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與2014年計畫草案的報告

《青海省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與2014年計畫草案的報告》是2014年青海省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海省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與2014年計畫草案的報告
  • 發布地區:青海省
受省人民政府委託,現將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與2014年計畫安排草案提請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13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基本情況
2013年,在國際國內錯綜複雜的巨觀環境下,全省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決策部署,按照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的安排,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總基調,強化底線思維,立足於抓早、抓準、抓實、抓好,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實現了良好開局。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堅持把穩增長放在首要位置,強化政策協同,綜合運用多種調控措施,全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省經濟運行逐季回暖,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生產總值突破兩千億元大關。達到2101億元,增長10.8%;其中,一產增長5.3%,二產增長12.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6%,建築業增長14%),三產增長9.8%。投資保持高位增長。擴大投資規模與最佳化投資結構並舉,搶抓機遇,努力爭取國家支持,千方百計撬動社會投入,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投資總規模突破兩千億元大關,達到2404億元,增長25.2%,有力拉動了經濟發展,促進了就業和社會穩定。財政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大力培植財源,多渠道增加收入,總財力達到1355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68.6億元,增長15.3%;最佳化支出結構,全面落實結構性減稅、“營改增”等政策,加大重點領域投入,財政總支出1251億元,增長13.4%。金融業創新發展。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最佳化結構,金融服務發展的能力持續增強,全年本外幣貸款餘額3515億元,增長22.5%;社會融資1200億元,增長25%;新增貸款643億元,增長22%。
(二)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倒逼相結合,著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城鄉區域發展整體聯動,發展的協調性和均衡性進一步增強。高原現代農牧業加快發展。有效應對多年未有的持續乾旱,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總產連續六年突破百萬噸,特色種植面積達到80%,新增枸杞、沙棘、核桃等種植面積38萬畝。生態畜牧業水平持續提升,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加快轉變,畜禽規模化養殖明顯擴大,冷水魚產量增長33%,肉禽蛋奶產量持續增加。工業調整升級取得較大進展。突出抓好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循環經濟產業鏈延伸、15個重大產業基地建設和50項重大技術進步項目,鹽湖化工、油氣化工、有色金屬、鋼鐵等產業在改造中穩步發展,裝備工業、輕工業、高技術產業分別增長35.7%、19.5%和22.9%,產業結構調整邁出堅實步伐。園區循環化改造穩步推進,三大工業園區加快向集群化、規模化推進。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跨千億元台階,達到1019.7億元,增長12.6%。服務業持續發展。文化旅遊商貿融合發展態勢明顯,實現旅遊總收入158.5億元,增長28.1%;接待國內外遊客1780.4萬人次,增長12.6%;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達到345萬人次,增長21.2%。現代物流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城鄉消費網路進一步完善。實施了新一輪家電下鄉等促消費政策,汽車、家電零售額分別增長23%和22%,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4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44.1億元,增長14.3%。城鎮化進程加快。海東撤地建市,玉樹撤縣建市,大力度推進西寧市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和環境整治,啟動海東市核心區建設,穩步推進格爾木和德令哈新區建設,全省城鎮面貌和城鎮化格局發生可喜變化,城鎮化率達到48.5%。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八項實事全面完成,新建、改建農村公路7000公里,完成107個自然村通電話,農牧區道路、人畜飲水、村莊環境等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
