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簡介
除了常規的手術、放療、化療、
生物治療和中醫中藥治療外,針對腫瘤在器官組織、分子水平的靶點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靶向治療技術進行靶點治療。局部的病灶靶點可以用局部靶向消融治療、靶向放射治療、放射性
粒子植入靶向內照射治療、高能聚焦超聲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和局部藥物注射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的靶點是針對腫瘤細胞的惡性表型分子,作用於促進腫瘤生長、存活的特異性細胞受體、信號傳導等通道,
新生血管形成和細胞周期的調節,實現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或促進凋亡的抗腫瘤作用。與傳統細胞毒化療不同,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具有特異性抗腫瘤作用,並且毒性明顯減少,開創了腫瘤化療的新領域。
相關研究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癌症治療觀念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即由經驗科學向循證醫學、由細胞攻擊模式向靶向性治療模式轉變。套用靶向技術向腫瘤區域精確遞送藥物的“靶向治療”和利用腫瘤特異的信號傳導或特異代謝途徑控制的“靶點治療”是腫瘤研究的熱點。
根據靶向部位的不同,又可以將腫瘤靶向治療分為二大類,即腫瘤細胞靶向治療和腫瘤血管靶向治療。腫瘤細胞靶向治療是利用腫瘤細胞表面的特異性抗原或受體作為靶向,而腫瘤血管靶向治療則是利用腫瘤區域新生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的特異性抗原或受體起作用。雖然那些針對腫瘤細胞的單克隆抗體的靶向特性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局部腫瘤組織內的濃度,但由於這些大分子物質要到達腫瘤細胞靶區,仍然需要通過血管內皮細胞屏障,這一過程是相對緩慢的。而血管靶向藥物則有很大的優勢,在給藥後可以迅速高濃度地積聚在靶標部位。
治療方式
1. 氬氦超導手術治療系統(cryocareTM targeted cryoablation therapy,又稱
氬氦刀)
氬氦刀是一種適應證甚廣的消融治療技術,自1998年以來,美國已有100多家醫院,中國有80餘家單位裝備了氬氦刀設備,它可對多種腫瘤施行精確冷凍切除,並且在
肝癌、肺癌、
胰腺癌、
前列腺癌、
腎腫瘤、
乳腺癌等治療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手術中冷凍適用於幾乎所有實質性腫瘤,與射頻等其他消融方法不同,氬氦刀冷凍既能治療小腫瘤,也能治療體積較大的(直徑大於5cm)、數目較多的腫瘤;由於血管內血流的釋熱作用,冷凍不易引起大血管損傷,以至於也可以治療大血管附近的,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據2007年11月第14屆世界冷凍治療大會統計,中國使用美國CryocareTM氬氦刀冷凍治療的腫瘤例數已達11000例,其中完成500例以上的單位有10餘家,部分醫院已經達4000例,病種30餘種,中國是全世界治療肝癌和肺癌最多的國家。
由於各種靶向消融技術的特點不同,對於具體病例的治療技術選擇可能會有所不同。國內張克勤博士[4]比較了氬氦刀冷凍消融和射頻(RFA)、微波(MCT)熱凝固治療兔VX2
肝癌的對比研究,三種
微創治療在消融兔VX2肝癌中,無論是在消融靶區面積和橫徑方面、消融靶區腫瘤完全消融率方面,還是在消融靶區腫瘤細胞殘留率方面和消融靶區中腫瘤細胞完全壞死率方面,氬氦刀冷凍均優於RFA和MCT,而RFA和MCT效果相當。另外,RFA和MCT的“煮沸效應”造成的腫瘤種植播散是臨床無法克服的問題,所有這些方面提示氬氦刀冷凍在治療兔VX2肝癌中的臨床療效可能優於RFA和MCT。
