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政辦[2013]150號
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建設重大產業基地實施意見》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13年6月23日
為加快建設國家循環經濟先行區,促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在統籌實施工業“雙百”行動、“123”科技支撐工程和50個重大技術進步項目基礎上,提出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建設重大產業基地實施意見。
一、總體思路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立足現有產業和資源優勢,以加快形成十大特色優勢產業和循環經濟產業鏈為目標,以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為抓手,依託各工業園區和集中區,全力打造十五個重大產業基地,大力培育和引進市場主體,有效調整生產力布局,拉長產業鏈條,構建循環工業體系,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加快“三區”建設、實現“兩新”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產業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頂層設計,最佳化生產力布局。按照全省“四區兩帶一線”功能區總體規劃要求,統籌現有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科技實力和發展優勢,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形成產業鏈清晰、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格局,構建綠色低碳、創新驅動、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循環經濟產業新體系。
———堅持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下大力氣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前沿技術、高端技術與新興產業的高度融合。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推進行業兼併重組,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增強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堅持科技創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深化產學研聯合,加快基地科技創新平台和創新體系建設,加大新產品開發、品牌創建和技術改造力度,集中精力攻克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發揮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作用,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高高新技術和優勢產業集中度,實現產業價值鏈由低端向高端的提升。積極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堅持項目引領,壯大產業發展規模。圍繞基地主導產業,實施一批重大骨幹項目,發揮好大項目的引領作用。致力於產業鏈的延伸,加快建設精深加工、生產性服務業和配套產業項目,實現上下游及配套產業協同發展,提高產業關聯度和緊密度,不斷壯大基地產業發展規模,做大做強園區企業,不斷擴大勞動就業。
———堅持節能減排,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牢固樹立“循環、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圍繞發展工業十大特色產業,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資源綜合利用、搭建循環產業鏈條、發展精深加工作為主要路徑,杜絕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建設,從源頭控制能耗和排放,構建綠色、環保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的有機結合。
———堅持產城融合,推進基地建設與城鎮化同步協調發展。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支持、項目服務和環境營造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向基地集聚,把產業發展和集聚與加快城鎮化進程有機結合起來,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協調推進,不斷強化城鎮化發展的產業支撐,努力形成產業對接、城鄉聯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三、建設目標
到2020年,全省形成5個千億元產業基地、10個五百億元產業基地。
(一)推動產業發展全面升級。通過重大基地建設,集中布局關聯產業,完善產業循環發展鏈條,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帶動產業發展全面升級,促進就業和收入持續增長。到“十二五”末,努力使我省工業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工業的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
(二)工業經濟整體實力明顯增強。到“十二五”末,實現工業企業銷售收入4500億元以上,實現工業增加值1700億元以上,當年完成一般性工業投資突破1000億元;到2020年,全省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突破10000億元以上,實現工業增加值4000億元以上,當年完成一般性工業投資3500億元以上。通過不斷壯大基地總量規模,使全省產業發展的質量有明顯提升,工業對全省經濟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三)促進產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到2020年,西寧形成矽材料、光伏、輕金屬合金、煤化工、鋰電池、特色輕工等6大產業鏈;海西形成鹽湖化工、油氣化工、新材料、冶金、煤化工、特色生物、黃金等7大產業鏈;海東形成有色金屬、裝備製造、有機化工、特色生物、建材等5大產業鏈;全省形成15個定位清晰、特色突出、各有側重、錯位發展、產業關聯的基地格局和產業布局,實現基地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四)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重大產業基地。構建鹽湖化工、鋰及鋰電池、煤化工及精細化工、鋁及鋁精深加工、矽材料及光伏產業、地毯及絨紡、鈦合金及精深加工、黃金冶煉及精深加工、銅鋁箔及電子材料、PVC精深加工等10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四、主要任務