(三)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堅持抓當前與謀長遠緊密結合,推項目、擴投資,有力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提升、民生改善、生態保護和區域協調發展。交通網路進一步完善。錫鐵山至北霍布遜地方鐵路建成投運,青藏鐵路西格段增建二線、格爾木至敦煌鐵路進展順利,蘭新鐵路第二雙線青海境內線下工程基本完工,西寧站改造主體完工;公路總里程突破7萬公里,新增公路4129公里,玉樹、果洛、黃南三州高速化公路全面開工。全年新增205個行政村通油路,新增城鄉客運線路230條。西寧機場二期、德令哈機場建成,花土溝機場建設加快推進。能源支撐能力提升。黃豐水電站3台機組投產試運行,玉樹查隆通水電站建成,羊曲、茨哈峽、瑪爾擋水電站建前工程有序推進;新建成光伏電站項目27個,龍羊峽水光互補電站建成,全省併網裝機達到310萬千瓦,開工建設格爾木小灶火等6個風電場;建成750千伏青新聯網、750千伏共和至日月山輸電線路、330千伏玉樹聯網等骨幹電網工程,農網升級改造深入推進。水利建設進展明顯。引大濟湟調水總乾渠、湟水北乾渠一期紮實推進,石頭峽水庫大部分完工;拉西瓦、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等灌溉工程有序推進,蓄集峽、馬什格羊水庫等項目進展順利;完成河道治理79.6公里,解決了3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通信設施建設提速。“寬頻中國2013青海專項行動”穩步實施,全省4M以上寬頻用戶28萬戶,完成行政村通寬頻95個,校校通寬頻51個,光纖入戶覆蓋家庭新增13.6萬戶,西寧市“三網”融合試點工作積極推進。玉樹重建圓滿收官。全面完成了總體規劃確定的1248個項目,三年累計完成投資447.5億元,災區人居條件煥然一新,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全面提升,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成效顯著,特色優勢產業順勢興起,和諧家園建設同步推進,重建目標全面實現。
(四)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堅持以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為目標,以解決損害民眾健康的環境問題為突破口,全面加強生態保護與環境整治。強化東部城市群大氣污染治理。以控制建築和道路交通揚塵、油品品質升級、燃煤鍋爐“煤改氣”為重點,西寧、海東兩市揚塵污染得到基本控制,西寧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率達到61%,比上半年有了明顯提高。重點生態工程穩步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工程歷時8年,圓滿完成。二期規劃已經國務院常務會研究通過,正式啟動實施。青海湖流域治理、天然林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紮實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獲得國家批准。強化生態保護政策頂層設計,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全面落實,禁牧減畜任務完成。進行了西部首次生態補償碳交易,探索了生態補償的新路徑。節能減排紮實有效。堅持綜合施策,全面推行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嚴控新上載能項目,堅決淘汰落後產能,集中實施了一批重點技改和工程減排項目,加快西寧市第四、五污水處理廠,平安等4縣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工程建設,湟水河水質達到國控標準。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2%,完成年度節能減排任務。
(五)改革開放增添新動力。堅持越是後發展地區越要加快改革開放的理念,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科學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取消審批事項86項,調整92項,進一步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省行政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組建完成。新增各類市場主體42312戶,增長24.2%。國有資產監管制度不斷完善,國有企業整合重組取得積極進展。採用招標比選方式出讓探礦權,礦業權管理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現了大病醫保、基層基本藥物制度、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等全覆蓋,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6%,高出全國6個百分點,大病實際報銷比例達80%,醫保水平居全國前列。農村牧區、戶籍制度、民生工程貨幣化、資源性產品價格等改革取得新進展。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成功舉辦了青洽會、環湖賽、藏毯展、清食展、越南青海商品博覽會等重大活動,全年招商到位資金487億元,增長33%。著力最佳化外貿結構和口岸建設,進出口總額達14億美元,增長21.2%。對口援青工作成效顯著。全面推進與對口援青省市、國家部委和央企戰略合作,援青力量明顯增強,落實援青資金11.4億元,實施各類項目248個,完成投資12.7億元,培訓各類人才1.1萬人次,簽訂經濟合作項目150多個。
(六)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堅持增收減支惠民生,財政用於民生的資金占到75.6%,十項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多管齊下促進就業創業。實施園區企業用工萬人培訓計畫、三江源生態移民技能培訓工程和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專項就業培訓,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88%,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達97%,全年城鎮新增就業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15萬人次。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實施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清欠農民工工資等措施,城鄉居民收入實現與GDP同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499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96元,分別增長11%和15.5%。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參保人數穩步增加,新農保、城居保參保率分別達到91%和75%,建立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加大了最低生活保障和臨時性救助力度。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完成中國小校安工程及布局調整,實施三年學前教育行動計畫,開工建設師大新校區、省級“三館”、中國小標準化改造、州級綜合醫院改造等項目,公共服務條件得到改善。啟動“西新”五期工程,置換地面衛星接收設施35.4萬套,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提前兩年完成任務。全力穩控市場物價。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採取落實市州目標責任、投放平價糧油、調運鮮菜、建設155家農副產品平價商店以及臨時價格干預、發放價格補貼、重拳整治市場秩序等一攬子措施,居民消費價格由年初較高漲幅回落到3.9%的預期目標以內。扶貧開發成效突出。以集中連片開發為重點,抓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和易地搬遷,完成376個整村推進和72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全年減貧21.3萬人。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建成各類城鎮保障性住房7.57萬套,開工率、建成率、入住率分別達100%、106%、100.7%;建成農村危房改造、遊牧民定居和獎勵性住房9.13萬戶,全面完成年度任務。累計開工建設城鄉保障性住房34.07萬套和50.9萬戶。
