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呈圓筒狀,體壁較肥厚。背面略隆起,具有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規則的圓錐形肉刺。腹面平坦,管足密擠,排列成 3行不規則的縱帶。口位於前端,偏於腹面,周圍有楣狀觸手20個。體內的消化管較長,其末端為膨大的排泄腔,兩支呼吸樹 (水肺) 與排泄腔相通。海水從肛門進入呼吸樹的管壁內,在此進行氣體交換,完成呼吸作用。呼吸樹還兼有排泄功能。肛門位於後端,偏於背面。一般體背面黃褐色或黑褐色,腹面黃褐色或赤褐色;部分個體呈綠色、紫褐色、灰白色。體長一般為20厘米左右,大者可達40 厘米。
生活習性
刺參喜棲息於水深3—15米的水質澄清,水流平穩,無淡水注入,海藻叢生的岩礁或細泥沙底質水域海底。利用足管和肌肉的伸縮,可在海底做遲緩運動。當水溫達到20℃ 以上時,有夏眠習性,夏眠時停止攝食和運動,時間約在7月中旬至10月上旬。水溫過高,水質混濁及受到強烈刺激時,常把內臟自肛門排出。再生能力很強,損傷和排髒後都能再生。主要食物為硅藻類、褐藻類及含有機碎屑的泥沙。2齡可達性成熟。雌雄異體,體外受精。卵生。生殖期5—7月。
種類概述
刺參科包括Stichopus和Thelenota兩個屬,Stichopus屬下面包括綠刺參(Stichopus chloronotus)、糙刺參(Stichopus horrens)、刺參(Stichopus japonicus)和花刺參(Stichopus variegates)。Thelenota屬下面只有梅花參(Thelenota ananas)。
梅花參
梅花參(
Thelenota ananas)又稱“鳳梨參”,因其體表刺多而尖,肉刺基部相連和呈“梅花”狀而得名,體色純黑或嫣紅;為中國南海所產海參最好最大的一種。
綠刺參
綠刺參(
Stichopus chloronotus)又稱“方刺參”“方柱參”“海棒槌”或“海老鼠”等,屬於海參科,主要產於中國的北海及海南島一帶;其體呈四棱形,而每個棱面都有一行圓頭小刺,色澤土黃略發紅,個體不大。
花刺參
花刺參(
Stichopus variegates)又稱“黃肉參”“白刺參”“方參”等,它們都為南海很普通的食用大連海參,它體長20-40厘米,參體呈圓筒形,背面排列大小不一的肉刺(疣足),腹部平坦,管足密集,口位於前端,偏於腹面,有楣狀觸手20個,觸手均偏於背面;屬“刺參科”,產量較高,品質較好,但過於軟嫩。
分布範圍
我國的黃海海域、渤海海域等均有分布。俄羅斯的庫頁島、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北海道、橫濱和九州,朝鮮半島沿岸均有分布。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該類海參因體壁多厚而柔韌,結締組織特別發達,故食用價值高。可供食用的刺參類有刺參、花刺參、糙刺參、梅花參等。
經濟價值
我國食用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為海味 “八珍”之一。因其藥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近10年來,刺參養殖業發展迅猛,由原來僅在大連沿海養殖,現已擴展到從鴨綠江口到葫蘆島的整個遼寧沿海。
養殖技術
一、池塘的建造與培水
1.養參池塘的建造
據刺參生物學的習性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建造適宜刺參生長的池塘,通過人工參礁的形式,滿足刺參對底質要求。參礁以扇貝籠、空心磚、遮陽網、多孔管等透水性好的材料為好。礁石參礁局部污染重,水交換差,生產中發現大石頭堆參礁養殖時間一長,不能為海參創造最好的生活環境。水源的水質理化指標要符合刺參養殖用水標準。
2.清塘消毒與培水
保持水深30cm 左右,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全池消毒,生石灰用量150kg每平方千米~200kg每平方千米, 漂白粉15kg每平方千米, 消毒結束,池塘進水。水質透明度太大,可用無機肥或發酵的有機肥肥水,培養水中的基礎生物餌料,用量:無機肥3kg每平方千米~5kg每平方千米,有機肥30kg每平方千米~50kg每平方千米。池水穩定半月後,有益生物大量繁殖,有益藻類附著人工參礁。此時可準備投放參苗。
二、刺參苗種的選擇與投放
1.苗種生產場的選擇與苗種質量鑑別
