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在1000千克以下的人造衛星統稱為“微小衛星”,進一步可細分為:“小衛星”(smallsat),重100~1000千克;“微衛星”(microsat),重10~100千克;“納衛星”(nano...
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 (以下簡稱“工程中心”) 是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於2003年9月共同投資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贏利事業單位。...
微小衛星DNA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概述、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簡介又稱簡單重複Il'VA序列。是指DNA鏈內由2---...
微型衛星又稱微小衛星是商業航天的種類之一,主要用於科研、農業。國際線上2006年3月23日訊息:在比原計畫推遲了一周之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2日終於利用飛機加火箭...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是依託於中科院與上海市共建的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進行建設,該中心已有10餘年發展基礎,已成為我國航天科研領域的一支生力軍。...
根據衛星的質量,通常將小於1000公斤的衛星稱為廣義的小衛星,其中,將500-1000公斤的衛星稱為小衛星,100-500公斤的衛星稱為微小衛星,10-100公斤的稱為顯微衛星,...
沈苑,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導航所副所長1、北斗導航衛星副總指揮。1 2019年5月24日,2019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在上海召開。沈苑在主題分享...
微納衛星(NanoSat)通常指質量小於10千克、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衛星。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需求的推動,微納衛星以體積小、功耗低、開發周期短,可編隊組網,以更低的...
伴隨衛星,作為伴隨主太空飛行器飛行的太空飛行器,具有處於相對主太空飛行器距離近、實時跟隨的位置優勢,可以作為主太空飛行器的安全輔助工具,對主太空飛行器進行工作狀態監測、安全防衛,...
哈爾濱工業大學於1995年組建了小衛星技術研究團隊,開始從事微小衛星技術的研究工作。1997年獲得了國家“863計畫”重點支持。研究所現有科研人員18人(其中擁有長江學者...
微厘空間一號試驗衛星是北京未來導航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開發的低軌導航增強系統第1顆先導技術試驗衛星,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製。2018年9月29日12時13分,我國...
納米衛星採用MEMS(微型機電一體化系統)中的多重集成技術,利用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設計思想和製造工藝,不僅把機械部件像電子電路一樣集成起來,而且把感測器、執行器、微...
皮衛星是指重量為公斤級的微小衛星。相較大衛星,成本低廉、製造和發射周期短、應急反應快是皮衛星的最大優勢。製造一顆大衛星的成本在10-20億元人民幣左右,需要...
2015年3月30日21時5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2015年4月23日,中國科學院...
天拓一號衛星,是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中國首顆微衛星。該星於2012年5月10日15時06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四號”送...
為了對航天任務急需的新技術進行先期試驗,同時開展空間環境探測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國在剛開始研製衛星時,就開始發展了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
高分一號衛星是國家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天基系統中的首發星,其主要目的是突破高空間解析度、多光譜與高時間解析度結合的光學遙感技術,多載荷圖像拼接融合技術...
“環境一號”衛星系統是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專門用於環境和災害監測的對地觀測系統,由兩顆光學衛星(HJ-1A衛星和HJ-1B衛星)一顆雷達衛星(HJ-1C衛星)組成,擁有光學、...
雷達衛星(Radar satellite)是載有合成孔徑雷達(SAR)的對地觀測遙感衛星的統稱。儘管迄今為止,已在一些發射的衛星上攜有SAR,如Seasat SAR, Almaz SAR, JERS-1 ...
中國碳衛星是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碳衛星由科技部立項,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負責工程總體,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負責衛星系統,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
“翱翔之星”是國際上首顆12U立方星,是西北工業大學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微小衛星,主要任務是開展地球大氣層外光學偏振模式測量,為偏振導航技術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