此外,把理思路、出政策、推舉措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集中力量加強重大問題研究,制定出台了《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行動方案》、《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投資推動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等重大政策,為抓當前、謀長遠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總的來看,在過去一年的經濟工作中,我們堅持底線思維,注重統籌協調,妥善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各類問題,探索形成了遠近結合、綜合施策、行之有效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做到了穩增長與調結構、促發展與惠民生、抓當前與謀長遠的有機統一。
二、2014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及主要目標
今年我省發展仍然面臨複雜局面,國際和國內、長期和短期、結構性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織,預計發展環境大體與去年相當,但新的有利支撐和積極因素也逐漸增多。一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統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加快釋放改革紅利,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發展動力和活力。二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工業化、城鎮化潛力巨大,實體經濟逐步活躍,社會預期明顯增強。國家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擴內需、調結構政策持續發揮效應。三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部署,對我省加快構建跨區域綜合交通網路、促進商貿旅遊人文交流、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四是我省經濟實力持續提升,基礎條件不斷改善,新的增長點正在形成,企業應對困難、適應市場、參與競爭的能力不斷提升,特別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重大舉措將繼續發揮效應,經濟成長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
同時,我省發展還深受大環境和自身問題的影響。一是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和緩慢復甦當中,以刺激政策帶動的反彈周期正趨於結束,已開發國家復甦動力不強,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外需疲弱、內生動力不足、通脹壓力上升等問題,外部環境仍不容樂觀。二是我國仍處在經濟成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時期,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消費偏弱,企業投資意願不強,產能過剩矛盾突出,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強化。三是我省經濟穩中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調結構轉方式任務艱巨,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低,消費帶動能力弱,就業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價格誘漲因素增多,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任務繁重。
綜合研判國內外發展形勢、分析增長動力、兼顧發展需要和可能的基礎上,根據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部署,2014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5%左右,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0.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新增就業5.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00萬人次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
三、2014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任務和措施
2014年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要求,緊緊圍繞“堅持正確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打造三區、建設全面小康”的戰略任務,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圍繞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圍繞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深入實施“三區”建設行動方案,大力促進投資持續增長和結構最佳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消費需求擴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確保經濟提質增效、社會和諧穩定。
(一)進一步發揮好財政金融支撐作用