1.西寧甘河工業園區。以現有化工、有色等產業為基礎,通過延伸產業鏈和發展循環經濟,建成我國重要的煤基多聯產、氟化工、鉻化工、碳材料、鋁及多種有色金屬加工、鐵路專用合金鑄件產業基地。基本形成煤焦化—多氣來源制甲醇—甲醇制烯烴產業鏈,螢石—硫酸—甲烷氯化物—氟樹脂產業鏈,鉻鐵合金—三氧化二鉻—鉻系不鏽鋼器件產業鏈,石油焦(煤瀝青)—石墨—金剛石—光伏切割材料產業鏈,水氯鎂石—氫氧化鎂(阻燃劑)—PVC產業鏈,電解鋁—鋁合金(鋁基複合材料)—鋁加工產業鏈,鐵精粉—合金鋼—鐵路專用合金鑄件產業鏈等。加快培育和推進現代物流、重化工非標設備製造以及維保運等生產性服務業。
2.海西察爾汗工業園區。在現有百萬噸鉀肥的基礎上,加快鹽湖金屬鎂一體化等項目進程,積極發展鎂合金及壓鑄、PVC精深加工等下游產業,配套建設物流中心、大型非標設備製造中心等,完善服務功能,建成鹽化工與能源化工協調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我國重要的鉀肥、鉀鹼、金屬鎂和PVC精深加工產業基地。
3.海西格爾木工業園區。通過做實園區、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建成以油氣化工、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加工、鹽化工為龍頭的產業集群,形成煉油及甲醇—甲醇衍生物產業鏈,鐵礦採選—球團—鋼鐵一體化產業鏈,有色金屬冶煉—有色金屬合金等新材料產業鏈,鹽湖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布局崑崙山礦泉水儲運集散地和崑崙玉開採、加工等生活消費品工業。在藏青工業園建設形成鹽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等項目。配套建設物流中心、污水處理廠等公共設施。
4.西寧南川工業園區。通過規劃項目實施,打造我國重要的藏毯、鋰電池、玉文化和我省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消費型輕工業產業基地,建成藏毯織造中心和世界地毯交易中心,形成電池級碳酸鋰—正極、負級、隔膜材料—儲能和鋰電池產業鏈,高純氧化鋁粉—藍寶石襯底—外延片—晶片—LED(光伏聚光電池)產業鏈,蛇紋石綜合利用為重點的碳化矽—半導體元器件等產業鏈,原毛分梳—紡紗—織毯—配送服務、原絨分梳—紡紗—染色—針織等特色紡織以及原石交易—飾品加工—珠寶市場等生活消費品產業鏈和以特色農畜產品加工、銷售為主的食品、輕工業產業鏈。
5.海東臨空綜合經濟園區。通過集中資源、布局重大項目等,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現代物流、新材料產業基地,形成現代物流、裝備製造、薄膜電池、鈉硫電池、積體電路、鎳合金加工產業鏈,高原特色生物精深加工、生物製藥、清真食品等生活消費品產業鏈。
6.西寧東川工業園區。通過提升質量、擴大規模,建成我國重要的矽材料及光伏、銅電子材料和鎂、鋁、鈦等輕金屬合金產業基地,形成矽材料及光伏產業鏈,銅桿—銅箔—覆銅板—印製電路板產業鏈,鈦合金熔煉和鈦板、管、帶、材產業鏈,鋁箔—電容器—節能燈等產業鏈,配套建設矽材料檢測、光伏產業研發中心、科技型企業孵化器等服務平台,加快培育配套型、服務型中小企業。
7.西寧生物科技產業園區。通過延伸加工、提升質量、整合資源,形成生化製藥、特色生物資源精深加工、崑崙晶石、電動汽車系列等產業集群,建成我國重要的發酵蟲草菌粉、枸杞和沙棘精深加工等消費品產業基地,以及西部地區重要的民族藥品、保健品、穆斯林民族服飾及伺服器出口產業生產基地。形成菌粉發酵—藥品和保健品產業鏈,藥材提取—藥品生產—配送產業鏈,矽灰石開採—鑄造成型—裝配產業鏈,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傳動系統—整車裝配電動汽車產業鏈;布局汽車生產配套產業,推進中藥材及生物資源儲備交易中心、產品質量檢測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8.西寧大通北川工業園區。通過最佳化布局和培育產業,促進輕金屬合金及壓鑄、新型建築材料、有機化工、現代物流等產業發展,形成電解鋁—鋁精深加工產業鏈,二甲基甲醯胺等有機胺系列產品產業鏈,進一步擴大北川物流園吞吐能力。
9.海西德令哈工業園區。通過加快純鹼技術改造升級,推進氫氧化鎂、鎂系阻燃劑、高強度PVC複合材料及其製品等項目建設,發展三元牛、枸杞及三刺等生物資源精深加工,建成我國重要的純鹼、高強度PVC複合材產業基地,西部地區重要的生物資源精深加工基地。
10.海西烏蘭工業園區。通過推進煤基多聯產項目和副產品精深加工,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發展新型化工材料。
11.海西大柴旦工業園區。在有色金屬及貴金屬採選、鉀肥、純鹼、煤炭等產業基礎上,將魚卡礦區煤炭開採能力擴大到3000萬噸,布局百萬噸油頁岩開發、IGCC煤電一體化等項目,建成我省重要的能源及化工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硼產品生產基地。
12.海西都蘭工業園區。形成黃金採選—冶煉—合質金—工業黃金(首飾)產業鏈,枸杞種植—倉儲和精深加工等生活消費品產業鏈,建成我國重要黃金和枸杞等綠色食品保健品產業基地。
13.海東樂都工業園區。形成以600MN大型多功能鍛壓機為主導的鑄造等裝備製造零部件配套產業,金屬矽—有機矽—矽材料產業鏈,推動鐵合金行業兼併重組和技術改造,加快培育一批配套型、服務型中小企業。建成我國西部地區重要裝備製造、有機矽、鎂合金板材等產業基地。
14.海東互助工業園區。通過擴能改造和最佳化布局,形成我國最大的青稞酒生產、物流配送和冬蟲夏草加工生產基地,配套建設青稞及青稞酒批發零售交易中心。推進冬蟲夏草加工集約發展,培育冬蟲夏草品牌。大力發展消費型工業和生物製劑及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形成以特色農畜產品加工、銷售為主,以食品、飲料等為支撐的綠色產業基地。
15.海東民和工業園區。完成50萬噸鋁加工產能建設,發展高端鋁材產品,布局石油天然氣開採、油頁岩開發、鋁加工、鈦白粉及海綿鈦、鹽化工、醇醚燃料等產業項目,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鋁加工、鈦白粉及海綿鈦產業基地。
五、推進措施
