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彈道飛彈

戰略彈道飛彈

用運輸機在空中發射戰略彈道飛彈,好像有點匪夷所思,不過,俄羅斯正在進行的一項利用運輸機發射運載火箭的研究,卻很快引起了各國軍事專家的關注,因為這種方式同樣適用於彈道飛彈發射。從空中發射戰略彈道飛彈既是躲避戰略核打擊的最佳手段之一,也是應對彈道飛彈防禦的有效方法。人們之所以對這種貌似和平套用的研究計畫心存戒心,主要是因為無論蘇聯還是美國,都曾研究過這種空基型彈道飛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略彈道飛彈
  • 外文名:Strategic ballistic missile
  • 名詞解釋:一種戰略性遠程武器
  • 裝載方式:掛載式、內置式、背負式
發展,空地階段,空天階段,空射階段,發射技術,裝載方式,過程與難點,優點,多方向攻擊,減少發射燃料,特點,歷史,第一代飛彈,第二代飛彈,第三代飛彈,第四代飛彈,第五代飛彈,發展前景,俄羅斯,美國,其它國家,

發展

戰略彈道飛彈的機動發射一般可以分為地面機動、水面機動、水下機動和空中機動四種。空中機動發射方式與其它幾種相比,具有發射費用低,準備時間短,機動性、隱蔽性好等一系列優點,因此美蘇在戰略飛彈發展過程中都曾試圖開發這一技術。但由於技術過於複雜,使發展過程一波三折。
戰略彈道飛彈戰略彈道飛彈

空地階段

運輸機發射的美國“和平衛士” 上世紀70年代初期,蘇聯戰略彈道飛彈數量相對於美國開始逐步占據優勢,可以對美國戰略核力量實施全面覆蓋性打擊。於是提高在研飛彈的機動生存性,成為美國迫在眉睫的首要問題。
這時,美國國防部提出了對正在改進的“民兵”飛彈進行空射部署的構想,波音公司首先提出了一種“巡航彈道飛彈”的構想:這一方案是將密閉在容器里的“民兵”3飛彈放在現有的“民兵”地下井裡,容器內的飛彈固定在一個飛行平台上,平台的翼面摺疊在飛彈周圍。接到報警後,用冷發射方法將容器彈出地下井,藉助固體助推器把容器送上大約6000米高空,然後拋掉容器,容器內飛行平台的主翼和尾翼展開,隨之渦輪風扇發動機起動,平台帶著“民兵”3飛彈作亞音速巡航飛行,飛行時間可持續12小時。在這期間,飛彈可隨時從空中發射出去。解除警報後,飛彈可以回收,可再次使用。在波音公司提出的巡航彈道飛彈方案中,飛行平台的總質量約為50噸,其中固體助推器約18噸,巡航用燃料約13噸。飛行平台的翼展為24-27米,總長21米。可以看出這種方案成本不菲,而且巡航時間有限,因此軍方並不看好,於是又提出了利用運輸機空中發射的方案。
美國空軍1974年首次在C-5“銀河”運輸機上發射了不帶彈頭的“民兵”飛彈,驗證了飛機發射彈道飛彈的可能性。這一技術雖然雖終沒有採納,但是為以後的MX“和平衛士”飛彈和空射航天運載火箭技術奠定了基礎。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部署MX飛彈時,軍方再次提出了空中巡航方案。攜載MX飛彈的飛機,平時停在跑道上,常備不懈;危機時作空中巡航,待命實施飛彈的空中發射。按照美國國防部的計畫,首先使用C-5運輸機,先裝備10架,每架飛機攜載1枚MX飛彈:最終以續航能力強的“大鳥”取代C-5。“大鳥”飛機每架攜載1枚MX飛彈,巡航速度為185.2千米/小時,巡航高度為1500米,續航時間為2~5天。MX飛彈從飛機上投放出來後,在空中成垂直狀態,然後點火發射。
戰略彈道飛彈戰略彈道飛彈
空中巡航方案的主要優點是反應靈活,生存能力較強。但由於飛機巡航成本高,空中精確定位困難,對蘇聯潛地飛彈的反應時間太短,且與美國當時的預警能力不太適應,因此美國國會最終還是否決了這一方案。
轟炸機裝的蘇聯“矛隼”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民兵”3的改進和MX飛彈的部署,美國彈道飛彈打擊精度大幅度提高。蘇聯為了提高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開始大力發展各種機動部署方案,空中機動部署就是其中一種,為此,蘇聯南方設計局提出了空基“矛隼”型飛彈系統方案。
空基“矛隼”方案計畫用蘇聯當時正在研製的圖-160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採用內置式裝載,一次最大可以載2枚飛彈,在超音速下完成飛彈與載機的分離,這樣可以提高飛彈的初始速度,節約燃料。蘇聯為此還專門開發了“矛隼”彈道飛彈。該彈長10.7米,直徑1.6米,射程7500千米,有效載荷1.4噸,攜帶6枚分導式子彈頭,精度(CEP)600米。飛彈投放3秒後,一級火箭發動機點火。然後,制導系統開始工作,該飛彈採用天文坐標方位儀確定初始位置,然後利用衛星導航系統讀取飛彈速度和精確坐標。可見,該飛彈對航天系統依賴較大。
蘇聯南方設計局從1983年7月開始,到1984年12月對“矛隼”方案進行了論證,並完成了草案設計。但該方案由於技術難度過大和經濟拮据,而被擱置。