集中財力穩增長。千方百計做大財力總量,力爭總財力達到1450億元。盤活存量資金,整合專項資金,最佳化支出結構,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繼續加大政府投入,支持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加強重點城鎮市政設施建設,支持保障房和“美麗鄉村”建設,扶持物流商貿發展,培育信息等消費熱點。增加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園區建設、節能減排、化解過剩產能和環境治理等方面的投入,促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堅持財力下移,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扶貧攻堅,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支持農牧區社會事業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持續加大民生投入,繼續實施十大民生工程和項目,保持民生支出占比在75%以上,促進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高。落實好國家政策,擴大“營改增”範圍,實施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擴大減半徵收小微企業所得稅範圍。
增強金融服務發展的能力。完善融資調度機制,加大對重點項目、重點園區、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力爭社會融資規模達到1300億元,新增貸款700億元。做大做強區域資本要素市場,力爭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達200家,創新使用金融債、中小企業集合債。改善金融環境,激勵金融機構引進和企業上市融資,加快組建村鎮銀行和全國性民營銀行、民營保險機構。推動青海銀行進位升級,改制大通等地方農信社。探索建立融資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構建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融資性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向農牧區延伸,解決113個鄉鎮金融服務網點空白問題,實現農牧區金融服務全覆蓋。
(二)進一步抓好投資帶動發展
著力最佳化投資結構。把促投資作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關鍵抓手,堅持擴規模和優結構並舉,加大全局性、基礎性、民生性項目投入,重點加大重大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生態保護、民生、藏區、循環經濟等領域投入力度。全力爭取國家支持,統籌安排好各類政府投資,切實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槓桿作用。有效釋放和拉動民間投資潛力,全面放開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節能環保、公用事業等領域,通過市場化方式繼續推出一批適合民間投資參與的項目。確保全年完成投資2880億元,增長20%。
提升發展保障能力。加大對事關全省發展大局的重點骨幹項目投入,增強基礎設施服務功能。交通。確保關角隧道上半年貫通,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六月底前聯調聯試、年底通車,西寧站改造同步完成,使我省進入高鐵時代;抓好格爾木至敦煌鐵路、魚卡至一里坪等地方鐵路建設,開工格爾木至庫爾勒鐵路。加快實施青南地區高速公路項目,實現玉樹州基本通高速化公路;啟動建設沿黃公路,推進北連河西走廊高速公路建設;開工建設民和至小峽、川口至大河家等一級公路及西寧外環線等二級公路;實施西塔路改線、空港綜合經濟區進出通道等配套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5000公里,力爭鄉鎮公路通暢率達96%以上,行政村通暢率達80%以上。確保德令哈機場正式投運,花土溝機場年底試飛,加快果洛機場、祁連機場、格爾木機場改擴建步伐,增闢西寧、玉樹機場國內外客貨運航線,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400萬人次。完成貴德至李家峽航運工程,開工建設積石峽庫區航運工程。能源。加快實施羊曲、茨哈、瑪爾擋等水電站。抓好西寧熱電聯產項目,開工建設西寧火電廠、青海萬象熱電聯產等項目。強化全國重要光伏產業基地和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最佳化布局,拓寬區域,穩步發展集中式電站,在分散式電站建設上取得突破,強化集約用地、綠化美化、完善電網,確保新增併網100萬千瓦。努力實施750千伏佑寧輸變電工程、果洛和玉樹網外6縣聯網工程,全年解決5萬人用電問題。推進木里、魚卡煤田建設。圍繞打造青藏高原千萬噸級油氣基地,力爭在油氣資源勘探和加工上取得較大進展。信息。推進光網城市、無線城市、寬頻農牧區、數字民生等重點工程,抓好西寧、海東、格爾木4G網路建設,開展西寧、格爾木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基本實現行政村通寬頻。
紮實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圍繞“十二五”規劃、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和國家擴大內需的重點投向,抓緊在鐵路、公路、機場、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以及信息消費、城市公共設施、節能環保、大氣污染防治、社會事業、民族地區發展等領域謀劃一批項目,儘快完成前期工作,梯度推進。切實做好西成鐵路、格成鐵路、青海湖機場、黃南機場、出省幹道及能源、水利等方面前期工作,力爭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積極發展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
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水利工程,力爭引大濟湟調水總乾渠、湟水北乾渠一期全線貫通,石頭峽水庫達到蓄水條件。加快李家峽、拉西瓦等灌區,蓄積峽水庫、黃河幹流防洪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進度。抓好黃河谷地百萬畝土地整理,著力改造中低產田,新建高標準農田。建成一批農區和草原節水灌溉等水利設施,解決25萬農牧民飲水安全問題。
