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文化志/風俗志

《青島市志·文化志》和《青島市志·風俗志》是《青島市志》的兩部分志,合成一冊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青島市志·文化志/風俗志
  • 類別:地方志
  • 出自:青島市志
  • 地區:青島市
《青島市志·文化志》的時間斷限,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86年。
《青島市志·風俗志》的時間斷限,上限起自明清之際,下限至1990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
《青島市志·文化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1998年公開出版。本志以篇、章、節層次劃分, 共分為4篇、10章。首篇為機構社團·文化設施,依次為:文化藝術、文博·電影、民眾文化。
青島,5000多年前即孕育了原始文明。從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到商周文化,歷史的軌跡描畫了青島文化的進程,揭示了青島文化的豐富內涵。先秦時期,齊桓公、齊景公均曾來此。秦漢時期,秦始皇、漢武帝數次登臨,秦始皇在琅琊留下刻石;徐福率領船隊入海求仙,成為中國大規模航海活動的最早組織者、指揮者,為青島乃至中國的海洋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秦漢以降,高僧法顯、詩仙李白以及白居易、蘇東坡、邱長春、顧炎武、蒲松齡等,或遺蹟此處,或留下了千古名篇。
青島設防建置後,成為海防重鎮。商業、漁業、航海業逐步興旺,民間傳統文化藝術也相繼發展。前海天后宮戲樓周邊為文化活動的中心。每年除夕、元宵等傳統節日,天后宮均設台耍景,亦常設於總鎮衙門南側。船家奉戲許願時間更長,從農曆三月初一直到四月,甚至端午。
20世紀初,興建的中國劇院,是青島第一家中國人興建的戲院,演出地方戲茂腔和柳腔。此後,修建了大飯店影戲院,上映外國電影和戲劇。在禮賢書院內建立了尊孔文社藏書樓,是青島早期的圖書館。北洋政府統治和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時期,青島文化事業有較大發展。新文學運動蓬勃展開。1929年,出版了青島第一個文學刊物--《青潮》。一些新文學運動的積極活動者,如老舍、洪深、楊振聲、聞一多、沈從文、梁實秋、汪靜之、王亞平、吳伯簫、張友松等先後來青島進行了文學創作和藝術活動。日本第二次侵占時期,文化事業倒退,文學藝術活動基本停頓。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青島的文化事業、文化設施連原狀也難以維持。 青島解放後,文化事業大發展。從青島解放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繁榮創作,民眾文化生活較活躍。“文化大革命”期間,青島的文化藝術事業遭到嚴重的破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青島的文化事業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1986年,文化藝術專業人員已從解放初期的400人發展到3000人左右;成立了話劇團、歌舞團、京劇團、 呂劇團、曲藝團等5個市屬劇團,即墨柳腔劇團,膠南、膠州茂腔劇團,平度、萊西、嶗山呂劇團等6個縣(區)屬劇團;影劇院解放初期只有8家,1986年市、縣(區) 、鄉鎮影劇院和俱樂部已發展到86個,各類放映單位778個。民眾文化事業的發展從無到有,由點到面,逐步形成了遍及城鄉的文化網。1986年,青島市有民眾藝術館、 工人文化宮、少年宮各1個,圖書館8個,博物館3個,區、縣文化館12個,區職工俱樂部7個,區少年宮5個,區圖書室6個,街道文化站48個,廠礦俱樂部407個,農村文化中心75個,各類圖書室1303個。 青島的戲劇、電影、文學創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2年至1986年,青島專業和業餘戲劇者共創作戲劇作品130多個, 創作了《喜盈門》、《布穀催春》等30多部電影、電視。《喜盈門》、《夜幕下的哈爾濱》、《王三賣魚》在全國獲獎。此外,一批中長篇小說、報告文學集、散文集、詩集、散文詩集、曲藝集、民間故事集陸續出版。 青島的美術活動尤以水彩畫、水粉畫著稱,有近600人的作品參加各級美術展覽。一批美術、書法、雕塑、篆刻、攝影作品在全國和國際獲獎。 1980年至1983年, 全市9個專業劇團共演出了6821場,觀眾達588.9萬人次。1986年演出2233場, 觀眾達303萬人次。電影放映人員1959年為300多人,1986年達1450多人。 1958年放映場次為32784場,1984年則達521525場。1958年觀眾人數為1578萬人次,1986年達46207萬人次。1986年,全市從事民眾文化工作的專業人員有800多人。1980年至1986年,共舉行全市規模的民眾文藝會演、調演、比賽以及演唱會等40餘次,有1萬多名專業和業餘演員參加,演出各種文藝節目達2600多個。
《青島市志·風俗志》 以篇、章、節劃分,全書分為8篇。首篇為“歲時節令風俗”,依次為“婚育喪風俗”、“衣食住行風俗”、“家族鄉社風俗”、“生產貿易風俗”、“民間遊藝風俗”、“陋俗禁忌”、“移風易俗”。
青島地區是東夷族的發祥地,有著自己獨特的風尚習俗,又兼收並蓄了外來文化,使之風尚習俗特點更加明顯,內涵更為豐富。青島市區與膠州、膠南、即墨、平度、萊西、嶗山、黃島7縣(市) 、區的風俗,在傳統上無很大差異,但在城市與農村,則有所不同。
青島地區的家族,喪服制的“五服”是其重要標誌。按“五服”制確立的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孫之間九代血親系統,以出不出“五服”來論親族遠近。“五服”之內為本家,然後才推而及之同宗同姓。其家族類型,分為兩種:按世代組成的家族,有夫婦一代家族,有雙親子女兩代家庭、祖孫三代家族、四世同堂及五世同堂家族等;按婚姻構成的家族,有單一家族和複合家族兩種。解放前,多崇尚五世同堂,家大業大。新中國成立後,提倡平等、民主。 青島市城鄉傳統節俗,最具代表性的是春節。公曆節有元旦、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其中國慶節尤為隆重。青島地區的婚育喪風俗,解放前婚姻要父母包辦,按說親、定婚、送日子、送嫁妝、鋪房、迎娶、拜堂合卺等步驟來完成婚姻大事。同時講求門第與財產、年齡與屬相。另外還俗定同姓不婚等。育俗,從懷孕到降生以及坐月子、過百歲等習俗繁多。在喪俗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火化代替土葬。 青島城鄉人民的生活也吸收了許多外來的習俗。食俗,農村麵粉成了主糧,而市區食大米者越來越多。衣俗,城鄉男子多以西服代替中山服;女子服飾城鄉之間已很接近,也多屬西式服飾。住俗,以瓦房代替了茅草房,並向樓房發展。行俗,以汽車、機車代替了腳踏車。 青島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民間藝術活動有,平度與膠南的年畫和萊西的剪紙;茂腔、柳腔和呂劇以及膠州秧歌;踩高蹺、跑旱船、跑驢、龍燈、獅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