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毓琇(1902年12月—2002年09月09日),字一樵,江蘇無錫人。集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佛學家於一身,中國電機、無線電和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顧毓琇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文理大師。1923年自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畢業後赴美留學,1928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該校第一位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他是清華大學工學院以及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上海戲劇學院前身)的創始人。曾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和榮譽退休教授。他也是錢偉長、吳健雄、曹禺、江澤民等人的老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毓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902年12月
- 逝世日期:2002年09月09日
- 職業: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佛學家
- 畢業院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 代表作品:《四次方程通解法》、《芝蘭與茉莉》、《國殤》、《蕉舍吟草》、《中國禪宗史》
- 學位:博士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學成就,文學成就,音樂家,佛學家,主要著作,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軼事,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影響,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902年12月,顧毓琇出生於江蘇無錫。
1915年,顧毓琇考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
1923年,顧毓琇從清華學校畢業,同年被公派赴美留學,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學習電機工程,並在哈佛大學選課。他的老師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布里奇曼(P. W. Bridgman)、“計算機之父”范內瓦·布希(Vannevar Bush)等。
1925年,顧毓琇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
1926年,顧毓琇發表《四次方程通解法》,同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科學碩士學位。
1928年,顧毓琇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成為該校第一位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1929年起,顧毓琇擔任國立浙江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1年起,顧毓琇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
1932年起,顧毓琇歷任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首任系主任、無線電研究所首任所長、航空研究所首任所長、工學院院長。
1938年起,顧毓琇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非黨派人士)。
1939年起,顧毓琇兼任戰時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主導了當時許多著名大學(如西南聯大)的南遷。
1944年起,顧毓琇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5年,抗戰勝利後,顧毓琇被任命為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中將參議,出席1945年9月9日南京日本投降受降典禮。
1947年起,顧毓琇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1950年,顧毓琇移居美國,歷任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榮譽退休教授。
1973年,顧毓琇夫婦應周恩來總理邀請回國觀光探親,並於中共“十大”閉幕當晚在人民大會堂與周總理長談三個半小時。
1979年,顧毓琇回國講學,通過王震向鄧小平建議施行股份制改革。
1983年,顧毓琇再次回國講學,受到鄧小平接見。
1988年,顧毓琇再次回國,受到老朋友鄧穎超的接見。
2002年9月9日,顧毓琇於美國逝世,享年100歲。遵其遺願,顧氏後人將家族故居捐獻給了無錫市人民政府。鑒於顧毓琇在海內外的影響,無錫市政府決定修復保護顧毓琇故居,並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成就
科學成就
顧毓琇是國際上公認的電機權威和自動控制理論的先驅。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顧毓琇發明了“四次方程通解法”。這是基礎數學一項創造性、突破性的成果。直至現在,用計算機求解方程的算法仍然基於該“通解”的基本思路。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明了“顧氏變數”,初步奠定了他在國際科學界的地位。他僅用四年半時間,就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創造了麻省理工學院的記錄;同時,他也是第一位獲該校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1928年,顧毓琇學成回國後,開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他創立《電工》雜誌,並發起成立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被推舉為會長;他還被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曾獲得過中國電機學會的學術金質獎章。