空天階段

在戰略飛彈空射計畫屢受挫折的同時,美國開始將類似技術用於反衛星飛彈的研製上。1975年,美國波音和麥道等公司開始研製一種由飛機掛載的空天反衛星飛彈。它由兩級固體火箭和動能殺傷攔截器組成,彈長5.43米,彈徑0.5米。翼展0.75米,採用慣導 紅外自動尋的制導方式。動力裝置的第一級採用波音公司近程攻擊飛彈(SRAM)固體發動機的改型,第二級採用沃特公司的“牽牛星”Ⅲ型固體發動機。按照設計,裝載反衛星飛彈的F-15接到攻擊命令後,由地面支援裝備裝定目標數據,在程式導引下,按預定時間進入發射區域後加速,然後轉入陡直爬升飛行。當爬升到10-15千米時,飛彈飛離母機,靠第一級火箭推升至大氣層外緣,然後再用第二級助推火箭推近至目標。根據衛星的不同軌道,飛機可在水平直線、亞音速飛行狀戀下發射飛彈,也可在爬升、加速到超音速狀態下發射。上世紀80年代末,美空軍用推力更大的“潘興”2彈道飛彈的發動機和助推器代替了反衛飛彈的第一級,將作戰高度提高一倍。
戰略彈道飛彈戰略彈道飛彈
1984年,美國對該系統進行了兩次試驗,但都沒有成功。1985年10月13日進行的試驗摧毀了軌道高度555千米的報廢衛星,以後計畫在1986年再進行幾次試驗。但不久美國國會重申禁止試驗反衛星系統,這迫使美國空軍不得不取消了以後的發展試驗,使該計畫無疾而終。
這一時期,蘇聯也利用米格-31戰鬥機進行了類似的反衛星武器發射試驗。傳聞蘇聯1987年進行了一次此類空間發射,但飛行器未能進入軌道,落到了太平洋中。

