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鼓的種類之多,流傳之廣,在生產、生活、爭戰、娛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鼓文化
- 所屬地區:雲南
在雲南,鼓的種類之多,流傳之廣,在生產、生活、爭戰、娛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雲南,鼓的種類之多,流傳之廣,在生產、生活、爭戰、娛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鋩鼓哈尼族的舞蹈大多與鋩鼓有關。鋩鼓舞是哈尼族在傳統的“阿瑪熬”節上表演的祭祀性喜慶舞蹈。惟建水普雄鄉龍岔河一帶獨有。鋩鼓舞,有清山淨寨、驅邪避鬼...
象腳鼓是傣族民間的打擊樂器,傣語稱“老憨咬”,即長腳鼓的意思,因為它的形制很像象腳,故又名“象腳鼓”,流行於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等地區。象腳鼓的鼓身多半用芒果樹製成,大小不一。大的傣浯稱“光憨咬”,長約200厘米,中型的稱為“光妥”,長約g0厘米;小的象腳鼓叫做“光旺”,長約40厘米,最小的...
據考證,銅鼓由銅釜演變而來,起源約於公元前8~7世紀(春秋時代),由今雲南中部偏西地區的“濮人”開創。雲南萬家縣出土的是世界上最古的銅鼓,滇池以西地區為原始形態銅鼓的真正發祥地。公元前3~1世紀,銅鼓經“滇人”發展成為形制穩定的石塞山型,經“駱越人”使製造工藝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敲打銅鼓時鼓手持...
鼓舞(遼西太平鼓),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民間祭奠逝者的一種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21年5月24日,鼓舞(四筒鼓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Ⅲ-42。歷史淵源 四筒鼓舞,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主要流傳市昭陽區、永善縣、大關縣等縣(區)的農村,早期是...
在壯族地區,普遍流行銅鼓樂,對歌、賽馬也擊銅鼓助興,銅鼓專用曲牌有《祭鼓調》、《送鼓調》、《喜鵲調》、《散花調》。分類 依據形制和紋飾特點,中國古代銅鼓劃分為八大類型:萬家壩型、西盟型、遵義型、靈山型、冷水沖型、石寨山型、麻江型和北流型。萬家壩型銅鼓 萬家壩型銅鼓以雲南省楚雄市萬家壩古墓葬群...
銅鼓面刻花紋,曲腰,中空無底,側有4耳用以懸掛,鼓重數十斤。銅鼓舞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遺產。雲南楚雄出土的春秋中期的銅鼓,距今已有2600多年,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銅鼓,在晉寧石寨山漢墓出土的一個銅鼓貯貝器的外暈花紋上,有3個男子擊銅鼓而舞的形象,廣西花山崖畫上也繪有壯族先民圍著銅鼓歡呼...
木鼓外表有的剝去樹皮,一般通體光滑無飾,有的則在一端雕刻出牛頭或人頭形,也有的通體刻以三角紋或斜紋等圖案為飾。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文化館收藏的一個木鼓,鼓長155厘米、粗端直徑50厘米、音孔長110厘米、寬10厘米。成對的佤族木鼓,雖外形和構造相同,但選材、大小和音響有別。稍大的母木鼓,多用馬老鷹樹...
大鼓舞,雲南省景洪市傳統舞蹈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基諾大鼓舞,基諾語稱“司土鍋”,“司土”為“大鼓”,“鍋”為“跳”,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的基諾族村寨。基諾族有本民族的創世神話傳說。他們視之為本民族的“根譜”,並以歌、舞、節慶祭儀等形式,加以...
鼓舞(彝族鼓舞)鼓舞(彝族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2年12月27日,入選雲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 單 。
南方銅鼓的歷史也很久,雲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著名的銅、錫產地,考古材料證明雲南中部地區青銅鑄造業發生很早。劍川海門口青銅時代初期遺址的出土物說明,至少在距今三千一百多年前,這裡就有了銅礦開採業,並已使用銅器了。滇池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進入奴隸社會,銅作為統治階級的禮樂器,統治權威象徵,為銅鼓製造和使用,...
地 區:雲南省廣南縣 歷 史:銅鼓是我國南方濮、越人創造的一種重器,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之瑰寶。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後漢書.馬援列傳》中載:東漢初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得駱越銅鼓”,其事發生在古句町國廣南境內。工具:銅、鐵。種類:萬家壩型、石寨山型、遵義型鼓、冷水沖型鼓。特點:精美...
2016年10月15日,2016吉首鼓文化節在湘西矮寨大橋舉辦,來自國內外的多支鼓隊聚集交流展演,布朗族蜂桶鼓舞也在其中。2018年11月24日,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鼓舞鼓樂)初評活動在山西祁縣進行,布朗族蜂桶鼓舞參與評選。榮譽表彰 2006年底,在雲南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布朗族...
傣族象腳鼓是一件文物。是雲南傣、景頗、阿昌、布朗、拉祜等族的一種打擊樂器。文物特徵 象腳鼓是雲南傣、景頗、阿昌、布朗、拉祜等族的一種打擊樂器。因鼓的形狀類似象腳而得名。鼓身為木製,上粗中細,下端呈喇叭狀,有大中小几種類型。鼓面蒙羊皮、牛皮或馬皮,由20~30根皮條將其繃起來系在鼓身上。有...