(一)切實強化頂層設計。依據各基地產業定位和發展重點,進一步完善基地建設規劃,加強與城鎮化發展、土地綜合利用和節能環保等規劃的緊密銜接。按照構建完整產業鏈、提高產業協作配套水平的要求,繼續謀劃一批重大產出、產業補鏈、功能配套、循環利用的項目和生產性服務業配套項目,強化頂層設計,紮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並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做好基地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充分用好用足現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基地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資金方面,一方面整合省內各類專項資金,增加資金額度,優先支持重大產業基地的項目建設、技術創新和人員培訓,尤其是加大對產出超百億的重大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積極爭取將基地項目列入產業調整和振興技術改造、中小企業發展等國家相關部委專項資金計畫。土地方面,優先安排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用地指標。資源方面,對基地產業鏈項目優先配置現有資源,鼓勵省內外優勢企業圍繞基地重大項目開展礦產資源風險勘探。稅收方面,指導企業用足用好增值稅進項稅抵扣、資源綜合利用減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優先兌現引進技術設備免徵關稅、重大技術裝備進口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各相關部門對基地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納入年度建設計畫,並爭取列入國家相關規劃和專項資金計畫。
(三)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力實施好“雙百”、“123”工程、50個重大技術進步、40個百億產出等重大項目,促進上下游產業對接和協同發展。以每個基地為單元,按照“七通一平”的標準,採用多種融資手段推進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礎設施整體水平。進一步完善項目建設軟硬條件,切實落實好工業投資中的各項優惠政策,對重大項目細化目標任務,明確責任主體,強化跟蹤協調和服務督查,推進項目順利實施。
(四)大力培育優強企業。通過扶優扶強、聯合重組等多種方式,培育50個主業突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有持續創新能力、銷售收入超百億的大型龍頭企業。圍繞十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擇優扶持1000戶成長性和市場前景好、創新力和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培育一批科技型、創新型企業和孵化器。扶持50戶設計研發、檢疫檢驗、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安裝保養等服務型、配套型企業。形成以規模骨幹企業為龍頭,以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為紐帶的企業集群和配套合作的企業群體,構建大中小微企業相互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組織結構。
(五)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確保企業研發投入達到年銷售收入的2%以上。加快建設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研發載體。深化產學研聯合,建立“共同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聯盟,開展聯合攻關,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重點新產品。推動企業管理創新,促進企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改革和創新,強化基礎管理,增強戰略管理意識,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大力推廣套用先進制造系統、智慧型製造設備及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加快高新技術、前沿技術的套用。鼓勵企業套用國內外先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工藝設備,提升工業能效、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從源頭上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嚴格控制新增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總思路,推動上下游產業緊密銜接,延伸產業鏈,發展精深加工,消化過剩產能。
(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依託特色優勢資源,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特色輕紡、高端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節能環保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及相關配套產業,進一步提升全省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提高綜合經濟實力,使新興產業成為全省經濟新的增長點。
(八)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大力實施企業信息化套用示範工程,套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管理信息系統,推動製造模式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服務化轉變,加快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企業生產的融合,全面提升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引導重點企業構建信息入口網站和電子商務平台,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九)提高招商引資水平。確定一批重點招商項目,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地區和國內500強、大型上市公司、央企和優勢民營企業等重點領域進行推介,篩選確定主業與我省產業相吻合的優勢企業、特色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充分發揮企業、中介組織、商會等市場主體作用,綜合運用資源、市場、政策扶持等手段,引進一批投資能力強、技術含量高的大企業和優勢突出的科技型、專業型、配套型、服務型中小微企業入駐產業基地。