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措施。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保障糧食和其它農畜產品穩產增效。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雙紅線”制度,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穩定糧食生產,種糧補貼每畝再增加25元,推廣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等實用技術,確保糧食增產增效。擴大特色種植規模,力爭油菜、馬鈴薯、枸杞、中藏藥材等特色作物種植面積比例達85%以上。實施《牛羊肉產業發展規劃》,提升生態畜牧業發展水平,打造一批生豬、奶牛、肉牛、肉羊標準化養殖基地,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3%。發展循環農牧業,加快現代農牧業示範區擴面提質增效,建成龍羊峽、李家峽現代漁業科技示範園區。創新農牧科技服務方式,推進“1020”生態農牧業重大科技支撐工程,抓好科技平台建設。探索建立農畜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完善補貼機制。力爭農牧業增加值增長5%。
提升農牧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多元化服務體系,促進草地畜牧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出台鼓勵支持大中專畢業生、農牧科技人員到農牧區領辦、創辦合作社政策,扶持發展100個省級合作示範社、150個家庭農牧場、200個專業種養大戶,培育2000名職業農牧民。支持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和其它生產要素進入農村牧區,創新金融保險支持農牧業發展機制,提高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增添農牧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形成工農互惠、城鄉協調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四)以技術進步力促循環經濟發展
全力支持工業穩定增長。完善相關政策,抓好電力、運輸等要素組織和保障。加大信貸銜接力度,有效緩解工業企業流動資金困難。加快在建項目投產進度,儘快形成生產能力,實現投資效益。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成長型企業,新增規上企業50家,中小微企業1000家以上。引導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向管理、質量和品牌要效益,進一步鞏固企穩回升的態勢。著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完善公共設施和服務平台建設,提升園區和基地的產業支撐能力,加快建設15個重大產業基地。注重錯位發展、產城融合,打造10箇中小企業集中區和2個創新型產業集群,力爭一年上一個新台階,三年形成多個增長極。全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
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立足已有優勢,圍繞十大特色工業,加快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抓好鉀資源綜合開發,實施一批補鏈項目,在打造鹽湖化工主導產業鏈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支持矽晶、光伏組件、配套服務等項目建設,構建完整太陽能光伏產業鏈條。抓好銅電子材料、輕金屬合金、鋰及鋰電池等項目建設,做大做強新材料產業。支持數控工具機、專用汽車等先進裝備製造行業擴大規模,提高非標設備加工能力。實施《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抓好關鍵技術產業化示範套用,高標準、高起點啟動建設節能環保產業園。採取“綠色+特色”、“精品+集群”模式,促進食品飲料、生物製藥、特色紡織等輕工業提質量、上檔次、擴規模,制定促進蟲草、玉石、唐卡等獨特資源和產品高端化、基地化發展的政策措施。
多措並舉最佳化存量產能。認真貫徹國家化解產能過剩的部署,定計畫、定指標、定時間、定督察機制,加大力度淘汰落後產能,提高電解鋁、水泥、鐵合金等產業集中度,主要經濟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力爭年內淘汰32.5標號水泥50%的產能,鐵合金產業集中度達到90%,電解鋁就地加工轉化率達到70%。
突出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在實施好50個重大技術進步項目基礎上,再啟動50個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採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有色金屬、鹽湖化工、煤化工、裝備製造、輕工紡織、鋼鐵等傳統產業技術裝備,加快實施西鋼精品特鋼大棒線、青鋁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技術改造項目,全面提升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支持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大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組建科技創新聯盟。支持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集中力量投向工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
(五)拓展服務業發展領域
擴大服務業規模。不斷創新完善鼓勵、扶持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政策措施,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力促現代物流業提質增效,加快朝陽物流園區轉型升級,支持西寧國家級二類物流園區試點和海東青藏高原東部國際物流商貿中心建設。加快物聯網新技術套用推廣,提升物流信息化和智慧型化水平。研究提出鼓勵發展研發設計、諮詢評估、融資租賃、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提升金融業發展層次和水平,力爭金融業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5%以上,培育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加快重點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西寧遊客集散中心,促進玉樹旅遊快速發展,兩年內再創建3個5A級景區。創新旅遊服務業態,深度開發複合型旅遊產品和自駕游、鄉村游、冰雪體驗等淡季旅遊產品。加強區域協作,推進青藏、青川、青新旅遊一體化發展,力爭旅遊業接待遊客突破2000萬人次,總收入達到200億元,增長20%以上。扶持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演藝娛樂等文化產業發展,抓好27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做好“非遺”進景區、文化旅遊產品研發等工作。