臨床治療證實,氬氦刀局部消融與放療、化療、
生物治療、介入治療等綜合治療相結合,療效優於單一治療,1~2年生存率顯著提高,其遠期療效依賴於綜合治療措施的選擇。當腫塊≥4cm,特別是大於6cm時治療效果差,瘤體易復發,甚至增大。因此,治療前後聯合其他治療方法的綜合治療措施的套用尤為重要,例如對於肺癌的治療:氬氦刀聯合
介入化療,聯合放療,聯合中醫藥治療,與單純放療、化療、介入栓塞比較,1年、2年存活率均有顯著提高,取得了比較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以上結果表明氬氦刀將成為臨床治療肺癌必備的技術。對於靠近縱隔部位的腫瘤,局部氬氦刀完全消融有一定困難,氬氦刀治療後也可以聯合其他局部治療方法,與放療結合可以極大地減低放射劑量,聯合藥物植入和放射
粒子植入可以提高療效和減少植入粒子的劑量,與其他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技術有效的結合,可改變目前綜合治療的理念,提高遠期治療效果。目前國內氬氦刀的治療方興未艾,但缺乏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結果來觀察其對治療肺癌的長期療效。
氬氦靶向治療技術協作組開展了較多的工作,如編寫了全球第一個規範化治療書籍,包括動物和人體實體瘤病灶消融靶區大小,冷凍後的影像學改變。建議其他靶向消融技術可以效仿。
2.
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
MWA和RFA技術均起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1996年LeVeen傘狀多電極得到美國FDA認證,極大地擴大了RFA的套用範圍,與其他熱消融技術比較,RFA是迄今世界範圍內使用較多的技術,可以檢索到的綜述文獻超過500篇。MWA主要在日本和我國開展,而RFA的報導絕大多數來源於歐美國家,可以認為MWA和RFA技術的治療效果基本上是相同的。射頻電極從最初的單極發展到了多極,以及冷循環射頻治療系統,缺點是一次性毀損灶的範圍有限,最大毀損體積直徑3.5cm,對直徑>3cm以上的癌腫易殘留病灶。美國RITA公司已經開發出針對不同大小腫瘤的系列射頻針,直徑3cm以下的腫瘤可以選擇第一代傘狀多極針或單極針;直徑3cm至5cm的腫瘤應選擇二代錨狀多極針;直徑5cm至7cm以上的腫瘤應選擇最新的第三代集束電極針,並使用了特殊注射泵,使熱傳導更快更均勻,治療時間大幅縮短,治療大腫瘤效果更確切,病人更輕鬆。
一些學者提出了在晚期
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如何使射頻治療和化療及局部放療相結合以提高療效的問題。對於晚期非小細胞性肺癌,尤其是
周圍性肺癌,先利用
射頻消融治療,大面積滅活腫塊內癌細胞,減少腫瘤負荷,再用化療治療殘餘的轉移癌細胞。對有肺門、
縱隔淋巴結或其他轉移病灶的患者,可結合化療進行放療及其他治療。這樣,腫瘤在得到局部控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及生存時間。隨著RFA技術的不斷完善,RFA同
介入化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外照射等有機結合,將極大的提高腫瘤的局部控制率,改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3. 間質內雷射治療(interstitial laser therapy,ILT)和光動力
雷射消融治療(ILT)是以光學或接近紅外線波長的高能量光束在組織內散射而轉變成熱,時間通常長於RFA,可以超過1h。國內外生產的雷射管消融範圍較小,處於臨床探索中,並未進入臨床使用。試驗研究複合探針,試圖擴大消融範圍。
4.