上世紀50年代,顧毓琇完成了從行政管理到學術研究的驚人轉型,而且一躍又站到了世界科學研究的最前沿,開創了非線性控制理論的先河。
上世紀50年代,顧毓琇完成了從行政管理到學術研究的驚人轉型,而且一躍又站到了世界科學研究的最前沿,開創了非線性控制理論的先河。
文學成就
- 詩人
顧毓琇一生創作詩詞歌賦七千多首,出版詩歌詞曲集達34部之巨,是中國歷史上僅次於陸游的多產詩人。他被海外學術界和出版物評為20世紀中華民族的大詩人之一,1975年巴西人文學術院授予金質獎章 (Pro Mundi Beneficio Medal),1976年被世界詩人大會授予“國際桂冠詩人”稱號。
顧毓琇自小在祖母和父母的薰陶下就喜愛我國古典詩詞,讀書期間和工作後對我國歷代知名詩人詞家的作品幾乎都有涉獵、探研、評述和唱和,並提出“重、大、拙”的詩詞評判標準。
錢锺書對顧毓琇的詩歌評價很高,認為顧毓琇的詩文功力與古人匹敵。他稱顧毓琇的《和唐新刻》:“稍一吟諷,往往與原什功力悉敵。其少陵所謂‘不覺前賢畏後生’者。公此句‘竊意新年多’,亦壽徵也。”
著名學者、國民黨中宣部部長、“教育部”部長張其昀評價顧毓琇道:“一樵兄精研樂律,其作品均可譜入管弦,故能膾炙人口,深入人心......一樵兄是中國的君子人,也是一位愛國詩人,忠愛之忱,時時流露於楮墨間。他的詩歌,最有貢獻、最了不起的,也就在歌詠中華。美國艾默生曾說:‘詩人有兩種,一種經過教育與訓練,百錘千煉而來的,他們使人敬;一種是天才洋溢,如行雲流水,明白易曉,他們使人愛。’一樵兄的造詣,天才功力兼而有之,相信國人都會敬他愛他。”
北京大學教授許淵沖稱:“顧毓琇把科學和詩融於一爐...... 科學不但和工程共飛馳,而且和詩比翼齊飛了。因此,顧毓琇被譽為20世紀惟一的文理大師,只在文藝復興時期才有的全才。”
台灣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闞家蓂認為:“顧毓琇的題畫詩,詩中有畫,詩中有禪,讀後令人悠然神住,充滿靈性。其隨筆和感懷一類的詩詞亦是如此,不但有靈氣,而且有靈境。其性靈之表達已至圓融之境。”
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國史館”顧問梁敬錞評價稱:“一樵先生之詩詞,或雋逸,或豪壯,或抽美人香草之思,或寄故國山河之慕,誠可各備欣賞。但凡所做,皆講聲韻,一唱喔成,輒嘗自譜音階,試以歌拍,始為定稿。則其洞見詩學之本原,鉤尋詞學之宗緒,乃不同於凡俗。
夫專才代可並出,而通才則並世不能數覯。西人嘗謂愛因斯坦於物理科學為天才家,於音樂為業餘員,於政治則童稚,通才之不易得如此!今一樵先生通電工,通政治,通詩詞,復通聲韻,是其通才之器,能補愛因斯坦之所弗及。吾不暇以並世遇此通才幸,抑尤以貞下起元之會,覯此不世出之通才,為國家民族社會慶也。”
- 戲劇家
顧毓琇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發軔人之一,曾創辦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他在新文化運動初始便開始了翻譯和創作活動,自編自導話劇,梁實秋、冰心等曾扮演過他劇中的角色。他是“國劇運動”的發起者和積極推動者之一,一生共創作話劇十二部。他的歷史劇和抗戰劇曾風靡抗戰後方,並被改編成京劇、漢劇和其他地方戲公演。
他1922年在《小說月報》發表現代話劇劇本《孤鴻》。1923年編導《張約翰》在北平公演,梁實秋曾擔任劇中角色。1923年,顧毓琇從清華畢業,被公派到美國MIT學習電機工程,成為了從該校取得科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位中國人。驕人的專業成績之外,他的話劇創作也碩果纍纍,其間完成了《荊軻》、《項羽》、《蘇武》、《西施》和《琵琶記》五部歷史劇,以及《國手》、《國殤》、《天鵝》等現代劇。
《琵琶記》在美國波士頓美術劇院的隆重公演,是中國“國劇”運動的里程碑事件,它聚集了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最強的陣容之一:顧毓琇擔任編劇、導演並扮演劇中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梁實秋扮演蔡中郎。聞一多和趙太侔專程從紐約趕來相助,聞一多負責布景和舞美,趙太侔則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舞檯燈光效果。《琵琶記》的演出得到了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基督教箴言報》、《波士頓新聞報》等都以醒目位置配上大幅照片予以報導。
抗日戰爭時期,作為抗戰聯合政府的教育部政務次長,顧毓琇雖公務繁重,但仍創作不綴,他以其抗戰劇和歷史劇聞名劇壇。特別是他的《古城烽火》、《岳飛》等話劇,富有愛國熱情,鼓舞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除在重慶連續演出外,還被移植成京劇、漢劇等多種地方戲在各地巡迴公演,並由外交協會招待英、美、法、蘇大使和其他外交使節。
1945年,顧毓琇與李健吾等人創立了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顧毓琇親自起草、修改學校章程,推薦戲劇名流到校任教。解放後,該校發展成為上海戲劇學院。
為紀念顧毓琇對我國話劇開拓性的貢獻,199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顧毓琇戲劇選》,該書由江澤民主席題詞,著名戲劇家曹禺作序。同年12月,上海戲劇學院公演了顧毓琇的劇作《白娘娘》,他的另一劇作《古城烽火》曾是該院建立後演出的第一個劇目,此後《白娘娘》也曾在新加坡公演。
為紀念顧毓琇對我國話劇開拓性的貢獻,199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顧毓琇戲劇選》,該書由江澤民主席題詞,著名戲劇家曹禺作序。同年12月,上海戲劇學院公演了顧毓琇的劇作《白娘娘》,他的另一劇作《古城烽火》曾是該院建立後演出的第一個劇目,此後《白娘娘》也曾在新加坡公演。
音樂家
顧毓琇曾任國立音樂院(今中央音樂學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長、國立交響樂團團長、國立禮樂館館長。日本音樂界稱之為“中國古典音樂泰斗”。
