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名稱演變,位置境域,海域,海域水文,海水的水色及透明度,潮汐與余流,海岸,地質,地貌,植被,沿海資源,旅遊資源,漁場,漁業,農業,建置,供水,交通,公路,港口,軍事,建制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風景名勝,1.靈山島貝殼樓,2.背來石,3.峰火台,4.老虎嘴,5.靈島浮翠,6.城口子,7.靈島奇峰,8.試刀石,9.千層崖,10.小靈山,11.火炬樹,12.趕海拾螺,13.釣魚,美食,清蒸螃蟹,鐵鍋魚,鮮海參,社會事業,交通,地震台,漁趣,螺殼拔蛸瓢舀梭,靈山島海蜇,購物,實用信息,門票,開放時間,
名稱演變
靈山島,亦名水靈山島,1930年代,作家蕭軍游此島曾寫有《水靈山島》遊記。1932年,當時的民國政府曾在島上設水靈山島鄉。1935年設水靈山島鄉區建設辦事處。
位置境域
靈山島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東南黃海中, 東經120°10′,北緯35°45′48″。距陸地最近 點大珠山東里島10.5公里。東北西南向。長5.1公里,寬1.43公里(最寬處3公里), 總面積7.28平方公里,岸線周長14.3公里。
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地勢南高北 低, 南多陡坡,北多斷崖,東西兩面多梯田。主峰歪頭頂海拔513.6米,聳峙南部; 次峰望海樓470.6米,雄踞西部;北有象鼻子287.9米。三峰拱起成脊。另有馬腚山、 泉頂、老虎嘴、小靈山、椏脖子等山峰環繞。溝壑縱橫,峭壁如削。島上有12個自然 村, 3545人。居民以漁業為主。盛產鮁魚、鮐魚、海參、鮑魚等。島北有港口1處, 有班船通陸地。另有導航燈標3座。
海域
靈山島位於黃海海域,島西隔靈山灣與黃島區想望,島東為黃海近海海域。
靈山灣,位於縣城東南。 灣口在魚鳴嘴與大珠山嘴之間, 寬23.4公里,總面積107平方公里。泥沙底,水深5—12米,沿岸多為平緩沙灘。西北有風河注入,形成河口港,港南盛產阡里蝦。東北有唐島灣,西南有胡島灣、魚池灣。東南有靈山島,是灣口的天然屏障。
同時,島岸也有較小的海灣。
溝南崖灣 位於靈山島東側。呈橢圓形。面積0.15平方公里。兩側岩石陡峭,泥沙、碎石底。滿潮水深2米。可避西及西南風。生長海參、鮑魚等。
積米溝灣 位於靈山島北端。 口向西北,寬約0.3公里,面積0.03平方公里。灣兩側岩石陡立, 底為碎石、泥沙。滿潮水深3米。能避東南風,可泊船。生長海參、鮑魚等。
海域水文
水文特徵 海水的溫、鹽度分布及變化 (一) 海水溫度的季節變化及地理分布。青島近海的水溫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同時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水層也有一定差異。
冬季是全年溫度最低的季節,一般為2~6℃左右,其中靈山島和齋堂島海域的水溫最高, 平均值為5.93℃(表、底層) ,田橫島海域的水溫最低,平均值為2.9℃(表層)及1.6℃(底層) 。冬季水溫的分布總趨勢是自北向南呈增高的趨勢,近岸低於遠岸(除田橫島近海)。由於風生渦動和垂直對流的作用,上、下層水溫基本一致。
春季由於太陽輻射增強, 水溫普遍增高,一般在12~18℃左右。由於表層增溫快,底層增溫慢,所以表層水溫高於底層水溫,如靈山島表層平均水溫為14.21℃,底層平均水溫為12.99℃,表層比底層高1.22℃。
夏季太陽輻射最強,海水溫度最高,調查海域平均水溫在21~28℃左右。除竹岔島外,近岸水溫高於遠岸水溫,表層水溫高於底層水溫。膠州灣口以北海域的水溫高於以南海域的水溫。北部的田橫島和大管島表層水溫均大於27℃,底層水溫均大於26℃;南部的沐官島海域表層平均水溫為25.5℃,底層平均水溫為25.45℃。竹岔島海域的表、底層水溫均比其他海域偏低3℃左右, 其表層平均水溫為22.7℃,底層平均水溫為21.2℃,且近島的表層水溫低於遠島的表層水溫。
秋季太陽輻射減弱, 海水溫度普遍降低。一般平均為13~19℃左右。由於海水的對流混合作用,使上、下層水溫相差甚微。除竹岔島海域上、下層平均水溫相差0.5℃外,其餘海域的表、底層水溫差均小於0.3℃。
(二) 水溫的垂直分布。青島近海水溫的垂直分布大致分為兩種類型,即冬季型和夏季型。 冬季型, 也稱垂直均勻型。發生在秋、冬降溫季節,由於海水表面失熱冷卻,海水處於不穩定狀態,在風的作用下,對流混合和渦動混合加劇並擴展至海底。使海水溫度從表層至底層差異甚微,垂直變化幅度小於0.02℃。大管島冬季表層水溫為5.31℃,底層水溫為5.29℃,相差0.02℃;靈山島表層水溫為5.93℃,底層水溫亦為5.93℃,表、底層完全一致。
夏季型, 也稱負梯度型,即水溫隨水深的增加而降低。該型自春季海水增溫開始,至夏季最盛。大管島南部海域水溫的平均垂直梯度在0.3℃/米以上, 其他海域的平均垂直梯度也在0.2℃/米左右。而且在3~5米深度開始有躍層出現。躍層的最大強度可達0.7℃/米以上。另外,在大管島的南側海域還出現了雙躍層和多躍層的分布。
(三)海水鹽度的季節分布。海水鹽度主要受降水、蒸發以及沿岸水和外海水消長等因素的制約,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徵和季節變化。
冬季, 由於強勁而乾冷的西北季風的影響,海水的垂直混合增強,表、底層鹽度分布趨勢基本一致,表層略低,平均鹽度在29.54~31.73之間。等鹽線的走向大致和岸線平行,鹽度值隨著離岸距離的增加而遞增。但遞增梯度較小,最低鹽度出現在大管島島群海域,表、底層平均值為29.54和29.55,比其他海域低1~2個鹽度值。冬季的最高鹽度發生在沐官島的底層,其平均值為31.73。
春季,青島海域的表、底層平均鹽度在31.16~31.76之間,表層略低於底層。大管島和沐官島海域的鹽度,近岸比遠岸高,其他海域則近岸比遠岸稍低。最高鹽度出現在靈山島海域的底層,其平均值為31.76,最低鹽度出現在沐官島的表層,平均值為31.16。
