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商業志

青島市志·商業志

青島市志·商業志》1982年開始編纂,1989年12月完成初稿。後經補充調整和修改,2000年正式出版。《青島市志·商業志》以篇、章、節等層次劃分,全書共分6篇、 19章。首篇為經營主體機構,依次為:商貿市場與商業中心、商業管理商品經營、 飲食服務、商辦工業,書後有10個附錄。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86年。 為了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市志·商業志
  • 編纂開始:1982年
  • 初稿完成:1989年12月
  • 正式出版:2000年
簡介
《青島市志·商業志》集中反映了青島近百年來商業發展的歷程。
青島地處膠州灣畔,優越的地理位置為青島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891年青島建置以前,青島已有集市商業活動和港口貿易。清政府派駐軍隊後,逐漸形成市鎮,商業進一步繁榮。商品主要是農副土特產品和家庭手工品,仍具有自然經濟的色彩。 北洋政府統治和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時期,青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粗具規模。由於青島在全國軍閥混戰中局勢相對平穩,至青島避難、經商、擇業的人大量增加。地方工業有所發展,工業產品如紡織品、火柴、麵粉、啤酒、精鹽、日用化學品和機器工具等為市場提供了商品貨源。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在提倡國貨等社會輿論壓力下,對內採取了一些保護和鼓勵商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對外實行貿易公開,向世界各國開放,改變了德國、日本侵占時期由其獨霸的局面。
1933年,全市華商企業增至5514個, 資本總額19090萬元,年營業額404283.7萬元。進口洋貨7084.5萬元,進口土貨3110萬元,出口土貨4160萬元。青島成為山東乃至東部沿海地區的產地市場、集散市場和消費市場。
日本投降後, 1945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官僚資產階級依靠國家權力進行商業壟斷,通過對一些商品的統購統銷和專賣制度,控制市場,操縱物價,對一般工商企業大肆進行盤剝。蔣介石政權發動內戰,對人民解放區實施經濟封鎖,陸路交通中斷,物資缺乏,工廠停產,通貨膨脹,青島經濟瀕臨崩潰。1948年底物價較年初上漲2340倍,苛捐雜稅名目繁多,企業不堪重負,紛紛歇業或倒閉。
1949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青島商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青島商業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在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指導下,逐步展開了對流通體制和管理體制的改革,取得巨大成果。
1953年至1986年,青島市商業系統百貨、五金、交電、化工、菸酒糖類地產工業品收購總額達152.29億元,推動了青島地方工業的發展,增強了青島商業在全國範圍內的輻射力,也提高了青島的知名度。這一期間,商業部門自身也得到了較大發展。
1986年青島市區商業機構(不包括飲食、服務業) 9831個,從業人員54311人。平均每百戶居民擁有2.68個商業機構, 每百名居民有4.27個商業人員為其服務,較1957年只有2.57個商業人員有了較大增加。 青島市區商業系統1986年固定資產原值27847萬元,較1956年增長231.3倍。企業營業面積17.52萬平方米,普通倉庫18.45萬平方米,冷藏庫3.23萬噸,各類載重汽車353輛。 從1949年至1986年,商業工業經過30餘年的發展,已由分散、落後的手工操作,發展為機械化生產,從生產規模到加工水平都有了顯著進步。1986年,全市共有商辦工廠53個,固定資產原值1.18億元,年產值3.3億元。加工的產品計十多個門類700餘個品種。其中16種獲國家、部、省優質產品稱號。青島市民所需肉食、禽蛋、糖果、糕點、冷食、醬醃菜、調味品等,主要由商辦工業企業生產加工。1978年至1986年,青島市商業系統商辦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11.27億元。其中,1986年產值13228萬元,較1978年增長69%。
《青島市志·商業志》通過多方面的詳細闡述,清楚地顯示出青島商業近百年的發展成就及其在青島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