改造提升商貿服務業。加快水井巷中央商務區、新華聯等城市綜合商貿中心建設,支持州府和縣城傳統商業區改造,建設中小商貿流通企業公共服務平台,提升商貿服務檔次。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完善農牧區商品流通網路,兩年內農家店覆蓋所有鄉鎮和85%的行政村。引導餐飲、住宿等行業適應市場變化,主動調整結構,滿足多樣化需求。出台電子商務發展指導意見,以“青海精品網”建設為重點,擴大電子商務套用範圍,壯大省內企業網路交易規模。
充分挖掘消費潛力。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調整完善財政促進消費的政策,制定消費帶動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扶持成長性消費品企業,擴大節能環保產品、信息產品、新能源汽車等消費需求。推進“寬頻青海”建設,加快“三網融合”進度,力爭信息消費達到140億元。抓緊制定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和具體措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加強基層養老機構建設,建設覆蓋全省的家政服務網路,發展醫療護理、康復保健、休閒養生、社區照料等業態,新建城鄉老年服務設施370個。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六)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著力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功能。按照以人為本、四化同步、科學布局、綠色發展、傳承文化的原則,抓緊出台我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儘快形成完整的規劃和政策體系。加快西寧城區改造和建設步伐,最佳化功能布局,抓好火車站綜合改造、中心廣場北擴等重點項目,完善海湖等新區綜合服務功能。抓緊實施平安新城、樂都朝陽山等重點片區建設,完善道路、地下綜合管廊等設施,打造特色宜居城區。抓好東部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一體化規劃和建設,推進快速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環城公路建設。穩步推進格爾木、德令哈新區建設。提升玉樹市政設施運營管理水平。實施“美麗城鎮”創建行動,因地制宜,分年度在縣城和重點旅遊交通沿線集中打造80個生態環保、設施配套、宜居宜業的美麗城鎮,使其成為我省城鎮化的重要支撐。
加快城鄉保障房建設。以棚戶區改造、舊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為重點,推進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配套設施,年內新建11萬套,基本建成8萬套,入住7萬戶。堅持統籌規劃,正確把握政策導向,科學精準推進以農村危房改造、獎勵性住房為主的農牧區住房建設,年內建設6.5萬戶。健全保障房審核、分配、退出程式,做到公開、公平、透明、有效分配。進一步加大房地產市場監管力度,建立完善“保障+市場”的城鎮雙軌住房供應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力爭建築業增加值增長15%。
開展“美麗鄉村”創建行動。以黨政軍企共建活動為基礎,整合生態建設、扶貧開發、村莊環境整治等項目資金,統籌水、電、路、信息、綠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農牧民向鄉鎮和中心村集中,每年打造300個“美麗鄉村”,力爭到2020年美麗鄉村實現全覆蓋。啟動新一輪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和三江源農牧區清潔工程,加大重點景區和交通沿線環境整治力度,建立農田殘膜回收再利用機制,實施農村清潔能源、污染治理、垃圾處理等項目。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充分尊重民眾意願,注重“雪中送炭”,重點圍繞解決“四個一部分人”的問題(已轉移到東中部的農民工城鎮化問題、省內已進城常住的農民工落戶城鎮問題、未來七年要進城的農民工城鎮落戶問題、在建制鎮實際“農民”的城鎮化問題),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有序放開西寧戶籍限制。完善轉移人口養老、醫療、教育等保障辦法,做好異地銜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完善與主體功能區定位相一致的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努力實現“四區兩帶一線”區域發展目標。著力打造東部城市群和海西城鄉一體化先行區,儘快建成全省城鎮化發展引領區、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支撐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基地。促進青南和環湖地區生態與生計共進,深入落實《關於加快果洛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統籌抓好生態保護和建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城鎮建設和特色產業發展,加快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七)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
持續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全面啟動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二期工程,推動沙化治理、草原鼠害防治等重點項目,增強試驗區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抓緊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評估和二期前期工作。努力啟動實施祁連山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抓好東部黃土高原區、柴達木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前期工作。繼續實施好人工造林、天然林保護等工程,加強湖泊、水源地保護。爭取將我省一批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草)範圍。落實好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加快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
打好大氣污染和水環境治理攻堅戰。加強城市和重點城鎮大氣環境監測預警,實施鍋爐煤改氣、油品升級、工業污染源治理等項目,淘汰黃標車2.3萬輛,完成700蒸噸鍋爐煤改氣。實施好西寧、海東南北山綠化工程,控制施工場地和農田自然揚塵,實現東部城市群環境空氣可吸入顆粒年均濃度下降5%,西寧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率達到65%以上。強化湟水河污染防治,抓好城鎮污水處理廠及16家企業廢水處理設施改造,建設配套管網,爭取兩年內實現水質全年穩定達標。