空射階段

上世紀80年代末,美蘇都意識到相互摧毀數遍的戰略態勢沒有任何意義.於是都主動部分放棄了原有的一些大型軍事計畫,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一定經濟意義的民用項目。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蘇聯的解體使空中發射技術的軍事意義大為降低,於是,美蘇(俄)都開始研究將這一技術用於民用目的。
戰略彈道飛彈戰略彈道飛彈
美國用B-52托起“飛馬座”軌道科學公司的“飛馬座”為三級固體運載火箭,全長16.9米,直徑1.27米。翼展6.7米,採用飛機下掛式空射方式。早期“飛馬座”載機為B-52轟炸機,運載火箭吊掛在機翼下,後來又用L-1011運輸機改裝成載機,火箭也改為吊掛在機腹下。發射時,L-1011將火箭載到約12千米的
海洋上空後進行投放,火箭水平自由下落5秒後啟動第一級發動機。1990年4月5日,“飛馬座”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在發展民用技術的同時,美國並沒有忘記其軍事用途。軌道科學公司受美國國防部委託,利用“飛馬座”對彈道飛彈發射進行過多次測試,以發展遠程高速打擊武器系統。1989年以來,“飛馬座”系統的發展,已經證明是經濟上可負擔得起而又可靠的小型運載器。它可以將大約454千克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發射費用為2200萬-2600萬美元。該系統已經執行了30多次任務,發射了70多顆衛星。“飛馬座”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投入商業運營的空射運載火箭。
蘇聯為安-124扯起“三角帆” 蘇聯解體前,委託曾設計了“矛隼”空射飛彈的南方設計局設計一種空射運載火箭系統,該設計局利用“矛隼”開發中積累的經驗提出了“斯別斯號三角帆船”方案。該系統採用安-124CK作為載機,運載火箭由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兩種改進的控制裝置和一個整流罩配套而成。該項目在1989-1991年進行了草圖設計,但由於蘇聯解體而沒有最終完成。後來,烏克蘭對南方設計局擁有的這一技術非常看好,於1994年投資研究從伊爾-76TD發射起飛質量18.5噸、運載能力200千克的空射固體運載火箭,在1996-1997年又研究用安-124為載機,以SS-24飛彈二、三級為基礎的“鷹”空射固體運載火箭。這些計畫仍在進行,並尋求國際合作。
總體來看,這一階段的空射技術以民用為主,而月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專家普遍認為,這種空中發射衛星的技術實際與彈道飛彈空中發射的原理和過程基本一致,只不過前者搭載的是衛星,後者搭載的是彈頭而已。

發射技術

裝載方式

按照火箭與運載飛機結合的方式來看,載機裝載空射彈道飛彈的方式一般可以分為掛載式、內置式、背負式。
戰略彈道飛彈戰略彈道飛彈
掛載式呈將飛彈掛在載機的機翼下或腹部,發射時先自由投放飛彈.再啟動火箭發動機。雖然這種方式的投放相對簡單,但火箭的外部尺寸和形狀受很大限制,會對飛機的氣動外形造成一定影響,飛彈體積一般不會太大。
內置式是將飛彈置於載機的機艙內,發射時機艙打開,通過外力作用使飛彈沿著機艙導軌滑出或自由投放。這種裝載方式不會影響載機的氣動外型,但火箭與載機分離後火箭的姿態穩定比較困難.分離過程對飛機的影響較大。這種方式適合體積較大但比載機小的中型彈道飛彈,例如,蘇聯的“矛隼”採用轟炸機內置方式,美國的MX和蘇聯的“斯別斯號三角帆船”方案均採用的是運輸機內置方案。
背負式裝載方式是將飛彈固定於載機的背部,發射時通過飛彈運載器的機翼產生足夠大的升力,使運載器同載機分離。背負式同下掛式一樣,也存在對載機氣動外形的影響.但對飛彈尺寸限制不多,可以充分利用載機的運載能力。由於這種裝載方式較為笨重,不易經常性巡邏使用,缺乏軍事用途的靈活性,因此常用於民用航天發射,在美蘇的太空梭發射方案中均出現過這種裝載方式。美國研製的Aitlaunch三級固體運載火箭,日本研製的M-V改進型三級固體運載火箭,分別採用波音747-400E和波音747進行背負式空中發射方案。