夏季, 系多雨季節,入海徑流增強,因此鹽度偏低,觀測海域的平均鹽度在28.12~30.90之間。最低鹽度出現在田橫島, 表、底層的平均鹽度均為28.12。該季的最高鹽度出現在竹岔島底層, 其平均值為30.90。鹽度的分布趨勢為近岸低於遠岸,表層略低於底層(田橫島表層除外)。
秋季,除田橫島和竹岔島海域的鹽度比夏季高外,其他海域的鹽度比夏季有所偏低,整個測區的平均鹽度在27.79~31.29之間。最高鹽度出現在竹岔島的底層, 其平均值為31.39;最低鹽度發生在沐官島海域的表層,其平均值為27.79。鹽度的分布趨勢為表層略低於底層,北部略高於南部。
(四)鹽度的垂直分布。鹽度的垂直分布和溫度類似,也分為冬季型和夏季型。
冬季型也稱均勻型, 即上、下層鹽度基本一致,表、底層垂直變化幅度小於0.1。冬、春、秋三季降水少, 在風的作用下,海水的垂直渦動混合加強,鹽度垂直分布處於均勻狀態,即大都屬於冬季型。
夏季型亦稱正梯度型,即鹽度隨深度增加而遞增。夏季由於降水增多,入海淡水使表層海水鹽度明顯下降。由於表層海水處於高溫低鹽狀態,增加了海水的垂直穩定度,對流混合減弱,形成了鹽度隨深度增加的正梯度分布趨勢,尤其在深水區將有躍層出現。沐官島海域的鹽度垂直梯度可達0.2/米, 出現了鹽躍層,其他海域雖不出現躍層,但也呈正梯度型分布。
海水的水色及透明度
水色、透明度受地形和水深的影響, 總的趨勢是近岸水色低,透明度小。春、夏季水平變化較明顯,秋、冬季無明顯水平差異。靈山島的東、南兩側,齋堂島的東南和南側以及鴨島的東南和南側水色相對較高,透明度較大。靈山島的西、北兩側,齋堂島的東北、西南兩側以及鴨島的東北、西南側水色偏低,透明度相對較小。各海域水色、透明度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春、夏季水色高,透明度大,秋、冬季水色低,透明度小。
潮汐與余流
青島海域的潮汐主要受南黃海的一支左旋潮波所控制, 根據青島大港的長期驗潮資料和海島、海灣調查, 各海域的潮汐類型指標數均在0.5以下,整個海域屬規則半日潮類型。
潮流 (一)潮流。除靈山島海域和崔家潞海域的個別站層,指標數大於0.5,屬不規則半日潮流外,其餘海域均屬規則半日潮流。除個別站層屬典型的往複流外,絕大多數為弱的旋轉流。
(二)余流。青島海域流流速以膠州灣最大,在強環流區,流速為40~53米/秒。其次,靈山島海域流速也較大,為24.3厘米/秒。其他海域均較小,在5~20厘米/秒之間,最小值出現在田橫島海域,僅為1厘米/秒。流速一般表層大於底層,灣口大於灣內。 波浪 (一) 波型。多以混合浪為主。靈山島四周海域的波型有明顯差異,偏東或偏南風時, 島的東側為風浪,西北側則為混合浪;西北風時,島的西側為風浪,島的東側和東南側為混合浪,北灣以風浪為主,涌浪較小。
(二) 波向。靈山島和田橫島海域的波向基本與風向對應, 冬季多偏北向浪,夏季多南向浪,丁字灣和北灣,常浪向和強浪向均為SE向。小島灣的常浪向為SSE向,頻率為15%,唐島灣的強浪向為SE和ESE向。崔家潞,全年盛行S向浪。琅琊灣常浪向為SE向,強浪向為NE向。
(三) 波高。 青島海域平均波高的變化範圍為0.1~0.7米, 波高極值變化範圍在1.5~8.0米之間。最大波高極值出現在琅琊灣, 為8.0米,波向東北;田橫島海域次之,最大波高極值為3.9~6.0米;其他海域均無大浪形成。
(四) 周期。靈山島西部海域夏季平均周期為2.3秒, 最大周期為3.8秒,冬季平均周期為3.0秒, 最大周期為4.4秒。田橫島海域平均周期在3.1~5.3秒之間,其中ENE向最大,總的看來,夏季周期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小島灣的平均周期全年中偏東向平均周期最大, 最大值發生在夏季,其值為5.2秒。最小周期發生在冬季的SSW向,為1.6秒。唐島灣的平均周期ESE向和SE向最大, 為9.6秒,W向最小為3.0秒。崔家潞觀測到的最大平均周期為4.7秒(SSE向)。琅琊灣最大平均周期為5.19秒,發生在NNW向。
海岸
岩岸 岩岸主要分布於海崖至
董家口沿海一帶。此段除古鎮口、龍王溜、楊家窪、陳家貢4處港灣灘岸外, 多屬岩、礁岸。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凝灰質砂岩、正常斑岩、花崗斑岩;新生代第三紀砂及砂礫層海積和第四紀沙土碎石沉積;太古代膠東岩群岩漿岩等。岩岸岸嘴主要有:
牙島子,是靈山島的子島之一, 位於北緯35°47′25.0″, 東經120°10′35.9″, 面積0.0167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20.3米,距陸最近點大珠山東大黑石欄12.2公里。島上無土層,無植被,無淡水源,水域內有海參、鮑魚分布。
小牙島,在靈山島北端與牙島子之間, 距牙島子約100米,呈窩頭形。直徑約15米,高度在高潮線以上5米左右,面積約200平方米。皆岩石。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火山岩。周圍水域有海參和鮑魚分布,魚類頗多,適於垂釣。因該礁與牙島子臨近又小於牙島子故名。 大黑石欄 位於大珠山鎮高峪村東北2.5公里外,系陸上岬角向海中伸延的岩礁帶。 高潮時分割成石林。長約1公里,寬約100米(最寬處250米),面積約0.1平方公里。 因礁石多黑色、塊大,當地稱石林為“欄”,故名大黑石欄。地質屬新生代第四紀砂及砂礫層,海積。礁周圍有礫石,藻類較豐富,適合海參、鮑魚和石花菜等生長。
洋礁, 位於靈山島東南近岸線處。總長約60米,寬約40米,面積約0.0024平方公里。其中大塊礁岩有三:一是大洋礁,海圖示為小島,海拔10.9米,長約0.03公里,寬約0.04公里, 面積約0.001平方公里;二是二洋礁,長約40米,寬約10米,高潮線以上高約2米,為明礁;三是三洋礁,面積約250平方米,為乾出礁,周圍水深20米左右,有海參、鮑魚等生長。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 。