強力推進節能工作。認真實施2014—2015節能行動計畫,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嚴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項目,加快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在重點行業全面強制推行餘熱余壓利用、煙氣除塵等節能降耗、清潔生產技術,建立企業能耗監測、預警、分析、調節綜合平台,深入開展綠色建築行動,抓好公共節能和社會節能,強化萬家企業節能目標考核和用能管理,進一步完善節能經濟政策,創新工作機制,力爭節能減排邁出較大步伐,確保單位GDP能耗下降2%以上,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任務。
(八)全力抓好民生工程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創業政策與產業、投資、財稅、金融等政策的協調,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扶持創業帶動就業,逐步建立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於創業的機制,加強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建設,努力拓寬就業渠道。突出抓好大中專畢業生和城鎮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實施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畫,通過政府購買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力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以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組織開展園區用工需求對接,提高崗位匹配度。發揮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吸納就業的積極作用,兌現獎補措施。
多措並舉穩控市場價格。全面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建設,健全“菜籃子”市州長考核評價機制,制定基本菜田“紅線”保護辦法。新建10個規模養殖場、2萬棟節能溫室、1萬棟畜用暖棚,6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建立省外蔬菜保障基地,保證冬春季鮮菜供應。抓好價格調節基金的徵收、使用和管理,加大重要商品儲備和調運力度。開展公益性農畜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在西寧、海東、格爾木新建、改建一批農副產品市場,組建國有控股農產品流通企業,培育具有跨區域配送能力的冷鏈物流企業。豐富訂單直銷模式,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校對接。新建100家平價商店,將早晚市納入市場體系建設規劃。強化市場聯合執法檢查,完善民眾義務價格監督員制度,嚴懲價格及市場違法行為。繼續發揮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變動掛鈎聯動機制的作用,有效緩解物價上漲對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的影響。
持續促進居民增收。深化民生工程貨幣化改革,加大惠農補貼資金投入,推動農牧區土地、房產、林權等資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增加農牧民經營性、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調整全省最低工資標準,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規範調整機關事業單位津補貼等制度,多渠道提高職工工資性、財產性收入。堅持織好網、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的原則,抓好社保擴面提標,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整合,逐步解決各類群體之間社保待遇差距大、跨區轉接不暢問題,調整各類基本養老金水平,完善社會救助制度。
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實施中國小標準化、民族地區薄弱高中等教育項目,促進教育資源最佳化配置。推進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學前一年入園率達到80%以上。最佳化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布局和學科專業設定,組建青海開放大學,在西寧、海東、海西各組建一所高職院校,爭取對口援青省市在6州各幫扶一所中等職業學校。推進省級醫院、州縣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建設,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抓好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等項目建設,為400個行政村活動室配齊文化設備和器材,完成5.4萬套戶戶通設備安裝任務,有效改善設施水平,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7%和97.5%。出台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和取消四年生育間隔政策,推動國家貧困地區營養改善和省級嬰幼兒營養項目覆蓋各縣。
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堅持普惠性政策和特惠性政策相配套,用好集中連片扶貧政策機遇,全面落實國家“扶貧十項重點工作”,構建“四位一體”扶貧格局。探索易地扶貧搬遷、新農村建設、城鎮化、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新路子,整合扶貧和相關涉農資金,促進扶貧政策、規劃、資金和幫扶“四到村、四到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和勞務經濟,解決好民眾長遠生計,確保移民“搬得出、穩得住、促發展、能幸福”。堅持扶貧與教育相結合,加強學前教育和“雙語”教學,補齊教育短板,逐步消除家庭貧困代際傳遞。抓好1萬名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增強民眾就業創業能力。實施好六盤山、藏區兩大片區和同德特殊類型三年扶貧攻堅規劃,確保減貧20萬人。