過程與難點

機載空對地彈道飛彈一般採用水平投放形式發射.也就是當飛機飛到離目標一定距離時,在一定的高度上釋放飛彈,當飛彈下降一定距離後,經過延時,彈上的火箭發動機點火啟動,隨後,飛行控制系統控制飛彈.使飛彈升高,並沿著預定的彈道飛向目標。
戰略彈道飛彈戰略彈道飛彈
空中發射彈道飛彈涉及到載機和飛彈兩個方面,而且發射過程在運動中進行,因此技術難度遠比其它發射方式大。這也是這種發射方式具有巨大優勢而又難以推廣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運載難。彈道飛彈體積和重量都較大。美國的“飛馬座”全長16.9米,載機B-52長49米。蘇聯的“矛隼”飛彈長10.7米,採用內置的載機圖-160全長54米。俄羅斯烏克蘭在研的空射運載火箭更大,火箭有效載荷達1噸以上。裝載飛彈後,飛機的飛行靈活性受到很大限制,特別是採用外掛方式更是這樣.這就要求載機必須具有較高承載能力。因此,一般由轟炸機攜帶的都是近、中程彈道飛彈,像“矛隼”這樣射程遠的較少。
二是投放難。載機速度越快,投放高度越高,飛彈和火箭的初始速度才越高,所需燃料也就越少。但是載機速度高、飛彈重量大會對載機的承載能力提出較高要求,而且在高空高速飛行中,投放大型飛彈後,載機會突然變輕,使飛機面臨失控的危險。此外,火箭發動機啟動時的尾流和火箭飛行軌跡可能對飛機造成擾動,這些都將影響載機的安全性、
三是制導難。陸基彈道飛彈在發射前都對發射點和目標點的大地坐標進行過精確測量,並將測量參數裝定在飛彈上,以控制飛行程式。採用空射方式,因無法確定飛機發射點的精確坐標,也就無法使飛彈在進入彈道前獲取準確的定位信息,這也是彈道飛彈空射比陸射困難的重要因素。美國和蘇聯的空射彈道飛彈幾乎都採用了天文和衛星輔助的制導方式,以確定飛彈起飛點的精確坐標,並在飛行中不斷修正,以保證制導精度:這使空射彈道飛彈對天基保障系統的要求高於一般彈道飛彈。

優點

雖然空射彈道飛彈存在種種技術障礙,但是世界軍事大國仍然不遺餘力地投入巨資進行開發,甚至為了避人耳目,採用民用項目作為掩護,這主要是因為這種發射方式具有許多優點。
戰略彈道飛彈戰略彈道飛彈
免遭首輪突襲,提高生存性 為了避免潛在敵人的戰略栓打擊,核國家都將各種方式的機動方案作為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為此,科學家發展了裝載在地面車輛上的公路、鐵路機動彈道飛彈,裝載在水面艦艇或潛艇上的艦射或潛射彈道飛彈。但這些運載工具的運動速度不高,而且一般為平面運動。對於大當量的核武器打擊,這些載具只能靠捉摸不定的運動來迴避。載具一旦,被敵核武器的爆炸區域覆蓋,除非躲避在預設掩體內或利用鐵路隧道等既有地形,否則也一樣難逃厄運。雖然潛艇隱藏在水下,但海水可以將水面或水下的核爆炸以壓力波的形式傳遞到潛艇艇體上,在一定範圍內同樣可以摧毀潛艇。另外,這些機動方式基本依靠飛彈的遠距離飛行打擊敵國腹地的戰略目標,而飛彈射程的增加,無疑要增大飛彈的體積,降低打擊精度,提高飛彈製造成本,延長飛行時間,降低打擊突然性,使其被攔截的機率大大增加。
採用空中發射技術後,飛彈載機可以在自己國家的防空區內任意巡航機動。即使巡航區遭到核打擊,只要距離爆炸點不是太近,基本可以逃過被摧毀的命運(類似於飛機空中投擲核武器)。可以說這是目較少的兼備了機動和抗打擊雙重能力的校武器部署方案。

多方向攻擊

理論上講.採用空中發射技術的載機幾乎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起飛並可飛到敵國外圍的任何方向,在高空任意發射飛彈,而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這無疑將成為現役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夢魘,因為美國俄羅斯等國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無論是早期預警雷達還是主要攔截武器,都有主要工作方向。例如美國的地基中段防禦系統(CMD)的雷達主要部署在格陵蘭,攔截彈主要部署在阿拉斯加。
擴大飛彈射程,規避條約限制 射程是衡量戰略彈道飛彈的重要指標,但也是軍備控制談判中重點關注的因素,因此大國的遠程戰略飛彈部署往往受到國際條約的限制。採用空中發射方式可以使載機儘量靠前部署,以飛機的航程替代飛彈的射程,這無疑可以彌補中短程飛彈射程的不足,使其具備遠程戰略打擊的能力。