(1)苗種場的選擇:選擇信譽好的育苗場家。其生產過程符合健康養殖要求,選用營養全面的餌料,用符合刺參正常生長規律的培育方法。其生產的參苗健康,抗應激,成活率高,生長潛力大。苗種的好壞是決定養殖成敗的關鍵,選擇必須慎之又慎。
(2)健康的參苗:體表乾淨完整,無粘液,色澤鮮亮,參體粗壯,伸展自然,肉刺尖挺,皮厚,自然排水能力強,嘴收縮的緊,管足附著力強,對刺激反應敏感,攝食旺盛,糞便呈短條壯。
(3)質量差的參苗:體色暗淡,體表粘滑掛髒,刺短而不尖或無刺,不伸展。化皮現象:疣足尖端開始潰爛,嚴重時身體有部分潰爛,甚至全身潰爛,自溶。腫嘴:圍口部外突,腫脹,環水管膨出,嚴重時觸手僵直,自由活動受阻。搖頭:身體扭曲,後部附著不動,前部抬高反覆不停地扭曲,轉動。嚴重時整個身體麻花狀扭曲,身體失衡附著無力。僵化:身體僵直,鈣化成白色,體不透明,皮質層呈壞死狀。
2.刺參苗種的投放
(1)運輸方式:實際生產中多採用乾運法。用保溫泡沫箱,低溫乾運。運輸時間控制在1 0 小時以內,防止擠壓。
(2)放養方式:放養主要是直接投放式(適於600頭/kg以上的較大規格苗種)運回的參苗直接投放,均勻撒到參礁所在的水域,生產實踐證明,投放大規格苗種,生產效益好且明顯。
( 3 ) 投放密度:據生產條件適當調整,一般情況下,投放600頭/kg 以上的大苗,以10頭每平方米~20 頭每平方米為宜,規格越大,單位面積投放的量可少一些。經過一個生長期的管理,可據成活率,生長情況,適時適量補充苗種。
(4)放苗的水溫:春季放苗水溫高於12℃,秋季放苗水溫高於9 ℃,成活率高,生產效果好。
(5)放苗的過程:鹽度差小於3 ‰,溫度差小於2℃,且變化要緩慢進行。為保險可先用少量刺參苗試水。
三、刺參養殖的管理
1 .刺參對水質的要求
(1)水溫:耐受範圍-3℃~34℃,適宜溫度為5℃~20℃,最適生長溫度13℃~18℃,低於5℃時停止攝食。較長時間低於0℃或高於30℃對養殖危害大。
(2)溶氧:生存要求3mg/L 以上,適宜生長的溶氧要求5mg/L 以上。
(3)鹽度:適宜的鹽度範圍18‰~33‰,最適的鹽度範圍26.5‰~32.5‰,變化範圍為漸變範圍。
(4)pH:適宜範圍7~9,最適範圍7.6~8.6。
(5) 氨氮:水(廢水)中氨氮含量指標≤ 0.02mg/L 。
(6)亞硝酸鹽:≤ 0.1mg/L 。
( 7 ) 硫化氫 :不得檢出。
(8)透明度:以50cm 左右為好。
2.池塘養殖中各水質理化因子變化的管理措施
(1)溫度:是決定刺參存活、攝食、生長、夏眠的重要指標,同時對水體和底質中各種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的變化有著較大影響。最大限度的創造適溫環境,才能延長生長時間,同時任何時候控制溫度變化應緩慢進行。冬季來臨適時增加池水深度,一定要注意溶氧和底質的變化。早春溫度回升,池水排低,加快水溫回升。進入夏季,水溫超過適溫範圍,加深池水,換水儘量在後半夜進行。在冬季封冰前和夏季進入高溫前,可通過人工納水加深水位,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加海水井井水或工廠化養殖和育苗用水的低溫水,調整養殖用水溫度趨向適宜範圍。
(2)溶氧:適宜的溶氧對刺參的存活、生長、繁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溶氧能促進水中有機物降解,直接氧化水體和底質中的毒害物質,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提高刺參對其它不利環境因子的耐受能力,提高抵抗疾病和抗應激能力。管理措施:池底徹底清淤,控制合理的放養密度,科學投餵優質全價飼料,調節藻類生長繁殖,光合作用增強,天然增氧效果明顯,同時有利於刺參攝食。冬季封冰要透明,下雪後要掃除冰面積雪,保持冰面三分之二的面積透明,3平方千米~5平方千米打一個冰眼。適時注意溶氧動態,靈活進行人工增氧。養殖過程中使用化學增氧劑,用顆粒狀固體增氧劑效果好,用沸石粉等吸附型水質改良劑不科學,它的使用可造成底部有害物質局部濃度過高。刺參營底棲生活和運動能力差,對底質和水質要求都比較高。適時排換水,保持高溶氧水的不斷補充。
( 3 )氨氮:氨氣是非離子氨,對水生生物有毒。銨根離子是離子氨,本身無毒,但可以轉化為氨氣,因而具有間接致毒效應。pH增加一單位,NH3在總氨氮中所占的比率約增加10倍。在pH7.8~8.2範圍內,溫度每上升10℃,氨氣在總氨氮中的比率增加一倍,溶氧在含量較高的情況下,有助於降低氨氮毒性。鹽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保證氨氮(NH3-N)≤ 0.02mg/L 的管理措施:清淤、消毒池塘,適時適量加換新水,增加溶氧,適量投餵優質餌料,控制水體pH ,使用底質和水質改良劑:主要有光合細菌、硝化細菌、芽孢桿菌三大類,效果良好。