1940年,國立交響樂團排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時,國內尚無中文版,兼任團長的顧毓琇憑藉著自身紮實的文學功底和嫻熟的德文基礎,將席勒的原作翻譯成中文,成為把《歡樂頌》完整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中國歷代均以黃鐘音為古樂的“標準音”,但由於歷代度量衡不統一,致使黃鐘“定律”音高差異很大。時任國立音樂院院長的顧毓琇以一位科學家的執著和鑽研精神,運用功底深厚的數學、物理知識,經過細密的計算和與西洋音律的比較,得出了黃鐘標準音為348頻率的結論,並獲中國音樂學會的一致表決通過,對於進一步研究開發中華古樂以至於“重新奠定國樂之基礎”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1941年4月5日音樂節期間,顧毓琇在《國風》上發表了《黃鐘定音記》一文,對黃鐘音是我國古代的基本音律進行了論述和對黃鐘定音的過程進行了介紹,與此同時,國立音樂院演奏了為顧毓琇《荊柯》題詞譜曲的詞曲。
1943年顧毓琇兼任國民政府禮樂館館長。1950年顧毓琇移居美國以後,潛心於我國古曲音樂的探研,1955年完成了我國明代刻印古詩詞樂譜的整理,將明末“工尺譜”翻譯成簡譜及五線譜,將姜白石的自度曲翻譯成五線譜,後來台灣音樂研究所根據他整理的《魏皓氏明刻詩詞樂譜》中的《清平樂》、《陽關曲》、《秋風辭》、《關山月》、《青玉案》、《玉蝴蝶》等12調進行演唱,在音樂界引起了較大反響。顧毓琇接著又整理了《唐宋譜廿十五調》,其中歌15首,詞10首,並配以英文譯本,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68年顧毓琇又出版了《宋詞歌譜五十四調》。1972年,出版了《樵舍詞曲五百首》,1973年,出版了樵舍詞《樵舍詩歌一千首》。兩本書中均收有顧毓琇自譜歌曲和譯歌。台灣研究院曾將他的《樵歌十首》收入《中華大典》。
佛學家
顧毓琇對宗教的研究,造詣精深,在佛學方面的建樹,影響深遠。他一生遍訪名山寺院,生前曾親近過虛雲、太虛等高僧大德。顧毓琇對佛教歷史的研究造詣精深,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出版了《禪宗師承記》和《日本禪宗師承記》等專著。
在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期間,顧毓琇十分重視佛學研究。1938年起與太虛法師就撥款編纂漢藏合璧教科書等事宜聯繫密切。顧毓琇稱,編纂教科書:“藉以發揚中土文化與現代新知,以啟迪邊民之德智。”《太虛大師年譜》記載:“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四月,大師因顧次長毓琇來漢院,轉商諸陳部長立夫,得其允予補助經費,於漢院成立編譯處。”從1938年到1944年,漢藏教理院編譯處在六年的時間裡,一共編譯四十餘種著作,出版十餘種著作。特別是從1939年起,教理院專門成立刻經處,聘請刻工來院內刻造藏文字版,先後出版了《藏文讀本》、《佛教各宗派源流》、《比丘學處》、《菩薩戒品》、《縉雲山志》、《佛學概論》等。其中《藏文讀本》專為青海、本康、麗江等地的院校使用,《佛教各宗派源流》則為佛學院專用。
1979年,顧毓琇以英文巨著《禪史》震撼國際佛學界,贏得了佛教人士的高度評價。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柏林禪寺住持明海法師稱:“禪的歷史是人對人、生命對生命、心對心的傳承史,把這一超越了語言文字的智慧傳承的歷史梳理敘述出來,是很具挑戰的。顧毓琇先生的《禪史》很好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他立足於世界文化的大語境,在充分占有中西古今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除了學術的嚴謹之外,書中時時流露出他對禪獨到的體悟。這不禁讓我們猜測:顧老一生貫通文理、跨越中西的傑出成就也許得益於禪的智慧?!”
主要著作
顧毓琇一生治學嚴謹、筆耕不輟,學術建樹橫跨科學、教育、詩詞、戲劇、音樂、佛學研究等方面,是名副其實的、著作等身的碩學鴻儒。以下列出其一生的主要著作:
名稱 | 出版社 | 備註 |
---|---|---|
《芝蘭與茉莉》 | 商務印書館(上海) | |
《張約翰》 | (6/17/1923在清華公演,由顧毓琇編導), 單行本(北平) | |
《國手》 | (10/10/1924在波士頓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 |
《瑟琶記》 | (3/28/1925在波士頓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 |
《國殤》 | (9/5/1925在Syracuse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 |
《荊軻》 | 單行本(南京) | |
《岳飛》 | (1940月在重慶公演。另有改編的京劇本,漢劇團在北碚公演),單行本(南京) | |
《岳飛及其他》 | 單行本(南京) | |
《四次方程解法》 | M.I.T. 電子叢刊53 | |
《電機瞬變分析》 | (Transient Analysis of A. C. Machinery),M.I.T. | |
《電機論文集》 | (中國電工學會),C.I.E.E. | |
《孤鴻》(小說月報叢刊) | 商務印書館(上海) | |
《我的父親》 | 新月書店(上海) | |
《牧羊神》(中譯本) | 商務印書館(上海) | |
《西施》(文學研究會創作叢書) | 商務印書館(上海) | |
《中國科學化問題》 | 單行本(北平) | |
《電工原理》(中譯本) | 商務印書館(上海) | |
《直流電機原理》(中譯本) | 商務印書館(上海) | |
《白娘娘》 | 商務印書館(香港) | |
《古城烽火》 | (9/9/1938在重慶公演。抗戰勝利後在上海公演),中正書局(重慶) | |
《荊軻》 | (插曲樂譜,由陳尚能作曲),單行本(重慶) | |
《快樂頌》 | (中譯詞,樂譜由陳田鶴訂譜,抗戰勝利後上海重印),單行本(重慶) | |
《蘇武》 | (11/18/1943在重慶公演),商務印書館(重慶) | |
《蕉舍吟草》 | 世界書局(上海) | |
《中國的文藝復興》 | 中華書局(上海) | |
《中國經濟的改造》 | 中國編譯社(上海) | |
《戰時教育的回憶》 | 單行本(上海) | |
《海濱集》(中譯詩歌) | 單行本(香港) | |