減少發射燃料

洲際彈道飛彈一般採用三級火箭的設計方案,其中第一級的體積和推力一般最大,因為它要將彈頭和另外兩級火箭送到空中預定高度。而空中發射方式可以省去這一級火箭。如果載機在高速飛行的情況下發射,還可以使飛彈火箭發動機在點火前就具備較高的速度,從而節省了發射燃料。例如,俄羅斯圖-160的最大飛行速度超過兩倍音速,如果在該速度下投放“矛隼”飛彈,就可以使飛彈很快加速到原三級洲際彈道飛彈一級火箭分離的速度。
此外,空中發射還省去了龐大的地面發射場,飛彈的測控儀器等設備也可以安裝在載機上,這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國家尤為重要,拜科努爾發射場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因此俄羅斯為使用該發射場,每年需要向哈支付大量的租借費用。如果採用空中發射,部分替代民用運載火箭發射或軍用飛彈的試驗發射,就可以節省地面發射場的一般維護費用。據俄羅斯專家測算,從地面發射1千克有效載荷需2.5萬-3萬美元。在海上發射需7000~9000美元,而空中發射僅需5000-6000美元。可見,無論是運載火箭還是戰略飛彈,採用空中發射方式都是減少費用的有效途徑。

特點

彈體龐大,外形簡單
彈道飛彈是一個龐然大物,在世界各種武器中,沒有任何一種武器在尺寸、重量上能與它相提並論。對地地飛彈而言,一般彈體長10~30米,直徑1~3米,發射重量幾十至幾百噸。其中,世界上最長的地地飛彈已達到37米(蘇SS-9),其次為36.6米(蘇SS-18);彈徑最大的飛彈已達3.4米(ss-9),其次為3.35米(SS-18);發射重量 最大的飛彈已達220噸(sS-18),其次為200噸(ss-9)。對潛地飛彈來說,一般彈體長不超過 10米,因為太長就很難垂直裝在潛艇里;直徑不超過 2米;發射重量在12~30噸之間。其中,世界上最長的潛地飛彈已達16.9米(蘇ss-N-23),其次為15米(蘇ss-N-20);彈徑最大為2米(ss-N-20),其次為1.83米(蘇SS-N-8和SS-N-18);發射重量最大為 60噸(sS-N-20),其次為57噸(美“三叉戟”Ⅱ)。在外形結構方面,彈道飛彈通常為圓柱形結構,沒有彈翼,發射時靠助推火箭垂直上推,火箭的推力就是飛彈的升力,因此外形無需象飛航式飛彈那樣複雜。
射程遠,速度快
世界上沒有任何武器能在射程和速度方面堪與彈道飛彈相提並論。人們通常把1000公里以下的稱為近程彈道飛彈,把1000~3000公里的稱為中程彈道飛彈,把 3000~8000公里和8000公里以上的分別稱為遠程彈道飛彈和洲際彈道飛彈。近程彈道飛彈一般不發展,地地中程飛彈只有5個型號:美國的“雷神”、“丘辟特”、“潘興”Ⅱ和前蘇聯的sS-4、SS-5;潛地中程飛彈也有 5個型號:美國的“北極星”A1、A2,法國的 M1和前蘇聯的 ss-N-5、SS-N-6I。遠程飛彈和洲際飛彈型號較多,其中射程最遠的地地洲際飛彈可達16000公里(蘇 SS-N-18Ⅲ),其次為 13000公里和12900公里(蘇SS-24和SS-
26);射程最遠的潛地飛彈為 11000公里(美“三叉戟”Ⅱ),其次為 9100公里(蘇 sS-N-8)。彈道飛彈由於利用空氣稀少的高空和外層空間進行彈道平飛,所以空氣阻力幾乎沒有,飛行馬赫數可高達 13~14,甚至能達 20以上的超高速,這是任何其它武器所無法比擬的。
精度高,威力大
命中精度是彈道飛彈的關鍵性指標之一,因為在戰鬥部當量不變的情況下,如果能把命中精度提高10倍,那么摧毀能力便可提高100倍!彈道飛彈的命中精度通常用圓機率誤差來表示,它的偏差量越小,說明飛彈命中精度越高,美國在研製第一代地地彈道飛彈時,射程雖只有2400公里,圓機率誤差居然達8000米之多;然而,第四代“潘興”Ⅱ型 中程飛彈射程1800公里,圓機率誤差僅25米;第五代“誅儒”飛彈射程遠達11400公里,圓機率誤差卻只有120米,可見其作戰效能的提高是何等明顯。打擊威力也是彈道飛彈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它一般用TNT當量表示,即一枚100萬噸級核戰鬥部爆炸時,它所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100萬噸梯恩梯炸藥爆炸時所釋放的總能量,地地飛彈核戰鬥部TNT當量最大的為2500萬噸 (蘇SS-9),其次為2400萬噸(蘇SS-18 Ⅰ);潛地飛彈核戰鬥部TNT當量最大為180萬噸(前蘇SS-N-20),其次為150萬噸(前蘇SS-N-23)。分彈頭最多達14個(美“三叉戟”Ⅱ”)。其次為8~9個(前蘇ss-N-20)。