竹鼓,又稱竹筒鼓、升筒鼓。佤、布朗、傣、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在祖國西南邊陲的阿佤山區,幾乎家家都有竹鼓,供兒童敲擊娛樂。廣泛流行於雲南省滄源、耿馬、西盟、孟連、瀾滄、德宏等地。文獻記載 竹鼓是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禮記·明堂位》的記載,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士竹鼓”...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臨滄市臨翔區文化館評估合格。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雲南省2019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萬科杯”傣族象腳鼓舞比賽在西雙版納州舉行。文化軼事 象腳鼓的傳說 傳說一:傣族漁夫,或者是馴象師,他們...
2011年3月30日下午,首屆東蘭國際銅鼓文化旅遊節在東蘭縣拔群廣場隆重開幕。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蔣培蘭宣布開幕。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藍天立致辭。市長謝志剛主持開幕式。開幕式大型廣場文藝演出在300面傳世銅鼓的和鳴中拉開序幕,演出分為《神鼓吉祥》、《盛世鼓風》、《鼓鄉祈福》、《金鼓催征》等四篇。來自雲...
鼓舞(彝族花鼓舞),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21年5月24日,鼓舞(彝族花鼓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是Ⅲ-42。歷史淵源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是流傳於滇中峨山彝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峨山...
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銅鼓舞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彝族民眾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古老舞種之一,分布於廣南、麻栗坡、富寧、西疇、馬關、邱北等縣的壯、彝村寨,而以廣南縣壯族、彝族和麻栗坡縣新寨鄉和富寧縣木央鄉幾個彝族白倮...
抬鼓,又稱水鼓。傣族、德昂族棰擊膜鳴樂器。德宏地區傣語稱梅藏嘎。德昂語稱格楞當,為大鼓之意。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區。歷史悠久 歷史悠久,早在五百多年前,傣族、德昂族民間就流傳這種大鼓了。明代李思聰《百夷傳》載:“其鄉間飲宴,則擊大鼓,吹蘆笙,舞(盾)牌為樂”。說明它...
景頗族目瑙縱歌,流行於雲南省景頗族聚居區的傳統民族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目瑙縱歌又稱“總戈”,意為“歡聚歌舞”。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很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 “目瑙”是景頗語...
木鼓舞,貴州省台江縣、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木鼓舞是流傳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擊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間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長的樹木軀幹,鑿空內部成型。一般木鼓舞為族群全體參與的大型祭祀活動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為族群的象徵,以敲木鼓、跳木鼓為核心的祭祀...
朗四制的鼓聲音渾厚,美觀耐用,是當地具有核心技藝、廣泛影響的代表性傳承人。朗四師從民間制鼓名藝人朗帕嘎,是象腳鼓第四代傳人。所獲榮譽 2018年5月8日,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6月,雲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21年度傳承活動評估情況為優秀(公示)...
音孔由兩端向中間挖成兩頭淺、中間深的鼓腹。木鼓外表有的剝去樹皮,一般通體光滑無飾,有的則在一端雕刻出牛頭或人頭形,也有的通體刻以三角紋或斜紋等圖案為飾。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文化館收藏的一個木鼓,鼓長155厘米、粗端直徑50厘米、音孔長110厘米、寬10厘米。成對的佤族木鼓,雖外形和構造相同,但選材、...
鼓舞(金山羊老鼓舞)《鼓舞(金山羊老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2年12月27日,入選雲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 錄名單 。
但是,被搬上舞台上表演的象腳鼓舞與傣族節假日所跳的舞蹈並不是一樣的,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加入了舞台上被演繹的精彩紛呈的象腳鼓舞現代的元素和鼓的自創的打法,幸運的是其舞蹈精髓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卻還是在傳承中進行創新。傳承人物 朗四,男,傣族,雲南省潞西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漢鼓是1990年出土於雲南廣南阿章寨的文物。作品鑑賞 鼓面正中飾十四光芒太陽紋。其外五暈,由點紋,圓渦紋及三角形齒紋組成。胴部六暈,船紋四組。腰部六暈,第一暈最寬,由齒紋及方格紋組成條帶縱分為十四格,紋飾以戴羽冠者和牛紋為主。圈足無紋飾。胴部與腰部相接處有四扁平耳,耳部飾編織紋。館藏...
當前芒寬鄉芒龍村象腳鼓傳承面臨 的主要問題有三點:一是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一 些重要的慶祝活動都沒有年輕人的參與,久而久之, 象腳鼓的演奏技藝無人傳承;二是人們的生活越來 越現代化,一些民俗風情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部 分當地人不注重傳承和保護當地民俗文化,活動參 與積極性不高,致使象腳鼓隨著老藝人...
鼓舞(牛皮大鼓舞)《鼓舞(牛皮大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2年12月,入選雲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這個節日上,第一天開始祭龍,第二天就開鋩,敲鋩的人是村民選出的“龍頭”,鋩聲一響,鼓就響起。敲鋩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寓意來年風調雨順。鋩鼓舞一直要跳到第三天晚上才結束。傳承人物 李生方,男,哈尼族,雲南省建水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鋩鼓舞代表性人物,雲南省建水縣申報。保護措施 建...
藏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廣闊的民族之一。藏族的分布區域以西藏自治區為主外,還遍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多個省份。藏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具有悠久的民 族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也正是由於藏族具有以上的人文特點而出現了: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異、各自與周邊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類別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