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志·科學技術志》編纂始於1990年,1999年公開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 共分為4篇、13章。首篇為科技機構與民眾團體,依次為:科技管理、科技信息與交流、科技群團活動。上限自1891年青島建置始,下限至1990年。為彰明個別事物的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 19世紀末葉,青島的近代科學技術開始萌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島市志·科學技術志
- 類別:科學技術
- 創刊時間:1990年
- 出版時間:1999年
簡介,發展,
簡介
19世紀末葉,青島的近代科學技術開始萌芽。
發展
1891年,即墨鰲山灣村民首創開灘曬鹽法,從此結束了中國煎鹽的歷史。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以後,在大港一號碼頭西端,首次採用較先進的浮筒式自記儀進行驗潮測量。1898年德國人設立了青島氣象天測所(後改為青島觀象台) ,進行氣象觀測、地震地磁觀測、潮汐觀測及地形測量。1905年, 德國人在大港建成當時亞洲最大的1.6萬噸浮船塢一座,配有能舉150噸並送往12米以外的起重機。 西方科學技術在青島的套用,為青島市多學科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1926年, 青島觀象台用16毫米小赤道儀和投影法觀測太陽黑子光斑,發現258號太陽黑子,其緯度為22°、經度為32°。 1928年10月,青島觀象台增設海洋科,是中國最早的海洋研究機構,1929年使用中國最早的“采珍號”海洋調查船在膠州灣及青島近海對水溫、水質、透明度、沉積等進行調查。1930年觀象台創辦《海洋半月刊》。1935年至1936年,國立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與市政府聯合組織了“膠州灣海產動物採集團”,對膠州灣及其附近海域首次進行以海洋動物為主的多學科的海洋調查,共採集各種標本4000多種。1934年,海產生物研究所附設在山東大學生物系內。抗日戰爭勝利後,山東大學設有海洋系,並籌建了海洋研究所。 青島解放後,全市人民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經濟的恢復和生產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1949年10月,農業部中央水產實驗所(1982年10月1日易名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由上海遷來青島。1950年8月,中國第一個從事海洋生物研究的專業機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島建立(1959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同年9月,山東省水產養殖場在青島成立。1953年11月,市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成立。1956年11月,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青島分會成立。科學技術組織機構的建立,帶動了各個學科、領域的發展。到1956年,全市先後成立了中醫、海洋湖沼、藥學、生理科學、畜牧獸醫、電機工程、物理、植物等14個學會。 1957年至1958年,水產部黃海水產研究所和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研究創造的海帶自然光育苗法,解決了海帶苗的問題,該項目1964年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列入發明記錄。1958年,中國第一座海帶自然光育苗室建成。中科院海洋所對海藻綜合利用的研究不僅推動了中國海藻利用的研究,同時又為國內發展海藻工業和利用海帶大規模生產碘、醇、膠提供了經驗,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1959年至1965年,水產部黃海水產研究所培育出59-1號抗爛、高產海帶新品種。以中科院海洋所為主進行的《中國海洋綜合調查及其方案》 被列為1956年至1957年國家最重要科研任務。1957年至1964年, 進行了全國海洋綜合調查資料彙編及圖集的調查研究工作。該項調查,掌握了中國近海海洋水文、化學、地質和生物等要素的變化規律,取得了中國海洋科學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使青島市的科技事業遭到嚴重的破壞。許多科研項目一度陷入中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學大會之後,青島市的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市人民政府於1988年7月制定了《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科研與生產相結合日趨緊密,科研體制正以多種模式進入經濟領域,並向著開放、聯合、競爭的方向發展,運行機制和組織結構開始轉向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軌道。 1985年至1990年, 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安排各類科技貸款計畫項目198項,使用貸款7394萬元。全市科技計畫已發展為攻關計畫、海洋開發計畫、星火計畫、火炬計畫、電子計算機開發套用計畫、科研開發貸款計畫和科技成果推廣計畫七大類,初步形成了不同層次、 各有側重、互相關聯且有地方特色的科技計畫管理體系。1989年5月,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成立,至1990年已有18個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試驗區,實現投資4000多萬元、產值3000多萬元。 1989年1月18日和1990年1月10日,青島市人民政府相繼發布了《青島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青島市科學技術成果鑑定辦法》,對青島市的科技成果實施法規管理。1978年至1990年,青島市共獲國家發明獎9項、國家自然科學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9項、 全國科學大會獎89項,獲山東省優秀科技成果獎、山東省科技進步獎422項,獲青島市優秀科技成果獎、青島市科學技術進步獎101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