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參(梅花參)

梅花參(梅花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梅花參(學名:Thelenota ananas):刺參科。海參綱中最大的一種,體長可達1米。背面肉刺很大,每3-11個肉刺基部相連呈花瓣狀,故名“梅花參”。又因體形很象鳳梨,故也稱“鳳梨參”。腹面平坦,管足小而密布。口稍偏於腹面,周圍有20個觸手。背面橙黃色或橙紅色,散布黃色和褐色斑點;腹面帶赤色;觸手黃色。

常棲息於深3-10米而有少數海草的珊瑚砂底。泄殖腔中常有隱魚(Carapus hoemi)共棲。個體大,品質佳,為食用海參中最好的一種。由於商業市場的極度競捕,在中國、日本、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而被過度捕撈,至少由50%下降到了80-90%的範圍。已經瀕於滅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梅花參
  • 拉丁學名:Thelenota ananas (Jaeger,)
  • 別稱:紅刺參
  • :動物界
  • 棘皮動物門
  • 海參綱
  • :楯手目
  • 刺參科
  • 梅花參屬
  • :梅花參
  • 命名者及年代:Jaeger, 1833
  • 英文名稱:Prickly Red Sea Cucumber
  • 英文名稱:Prickly Redfish
形態特點,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情況,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點

梅花參形似長圓筒狀,背面的肉刺很大,體長一般的為38-72厘米,最大者可到一米,寬到11厘米以上,在海參綱中是最大的一種。背面肉刺很大,每3-11個肉刺的基部相連成花瓣狀,所以各地都叫它“梅花參”,又因為它的外貌有點象鳳梨,也稱它為“鳳梨參”。在瓣狀肉刺中還生有小而單一的肉刺。又因為它的形狀象鳳梨,所以也叫做“鳳梨參”。腹面平坦,遍布小而密擠的管足。口稍偏於腹面,具20個觸手。
觸手葉狀或盾形,身體腹面有時具發達的管足,有呼吸樹。體壁厚而柔軟,背面疣足發達,呈肉刺狀。觸手一般為20個,楯形,基部有壇囊。生殖腺2束,位於背懸腸膜的兩側。呼吸道通過異網與消化道相連。石管常與體壁相連。無居維氏器。骨片多為桌形體和桿狀體,常有C形體。

棲息環境

梅花參生長於熱帶海洋的珊瑚堡礁和珊瑚瀉湖帶。常棲息於深20-45米而有少數海草的珊瑚砂底,屬於深海海參。

生活習性

以小生物為食,吞食海沙,然後消化吸收裡面的微生物,所以營養比較豐富,在它的泄殖腔內長有一種隱魚Carapus hoemi)共生。它的色彩十分艷麗,背面上顯現出美麗的橙黃色或橙紅色,還點綴著黃色和褐色的斑點;腹面帶紅色;20個觸手都呈黃色。
梅花參對環境變化敏感,當受到刺激時,如海水污染、海水比重和溫度劇變,會引起自身腐爛或自行吐出內臟。排髒後的海參,在良好水質條件下,又會再生。更有趣的是,梅花參的泄殖腔內有一種魚共生。此魚象手指般大,全身呈棕紅色,頭部稍大,身體光滑細長,約20厘米左右。當它感到水惡化時,會從參體內部伸出頭來。因而,憑它可觀察梅花參對環境變化反應。

繁殖方式

海參為雌雄異體,但雌雄體沒有明顯的特徵,活體海參只有在產卵時才能分辨出雌雄。在春季和秋末冬初的生殖季節,可以見到含有卵子的海參生殖腺。海參只有一個生殖腺,由簡單的或分支的管叢組成,後端連線一生殖導管,形成一拖布狀,懸在體腔的前端,最後以生殖孔開口於背、中部的兩觸手之間。海參生殖孔位於體前端背部距頭部1-3厘米的地方,呈一凹孔。在生殖季節生殖孔色素較濃,而生殖季節外則極宜看清生殖孔。在繁殖季節,依靠生殖腺顏色區分雌雄體:雄性海參從頭部上方的生殖孔排出乳白色或者淡黃色的生殖腺後,雌性海參才開始排出粉紅色或者橘紅色的生殖腺,兩種生殖腺在水中結合,形成胚胎,開始分裂為512個細胞時,形成只有在顯微鏡下才可以看得到的耳狀幼體,也有纖毛帶。然後,經過桶形幼蟲期,最後經變態成為成體。夏季產卵後,爬到石底,不活動,不攝食,消化道縮得很細,秋後溫度下降再出來攝食。

分布情況

分布於澳大利亞、孟加拉國、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科科斯群島、葛摩、庫克群島、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關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以色列、日本、約旦、肯亞、吉里巴斯、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馬約特、莫三比克、緬甸、新喀里多尼亞、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留尼旺、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湯加、吐瓦魯、萬那杜、越南、葉門。
梅花參分布圖梅花參分布圖

種群現狀

梅花參是印度——西太平洋區熱帶珊瑚礁特有的著名食用海參,伸展時長可達1米,加工後的乾品重可達500克,是海參綱個體最大者。該物種在亞洲尤其是中國人將其作為重要滋補品,由於商業市場的極度競捕,在中國、日本、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而被過度捕撈,至少由50%下降到了80-90%的範圍。已經瀕於滅絕。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