歷史

第一代飛彈

是戰後至50年代末期發展的美蘇在納粹德國V-2彈道飛彈的基礎上,利用從德國掠取的飛彈專家和大批技術資料分別研製的“宇宙神”D、E、F,“大力神”I、“雷神”、“丘辟特”和ss-4、5、6型地地核飛彈。這一代核飛彈只是解決了有無問題,在技術性能方面還比較差,反應時間較長,均為單彈頭,圓機率誤差最大能達8000米。當時,飛彈的最大射程已達10000公里,起飛重量最大為122噸,彈頭威力最大為500萬噸(“宇宙神”)。

第二代飛彈

是50年代未至60年代中期發展的,主要型號是美國的“大力神”I、“民兵”IA、IB 和“民兵”I,前蘇聯的SS-7和SS-8等。這一代飛彈主要是提高飛彈的生存能力和作戰性能,發動機改為固體推進劑,反應時間有所縮短,核彈頭加裝了突防裝置,命中精度、比威力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這一代飛彈的最大起飛重量為80噸(SS-7),最大射程為11000公里 (“民兵”Ⅰ和SS-7),命中精度CEP最小已達560米(“民兵”Ⅰ),彈頭威力最大1000萬噸(“大力神”Ⅰ)。

第三代飛彈

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發展的,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民兵”ⅢMKI2和“民兵”皿MKI2A,前蘇聯的Ss-9Ⅰ、Ⅱ、Ⅲ、Ⅳ,SS-ⅠⅠ、Ⅱ、Ⅲ和SS-13。 這一代飛彈的突出特點是提高飛彈的突防能力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開始採用分導式多彈頭,命中精度也有進一步提高。在主要技術性能方面,起飛重量最大為200噸(ss-9),最大射程為12000公里(Ss-9、ss-11 Ⅱ),圓機率誤差CEP最小為185~220米(“民兵”),彈頭數量最多為3個(“民兵”、SS-ⅠⅠ),飛彈威力最大為2500萬噸(ss-9Ⅱ)。

第四代飛彈

是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發展的,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潘興”Ⅱ和 MX飛彈,前蘇聯的 SSl71、Ⅱ、Ⅲ,sS-l8 Ⅰ、Ⅱ、Ⅲ、Ⅳ,sS-l9 Ⅰ、Ⅱ、Ⅲ和SS-20。這一代飛彈的主要特點是提高飛彈的生存能力和摧毀目標的能力,飛彈的主要特點是投擲重量大,可攜性能先進的分導式彈頭,命中精度有所提高。在技術性能方面,起飛重量最大為220噸(sS-18),最大射程達16000公里(SS-18Ⅲ),圓機率誤差CEP最小90~120米(MX),分飛彈頭數量最多為10個(MX和sS-l8Ⅳ),飛彈威力最大為2400萬噸(SS-18Ⅰ)。

第五代飛彈

是70年代末期以後發展的,主要型號有:美國的“誅儒”,蘇聯的 sS-24、SS-25、sS-X-26和 ss-x-27。這一代飛彈的突出特點是飛彈向小型化、機動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發展,進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在技術性能方面,最大起飛重量已從原來的220噸降到80噸(sa-24),象“侏儒”飛彈只有16.8噸;最大射程已創歷史最高記錄,達13000公里(sS-24);圓機率誤差CEP降至120米(“佛儒”);分飛彈頭數量最多仍為10個(SS-24);飛彈威力最大為10X35萬噸(ss-24);發射方式由原來的地下井轉為公路機動(“侏儒”和 SS-25)和地下井及鐵路機動(st-24)發射。