《唐宋長短句》 | 單行本(香港) | |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 The Ronald Press, New York | |
《Electric Energy Conversion》 | The Ronald Press, New York | |
《海外集》 | 單行本(台北) | |
《顧毓琇全集》(十二冊) | 商務印書館(台北) | |
《Transient Circuit Analysis》 | D. Van Nostrand, Princeton, N. J. | |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Linear Systems》 | International Textbook Co., Scranton, PA | |
《顧毓琇歌集》 | 商務印書館(台北) | |
《松風集》 | 商務印書館(台北) | |
《唐宋歌譜廿五調》 | 商務印書館(台北) | |
《蓮歌集》 | 商務印書館(台北) | |
《岡陵集》 | 商務印書館(台北) | |
《宋詞歌譜四十五調》 | 商務印書館(台北) | |
《顧毓琇歌十首(樂譜)》 | “國研院”(台北) | |
《梁溪集》 | 商務印書館(台北) | |
《惠泉集》 | 商務印書館(台北) | |
《蕉舍詞曲五百首》 | 華岡書局(台北) | |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科學論文集,共1205頁) | 台灣大學出版社 | |
《錫山集》 | 商務印書館(台北) | |
《太湖集》 | 商務印書館(台北) | |
《蕉舍詩歌一千首》 | 華岡書局(台北) | |
《和清真詞及其他》 | 華岡書局(台北) | |
《禪宗師承記》 | 真善美出版社(台北) | |
《日本禪僧師承記》 | 真善美出版社(台北) | |
《蕉舍旅遊三百詠》 | 華岡書局(台北) | |
《History of Zen》(英文《禪史》) | 英傑出版社(台北) | |
《潮音集》 | 華岡書局(台北) | |
《長春集》 | 華岡書局(台北) | |
《One Family Two Worlds》(英文自傳) | 英傑出版社(台北) | |
《和淮海詞及其他》 | 英傑出版社(台北) | |
《和淵明詩及其他》 | 華岡書局(台北) | |
《顧毓琇詩選》 | 學林出版社(上海) | |
《和唐詩三0三首》 | 英傑出版社(台北) | |
《自訂年譜》 | 英傑出版社(台北) | |
《顧毓琇詞選》 | 黃河大學(鄭州) | |
《和夢窗詞及其他》 | 英傑出版社(台北) | |
《顧毓琇戲劇選》 | 商務印書館(北京) | |
《齊眉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 | |
《Scientific Papers》(科學論文集) |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 | |
《耄耋集》 | 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 |
《水木清華》 | 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 |
《蕉舍詩詞》 | 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 |
《顧毓琇詩歌集》 | 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 |
《顧毓琇詞曲集》 | 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 |
《行雲流水》 | 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 |
《顧毓琇全集》(共十六冊,獲大陸“國家圖書獎”) | 遼寧教育出版社(遼寧) | |
《百齡自述》 | 江蘇文藝出版社(南京) | |
《One Family Two Worlds》 | 南京大學出版社 | |
《一個家庭,兩個世界》(中文譯本) |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 |
《顧毓琇詩詞選》(漢英對照)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 |
《梅貽琦年譜》 | 自費印刷 | |
《中國的文藝復興》 | 科學出版社(北京) | |
《顧毓琇詞曲集》 | 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 | |
《中國禪宗史》(中英對照)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 | |
《顧毓琇全集:第1卷 散文、小說》 | ||
《顧毓琇全集:第2卷 戲劇》 | ||
《顧毓琇全集:第3-6卷 詩詞》 | ||
《顧毓琇全集:第7卷 音樂》 | ||
《顧毓琇全集:第8卷 論著》 | ||
《顧毓琇全集:第9-10卷 佛學》 | ||
《顧毓琇全集:第11卷 自傳》 | ||
《顧毓琇全集:第12-15卷 科學論文》 | ||
《顧毓琇全集:第16卷 譯著》 |
人才培養
1932年,顧毓琇受梅貽琦校長登門之邀,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執掌工學院,並創建了電機系、無線電研究所和航空研究所。在他的領導下,工學院不但匯集了國內最優秀的教授,而且還從國外邀請了維納、馮·卡門等世界知名學者來講學。不到五年,清華工學院發展成為了中國一流的工學院。
抗日戰爭期間,顧毓琇主持制定戰時教育政策,領導實施對大學大規模內遷,為中華民族保存了寶貴的知識精華。由內遷而形成的西南聯大、中央大學等學府,培養了大量棟樑之才,僅中央大學的師生中就有上百人在新中國當選兩院院士。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授予他抗戰勝利勳章。
顧毓琇的教育生涯之長、培養的學生層次之高、在各領域的影響之大,堪稱現代教育史上的傳奇。
顧毓琇擔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期間,在交通大學兼課,江澤民選修了顧毓琇的“運算微積分”。50多年後,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專程拜訪了顧毓琇,對當年顧老師“上課不帶書、不帶講義,內容全在腦海里”的情景記憶猶新。1996年,江澤民曾在給顧毓琇的信中題詩:“重教尊師新天地,艱辛攻讀憶華年。”在1997年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江澤民曾專程到費城顧毓琇的家中探望恩師。