試刀石, 位於靈山島東側近岸線處,原為山體向海伸入的部分,後斷裂脫離山體。石高25.2米,斷裂上口寬約20米,下口寬約2—3米。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石體斷裂儼如刀劈。傳說,為關公在此試刀所致,故名試刀石。
地質
地 質 膠南縣地質構造屬魯東地質次一級構造單位——膠南隆起。早期太古代以褶皺為主。元古代以後以斷裂為主,斷裂構造線主要為北東向,出露地表的岩石多為變質岩、岩漿岩和沉積岩。變質岩以太古代膠東群為主,其岩性為片麻岩、片岩、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和大理岩, 出露總面積為709平方公里,分布於縣境西部和北部。岩漿岩主要為侵入岩,地質年代為太古代、元古代和燕山晚期,岩體多侵入變質岩中,岩性多為花崗岩和閃長岩,面積407平方公里,分布於大珠山、小珠山、鐵橛山及藏馬山區。沉積岩主要為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岩性以砂頁岩為主,次為河礫岩,總面積約65.5平方公里,重點分布在縣境西北邊緣處及靈山島。第四系鬆散岩層多分布在山間、河谷、平原及沿海地帶,主要有王台、王海、大潘、泊里、大場幾個平原窪地,總面積約105.8平方公里。
地貌
靈山島有大小山峰56個,群峰高聳,陡峭難攀。其歪頭頂海拔513.6米,為中國第三高島。
靈山島主峰歪頭頂, 海拔513米,由青山組火山角礫岩組成,形成南北陡峻的鋸齒狀山脊,是山東省海拔最高的侵蝕低山丘陵島,也是中國第二高島。
植被
近海大、小島(岩)69個。其中,28個島(岩)50年代營造過黑松、刺槐、棉槐,近15個島為裸岩島, 余均為自然次生植被。由於海拔低,土壤乾燥貧瘠、海風及海霧影響,喬木樹種主幹低矮,多呈“旗形”樹冠,植被覆蓋率一般在40%以下,海島共有高等植物337種(含變種、類型) 分屬93科、263屬, 自然分布300種,栽培37種,分別占89.02%和10.98%。 長門岩島是含有亞熱帶區系成分最多, 覆蓋率最高,植被類型最複雜的島,有自然分布的山茶、紅楠、竹葉椒、大葉胡頹子、野茉莉、苦木、朴、柄果花椒、槓柳、水竹等熱帶、 亞熱帶成分的常綠或落葉闊葉樹種; 有人工栽植的黑松、刺槐、 泡桐、大葉黃楊、無花果、棉槐等;草木植被有荻、黃背草、黃花菜、野艾、畫眉草、野菊、Q草等,逸為野生的金雞菊、月見草等。
山地灌叢群係為主。主要有:(四) 絡石灌叢(Form.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膠南靈山島,大、小珠山及嶗山流清河以東至關帝廟面海低山陽坡、溝谷、路旁、岩縫、石邊及海島均形成群落建群種, 枝幹具吸盤,常與石血(T. var. heterophyllum),扶芳藤,附生植物蜈公蘭(Cleisostoma scolopendrifolium) 互動攀緣楸樹、黃連木、櫟類、青桐、朴、流蘇等生長, 形成特有植被類型。裸岩坡常攀緣覆蓋岩石,路旁常匍匐爬行地面,種子、埋根、枝條繁殖。
1949年6月,國民黨第三十二軍從青島敗退時,3萬名殘兵集結在島上,長達3個月之久,所有樹木被伐盡燒光。人民解放軍上島後,每年春季堅持植樹造林。1981~1990年,與民眾共栽山楂、板栗、葡萄等果樹3.2萬餘棵,修建花園、花壇79個,栽花1.5萬餘株。 同時,還營造了“八一林”、“青年林”和“三八林”,使靈山島變成綠樹成蔭、百花爭艷的花園式海島。靈山島有:黑松、刺槐形成片林;
沿海資源
真鯛 俗稱加級魚和紅加級魚。是黃海中的珍貴食用魚。肉味鮮美,以頭肉為最。真鯛3月間由黃海南部游入本縣近海,10月水溫下降洄游深水。本縣近海3—10月均可捕獲。靈山島、齋堂島一帶水域曾是較大的漁場。30年代,日本船隊曾在此大規模捕撈。近十幾年,資源下降很大,已形不成漁場。
刺參 基岩質海岸帶均有分布, 集中區為靈山島、齋堂島、胡家山灣和大珠山兩側海域,總面積4000畝,資源量76噸,年可采捕34噸。其中靈山島分布面積1000畝,資源量28.7噸,年可采捕12.35噸,琅琊分布1000畝,資源量14.47噸,年可采捕11噸。大珠山兩則分布面積1000畝,資源量13.8噸,年可采捕4.14噸。
皺紋盤鮑 俗稱鮑魚,是名貴海珍品。膠南開發歷史悠久,早在漢代琅琊張步曾把鮑魚進獻朝廷。鮑魚主要分布在靈山島、齋堂島周圍。大珠山兩側海域也有少量分布。全縣共1200畝,資源量8噸,年采捕6噸。其中靈山島分布900畝,資源量7.4噸,年采捕5.6噸。
石花菜 沿海基岩岸淺水帶均有分布。以黑澗、胡島灣、齋堂島、靈山島等地居多。總面積3400畝,平均生物量17.94 g/㎡,資源量35噸。其中胡島灣1000畝,資源量13.8噸。
藍點鮁,4月中旬南部海域的魚群向北洄游,4月下旬進入海州灣及青島近海產卵、索餌,時間較長。靈山島東南及近海水深20~40米水域廣有分布。鮁魚因適溫性強生長快,近海資源較穩定。
燕鰩,青島近海分布在千里岩、潮連島、靈山島海域,春季隨鮐魚游向沿岸產卵。燕鰩在青島近海資源量不大,停留時間不長。
旅遊資源
靈山島 亦名水靈山島, 位於膠南市東南部海中,距岸約10公里,總面積7.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13米。 靈山島北、東、南三面奇崛挺拔,不易攀登。島西略為和緩,建有城口子碼頭,碼頭以東,山巒疊翠,宛如畫屏。島上象鼻山形如巨象之鼻;歪頭頂如人歪頭觀海;望海樓山因峰頂有亭閣“望海樓”而得名。另有石秀才、老虎嘴、試刀石、背來石、鬼斧神刀等景點。靈山島山清水秀,宛如一塊碩大的碧玉浮於海面,青翠欲滴,“靈島浮翠”為古膠州八景之一。清代,膠州州牧周於智素喜山水,曾賦詩詠之: “山色波光辨不真,中流島嶼望嶙峋。蓬萊方丈應相接,好向居人一問津。”30年代,作家蕭軍游此島曾寫有《水靈山島》遊記。 據載,靈山島一帶常有海市蜃樓出現。