高強度聚焦超聲(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ablation,HIFU)
HIFU國內首創,目前有生產廠家4-5個,對於探頭的設計,頻率各有不同。HIFU可用於治療很多良性和
惡性腫瘤的治療,如子宮肌瘤,乳腺癌、骨和軟組織腫瘤等。國內陸續有套用HIFU治療晚期胰腺癌的臨床研究報導,顯示的療效主要是止痛和輔助放、化療後腫瘤體積的變化,這可能是超聲熱療的效果,並非真正意義上的HIFU消融治療。國內文獻表明,HLFU對於原發性和
轉移性肝癌等多種實體腫瘤有滅活作用。但在HIFU治療肝癌的套用上仍存在諸多限制,如雖然部分超音波可經肋間隙進入肝組織,但肋骨反射使超音波到達靶區的能量大大減少;治療時間過長使HIFU治療的麻醉環節風險增加;HIFU治療導致的皮膚燒傷限制了其治療劑量的增加;HIFU治療在破壞肝癌組織的同時,增加了肝損害的機會。因此,如何提高超音波的生物學效應、減少HIFU的治療時間,成為該治療成敗的關鍵之一。
5. 精確靶向外放射治療技術
放射治療技術在20世紀末出現了質的飛躍,主要體現在立體定向放射外科(SRS)、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RT)、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CRT) 和調強放射治療(IMRT) 技術的臨床套用,使在近一個世紀中一直處於腫瘤治療輔助地位的放療手段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和地位發生了根本轉變。我國在引進瑞典頭部r-刀和歐美x-刀以及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技術的臨床套用過程中,開創了中國模式的頭、體r(x)-刀的新局面。這一技術的臨床套用較為廣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受到了國內外同道的高度關注。
x-刀90年代後期在我國套用較為普及,治療病例較多,但缺少大宗病例的長期臨床結果報導,2000年後隨著三維適形放療、調強放療等技術的出現,特別是我國全身r-刀的問世,使這一技術在我國的臨床套用和發展受到影響,使用的醫院和治療的病例逐漸減少,但是,不容置疑x-線立體定向放療技術作為一種獨特的劑量聚焦方式,可獲得高度集中的劑量分布,在實質器官局限小腫瘤的治療上可取得較高的局控率和較低的
放射損傷。而且,賽博刀等新型x-刀技術的出現將會在腫瘤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研發的全身r-刀存在的問題是機型多、軟硬體開發和資源整合不足,使每一種機型都未能盡善盡美,特別是在劑量評估和劑量驗證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而且,在臨床套用的規範化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使這一技術的全面、健康發展受到極大影響,儘管如此,全身r-刀所獨具的劑量聚焦優勢已被大量的臨床結果證明,因此,加強這一技術的臨床規範化套用,開展多中心協作和經驗積累以及進一步完善設備,對推動我國放療設備產業和放射腫瘤專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IGRT即4D放射治療,以及正在研發的生物影像誘導放射治療,等等。IGRT在已開發國家發展很快,如賽博刀,Tomotherapy,等。
賽博刀(CyberKnife,
射波刀)是一種新型影像引導下腫瘤精確放射治療技術,由美國Stanford大學醫學中心腦外科JohnAdler等與Accuray公司合作研發,1994年投入使用,1997年Adler教授首次介紹其臨床套用。它是一種立體定向治療機,整合了影像引導系統、高準確性機器人跟蹤瞄準系統和射線釋放照射系統,可完成任何部位病變的治療。將一個能產生6MV-X線的輕型直線電子加速器安放在一個有6個自由度的機械臂上,通過運算X線攝像機及X線影像處理系統所得的低劑量三維影像來追蹤靶區位置,執行治療計畫,以準確劑量的放射線來“切除”腫瘤。由於其臨床治療總精度可達亞毫米級別,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為精確的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SRS/SRT)技術之一。與傳統的SRS/SRT技術比較,賽博刀具有實時影像引導及無框架定位等優勢。自1999年、2001年經美國FDA批准用於顱內腫瘤、顱外腫瘤及
