們一起投入了對新燃料毒性機制的試驗。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高性能與有劇毒的矛盾終於解決了。新型推進劑是一種耐貯存、推力大的液體推進劑。它在研製成功,為飛彈的實用化和遠程運載火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久,我國自行研製、裝有新型推進劑的第一枚彈道飛彈騰空而起,準確也擊中了目標。在觀看了發射試驗之後,聶榮臻元帥興奮地對在場的專家們說:“很好!感謝你們為祖國爭了光。”由於攻克了高能推進劑和一系列技術難關,我國加快了自行研製大型中、遠程運載火箭的進程。但在剛剛成長起來的中國火箭專家面前,出現 一個從未遇到過的新課題──直徑。火箭的直徑究竟需要多大?別小看了這個問題, 它的大小, 決定著整個運載火箭的內部布局。當時擔任火箭總體主任的梁守磐和總體室主任孫家棟經過討論和論證變為,火箭的直徑在2.2~2.40 米之間為好。
梁守磐
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我們在國外學習時教授們說,彈徑最大只能是1.8米,將直徑增加到2.4米,即使打出去了,也是國際笑話。”“如果打不成,人們當然要笑話我們;但如果成功了,怎么會成為笑話呢?!”梁守磐反駁說。“我們的事業不能建立在‘如果’上。”不久,梁守磐被調離火箭總體部。當然,這場爭論也因此而告一段落。
那年冬天,五院召開了型號方案審查大會。儘管直徑1.8米的方案木已成舟,儘管那時他已處於絕對少數,但梁守磐還是毫不猶豫地站了起來, 又一次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彈徑1.8米不行。太細、太長、太軟,一振動, 駕駛儀的參數就會亂,飛彈就會失控。還是2.4米合適。”
1962年3月,直徑1.8米的“東風一號”飛彈發射失敗。究其原因,一是發動機燒穿;二是彈體的低頻振動與駕駛儀產生諧振。在梁守磐等專家的建議下,對“東風二號”的第二必試驗彈進行了發動機地面全程試車,同時對減輕諧振採取了有力措施。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1964年6月29日7時,“東風二號”終於身披“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巨幅標語騰空而起,準確地飛向預定目標。
真理在科學試驗中被證實了。鑒於“東風一號”的教訓,“東風二號”的直徑改為2.4米,並成為了我國中遠程飛彈的最後定型尺寸。
科學是無止境的。梁守磐在事業上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為在我國現有情況下提高火箭的射程和速度,這位中國第一代火箭發動機專家開始向新領域探索。
“兩個發動機的離心泵不能並聯,否則,可能因互相干擾而損壞。”這是外國專家的話,而且似乎已經成為一些人公認的定論。經驗是應該尊重的,但應該是有條件的,科學的發展往往意味著對已有定論的突破。
能否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從而使並聯後的離心泵不相互干擾? 通過對已有離心泵性能曲線的深入分析,這種方法終於被梁守磐找到了。一天下午,他按照自己的構想,組織有關人員在試車台上將兩台離心泵並聯起來,為了更有力地說明問題,他又有意在試驗前造成了兩台泵流量與壓力的不平衡。試驗開始了,各種儀表和指針隨之擺動。人們驚訝的發現,隨著離心泵旋轉速度的加快,兩台離心泵開始時的平衡狀態不僅沒有擴大,反而在減小,並很快自動達到平衡。此時,兩台離心泵完全成為了一個和諧的整體。這是火箭發動機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只要懂得加減法的人就能明白,將兩台發動機並聯起來,就等於增加了一倍的推力,自然也就四倍於一台發動機了。邁過發動機並聯這個門坎,梁守磐又開始向發動機自身的改進挺進。他開始了一種比沖高、重量輕、結構簡單的新型發動機的研製。這是一個難度更大的課題,因而,反對的聲浪自然也就更高,什麼好秘騖遠啦,不切實際啦,中國沒有條件啦,等等。新型發動機就像是一個不該出世的嬰兒,只是因為梁守磐這位意志堅強的專家力主,才使它免遭夭折。當時,身為分院副院長的梁守磐,始終親自組織新型發動機的研製和試驗方案的實施,常常為分析試驗數據,以及處理各種關鍵技術問題而徹夜不眠。如今,這種發動機早已在我國誕生,並已形成了幾種可供實用的型號。如今,這種類型發動機的研製在一些先進國家已經成了熱門,中國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梁守磐題詞梁守磐題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