1986年10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在靈山島召開第三次海島工作會議,確定把靈山島建成“旅遊避暑療養區”。
漁場
膠南捕撈漁場,隨漁業資源變化及作業工具的變化而變化。建國前作業漁場多在沿海和近海。較著名者有董家口漁場和靈山島漁場。1934年版《中國實業志》記載:“漁場可分為兩種,一為外海漁場,二為內河漁場。外海漁場為黃、渤海,又分為近海與遠海兩種,近海方面為沿海一帶,如膠州灣及附近之水靈山島等。漁民集居點董家口、貢口、靈山衛、紅石崖、湘子門”。1934年李士豪著《中國海洋漁業現狀及其建設》載:“董家口漁場,每年漁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各處漁船至該處捕魚者約千艘船上下,臨時魚行多至六七十家。產魚約值50萬元左右……水靈山島附近,沿海盛產海參、鮑魚,海底為泥質,水族滋繁,為魚群棲之所。漁汛時漁船麇集,不下三、四百艘,漁獲物以刀魚為大宗,鮐魚次之,白鱗亦不少”。
漁業
靈山島附近海域,歷史上一直為青島近海的重要漁場。
膠南海洋捕撈業歷史悠久,沿海居民多以打魚為主要生計。捕撈生產多在沿海進行,作業方式以沿岸定置網捕和近岸風帆船流、釣捕撈為主。20年代有漁業勞力萬餘人,漁用帆船、木筏3000餘只。1936年,沿海從事海洋捕撈業的漁民7800餘人,木帆船、 木筏1900餘只, 捕撈產品總量7089噸, 其中魚類5216噸,蝦蟹類202噸,貝類1619噸,藻類52噸。 抗日戰爭時期,膠南沿海被日軍侵占。日本在青島成立“水產組合”漁業機構,以青島為漁業基地,大肆掠奪近海水產資源。當時的靈山島、董家口一帶,是省內著名的帶魚、 真鯛漁場,完全被日本船隊壟斷。他們有130餘艘漁輪常年在此酷捕,而沿海漁民出海須經日軍批准,到青島、石臼所集結登記、發證,然後到指定的海區生產,民間漁業遭受嚴重摧殘。 解放後,膠南、藏馬兩縣積極扶持漁業生產,發放貸款,成立漁業合作社,漁業生產得到了發展,但由於盤踞青島、靈山島的國民黨軍隊不斷騷擾于海面,捕撈生產只能在沿岸進行,漁業生產仍受很大限制。到1949年兩縣僅有木帆船千餘只,漁業勞力5762人,捕撈總產量僅3324噸。 建國後,捕撈生產得到較快發展。1953年實行民船改革,之後又陸續組建漁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全縣興辦高級漁業合作社95處,入社漁戶7365戶,占全縣漁戶總數的94.3%。捕撈產量首次突破萬噸,1959年達到13599噸。
農業
靈山島共有可耕地900餘畝,大小7萬多塊,分布在高山斜坡上。為適應生產的發展和農業機械化的需要,部隊派出人力和機械,同島上民眾一起,經過19年的不懈努力,共剷除土石嶺35座,平掉亂石灘17處,填平大小溝壑20條,搬運土石方8.6萬餘立方米,造地100餘畝。隨著土地數量的增加和黨的富民政策的落實,島上村民由過去年年吃返銷糧變為自給有餘,至1990年每年可向國家賣餘糧3~4萬斤。
建置
膠南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部落定居,歷史悠久。然而建置興廢無常,或分而他屬,或合而自立,幾經變遷。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有齊邑、越都之置;秦代設琅琊郡、縣之治;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境域分屬今諸城、膠州舊置;隋復置琅琊縣;唐再裁之,境地仍歸膠州、諸城。廢置千餘年。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次年析置藏馬、諸膠邊兩縣,屬濱海行署;1946年改建膠南縣,屬濱北專區;1956年裁藏馬縣入膠南,隸屬昌濰專區;1958年膠南縣劃入青島市;1961年復歸昌濰專區;1979年再度劃入青島市至今。
1949年6月靈山島解放, 建立靈山島區公所。7月,各區改用數字命名,靈山島為第十三區公所。1953年11月,第十三區公所改為靈山島鎮公所。1958年3月,將17個區公所、1個鎮人民委員會劃分為41個鄉人民委員會。至此,區建制不復存在。1987年靈山島鄉轄 城口子、毛家溝、李家村。
靈山島鄉 位於縣城東南20.3公里的黃海中, 面積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3公里, 距大陸最近點10.5公里。 1987年轄3個行政村, 12個自然村,有居民1004戶,3545人(非農業人口419人) 。鄉政府駐城口子村,有城口子港通青島、石臼、積米崖。清末,曾被劃入膠澳租界地。
地勢南高北低,狀如伏波巨鯨。島上群山聳立,主峰海拔513.6米, 林木蔥籠。《膠州志》稱之為“靈島浮翠”,是舊膠州八景之一。
經濟以漁業為主,有少量種植業。捕撈養殖業發達,產鮁魚、鮐魚、小黃魚等。海參、鮑魚資源豐富, 有人工養殖場,產量居全縣之首。1987年,水產品總量490噸。工業有冷藏加工、 造船等,1987年工業總產值453萬元。
島上有望海樓遺址,相傳為金完顏兀朮之妹出家為尼時居所。
1984年3月19日,撤銷靈山島公社,建立靈山島鄉;靈山島鄉轄3個村民委員會,12個自然村:城口子①、李家村②、毛家溝③。①包括陳家村、唐泉。②包括沙嘴子、金家口子、打魚口子、東南溝、南辛莊。③包括上庵、溝南。
1987年,黃島全區共分3鎮1鄉、116個行政村、140個自然村。 黃島鎮轄15個村(居)民委員會,9個自然村:湄洲島街居委會、海壇島街居委會、海南島街居委會、高島路居委會、大福島路居委會、靈山島街居委會
供水
靈山島吃水工程。靈山島山勢陡立,無地下淡水資源。島上2000多居民和駐軍飲用水僅靠水井、大口井和小塘壩攔蓄降水解決。豐水年份可勉強維持,乾旱枯水年份須從陸地運水上島。遇連續大風日,經常斷水。1980年以來,持續乾旱,島上的30眼水井、9眼大口井和1處小塘壩連年乾涸,居民飲水,全靠駐島部隊從青島運水定量供給。1981年以來,先後在打漁口子、 城口子和陳家村建立3處密封式地下蓄水池,總蓄水量4600立方米,鋪設管道4500米,並配套建攔水壩、沉澱池各3處。島上軍民吃水基本解決。