加強食品藥品和安全生產監管。嚴格執行食品藥品質量標準和準入制度,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確保食品、藥品安全。抓好專項整治工作,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冰雪、洪澇等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九)以全面深化改革促發展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逐步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下決心整契約領域、同方向安排交叉重複、零星分散的專項資金,盤活預算部門沉澱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啟動“金融改革創新年”活動,制定《2014—2020年金融改革行動方案》,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改制和增資擴股,培育發展中小型民營金融機構;開展公益事業收費權、旅遊景區收費權、高速公路收費權等公共資源證券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科學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探索分類監管模式,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資本運營制度。深化農牧區改革,完善耕地、草原、林地等承包經營制度,鼓勵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流轉,完善被征地農牧民的多元保障機制。繼續完善水管體制和林權制度改革辦法。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堅持“接、放、管”和“控、調、改”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各級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銜接落實好國家陸續下放的審批事項,清理和下放省級行政審批事項,建立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制度,兩年內再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的審批事項。落實好國家新修訂的投資項目審批、核准和備案辦法,抓緊修訂《青海省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運行省級行政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推進行政服務、建設項目招投標、政府採購等公共資源進場交易,一站式服務,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推進各市州和有條件的縣建設行政服務中心。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公共服務外包制度。深化社會事業改革。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教育管理體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培育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醫療新機制,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實行省內就醫“一卡通”,支持新增醫療衛生資源優先考慮社會資本。
(十)全方位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主動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圍繞國家戰略構想,結合省情實際,深入研究我省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比較優勢、發展定位、目標任務,制定建設方案,積極推動跨區域發展規劃、重大項目銜接,加快建設交通運輸骨幹網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和基本公共服務平台。深化與絲綢之路沿線和中東、南亞、歐州的經貿合作,建立與中亞五國交流合作的組織化平台,建設出口加工區和中國青海精品之窗。立足我省地緣優勢,發揮青藏鐵路向南延伸功能,擴大與南亞國家的貿易往來。加快建設保稅物流中心,積極打造向西開放的物流集散中心。以環湖賽、青洽會、藏毯展、清食展等展會為平台,全面加強商貿物流、文化旅遊、先進制造、現代農牧業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把青海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基地和重要支點。
大力推進招商引資。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謀劃落實一批對產業發展拉動作用強、關聯程度高的重大關鍵項目,全年招商到位資金600億元,增長30%以上。著力抓好輕工業招商,以市場換產業,以政策引投資,抓好產業鏈末端招商,促進食品飲料、特色紡織、日用消費品等行業壯大規模。進一步創新招商方式和機制,深入開展對口互補招商、以企招商、委託招商,建立多渠道招商引資網路。最佳化投資軟硬環境,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優惠政策,提高投資“引力”。不斷提高外資利用水平,引導外資投向鹽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生態農牧業、文化旅遊等重點領域。
深化對口援青工作。做好項目前期和實施管理,確保年度計畫如期完成。突出智力、產業和就業援青,推動經濟合作,增強受援地自我發展動力和能力。深入推進結對幫扶活動。
提升對外貿易水平。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藏毯、特色絨紡、民族服飾、新材料等特色產品出口,研究制定企業“走出去”的相關政策,加強重點出口產品“後備梯隊”建設,鼓勵我省製造業、新能源等行業對外投資合作,積極拓展新市場,力爭進出口總額增長13%。申報一批國家級外貿轉型示範基地,開展省級基地認定和升級工作。加快二類口岸建設,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推進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建設,努力實現“大通關”。
各位代表,完成2014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讓我們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精神,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銳意進取,攻堅克難,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推進“三區”建設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