朱鎔基、吳邦國、黃菊等中共領導人分別畢業於顧毓琇創建的清華大學電機系和無線電系。顧毓琇曾當面贈給赴美訪問的朱鎔基總理16字箴言:“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誠者有信,仁者無敵。”
錢偉長是顧毓琇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的受業弟子。多年後,身為國家領導人的錢偉長訪美時也曾專程拜訪恩師。
顧毓琇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航空研究所後,1935年開始招收航空專習生,錢學森被錄取。此後,研究所公派錢學森赴美留學,不久錢又轉到顧毓琇多年的朋友馮·卡門的足下深造。
顧毓琇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時,吳健雄考入中央大學學習,其後她一直尊稱顧毓琇為“毓琇大師”。
曹禺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顧毓琇是清華的“四大院長”之一,因此,曹禺解放前一直尊顧為師。抗戰期間,曹禺與顧毓琇交往頻繁,曾請教顧毓琇對抗戰前途的看法。顧毓琇告之:“如果中國的知識分子認為抗戰有望,則未必得勝;但如知識分子認為抗戰無勝利希望,則抗戰必敗。”
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後,他的母親李靜貞向顧毓琇報告:“這次小兒棣文得了諾貝爾之獎全靠了您的指教。”顧毓琇與朱家三代有深厚淵源。朱棣文的外祖父李書田1923年與顧毓琇同船赴美留學。朱棣文和其父朱汝瑾均經顧毓琇推薦,被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澤民在顧毓琇逝世後的唁電中說:“顧老師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教書育人,師表天下。畢生孜孜好學,且心繫祖國統一,獻計獻策,為眾所敬仰。顧老師的崇高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朱鎔基在唁電中說道:“顧老師畢生治學嚴謹,文理兼通,為人師表,乃眾之楷模,顧老師心繫祖國和人民,拳拳之心,永昭後人。顧毓琇老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榮譽表彰
時間 | |
---|---|
—— | IEEE“蘭姆”金質獎章(Lamme Medel) |
IEEE金禧獎章、“巨比利”獎(Millennium Jubilee Medal) | |
IEEE千禧獎章(Millennium Medal) | |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 |
賓夕法尼亞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 |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榮譽工學博士學位 | |
台灣成功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
—— | 美國國家科學院理論及套用力學委員會委員 |
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士(IEEE Fellow) | |
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會士(IEE Fellow) | |
國際理論及套用力學組織(IUTAM)個人理事 (曾是世界上唯一的華人個人理事) | |
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會長 | |
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 | |
歐美同學會海外名譽會長 | |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 |
金陵大學兼職教授 | |
台灣大學訪問教授 | |
成功大學訪問教授 | |
清華大學、兩岸五所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等十幾所院校的名譽教授 |
人物軼事
百年人生,見證歷史
在顧毓琇的百年人生中,他見證了許多歷史事件,結交了許多歷史人物,比如周恩來和鄧穎超, 就是顧的好朋友。顧毓琇35歲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即副部長)時曾與同級別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周恩來成為朋友,多年後兩人在中共十大閉幕當晚在人民大會堂相見,暢談達三個半小時,周恩來曾說:“顧毓琇是國民政府中難得的客卿”。在那次會見後,經過周恩來的過問,顧毓琇的表兄王崑崙得以從監獄中釋放。王崑崙先後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顧毓琇的母親與王崑崙的父親是親兄妹。
顧毓琇另一個曾是國家領導人的親戚是表妹錢正英。顧毓琇的祖母與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的外祖父是親兄妹。顧毓琇曾與蔡元培、胡適、梅貽琦等過從甚密,亦師亦友。顧毓琇是梅貽琦將他請到清華擔任工學院院長的。 據梅貽琦日記記載,抗戰時,梅貽琦常到顧宅,並無需打招呼,顧如不在,他就自己做東西吃,宛如回到自己家裡。
顧毓琇與梁實秋在清華學校上學時既是同班同學,還是室友,到了美國波士頓後仍然合租公寓一起住。
顧毓琇與聞一多從清華起就結下了珍貴的友情,在波士頓演出顧毓琇的話劇時,聞一多專程從紐約趕去,設計舞美。據聞一多的兒子回憶,抗戰時,顧請聞一多到教育部任職,聞一多未就,就此曾引起了聞一多夫婦之間一次激烈的爭吵。 在聞一多被殺害後,顧毓琇不顧高官身份,毅然參加老友追悼會,還發表紀念演講。
顧毓琇與張大千的友誼始於顧毓琇促成張大千的敦煌之行,在之後的幾十年里,兩人成為知己,張大千經常在顧毓琇家中作畫,以詩唱和,有一次顧訪巴西,張大千還親自為顧發大烏參,盛情款待。
另外,顧毓琇還是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的摯友。
顧毓琇的兄弟中有五個獲得過洋博士,是民國時期盛傳的民間佳話。