交通
公路
南(辛莊) 泉(頂)路 起自南辛莊,終止溝南崖,繞穿靈山島各村,系寬3.5米混凝土路面加2×1米寬混凝土車輪道。1972年至1976年由駐島部隊與居民陸續修建。1986年公路部門投資39萬元鋪築部分路面,並納入公路站養護。
港口
城口子港 位於靈山島北部西側城口子村, 北緯35°46′東經120°09′。它北鄰陳家村,南望沙嘴子,西瀕黃海,隔水與大珠山鎮高峪村相望,距陸地最近點11公里,距縣城20.3公里,是島上唯一的港口,物資皆賴此港進出。民國時期,島上無口岸, 城口子可泊小船10餘只。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島部隊投資40萬元建碼頭1座, 長40米, 寬24米,高7.5米,可泊靠百噸位以下的輪船,並在北側建1登入坡。1975年部隊又在碼頭南側建登入坡1處。 1985年,設小客輪一艘,往來於積米崖與靈山島之間。
積米崖港 位於靈山灣北部, 唐島灣西側,地理座標為北緯35°55′,東經120°09′, 北距靈山衛1.5公里,西距縣城18.5公里。1971年後,此港改為漁港,間有少量貨船和通往靈山島的客輪泊此。
積米崖港 位於靈山灣內北側, 唐島灣內西側,涼網山下。地理座標為N35°55′00″, E120°09′00″。港口總趨向為東北至西南,斜長5.4公里,水域面積約14平方公里,港區陸域面積約20萬平方米。港口西距膠南縣城18.5公里,水路東至青島22海里, 南至靈山島9.5海里。陸域三面低山環抱,南部入口處有唐島作屏障,可避西北和東南10級大風, 南和西南風8級以上有影響。潮汐為正規半日型,低潮時港內水深平均1~2米, 是膠南沿海“天風不犯”的天然太平良港。1958~1963年間,平均貨運通過能力為1.5萬噸/年。70年代初闢為膠南縣漁業基地並列入國家重點建設。積米崖港可靠泊漁船1000餘艘,常年卸魚量為0.6~1萬餘噸,為山東省和國家重點民眾漁業港口基地。
城口子港 位於靈山島北部西側城口子村, 地理座標為N35°46′00″,E120°09′00″。港內有客貨運碼頭1座,碼頭長40米,寬24米,高7.5米,可停泊萬噸級以下輪船。
積米崖至靈山島 1980年始設客輪1艘, 當日往返。此前,來往客人均乘木帆船或乘青島至石臼所的船隻。1985年,改設可載百人的“靈山號”。
軍事
濱北軍分區海防營 1949年,膠南指揮部兩個連分別駐靈山衛和靈山島。華東公安第十四師第四十團 1952年,團部設在薛家島,其連隊分駐於薛家島、靈山衛、靈山島、隱珠、大珠山等地。1954年調防。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守備第十九師第五十團 1956年12月,該團由日照移防辛安。 1957年2月又移駐靈山衛。1959年1月第五十團第一營進駐靈山島。靈山島自1950年4月起,即長期駐守陸軍守備部隊和海軍觀通分隊。
堯頭事件 1947年10月14日,逃往靈山島的還鄉團80餘人,由還鄉團頭子董敬亭率領,分乘漁船19隻,在堯頭沿海登入。一股占領村北董家墳和村東北魚骨廟,另一股包圍堯頭村民兵隊部,用機槍瘋狂掃射。正在值班的民兵隊長率10餘名民兵以手榴彈還擊,並突圍而出,搶占街中關爺廟,與敵展開槍戰。撒牛溝村民兵隊長聞槍聲率10餘人趕往魚骨廟, 為敵所騙,4名幹部被當場槍殺,其餘押往靈山島。該伙還鄉團在堯頭殺害幹部、 民兵12人,脅迫抓走幹部、民眾200餘人,放跑被關押地主、惡霸10餘人,搶走大、小漁船近20隻及牲口、糧食、鹹魚、衣服、布匹等。
建制沿革
距
膠州志稱,靈山島“先日而曙,未雨先雲”因其靈氣故曰靈山,也就是說靈山島地處外海,山勢徒直在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靈山島已經亮了,每當快要下雨的時候山頂早已被雲霧覆蓋住。當地漁民早就流傳著“靈山戴帽醚漢(醚漢即為地主幹活的長工)睡覺”之說。中國四大衛(
天津衛、
威海衛、
成山衛、
靈山衛)之一的靈山衛也是由此而命名。靈山島於2009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海珍品種質保護區,附近水域水質優良,所產海參個體大、肉質厚,口感潤滑筋道,比大棚養殖和養殖池養殖海參的品質更好,年產量達到200噸。2012年8月31日靈山島海參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2014年4月,
青島西海岸靈山島獲批建立
國家級海洋公園。
地理環境
靈山島,也稱水靈山島,位於青島市黃島區(原
膠南市)東沿海中,距大陸約10公里,島形狹長,南北約5公里,東西約1.5公里,面積約7.2平方公里,最高峰
歪頭山海拔513.6米,是青島和中國北方第一高島(中國第三高島並非靈山島,而是香港
大嶼山島)。因古籍中有“未雨而雲,先日而曙,若有靈焉”的記載,故名。現有居民2700餘人,分3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此島山高海闊,景象萬氣千;峰巒起伏,植被茂密,鬱鬱蔥蔥,如錦似畫。此島為典型的
火山島,
火山噴發降落之角礫岩,歷經風化剝蝕,形成鋸齒狀山脊,發育成大小山頭56座之多,其中高峰七八座,如靈山、歪頭山等。而島嶼東南受到海水侵蝕,形成造型奇特的
海蝕地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如
老虎嘴、
象鼻山、
石秀才等。
島上有一浮翠亭,坐落在城子口村,是為靈山島之標誌性建築. 此處之
望海樓已在其遺址上重建。相傳為金
完顏兀朮之妹出家為尼所居。遊覽靈山島,須從島西側的城子口碼頭登岸,初登島上,可見一巨石聳立路邊,上書“水靈山島”及簡介。島上漁家風情別致,村落或居於崖邊,或位於海畔,或半藏於山澗,
梯田、綠樹、碧海、紅瓦、藍天交相輝映,從海上望去,宛若一艷麗之
翡翠浮在海面,故此地有“
靈島浮翠”之美譽。靈山島的林地覆蓋率已達到70%,成為中國北方水域難得的“海上綠洲”。