良性腫瘤的治療至今已有8年臨床套用歷史,全世界已有超過40000個患者接受了賽博刀治療,尤其是在顱內腫瘤、脊柱腫瘤治療方面賽博刀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在體部腫瘤如肺癌、
肝癌、腹腔腫瘤的治療方面仍停留在小樣本,短期隨訪的研究階段。隨著賽博刀在我國臨床套用的逐漸推廣及臨床治療病種及病例數的增多,尤其是病情複雜和重症病人治療的開展,體部實體
惡性腫瘤患者行賽博刀治療前腫瘤靶區金標植入術的併發症需進一步總結,使賽博刀在我國進一步得到規範和合理的套用,使更多的腫瘤患者從中獲益。賽博刀比適形、調強、伽瑪刀等具有一定的優勢,也提供了分次大劑量放療的可能性,如何選擇最佳的分割方式及單次劑量、總劑量,如何評價有效生物劑量等成為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現有的條件下,結合放射生物學、臨床醫學等的相關知識,最佳化治療策略, 進行包括放療增敏、化療、熱療甚至其他放療方式在內的綜合治療,儘可能地提高療效,則是將來的主要研究方向。
螺旋斷層放射治療(Tomotherapy) 由美國韋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發明,是影像介導的三維調強放射治療,它將直線加速器和螺旋整合起來,使治療計畫、患者擺位和治療過程融為一體,它能夠治療不同的靶區,從立體定向治療小的腫瘤到全身治療,均由單一的螺旋射線束完成,通過每次治療所得的兆伏圖像,可以觀察到腫瘤劑量分布及在治療過程中腫瘤的變化,及時調整靶體積的治療計畫。有著常規加速器放療所無法比擬的優勢,為放射治療醫師開闢了一個新的治療平台,在調強放射治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臨床套用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是125I和103Pd,分別代表著低劑量率和中劑量率輻射,在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學上各有特點。植入放射性粒子的過程,要求在影像指導下完成,符合
IGRT要求,放射性粒子一次性植入,達到單次劑量治療的效果。
隨著粒子植入治療計畫系統不斷提高與完善,劑量學要求逐步明確,植入治療設備不斷改進,20年來放射性粒子臨床套用不斷拓寬領域,充分說明放射性粒子在臨床套用中的作用與地位,美國,德國,日本的放療專家都承認放射性粒子最好的適應證應當是前列腺癌低危組的病例,其長期療效與
根治手術或外照射相似,但副作用特別是性功能障礙的發病率較低,治療時間短,手術方法簡便更受病人歡迎。在擴大放射性粒子治療的適應證方面,放射腫瘤專家與外科專家首先用放射性粒子治療
非小細胞肺癌,我國胸外科專家已經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方面取得相當滿意的結果,放射性
粒子植入治療肝癌(原發性肝癌及
轉移性肝癌)、
胰腺癌、
軟組織肉瘤、骨腫瘤、
早期乳腺癌等都在臨床試驗中得到一定的經驗和療效。國內外來通過內窺鏡對空腔臟器腫瘤進行粒子植入的試驗,國內進行支架攜帶或捆綁放射性粒子植入腔道腫瘤(
食管、支氣管)的試驗,都在探索中發展。
放射性粒子的設備已經規範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療計畫系統(TPS),必須能滿足質量驗證的要求。放射性
粒子植入近距離治療已經迅速在國內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月銷售125I粒子20000~30000粒,治療患者4000~6000例。如此大規模使用的放射治療方式,必須要有規章制度的指引管理,這項工作應當是迫在眉睫,此外,應當認真交流放射性粒子的
臨床經驗,使放射性粒子的臨床使用不僅規範化,而且不斷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
8. 血管內介入治療和局部藥物注射治療
惡性腫瘤的血管介入治療是在X線設備的監視下,將抗腫瘤藥物和(或)栓塞劑經導管注入腫瘤營養動脈,對腫瘤病變進行治療。由於導管器械、影像設備的發展,造影劑的不斷更新及種類增多,尤其是隨著微導管的套用增多,
栓塞劑套用經驗積累,
介入技術不斷提高,超選擇性腫瘤供血動脈內靶向插管灌注化療和栓塞治療成為臨床的常規工作。同時,該項技術創傷小,操作簡便,因而得到迅速發展,提高了這種治療方法的有效率,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期。局部藥物注射治療技術,例如
小肝癌經皮酒精注射,經皮肝穿刺注射碘化油加化療藥物治療
肝臟腫瘤,復發或殘留病灶行無水酒精、乙酸、熱鹽水注射都在臨床常規開展,費用低廉,效果顯著。
經導管或經皮穿刺瘤內注射基因治療成為腫瘤研究的熱點,有些研究已經進入動物實驗階段,例如,經肝動脈給予