顧毓琇學貫中西,文理兼通,其學術建樹橫跨科學、教育、文學、戲劇、音樂、佛學等,堪稱奇蹟,曾被台灣媒體稱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在人文和科學領域取得世界公認的成就的大 師。顧毓琇是世界上的電機權威和控制論的先驅,曾獲國際電機與電子領域的“藍姆”獎,並是世界詩人大會加冕的“桂冠詩人”。顧毓琇可能是他那一輩人中在世界學術舞台成就最高的一個(顧毓琇的同事楊武之的兒子楊振寧和經顧毓琇推薦進台灣中央研究院做院士的朱棣文獲諾貝爾獎,都是後來的事兒了)。江澤民主席曾這樣評價顧毓琇:“顧老師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教書育人,師表天下。畢生孜孜好學,且心繫祖國統一,獻計獻策,為眾所敬仰。顧老師的崇高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
朱鎔基總理對顧毓琇的評價是:“ 顧老師畢生治學嚴謹,文理兼通,為人師表,乃眾之楷模,顧老師心繫祖國和人民,拳拳之心,永昭後人。”
心懷家國,淡泊名利
在顧毓琇逝世後舉行的追悼會上,他的次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顧慰慶曾說:“父親一生唯一的遺憾是未能見到中國的和平統一。顧老在耄耋晚年仍心繫祖國統一,他雖身在海外,但對國內大事至為關心,經常為國獻計獻策。”在2000年出席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時,江澤民與顧毓琇在紐約共進午餐,暢談兩小時。顧毓琇提出建議:“一個中國,包括大陸和台灣。”後來,他十分稱許這成為中國大陸兩岸政策的組成部份。
顧毓琇雖學貫中西,但卻心胸坦蕩,淡泊名利。顧慰慶在父親的追悼會上說:“我父親今年多次說,‘生前了俗事,身後少虛名’……父親臨終前講了許多話很少談家事,對國家大事卻非常關心。我向他報告了國內情況,他感到鼓舞和安慰,說他對祖國的事情抱樂觀態度,希望我們也應樂觀。”近年來顧慰慶每年都會來美國侍候父親幾個月。但顧老總是勸他:“早點回去,不要耽誤了國內工作。”
顧老以“學者、教授、詩人、清風、明月、勁松”自謂,表現了他平靜的心態和恬淡的生活態度,然而後人給他的美譽遠遠超出這些。顧慰慶說:“父親百年人生,艱難曲折,生活儉樸,不圖享受,有點積蓄就用來設獎學金和捐獻救災。他教育子孫發奮圖強,自己靠自己,他沒有遺產留給我們。父親留下來的是巨大的精神財富,是屬於全體中國人的,它激勵我們愛國愛鄉、弘揚中華文化。”
情系清華,禮贈母校
顧老將國際電工和電子學會為表彰他在工程領域中的傑出貢獻頒發給他的“巨比利獎”和 “千禧獎”的獎盾交給王校長,鄭重地說贈送給清華大學,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四千美金的支票一併捐贈給清華做學生獎學金。顧老此舉令王校長一行十分感動。張素久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顧老被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的許多所學校聘為名譽教授,並是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雖然他的母校在他年屆百齡才聘他為名譽教授,但他還是把最珍貴的東西捐贈給了母校——清華大學,可見在老人心中,念念不忘的還是清華。實際上,無論從他的話語中還是從他的書中,都可以感受到他對母校的一片深情。
當王大中校長表示,顧老百歲時還要來慶祝他的百歲壽辰。顧老一邊連聲說“不用了!”一邊請人端上來一個早已準備好的生日蛋糕,說:“今天就算給我過百歲生日,明年就不用再來了。”然後就分蛋糕給大家吃。
顧老的這一安排是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張素久後來回憶說:“當時給我一個強烈印象就是,老人為了會見來自母校的客人,事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借這次會面,對母校做了一個重要的交託。”
學博於文,業精於理
“業精於理,學博於文”,這是顧毓琇的獨特之處。他在電機專業上辛勞地付出了畢生的心血,而且還不懈地從事文學創作。他的博學於“文”不止是文學,而是大文化。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他就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在清華學校讀書期間,他就愛好文學,創作活躍。1921年底,清華文學社成立,他即與聞一多,梁實秋、朱湘等成為該社成員。當清華劇社問世時,他是首任社長。他用“顧一樵”的筆名,寫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以至後來他不但成為一個機電工程教授,而且還是文學家、詩人和戲劇家。
顧毓琇更是一位愛國者。1919年,他積極參加了著名“五四”愛國運動,率領清華同學上街遊行示威;他曾為賑災下鄉調查災情,訪貧問苦。1931年,他以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的身份帶學生到南京下關車站恭送十九路軍到上海,參加松滬會戰。1937年春,他與北京教育界的蔣夢麟、胡適和梅貽琦等12名知名人士發表聲明,要求政府“用全國的力量維持國家領土及行政的完整”。1945年9月9日,抗日戰爭勝利,他有幸參加了在南京的受降典禮……
冰心摯友,文藻紅娘
到了美國,在波士頓附近,他們幾個中國留學生們經常聚集在一起,討論時事、研究文學、演文明戲。當時因為劇本很少,大家就讓以筆頭快著名的顧毓琇執筆寫劇本。1925年,顧毓琇將我國的傳統戲《琵琶記》改編成話劇劇本,由梁實秋翻譯成英語,在波士頓公演受到歡迎。劇中梁實秋扮演蔡中郎、顧毓琇扮演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多才多藝的聞一多,此時也在美留學,他是顧毓琇清華的老同學,為了演出成功,他幫忙將劇中的布景畫出來。那宰相的蟒袍也是由他一筆一筆的畫出來了。演出那一天,他還專程趕到波士頓,並親手為冰心等演員化妝。
這次演出的是中國古代戲劇以其獨特的形式和纏綿感人的情節在美國戲劇舞台上首次亮相,大顯中國留學生的風姿,令美國觀眾大開眼界,也使他們這些文學摯友,更加深了了解。
儘管“胸襟之高超、感覺之敏銳、性情之細膩均非一般人可企及”的冰心,令不少愛好文學的男士敬重與愛慕,但她卻和學習社會學的吳文藻結成了終身伴侶。而人們卻不知,是顧毓琇為他們牽了紅線。