(4)亞硝酸鹽:其濃度達到0.1mg/L 時,刺參血紅蛋白量逐漸減少,造成刺參的呼吸困難,從而導致刺參不能正常攝食,影響正常活動能力和生長速度。濃度達到0.5mg/L時,刺參的某些新陳代謝功能失常,體力衰竭,不落池底,集結在參礁石堆中,很容易引起腐皮綜合症的發生。主要通過加換新水,降低水中氨氮的含量,保持水中較高的溶氧水平,在飼料和水中使用微生態製劑,在飼料中添加高劑量的維生素C ,減少亞硝酸鹽對海參的危害。
(5)鹽度和透明度:刺參是適高鹽範圍比較小的生物,鹽度變化要相對穩定,換水水源的鹽度變化一定要心中有數。夏季大雨後注意排淡,早春化冰後注意排淡,已防鹽度劇變和形成淡水層。大雨後引起pH下降超標,可用生石灰20kg每平方千米~30kg每平方千米調節pH 至正常範圍。適宜的透明度是創造刺參生長良好條件的基礎,它是水質綜合指標趨向合理的直觀現象,適時調整好水色,是走生態養殖健康養殖的捷徑。
(6)其它理化因子:養殖用水中硫化氫、各種重金屬離子含量、農藥殘留等都必須控制在符合養殖用水標準範圍內,才能保證刺參養殖健康持續發展。
3.刺參的營養需求與飼料投餵
(1)刺參的營養需求:刺參對營養的需求,有蛋白質:包括十種必需胺基酸,脂肪:多種必需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十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粗蛋白含量20%~23%,粗脂肪含量≤ 3% 及其它營養全面平衡的全人工配合飼料,基本能滿足刺參不同生長期的需求。
(2)投餵飼料的必要性:刺參養殖放養的密度較大,單靠天然餌料生長慢,養殖周期長,影響成活率。沙質底的池塘自然餌料缺乏,更應投餵。投餵人工餌料,可縮短養殖周期,降低染病幾率,降低養殖風險,提高產量,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投餵的時間和方法:選用優質的全人工配合飼料或海藻粉進行投餵 。春季3月份~5月份,越冬後水溫回升進入刺參生長適溫期,而整個冬季和早春水溫低,餌料生物繁殖嚴重不足,此時刺參進入攝食旺盛期,應進行人工投餵。夏眠期間(7月~9月)不投喂,夏眠結束(9月中旬左右)。經過幾個月的夏眠時間,餌料生物有一定量的繁殖積累,開始可適當少投一點人工餌料,水溫降至18℃,進入刺參生長最適溫期,要加大投餌量。5℃以下基本不攝食(1月~2月),停止投餵。實際生產中,秋季結束夏眠的海參在不投餌的情況下,一個月內生長速度快,觀察池內刺參攝食過的參礁面積越來越大,越乾淨,刺參爬下參礁入灘,表現出餌料缺乏,以後雖在適溫範圍,但生長速度下降明顯,而投餵餌料的刺參池刺參生長情況良好。2005 年~2006 年我們調查威海、榮成、牟平、乳山、萊州等地的養殖戶,他們使用用中國海洋大學獲國家專利技術配方生產的金牌海參飼料,養殖刺參取得良好生產效益。餌料投餵量據池中餌料繁殖情況和刺參的攝食強度,基礎餌料多少適時調整。投餵量為刺參總重量的1%~6%。投餵次數據各自情況可以每天一次,也可三天一次,一周一次。少量多次投餵效果比較好。投餵時把配合飼料浸泡濕,然後據刺參在池中的分布多少,適量均勻潑灑在參礁及其附近水域。
4.刺參養殖的疾病防治
健康養殖,疾病預防為主。定期消毒池水和使用底質、水質改良劑,加上其它管理措施配合得當,刺參養殖能順利進行。實際生產中,以二氧化氯等消毒劑為主,經濟實用,每半月左右使用一次,可操作性強。再者,使用微生態製劑改良水質、底質,效果良好且無副作用,生產上應積極推廣使用。科技的發展,符合健康養殖的綠色漁藥一定會不斷面世,給刺參養殖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5.收穫
據市場需求和池塘刺參的密度規格,適時捕撈創造好效益。在實際生產中必須注意兩點:一是刺參越冬,大的個體體重減輕幅度大,死亡率高。二是刺參夏眠,大的個體耐高溫性差,易染病死亡。為此,為了保證豐產豐收,越冬前、夏眠前一定要集中捕撈上市一次,將大的個體,能夠上市的全部上市出售,避免越冬、夏眠帶來的損失,實現效益最大化。同時可在下一個適溫期適時補苗,充分發揮池塘的自然生產力和小規格刺參生長快的生長優勢,提高產量,獲取高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