內皮抑素基因治療肝癌;腺病毒介導的抗K-ras核糖體激酶可抑制胰腺癌細胞的生長並誘導其凋亡;
HSV-TK(
單純皰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介導的基因治療在動物模型中已初步獲得成功;藥敏基因,凋亡調節基因如bcl-2、bax、survivin、及一些抑制腫瘤內血管生成的基因等均在廣泛研究中。重組人p53腺病毒
基因藥物經皮瘤內注射已經進入臨床使用。由於基因治療腫瘤比較局限,到目前為止只有肝癌、
胰腺癌、肺癌、
神經膠質瘤、
大腸癌、喉癌等幾種腫瘤可以採用介入導向的基因治療,介入導向的基因治療已在某些腫瘤的治療中顯示了很好的療效,減少了不良反應,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益處,可以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介入導向的基因治療將會在腫瘤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會有越來越多的腫瘤會被根治。
9.神經靶向修復治療
神經靶向修復療法使神經生長因子通過介入方式作用於損傷部位。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並替代已經受損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環路,增加腦部供氧和血液循環,促進器官的再次發育。
10,光動力療法
光動力靶向療法是指在
光敏劑參與下,在光的作用下,使有機體細胞或生物分子發生機能或形態變化,嚴重時導致細胞損傷和壞死作用,而這種作用必須有氧的參與,用光動力作用治病的方法,又稱為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靶向藥物即光敏劑(光動力治療藥物)的研究是影響光動力治療前景的關鍵所在。光敏劑是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其基本作用是傳遞能量,它能夠吸收光子而被激發,又將吸收的光能迅速傳遞給另一組分的分子,使其被激發而光敏劑本身回到基態。
靶向療法在疾病上的套用:尖銳濕疣、痤瘡、
鮮紅斑痣、腫瘤等
療法優勢:
(1)創傷很小:藉助光纖、內窺鏡和其他介入技術,可將雷射引導到體內深部進行治療,避免了開胸、開腹等手術造成的創傷和痛苦。
(2)毒性低微:進入組織的光敏藥物,只有達到一定濃度並受到足量光照射,才會引發光動力學反應而殺傷靶向細胞,是一種局部治療的方法。人體未受到光照射的部分,並不產生這種反應,人體其他部位的器官和組織都不受損傷,也不影響造血功能,因此光動力療法的毒副作用是很低微的。
(3)選擇性好:主要攻擊目標是光照區的病變組織,對病灶周邊的正常組織損傷輕微,這種選擇性的殺傷作用是許多其他治療手段難以實現的。
(4)適用性好:對不同細胞類型的病灶組織都有效,適用範圍廣;而不同細胞類型的病灶組織對放療、化療的敏感性可有較大的差異,套用受到限制。
靶向藥物
近年來,腫瘤靶向治療的進展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和對發病機制從細胞、分子水平的進一步認識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這些領域的進展很快,在臨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據藥物的作用靶點和性質,可將主要分子靶向治療的藥物分為以下幾類:
1. 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阻斷劑,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
易瑞沙);埃羅替尼(Erlotinib, Tarceva);ZD1839(Iressa)可以增加PDD、CBP、Taxol、Docetaxel及ADM等藥物的抑瘤效果,但不增加Gemzar的抑瘤作用;OSI-774(Tarceva, erlotinib)也是一種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 EGFR-TK)拮抗劑,屬小分子化合物。2002年9月,美國FDA批准其作為標準方案治療無效的晚期NSCLC的二線或三線治療方案。OSI-774對頭頸部腫瘤和卵巢癌也有效;聯合化療治療
胰腺癌的III期臨床試驗研究正在進行之中;在歐洲進行了OSI-774聯合健擇+順鉑治療
非小細胞肺癌的III期臨床試驗研究;在美國也進行了OSI-774聯合泰素+卡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III期臨床試驗研究;有些臨床試驗研究有了初步的結果。Glivec (STI571, imatinib,格列衛)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屬小分子化合物用於既往