吳文藻生於1901年,是江蘇江陰人。早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堂,1923年赴美留學,先後在達特默思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社會學和人類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在燕京大學任講師、教育社會學系主任、法學院院長等,後任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就是因為顧毓琇家在江蘇無錫,而吳文藻家在江陰,無論是北上求學,還是轉路去美國留學,吳文藻每次都要從無錫經過,因此經常要住在顧毓琇的家裡。從十幾歲起,他們就是很要好的朋友。又因為學習文學的冰心和愛好文學的顧毓琇經常在一起研究文學,探討人生,也就使冰心和吳文藻有了更多的接觸,並由此漸生愛情,終成眷屬。他們夫妻兩人和顧毓琇之間的情誼長達70多年,在中國文壇上確是一段佳話。
洋裝著身,心猶赤誠
作為世紀老人,顧毓琇雖然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是在海外度過的,但誠如歌所云:“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顧毓琇早年求學美國,1950 年又赴美進修,後定居。但他一直沒有加入美國籍。直到1973 年,國際理論及套用力學會議在莫斯科召開,非美籍不能辦簽證。作為科學家,他絕不能放棄這一重要的學術交流機會,於萬般無奈之中他加入了美國籍。兩個月後,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他冒險試飛,由倫敦、香港輾轉回到祖國內地,與闊別24年的親友歡聚,重訪北大、清華故舊。8月29日晚,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了他與夫人及其在京的親屬,“談至深夜”。
從此,北京的大門向他打開,他十分珍惜這個機遇,力求為祖國多做些貢獻。中美正式建交後,顧毓琇來京的次數越來越多,對祖國的愛越來越深。從那時起,至今他先後8次回到祖國。他來探親、訪友、講學,為國家建設獻計獻策。此間,鄧小平同志兩次接見了他,也採納了他對改革開放的一些好的意見和建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江澤民主席還恭請顧毓琇及其家人到中南海作客。當時江主席贈其“重教尊師新天地”一詩,顧毓琇遂和詩答謝。自此,江主席和顧毓琇之間每年都有書信來往。每到春節前,江主席都要給自己的老師送賀卡。2002年9月11日,顧毓琇去世,享年100歲。
1938年後,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參加國民政府,任戰時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政務次長。曾任中央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國立音樂學院(今中央音樂學院的前身)首任院長、上海市教育局局長、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曾創立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今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
1950年移居美國,先後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榮休教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理論及套用力學委員會委員、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IEE)會士、國際理論及套用力學組織(IUTAM)個人理事;曾獲得IEEE蘭姆金質獎章(Lamme Medal),“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金質獎章,IEEE電路及系統學會(CASS)金禧獎章(Millennium Jubilee Medal)和IEEE千禧獎章(Millennium Medal);曾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台灣成功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榮譽工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兩岸五所交通大學等十幾所院校的名譽教授。
個人生活
2006年,顧毓琇夫人王婉靖仙逝,享年105歲。同年,顧毓琇夫婦的骨灰被子女送回家鄉無錫安葬。
人物評價
顧毓琇擔任過民國時期大部分中國最著名大學的教授、系主任或院長,包括浙江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的前身長沙臨大、交通大學等,還曾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他是清華大學工學院以及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的主要奠基者。
基於顧毓琇在數學、電機和控制理論領域的卓越貢獻,曾獲得該學會頒發的“蘭姆”金質獎章、千禧獎章和傑出貢獻獎也是世界上唯一同時獲得過此三項大獎的科學家。
顧毓琇是一位集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佛學家於一身的文理大師。作為科學家,顧毓琇是國際公認的電機權威和現代自動控制理論的先驅,,並是中國電機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作為教育家,他是清華大學工學院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曾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教育部政務次長等職,江澤民、錢偉長等曾是他的學生;作為詩人,他一生創作詩詞7000多首,出版詩歌詞曲集達34部之巨,是中國歷史上僅次於陸游的多產詩人,也是世界詩人大會加冕的“國際桂冠詩人”;作為戲劇家,他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發軔人、“國劇運動”的發起者和推動者之一,曾創辦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一生共創作話劇十二部;作為音樂家,他曾擔任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的首任院長、國立交響樂團團長、國立禮樂館館長,是中國黃鐘標準音的制定者,中國古樂的研究權威;作為佛學家,他的英文巨著《禪史》和多部佛學研究專著深受國際佛學界的重視。