行政區劃
風景名勝
1.靈山島貝殼樓
靈山島貝殼樓使用了500多個品種、100多萬隻流光異彩的貝螺原殼,經過精心設計施工建成,有著“世界第一貝殼樓”的稱號,現正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為靈山島(私人)的場館。貝殼樓為海島人肖永生於1987年建設(當時局部貝殼民俗
博物館裝飾)。2000年後,又經十幾年的籌備和深入研究,於2012年開始花費了三年時間精心設計和施工,它豐富的展現了海洋世界
奇珍異寶的多彩魅力和
世外桃源的海島風情,展示了“永生文化”獨異於世的藝術風格。世界第一貝殼樓即是世上罕見的藝術品又是貝殼大展,同時又與室內展覽的靈山島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自然風光相融合,其高超的設計令無數人為之讚嘆!為靈山島標誌建築。
2.背來石
背來石的傳說很多,其中最具有傳奇性的是,據說,
東海龍宮的女兒名字叫《水靈》因為喜歡靈山島的景色,所以《水靈》姑娘從東海龍宮背來了一塊千年
靈石,在此與之相伴,因其在此留連忘返,被龍王派人抓回龍宮。因此,《靈石》就永遠地留在了靈山島上,因為靈石是水靈姑娘背來此處。固名《背來石》,據說此石很有靈性,遇到與之有緣之人,可在此石中悟到自幾己的吉凶和前途。傳說靈山島的靈氣也是由此而來,人們為了紀念水靈姑娘的這一善舉就將此島叫做《水靈山島》。當然這只是傳說。背來石景色的形成,要從靈山島的起源說起,據地質學家考證,靈山島起源於三億多年以前的白堊紀時期的
造山運動,受地殼動盪,後期
褶皺和斷裂影響,靈山島地層走向局部複雜,砂岩中小型褶曲發育,張性斷裂造成的裂面傾角轉徒,從而型成一系列雄奇陷峻的地質景觀,從遠處看石壁就像是這海上的波浪,而背來石就像是荷花的花蕾一樣,正是大海怒吼萌吐蕾的一副天然
石板畫。
3.峰火台
據
膠州志記載;早在五千多年前的
大汶口文化時期,島上就有人類生存繁衍的紀錄,據說一直被
海盜所占據。直到
戰國以後
秦朝初期,才有居民在此居住。但是還是經常受到
盜寇的侵襲,後來人們就在此修建了一座
烽火台,當發現
海盜入侵之時就在烽火台上點起狼煙,告知島民,如來敵較少群起抗擊,如來敵較多就藏入島內的天然
洞穴內,以防其害。因當時靈山島屬楚國
琅琊郡管轄,來敵多出自東北的
靈山衛和
薛家島一帶,所以建烽火台於此處,但因年深日久,當年的烽火台已不復存在了,這座烽火台就是在古烽火台的遺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象鼻山。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佛教是起源於
古印度,在印度只有德高望眾的人,才能坐大象。據說當年印度的一位高僧坐著大象到
中土來傳教,歷盡千辛萬苦,走過
三山五嶽,來到了靈山島上,遙望前方
碧波萬里,已經是走到了陸地的盡頭。這時高僧也已經將佛教傳入到了人們心中,圓滿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遙望自己的故鄉,看一眼曾經走過的路,不禁感慨萬千,就在這一瞬間他忽然悟到了佛的真諦《也可以說功德圓滿》,他就在此坐化成仙了,而他的坐驥,也就是這頭大象,永遠的留了下來,在此幻化成了這座山,請大家注意看,大象的背上還是一直背著高僧曾經坐過的
蓮花寶座那。
4.老虎嘴
為什麼叫《老虎嘴》呢?這個典故要從西方的
琅琊台說起,相信大家都知道那裡是
秦始皇接受
徐福上書,讓其去東海尋找
長生不老藥,並在那裡封神祭
海地地方,話說徐福第二次出海歸來,船隊自動向西航返,遠遠的看到大海中有一隻巨大的老虎趴在海面上,在老虎的嘴裡有一顆金光閃閃的丹藥,徐福認定,那就是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了,但是當船隊航進了一看,才發現這是一個天然奇觀,每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從東面的海上看,整個海島,就像是一隻巨大的老虎,而陽就像是被老虎叼在嘴裡的
仙丹了,徐福知道這個島為靈山島時,就認定此島必定有仙丹了。於是讓其手下的一個使者在此留守,尋找仙丹這個望虎亭,就是當時的使者駐守的地方。靈山島地處外海,交通不便,居民生活相對艱苦,在解放以前一直有許多海島特有的民風民俗,像女不外嫁,隆重的
海神節,
土葬等等,說到女不外嫁在中國的許多地方也有此說,就是為了當地的人丁興旺,不想讓當地的女子嫁到外地去,而讓當地的男人娶不到媳婦,這其實是一個很不好的風俗,因為長期的近親,近祖的結合很不利於後代的成長發育,身體、智力都要比同齡的孩子差,所以解放後這個風俗就已經破除了。還有許多像女人不許上船啊,吃飯不許將筷子放在碗上面,將東西反過來還不能說反過來,你的說正過來,要不家中的老人就會大動肝火,至少大罵一通或者棍棒相加。當天還不許你上船的,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漁業機械化的普及,有許多不合情理的民間風俗都已經破除了,只有海神節、土葬等很少的習俗因為受地域和宗教信仰等關係的影響一直沿用至今,以後大家遇到年長的漁民還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也就是尊重我們自己。再有甚者,我們可以發揚我們《以德服人》的美德嘛!
5.靈島浮翠
“
靈島浮翠”是自明代起當地有名的勝景。
乾隆年間的《膠州志》記載,當時的靈山島“其色四時常青,蔥翠如滴,時與波光相亂”。靈山島林木覆蓋率70%以上。從
積米崖港乘客輪進島,遠遠望去它象淡淡的
水墨畫從天海之間洇了出來。臨近時,只見聳翠疊綠的群峰直逼大海,山影與水光相亂,好一幅丹青長卷!島上每座山峰都聳翠疊綠,每道山樑、每面山坡、每條山溝都是鬱鬱蔥蔥的綠樹,居民的紅瓦房和紅頂小樓就掩映於這天然的綠色屏障里,紅瓦綠樹相襯,置身其中,如同走進了翡翠的世界。滿島的翠色倒映成大海里浮動的綠光,綠光擁抱著翠綠的海島,把島上的翠綠渲染的更具動感。
