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公用事業志

青島市志·公用事業志

《青島市志·公用事業志》編寫始於1987年,1997年正式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 共分為4篇、14章。首篇為公用事業管理,依次為供水、公共運輸、供氣。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

基本介紹

  • 書名:青島市志·公用事業志
  • 出版時間:1997年
  • 始於:1987年
  • 分為:4篇
基本內容,發布機構,

基本內容

德國侵占青島時期,青島城市供水和公共運輸事業初步興起。1899年至1908年,海泊河、李村水源地先後建成,日供水6400立方米的城市供水系統投入使用。1901年出現了兩輪人力車,1907年德商開辦了市郊客運汽車行,城市公共運輸已成雛形。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城市供水已建有3處水源地,日供水能力達1萬多立方米。 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時期,青島市區拓展,道路增加,人口增長,對城市供水和公共運輸的需求擴大。這一時期又新建了一批水源地、貯配水池、加壓站。城市公共運輸方面,已由私人辦車行(車行多時達三四十家)發展到官辦或官督商辦公共運輸。1934年已有10條營運路線,形成了城市公共運輸網路。 日本第二次侵占時期,日本為維持其統治,建成黃埠水源地和四方山水池,使城市日供水達到1.2萬噸。 同時,取締私營公共汽車業,成立了青島交通株式會社,壟斷城市公共運輸,增加車輛,延長線路,為其殖民統治和侵略戰爭服務。 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供水設施和公共運輸基本上處於維持狀態。城市供水得以勉強維持外,公共運輸機制變化無常,1948年曾兩度陷入停業癱瘓。 1949年6月, 青島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實業部接收了青島公用事業機關,致力於恢復、建設和發展,揭開了青島公用事業的新篇章。 三年經濟恢復時期, 儘管財政困難,用於公用事業項目的投資仍達344.5萬元,占市政建設總投資的57%。城市供水方面著重進行了管網配套建設,先後鋪設了四方山到觀象山的管道15千米;在居民區和碼頭增設了配套管道和公用水站。公共運輸事業貫徹“低利多運,必須保本,力爭盈餘,經濟核算”的方針,組織人力、物力,維修車輛,開闢線路。1952年,有76輛車在10條線路上運行,線路總長度達124.4千米,年行駛里程達183萬千米。 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青島市人民政府根據城市經濟建設計畫,增加了生產建設的投資,城市基本建設投資僅占總額的5.4%,其中公用事業投資422.3萬元,仍高於恢復時期的投資。這期間,公共運輸發展尤其可觀,裝配和購買了39輛大客車,新開闢了運行線路。1957年總行駛里程610萬千米,平均每車行駛54400千米。 第二個五年計畫和經濟調整時期,青島建成了嶗山水庫及其配套供水設施,使青島的取水面積擴大了90多平方千米。1962年,全市年供水達到2700萬噸,比1950年翻了兩倍多。 “文化大革命”時期,城市公用事業受到衝擊,正常秩序被破壞。企業連年虧損。但是,這一時期發展了民用液化石油氣。1972年成立液化煤氣站,1975年全市用氣戶即達到8324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公用事業進入了大發展時期。1978年至1984年,僅大沽河引水應急工程就新建水源地5處, 鑿井253眼,新建機室4座,安裝輸水管道126530米, 修建混凝土暗渠別81168米,修建引用萊西縣產芝水庫和平度縣尹府水庫儲水的引水渠道90千米等。20世紀80年代末,又進行了“引黃濟青”工程,使青島走出了缺水的困境。 1990年全年供水量增加到9967萬噸,比1950年增長了15.48倍,平均每日供水27.3萬噸。 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6.9%。在公共運輸方面,公共汽車和電車由1978年的409輛增加到1990年的801輛; 全年客運量由1978年的27351萬人次增加到62995萬人次。特別是1979年成立了客車出租公司,客車出租業異軍突起,結束了建國以來無出租汽車的歷史。 出租汽車由1979年的28輛,發展到1990年的832輛。小公共客車作為大公共客車的補充,一出現就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歡迎,成為公共運輸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供氣方面,液化石油氣和煤制氣的開發使用,改變著青島人民的燃料結構,改變著青島人民的生活。1978年液化石油氣用戶已發展到17萬人,用氣普及率達18.6%。1987年煤制氣開始供氣,使用氣人數達到65.4萬人;1990年用氣人數激增到75萬人,用氣普及率高達56.2%。

發布機構

山東省情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