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

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

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是流傳於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體現了象腳鼓發明初期的圖騰崇拜。傣族人民用象來形容男子的剽悍,而且繪製許多象的圖案來裝飾美化生活。他們仿照象的腳,做成了民族樂器,這就是象腳鼓。象腳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樂器,在宗教儀式和喜慶節日裡是不可缺少的傳統樂器。

2011年5月23日,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Ⅷ-12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
  • 遺產編號:Ⅷ-124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臨滄市臨翔區的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約有500多年的歷史。
臨滄市臨翔區位於滇西南,與雙江接壤,古稱勐緬。傣族是較早定居臨翔區的民族之一,傣族人民用象來形容男子的剽悍,繪製許多象的圖案來裝飾美化生活。仿照象的腳,做成了民族樂器象腳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樂器,在宗教儀式和喜慶節日裡不可缺少的傳統樂器。

工藝特徵

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是集木工雕刻、彩繪、製革、美術等多種文化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手工藝術,輕便型、實用,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工藝流程

製作工具
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的製作工具有鋸、錘、斧、刀、鏟、鑿、錐等。
製作程式
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的製作程式有選料、開工儀式、製作(下料、鏤空、鼓面蒙制和裝飾鼓體)和竣工儀式等。
1、選料:一般用椿樹、楊柳樹、雲槐樹、刺通樹、攀枝花樹、牛嗓管樹等幾種,木料則要在農曆八月砍伐,因那段時間的竹木質地好,不易蟲蛀,也不易開裂,砍來木料後使之陰乾備用。
2、開工儀式:在進行象腳鼓製作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舉行:祭竜樹、祭天官、祭水官、祭軍事神、祭安全竜、祭寨心、祭叫魂神、祭佛祖等祭祀活動。
3、下料:鼓長和鼓面直徑比例掌握在5:2之間。鼓的上中下三部分的尺度比例,一般是4:2:4。鼓面直徑一般小於鼓腳直徑2-6厘米。
4、製作:分為內部鏤空打磨、外部鑿刻打磨、雕刻吉祥物、蒙制鼓面、彩繪裝飾等。‍
內部鏤空打磨:先鏤空鼓腳,再鏤空鼓面,最後鏤空鼓腰,鼓面和鼓腳鏤空十分講究,要求厚度適中,鼓面邊厚不能超過鼓腳的三分之一,比例協調,否則,音質、音色以及共鳴程度等便會產生怪異感。鼓腰是連線鼓面與鼓腳的重要部分,最後的音響效果往往取決於此。內部鏤空完後進行打磨。
外部鑿刻打磨:將鼓身外部按所需尺寸及形狀鑿刻完工後進行打磨。
圖案雕刻:在鼓腰部和下部雕刻上吉祥物,圖案有花卉、大象、馬鹿、蝴蝶、龍、鳳、蝙蝠等,按照傣族傳統工藝進行繪畫和雕刻。
蒙制鼓面:鼓面和拉帶選材都用牛皮,鼓的響聲與牛皮的質量有較大的關係,一律用上等的黃牛皮,要選牛壯皮亮的最好。鼓面繃好,吉祥物雕刻完畢,作精心地打磨。
彩繪裝飾:用紅、黃、綠、黑、白等各色油漆彩繪鼓身及鼓面圖案,最後一道上清光漆。
5、竣工儀式:製作完後要在佛塔前、古老的緬樹下、佛寺里進行祭拜後,才能將象腳鼓交給鼓手使用。一隻象腳鼓從選樹到製成大約需要3—4個月時間。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是傣家人將傳達吉祥聲音的鼓製成白象腿一樣形狀的象腳鼓,是傣族追求真善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物證;是寶貴的文化財富;是傣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傣族象腳鼓作為道具和伴奏樂器,集中體現了傣族樂舞的藝術風格,是形成傣族男性舞蹈的步法、動作、動律、風格的基礎。
傳承狀況
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製作傳承實行師承制,傳男不傳女。會製作象腳鼓的藝人都在50歲以上,擅長製作的有近20人,同時,年輕人不願學習,認為製作象腳鼓費時又費力,加上古樹資源少、製作成本高,象腳鼓製作技藝已面臨瀕危的處境。
傳承人物
俸傳詩,男,傣族,1941年出生,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臨滄市臨翔區文化館獲得“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傣族象腳鼓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臨滄市臨翔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雲南省2019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萬科杯”傣族象腳鼓舞比賽在西雙版納州舉行。

文化軼事

象腳鼓的傳說
傳說一:傣族漁夫,或者是馴象師,他們在河邊釣魚,或是在河邊休息,然後聽到了樹上的果子掉在水裡發出好聽的“嘣嘣”之聲,聰明而有著音樂耳朵的傣族人就愛上了這樣的聲音,他們用當地產的材料,模仿大象的腳創造了象腳鼓這種樂器,然後傣族人民就再也離不開象腳鼓了。
傳說二:傣族有一位樵夫在山上打柴,看見一棵枯乾的大象筋樹,樹心已被螞蟻蛀空,樹幹被啄木烏啄通了一個大洞,大風一吹,就發出“嗡嗡”的響聲,非常好聽,樵夫又拿了一張竹筍葉把樹洞蓋起來,用手指彈筍葉,發出了更好聽的聲音。樵夫根據這個原理做出了象腳鼓。
傳說三:很久以前,臨翔區南汀河蛟龍作孽,其流域年年洪水為患,傣族先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有一個傣族青年為了傣族民眾安居樂業、向蛟龍挑戰、英勇的同蛟龍搏鬥、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殺死了蛟龍,同時也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為了紀念英雄,人們砍來“泡椿”樹,按白象腳形狀製成鼓身,蒙上剝下的蛟龍皮,製成的打擊樂器“鼓”,敲響“鼓”告慰英雄和慶祝天下太平。由於鼓的形狀來自於白象腳、人們就將這種“鼓”稱之為“象腳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