6.城口子
城口子緊連著碼頭,是島上最大的村,有229戶居民。在臨碼頭的村口,路左邊高高地立著一塊書寫著“水靈山島”的碑,右邊有一座凌波生輝的“浮翠亭”,亭內常有三兩個漁家婦女在悠閒地織網。走在步步登高的山坡街道上,看到的是掩映於綠樹叢中隨山坡起伏而高低錯落的小樓和紅瓦房屋,村正中有一條沿山坡等高線而延伸的南北街,兩旁多是建造別致的
飯店和
餐館,遊人在此不僅可以盡情品嘗海中美味,而且還可以感受漁家生活風情。
7.靈島奇峰
靈山島上共有山峰56座,一座山峰就是一個藝術形象。踏上碼頭仰望對面山峰,它是一頭遮天蔽日的
大象,這就是象鼻山,它的臉、長長的鼻子都活靈活現地凸現在人們面前。沿著
環島公路向南走,可見一座座翠綠的山峰極象一棵棵紮根大海的巨筍,那棵直竄到奇雲奇霧的“大筍“,不知被誰折歪了“筍尖”,這是島上的最高峰“歪頭頂”。就在“歪頭頂”前面,有一塊兀立的巨石,那是一尊半身人像。再往南走,是被稱為“石秀才”的山頭。“石秀才”前面還有數峰臨海而立,或如人在交談,或如仙人對弈,或如獸望崖驚立,或如蛙對天鼓唱…
8.試刀石
在海島的東面,有一座小山,它臨海的一角,好象是用刀削了下來一樣,這就是“試刀石”。相傳有一年海盜入侵靈山島,島上一位漁家好漢率眾鄉親來到海邊,他為了試試刀鋒,揮刀削去這個山角,海盜嚇得抱頭鼠竄。後來,人們就叫這塊被削下的山角為“試刀石”。它的下部浸在海水裡,他與山體脫離開的那道豁口,依然象是刀削的新茬兒。退潮後,豁口成了一條通道,人入其中,抬頭可以仰望“
一線天”,看飛雲過隙;也可觀左右刀削石壁。站在高處俯瞰這道豁口,讓人想到這是人和自然共同刻在這裡的一道深痕。
9.千層崖
在海島東北端有一道陡峭的崖壁,高數十米。原來這裡有高山的岩體深入海中,經千百萬年來大海狂濤細浪的撞擊,深入水中的部分就斷碎成海里的礁石,海岸就出現了這道壯觀的
海蝕崖壁。靈山島的地質屬
中生代白堊紀
岩漿岩。在
白堊紀中,
造山運動非常劇烈。這道海蝕崖壁,把大自然珍藏在裡面的造山記錄袒露了出來,它有千萬層岩石,每層都是傾斜著指向高天。這層層疊疊的岩石證明了高山就是這些岩石經過無數年的隆起,從海底慢慢升起來的。岩層間,有漿壯物凝固而成的岩石,崖壁上有
海蝕洞、
五彩石、矽化木化石等。它吸引著遊人前來觀光,也吸引著國內外地質專家和愛好者前來窺探地殼變動的秘密。
10.小靈山
在海島北端的大海里,有一座小島,形狀神似一隻伸長了脖子,划動著四腳,奮力向海島游來的海龜,人們叫它“小靈山”。相傳
龍女水靈留住海島後,
龍王派一隻靈龜四處尋找她。因為水靈純樸善良,凡人神仙都非常喜愛她。所以,當靈龜快要接近海島的時候,島北端的小山頭上竟神奇地出現了一座烽火台,靈龜被鎮在了山頭外的海面上,它雖然奮力向前游,卻不能靠近海島。
11.火炬樹
走進
靈山島,沿環島公路觀光,可以看到山坡、溝坎和崖頭上生長著許多
火炬樹。它的樹幹深綠中透著銀白的顏色,每條枝杈上挑出許多半米長的葉柄,每條葉柄上對生著30個左右長長的葉片。每到六月,在每個枝頭環生著的六七柄綠葉,便竄出一支火紅的花,它是由無數朵細小的花組成的,整個花絮有二三十厘米高,形狀極象熊熊燃燒的火炬。看成片的火炬樹林,層層碧綠中,無數支火炬花沖天怒放,綠色的蓬勃烘托著火焰般的蓬勃,形成了靈山島生態美中一道耀眼的風景。看火炬樹可以從六月看到老秋。在老虎嘴以北,有多處“火炬坡”和“火炬埡”。火炬花開以後,那裡的“火炬”多如天上的繁星。海風吹來,坡上和山埡里綠潮起伏,“火炬”搖動,氣勢異常壯觀。
12.趕海拾螺
靈山島周圍潮間帶礁石多,退潮後到礁石間拾
海螺非常有趣。不同的區域生長著不同的種類。在城口子碼頭南側,潮水退去便坦露出大片批著
綠藻的礁石。掀動一塊石頭,便會發現在薄水中有黃色的“釘蛄螺”和深綠色的“花花寶”螺。兩種螺都只有小指頭肚那么大,圓圓的,味道很鮮美。在小靈山一帶的潮間礁石上,生長著“偏心蛄螺”。它形似一隻
馬蹄,但“踢踝”只是一個尖尖。來這裡趕海,走進沒膝蓋深的水中,可看到“偏心蛄螺”趴在水底的礁石上,伸手即可拾得。海島南端老虎嘴和洋礁一帶多是巨大的礁石群,是辣螺生長繁衍的好地方。辣螺分大辣螺和小辣螺。小辣螺象“釘蛄螺”那么大,島上人稱它“辣猴子”,只要潮水稍退一退,就能在礁石上拾到它。大辣螺個頭大,一把只能抓五六個,又稱“紅眼蛄螺”,它需要潮水退的大,到枯潮底才容易拾到。每年麥收後,辣螺就選陡險的礁崖和浪高流湍的地方聚在一起產卵,這時來老虎嘴和洋礁一帶的礁從中趕海拾螺,碰上一小“窩”,能拾幾斤;碰上一大“窩”,能拾十幾斤到幾十斤甚至上百斤。
13.釣魚
靈山島周圍海底
礁石密布,礁石間生活著很多魚,是釣魚的好地方。這裡的漁民釣魚有多種方法:一曰“執竿垂釣”,島上人稱“撅竿”。在海邊選一塊平坦便於落腳的礁岸,抖開竿上的漁線,將海蚯蚓掛在魚鉤為餌,投進海中的礁石窩,可以釣到黃魚、黑頭、石扎子魚等。二是“拎手線”,三四人乘一艘小船,在海島周圍的海面上,每人手裡提一根漁線,每條魚線系三四把魚鉤,白天釣黃魚、黑頭、
梭魚、沙板魚等,晚上釣鰻鱗魚。三是“張旱鉤”,陰曆每月的初八、初九和二十二、二十三,備一筐或幾筐魚線,每筐魚線拴許多魚鉤,掛上魚餌,傍晚時將魚線撒在潮間礁叢,等潮水上漲淹沒魚線後便回去等待。第二天清早枯潮時,再到礁叢中收漁線,收穫不盡的喜悅。四是放小舶,多在秋季採用。在一艘尺把長的被稱為“小舶”的小船上掛上帆,準備一筐魚線,隔一米左右拴一把以
高粱桿為“浮子”的魚鉤,將小舶放在海上,小舶
張帆順風拖魚線而行,魚線和魚鉤靠一截截高粱桿漂于海面,專釣那些在海水上層生活的魚。過一段時間,撤魚線拉小舶上岸,魚鉤上釣的多是“促針魚”。
美食
清蒸螃蟹
從山箐小溪里捕的
螃蟹。把螃蟹放在一個盛著清水的盆里,隔夜,讓其吐出雜物。把乾
玉米粒泡脹,再把它煮炸開,濾去水份。采來一些當年生的姜芽和嫩
姜葉,洗乾淨後剁碎,拌在玉米粒中。同時拌入適量的豬油和鹽,撒一點草果粉。把螃蟹殼掰開,在殼裡塞入已混勻的姜芽葉和玉米粒,複合在一起放在碗中,用旺火蒸一小時,一道鮮美的
清蒸螃蟹就做成了。
鐵鍋魚
鐵鍋魚端上來,面上是紅的綠的黃的繽紛五彩一片。兩斤來重的鯉魚從背剖開窩在
千張皮和洋蔥片上面。那