干擾素治療失敗的CML慢性期患者有效率達100%,對Ph陽性的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 ) 緩解率也高達70%,Glivec還顯示對胃腸道惡性間質細胞瘤(GIST)患者的疾病控制率達80%~90%;對化療和放療高度拮抗的惡性膠質瘤(最常見的腦腫瘤)可能有效。
2. 針對某些特定細胞標誌物的單克隆抗體,如西妥昔單抗(Cetuximab, Erbitux);抗HER-2的單抗,如赫賽汀(Trastuzumab, Herceptin);
抗EGFR的單抗,如C225 (Cetuximab, erbitux)提高了5-Fu和CPT-11治療後失敗的結腸癌患者的獲益率。顯示只要阻斷了EGFR,就能重新獲得對化療的敏感性, EGFR抑制劑在一線聯合方案的使用有可能效果會更好。抗Her-2單抗赫賽汀(Herceptin)在體外試驗中,3 - 100mg/kg均有明顯的抑瘤效果。赫賽汀與阿黴素和紫杉醇均有協同抗癌作用,而赫賽汀與紫杉醇的協同作用更為明顯。抗CD20抗體(mabthera, rituximab) 已被批准用於低度惡性B細胞
淋巴瘤的治療,並正在探索與化療聯合用於惡性度高的淋巴瘤的治療。
3.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如克唑替尼(Crizotinib,Xalkori)
克唑替尼™(賽可瑞®),是一種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靶向分子包括ALK、肝細胞生長因子受體(HGFR,c-Met)和RON,獲得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間變型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易位可促使ALK基因引起致癌融合蛋白的表達。ALK融合蛋白形成可引起基因表達和信號的激活和失調,進而促使表達這些蛋白的腫瘤細胞增殖和存活。克唑替尼™在腫瘤細胞株中對ALK和c-Met在細胞水平檢測的磷酸化具有濃度依賴性抑制作用,對表達EML4-ALK或NPM-ALK融合蛋白或 c-Met的異種移植荷瘤小鼠具有抗腫瘤活性。
有bevacizumab和
內皮抑素endostatin等,Bevacizumab (avastin, rhuMab-VEGF)是重組人抗VEGF配體單克隆抗體, Endostatin是一種內源性抗血管生成因子,分離自血管內皮瘤。
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研發與套用,對原有的腫瘤治療學觀念與模式將產生巨大的影響,但儘管已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仍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例如:療效的預測問題,若能預見性地使用於可能有效的患者,則可避免不必要的經費投入;怎樣與傳統治療方法配合以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分子靶向藥物的耐藥性問題等等。相信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藥物作用機制將會進一步闡明,藥物套用的個體化將會成為可能,更多的腫瘤患者將會從中受益。
5.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
伊馬替尼(Imatinib)和
達沙替尼(Dasatinib);
6.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如Bevacizumab(Avastin);
7.抗CD20的單抗,如利妥昔單抗(Rituximab);
8.IGFR-1激酶抑制劑,如NVP-AEW541;
9.mTOR激酶抑制劑,如CCI-779;
10.泛素-蛋白酶體抑制劑,如Bortezomib;
11.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劑,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s)
抑制劑等。
下表為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靶向抗腫瘤藥物:[3]
表1 FDA批准的單抗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