(十)推進兼併重組整合。以企業為主體,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採取多種措施,整合支撐重大產業項目的礦產資源,促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在鋁及鋁加工、光伏等行業,以優勢企業為主體,進行上下游一體化的聯合重組,提高集約化程度。在水泥、鐵合金、電解鋁、中藏藥等行業,鼓勵主業突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的企業,通過多種方式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同行業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支持龍頭企業與原材料供應方、市場客戶、核心技術持有方、各基地開發公司共同組建股份公司,最佳化企業組織結構,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市場主體。
(十一)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鼓勵各基地開展質量認證、試驗檢測、工業設計、信息諮詢、技術交易、智慧財產權服務、設備維保、公共運輸等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整合相關資源,提供開放式服務。建設集供氣、供暖、廢水處理、中水利用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島,提高工業氣體、中水、熱力等資源的集約利用程度。加大各園區倉儲、配送、物流通道、結算、信息平台等物流體系的建設力度,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降低實體經濟的物流成本。
(十二)提升產品品牌質量。發揮好企業在質量品牌建設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引導企業增強質量責任意識,規範與質量責任相關的行為。大力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支持涉及質量品牌的技術改造項目,建設中小企業服務平台、核定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等。引導企業通過深入實施商標戰略、強化名牌意識,爭創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和青海省名牌,不斷提高品牌附加值。支持鼓勵企業參加國內外知名品牌會展活動,提升青海品牌形象,提高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鼓勵重點企業參與國際、國內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標準。
(十三)努力拓寬融資渠道。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基地基礎設施及工業項目的信貸投放。鼓勵和支持企業在區域股權市場掛牌融資或以發行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方式提升資本金保障能力。金融機構及中介機構要積極協助企業做好項目融資方案,引導企業運用信託、融資租賃、股權融資、基金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積極擴大上市企業資源後備庫,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強企業上市輔導,優先將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上市計畫。
(十四)加強統籌協調發展。切實加強基地產業建設與城鎮化建設同步協調,以產帶城,以城促產,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實現“產城融合”、共同發展。統籌安排好基地建設和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建立健全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機制、就業安置機制和再就業培訓機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斷增加就業崗位,鼓勵和扶持失地農民發展生產,提高造血能力,努力增加失地農民的生活收入。
(十五)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企業家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提高企業家的管理素質。結合十大特色產業發展,建立相應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同時在有條件的企業中設立實習基地,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職業培訓,培養不同層次的熟練技術工人,直接為企業輸送緊缺人才和一線技術人才。認真落實中央和省人才激勵政策,鼓勵培育企業實行股權、期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積極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鼓勵企業設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等創新平台,吸引更多更高層次人才來我省創業。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省重大產業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各部門、相關地區和工業園區管委會的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按照產業基地建設的總體要求、規劃部署和目標任務,進一步統一思想、轉變觀念、明確責任,創新體制機制,細化實施方案,制訂工作計畫,強化督促檢查和協調指導,推進落實基地建設目標任務,切實做到思想認識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各基地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協調推進基地建設各項工作。
(二)完善工作機制。省級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並細化落實產業基地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督查督辦等工作推進機制,實行責任制和績效考核管理。對建設成效顯著的基地和個人進行表彰。
(三)最佳化發展環境。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加快轉變職能,推進政務公開,簡化辦事程式和審批環節,提高辦事效率,開闢“綠色通道”,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務,不斷最佳化政務、投資、融資、創業環境。積極爭取國家部委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及時協調解決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努力形成全省上下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全面推進基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