發展前景

雖然空射技術面臨種種困難,使其發展一再遭遇挫折,但由於其與生俱來的巨大優勢,使各軍事大國對其仍念念不忘。

俄羅斯

“空中火箭計畫”
為了發展空射火箭技術。俄羅斯從1997年開始啟動“空中火箭計畫”。研製之初是為了占領輕型衛星發射的國際市場,主要是出於商業考慮。根據俄羅斯當時的構想,“空中發射”系統可完成多重任務,比如:為低軌道通信衛星提供組網和補網發射;發射用於監測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間環境狀況的衛星;發射各類太空艙及完成其它太空任務。實施“空中發射”計畫需投入1-3億美元,該系統建成後每年進行10次發射,三年便可收回投資。若每月發射四五次,就可占據低軌道衛星發射市場近一半的份額。
該方案以改進的安-124運輸機為載機,擬採用“飛行號”運載火箭作為空中發射火箭。“飛行號”為兩級液體火箭。在發射過程中,安-124先將100噸重的空中火箭攜帶到10-11千米高空,到達預定點後載機尾部艙門打開,載機機身逐漸豎起。當達到一定角度後.依靠大功率活塞將運輸發射箱以相對載機48千米/小時的速度推出。發射箱利用降落傘離開載機,隨後運載發射箱與火箭分離,6秒後火箭的一級點火。2001年,俄空中發射公司改裝4架安-124用於航天發射的申請得到俄政府的批准。俄“空中發射”項目負責人希羅博科夫不久前表示,研究工作已基本結束,預計將於2006年初進行首次空中衛星發射。
此外,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還利用冷戰時期空基反衛星計畫的研究成果,聯合實施了一項“伊希姆”計畫,目的是用米格-31發射運載火箭將小型太空飛行器送到預定軌道。據悉,通過這種方法可將160千克重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軌道。這一市場極具發展潛力,預計到2020年,國際小型太空飛行器市場的總價值將達到15億美元

美國

“快速反應空間運輸”計畫
除了前面提到的“飛馬座”外,波音和錫奧科爾推進公司還在研製一種新型空射系統,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約為3噸。該系統正作為一個低成本軍用系統來研製,可用於支援部署和補充低軌道通信衛星。增強美軍戰術反應能力。該系統是軍民多用途的運載器,可以用於高超音速飛行研究、遙感和技術研發。美空軍可能用它發射空間機動飛行器,這屬於空軍正在實施的“快速反應空間運輸”(ORS)計畫,因為美國一顆衛星的成本為500萬美元,發射成本則要達到2500萬美元,並且還得用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進行準備。因此空軍急需推進“快速反應空間運輸”計畫,將運載火箭的準備時間,從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縮短為幾個小時或幾天,同時大幅度降低其成本。該計畫預計2014年投入運行。
“民兵”地對地戰略彈道飛彈
美國研製的第三代地對地洲際彈道飛彈。該飛彈對目標選擇更靈活,命中精度高,並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有三種型號,“民兵“Ⅰ型飛彈,1960年開始研製,1965年裝備部隊。彈長17.55米,彈徑1.67米,起飛重量33.1噸,戰鬥部威力為100至200噸TNT當量,射程11260千米,命中精度560米。
“民兵Ⅲ“飛彈,1966年開始研製,1970年裝備部隊。前三級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末助推級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彈長18.26米,彈徑1.67米,起飛重量35.4噸,攜帶裝3個彈頭的分導式多彈頭,每個子彈頭威力為17.5萬噸TNT當量,射程9800至13000千米,命中精度185至450米。

其它國家

除了美俄外,烏克蘭、法國以色列等國家也在開展機載空射火箭技術研究,這與這些國家缺少國家發射場有一定關係。烏克蘭曾開展了多個彈道飛彈和運載火箭型號的機載發射技術研究,作過火箭1:1模型的掛飛投放試驗,其技術仍處於世界一流水平。2001年4月11日,烏克蘭國家航天局宣布它耗資3億美元,由南方科研生產聯合體在兩年內完成兩種空射衛星運載系統。以色列的方案是以F-15重型戰鬥機為載機,在20千米以上的高空,以超音速狀態發射運載微小衛星的固體運載火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