洋蔥片可是生的墊在魚下,邊吃邊煮,魚已經把澆淋在它上面的所有調料滋味吸進身子,同時帶有一股清鮮的洋蔥味道。在魚吃完後,千張皮、洋蔥片也煮熟了,又滲進魚的鮮味,這真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呀。對了,最後的殘湯剩汁可是個好東西,澇起一碗清湯麵倒入其中,在湯汁中拌開,那麵條,將這鍋里的千滋萬味吸進去,那個好吃喲,沒法說。
鮮海參
海參,屬棘皮動物,可供食用的品種有
梅花參、
刺參、
烏參、
光參、瓜參、玉足參等20多種,營養價值高。乾品海參含蛋白質76.5%,脂肪1.1%,還含有無機鹽、糖類及磷、鐵、碘等多種營養成分。此外,海參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據藥書記載,海參具有補腎益精,對治療
肺結核咯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糖尿病等都有一定療效。海參體內含有一種酸性粘多糖,對惡性腫瘤的生長、轉移具有抑制作用到人們青睞。根據調查,中國有二十餘種海參可供食用,其中
刺參、烏參(Actinopyga miliaris)、烏元參(A.nobilis)、梅花參等經濟價值較高。海參,既是宴席上的佳肴,又是滋補人體的珍品。祖國醫學認為,海參味甘、鹹,性溫,具有補腎益精、壯陽療痿、潤燥通便。2012年8月31日靈山島海參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參走入平常百姓家,牧海靈山、牧海人海參自然生長,吃天然海藻,睡海底床,喝純淨海水,天養天澤;體形肥滿、肉質厚實、彈性強、口感潤滑筋道,營養價值極高;深海底部海參生長尤其緩慢,生長周期長,一般3年以上才成參。
社會事業
交通
1、先乘汽車到
積米崖港,乘坐“靈山號”或者“永順達”客輪。平時上午8:20從積米崖開船進靈山島,下午2:00從靈山島開船回積米崖港。旅遊旺季客滿即開船。船票價格:往返60元/人。
2、青島市區離靈山島20
海里。現有多家海上
旅遊公司從青島市區發遊船往靈山島輸送旅遊團隊。周末和
黃金周有青島港碼頭直達靈山島的
客輪。
地震台
靈山島地震台是一個無人值守的地震監測台,
地震台引進了國際先進的“拾震器”,監測結果由此可直接傳送到市地震監測中心。 在靈山島建立地震台具有重大的意義,南
黃海地區是國家確定的重點監測區之一,靈山島地震台的建立填補了一項空白;其次,南黃海海域的地震可能波及沿海城市,特別是青島,如果海域內發生的地震震級較大,沿海城市也會被波及,像青島這樣的沿海發達人口密集城市,所要蒙受的人身和經濟損失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提前得知災害訊息,能有效避免一些損失和傷亡;另外,南黃海的地震往往是城市地震的先兆,在南黃海都表現出了先兆,有了靈山島的地震台,有利於地震監測中心提前獲得一手信息,對地震進行有效預報,避免損失。
漁趣
在青島西海岸
靈山灣海水浴場正南二十餘里的大海中,有一座被稱為“海上桃源”的靈山島,這裡
旖旎的山海風光讓人心儀,淳樸的漁家風俗使人神往,而海上的捕漁趣聞,更是令每一個來島遊客倍感新鮮和神奇。
螺殼拔蛸瓢舀梭
剛出正月,春寒料峭,海水冰冷刺骨,近海漁汛未起,卻正是拔蛸的好時節。蛸平常象個流浪漢,總是居無定所,隨波逐流;一開春,卻四處尋找棲身之所產卵。於是漁民就揀大個的
海螺殼,鑿好孔,用繩拴牢了,穿成長長的一串,趕潮流於頭天撒在海里,便只管回家吃酒睡覺去。約摸潮水過了,第二天一早將螺殼拔出水,嗬,果真縮手縮腳的蛸就蹩藏在螺殼中呢,管它風吹浪打,就連漁民用手拽它的八隻腳,還是賴在海螺殼裡不肯出來呢!“六月梭,臭滿鍋”,海水一暖,梭魚睜了眼,即使一打上岸就鮮活地扔進鍋里,吃來也會有一股柴油味。要吃梭魚,數一開春海水涼時最好。早年靈山島周邊水域的魚,照上年紀的漁民講,“海了去啦”-聽他們說,一袋煙的功夫,隨便到碼頭或海邊礁叢一甩線,就能釣得十幾斤重的大
牙鮃,到了秋天,釣的
鰻魚吃不了,便曬乾了,柴禾一樣一捆捆堆滿院。
如今這種神話樣的經歷只能在早春捕梭魚的時候,得以體會一二了。潮水一漲,一尺來長,二三兩重的梭魚,眼上還蒙了一層厚翳,隨潮水成群結隊地涌到岸邊來覓食。這時候,須穿一連靴膠皮水褲,在岸灘潮頭站穩了,執一圓鐵環套漁網簡單箍扎的撈笊籬,看準了攢動的魚群一笊下去,少說三五條,多則十餘條,活蹦亂跳的梭魚便成囊中之物了!
靈山島海蜇
桿挑鮐鮁笊撈蜇:夏天來了,碼頭上釣鮐鮁,常常成為
海島一處熱鬧的景致。七八月間,擁擁攘攘,被稱為“花棍”的鮐鮁魚苗就蜂擁到了靈山島海域。對初學釣者來說,最能增長其成就感的,非釣鮐鮁莫屬了。這種魚,用飢不擇食來形容它,一點也不過份。只須用一尾小蝦,用小號的魚鉤掛了,竹竿上三尺釣線甩下去,蝦鉤剛一沾水,鮐鮁便來爭食,一抖腕,竹竿一揚,一尾三寸左右的鮐鮁,便搖頭擺尾在半空里了!釣至酣際,只見碼頭上釣桿此起彼落,伴隨陣陣歡呼,一條條鮐鮁便撲楞楞落滿了碼頭。這時候,常須兩人合作,一個甩桿,一個專職掛餌取魚,還要忙個不亦樂乎呢!
“島上發
海蜇了!”,隨著這一訊息的快速傳播,遠到
城陽、
黃島,近至膠南各沿海鄉鎮的漁船,便一齊湧向靈山島海域,一時間百舸爭流,千帆競發,蔚為壯觀。海蜇飄忽如傘,看似柔弱,行動起來卻非常靈敏快捷,一有風吹草動,便倏忽潛入水下不見了蹤影,據說這得賴於一種共生的小蝦來為它預警。海上捕蜇,靠的是捕蜇人頭腦的機敏和手法的嫻熟。往往一人手持長柄立於船頭,一人把舵,遠遠瞥見海蜇在水中一露頭,便迅速靠近前去,手中撈笊一翻,入水不偏不倚,方能兜住轉向疾潛欲遁的海蜇。
購物
島上海產豐富,品質上乘,為青島優質海產種苗基地,其中尤以
刺身、皺紋
盤鮑、
海米、
鱸魚、黑頭魚為優,各漁家均會曬制乾魚、海米等海產,均為新鮮蠣蝦甜曬,無色素、無防腐劑,常年供不應求。
靈山島貝殼樓的“旅遊志願服務站”也會根據各時節,為漁民代售特色海產。
實用信息
門票
老虎嘴+背來石通票20元每人。
注:單程船費為30.00元,往返為60.00元。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