中國社會科學院《顧毓琇全集》編輯委員會在《顧毓琇全集 序言》中寫道:“先生之學,可謂中西兼顧、文理皆精,是中國近代以來惟一能夠左手嫻熟於人文,右手精通於數理的曠世通才。”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授予顧毓琇名譽法學博士學位的授詞:
“作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管理人才和詩人,顧毓琇對那些聽說過他、請益過他的人們顯現出了諸多方面的才能,而每一次的才華畢露都向人們展現了一位集種種天賦於一身、取得無比成就的形象。
顧毓琇以其慷慨、耐心並謙虛,為自己的祖國熱忱服務,先後擔任過兩所工學院的院長,兩所大學的校長,教育部次長等職,並且是成人技術教育的建議者和推動者。 1949年他返回美國之後,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從管理人士到工程學專家的轉變,其主要成果便是:為解決非線性電路與控制系統問題提出一整套分析與圖解理論,以及在電機領域的普遍理論。
顧毓琇所創作的那些雅致的詩作受人喜愛,所譜寫的溫婉的歌曲被人們傳唱。他的學生們常常提到,他為教育貢獻甚著,能夠鼓舞他人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本校董事會認為,應當頒贈其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以表彰他的成就。”
“作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管理人才和詩人,顧毓琇對那些聽說過他、請益過他的人們顯現出了諸多方面的才能,而每一次的才華畢露都向人們展現了一位集種種天賦於一身、取得無比成就的形象。
顧毓琇以其慷慨、耐心並謙虛,為自己的祖國熱忱服務,先後擔任過兩所工學院的院長,兩所大學的校長,教育部次長等職,並且是成人技術教育的建議者和推動者。 1949年他返回美國之後,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從管理人士到工程學專家的轉變,其主要成果便是:為解決非線性電路與控制系統問題提出一整套分析與圖解理論,以及在電機領域的普遍理論。
顧毓琇所創作的那些雅致的詩作受人喜愛,所譜寫的溫婉的歌曲被人們傳唱。他的學生們常常提到,他為教育貢獻甚著,能夠鼓舞他人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本校董事會認為,應當頒贈其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以表彰他的成就。”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與套用科學院院長 格蘭特Eduardo D. Glandt:
“顧博士是當今世界最後的幾位博學之士了,他在如此多的領域中做出了貢獻,......我們為他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的一部分而感到驕傲。”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楊義:
“顧毓琇是一位在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眾多領域,表現出突出的能力和取得傑出成就的世紀性人物。他是‘德高、智高、壽也高’的博學鴻儒,文理兼通的曠世奇才。他不僅在國際電機領域享有盛名,而且在文學、音樂、禪學、教育方面卓有建樹。他科學與文藝兼長,天才與學力交輝;又能兼通文史哲,兼長詩詞曲,學識與才氣超逸,精力過人,思維多有出奇制勝的獨步之處。這樣的文化通才,實在是獨出群倫,百年一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
“先生學貫中西,建樹卓越,道德文章,世人尊崇。堪稱當代科壇巨擘、教壇耆宿、文壇翹楚,是集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戲劇家、詩人、音樂家於一身而享有國際聲譽的中華人瑞。”
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長布魯斯·愛森斯坦(Bruce A. Eisenstein)稱:“顧博士是一位尤其成功地融通了東方與西方這兩種不同文化、技術與詩歌這兩個不同領域的卓越人士。他對科學技術所做出的重大而具有深遠意義的貢獻,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對世界產生了影響。能有機會嘉獎他,是我們巨大的榮耀。”
吳健雄、陳省身等九十餘位海外學者在捐資印刷的《顧毓琇教授科學論文集》前言中寫道:“世之科學家類多不諳文學,而文學家亦類多不擅科學,欲求其多才多藝,造詣精湛,如顧教授者,堪稱僅有。”
“蘭姆”獎得主,Lehigh University院長L.V.比利(L.V.Bewley)稱:“顧毓琇是世界上六位對電機理論最有貢獻者之一。”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長 萊托夫(A.M. Letov)認為:“顧毓琇博士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學家,他為非線性控制理論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工程院創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宋健在一封寫給顧毓琇的信中稱:“您在網路和系統理論方面的貢獻舉世公認、功至名歸。Circuits Theory實為控制論和系統科學的導源和先驅,如Fourier-Laplace變換、穩定性判據等均源於彼。先生在這方面的貢獻都是開創性的。”
人物影響
顧毓琇晚年依靠養老金生活,經濟並不寬裕,但他將自己的大部分積蓄都拿出來在國內捐資助學,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交通大學、瀋陽農業大學等高等學校設立獎學金,鼓勵青年學生為國家的前途努力進取、全面發展。
1991年,中央音樂學院為慶祝顧毓琇90華誕,特地舉辦了“顧毓琇作品音樂會”。2001年,中央音樂學院及歐美同學會在人民大會堂再次舉辦顧毓琇作品音樂會,時任國家主席、總理等出席。
後世紀念
- 顧毓琇紀念館
- 顧毓琇教授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
2012年,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協辦,舉行了“顧毓琇教授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