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
所謂成紀,起初是一個遼闊的地域文化概念,但是有一個中心,就是大地灣遺址。這一時期,我們可以稱為“文化成紀”;到了秦漢時期,漢承秦制,地方建治,仍然是郡縣治,而這時期,成紀這個名詞又從文化的概念變在實體性的地方治所,這個治所屬於隴西郡,既歷史上常說的“隴西成紀”;第三個時期,成紀易名期。
上古時代,以秦安大地灣遺址為中心,形成了古成紀文化圈。伏羲女媧的故事從清水河流傳到葫蘆河,又從葫蘆河流傳到了渭河,從渭河到黃河,從黃河到整個北方,從北方到南方,進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集體記憶。大地灣被稱作中華文明的曙光,這是史學界公認的。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流傳著大量的伏羲女媧的故事,這些故事不能當作信史去看待,但從傳說的背後卻能反映出新石器時代到奴隸社會這一段長達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伏羲氏與女媧氏的重要程度。許多學者由於甘肅省當前經濟的落後,對於這些傳說並未加以重視,但是,遍布秦安及周邊地域的新時代遺址群落證明了,在幾千年前,這裡的原始部落是如何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茹毛飲血,一步步艱辛地從蠻荒到文明的。
以下資料來自網友隱於網:
史書上出現成紀地名,最早見於《史記》,西漢之前古籍均未提到成紀。漢設成紀縣,魏晉沿襲漢制不變,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無成紀縣,隋唐時恢復成紀縣建制,一直延續至元末,成紀縣名才消失。故史家說成紀一般指兩個:一個是漢成紀,一個是唐成紀。下面分別論述:
《漢書?文帝紀第四》載:“十五年春,黃龍見於成紀。”《漢書?地理志第八下》詳細解釋:“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漢陽,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戶六萬三百七十,口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縣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開、綿諸道、阿陽、略陽道、冀(《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屬國都尉治滿福,莽曰紀德)、成紀、清水(莽曰識睦)、奉捷、隴、豲道(騎都尉治密艾亭)、蘭乾(莽曰蘭盾)。
我們專說成紀縣:《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元和郡縣圖志》云:“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丘也。”《甘肅新通志》云:“成紀故城在縣(秦安)北三十里。”《帝王世紀》云:“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秦安志》云:“自皰犧開闢已為成紀地。”《水經注》云:“黑水西南出懸鏡峽,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泌水自西來會(瓦亭水),世謂之鹿角口。又南逕阿陽縣故城東。……瓦亭水又南逕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城東。帝太皋皰犧所生之處,漢以屬天水郡。”依《水經注》所言,知成紀縣故址位於長離水(瓦離水)的西岸、成紀水的南岸一帶,這裡正是漢成紀縣故址所在地。故楊守敬云:“此是漢以來成紀縣故城,當稱故城”(《水經註疏》)。《金史?地理志》載:“秦州有秦安縣,漢故城。”《資治通鑑?晉紀三十一安皇帝甲》:“涼王光以西秦王乾歸數反覆,舉兵伐之,乾歸群下請東奔成紀以避之。光軍於長最,遣太原公纂等帥步騎三萬攻金城;乾歸帥眾二萬救之,未到,纂等拔金城。光又遣其將梁恭等以甲卒萬餘出陽武下峽,與秦州刺史沒弈乾攻其東,天水公延以枹罕之眾攻臨洮、武始、河關,皆克之。乾歸使人紿延云:乾歸眾潰,奔成紀。”元代宋朝遺民胡三省《新校資治通鑑注》註明:“成紀,今鞏昌路總帥府秦州。”據上而論,《嘉慶重修一統志》云:“成紀故城在今秦州秦安縣北”,而大地灣文化的發現,則證明了這一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令人驚奇的是,在多部古籍中竟然明確指出了靜寧的位置:《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阿陽縣。”《漢書?高后紀》云:“六年六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陽。”顏師古注云:“阿陽,天水之縣也。今流俗書本或作河陽者,實地處隴水之西北,故謂之河陽。”《通典》雲:“在隴城縣北,漢屬天水郡,又有河陽之說。”《太平寰宇記》隴城縣條云:“河陽縣故城,漢置縣。亦在河之西北,故曰河陽。”《水經注》云:“瓦亭水源出靜寧大隴山,並有二支,一支即隴水,亦出大隴山。二水在麗亭川合西南流至鹿角口,其西有泌水亦會入鹿角口,合為一流(瓦亭水)向南流,逕阿陽縣故城東,入葫蘆河注於渭。阿陽故城即在此河西北。”可見阿陽即靜寧縣是毋庸置疑的。按照《漢書地理志》,漢天水郡下轄成紀、阿陽等十六縣,阿陽縣和成紀縣是並存的,既然阿陽縣是靜寧,那么成紀縣又是哪裡?
這裡有四句很重要的話:《輿地廣記》云:“阿陽縣在故城縣北。”《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云:“阿陽,西漢縣,屬天水郡。在故城西北,今平涼靠靜寧州南”。《金史?地理志》載:“秦州有秦安縣,漢故城。”楊守敬在《水經註疏》中說秦安是“漢以來成紀縣故城,當稱故城。”很明確的告訴我們:秦安又叫故城,故城是成紀縣遺址,阿陽縣(今靜寧縣)位於成紀故城的西北方!
五代十國以來,本區由於地處隴右要衝,其西部為吐蕃所有,東部先後為岐、後唐、後晉、後周、前蜀、後蜀所有。現分國通考如下:①岐:李茂貞據鳳翔,因護送唐僖宗入蜀有功,為鳳翔節度使,後稱岐王。時據有秦州東南部,有成紀、清水、長道三縣地。州治為成紀,即今秦安縣西北之郭家鎮。②後唐:據有秦州東南部,州治為成紀。原有長道、成紀、清水三縣地,後增置天水、隴城二縣。《五代會要》云:“後唐長興三年二月,秦州奏:見管長道、成紀、清水三縣外,有十一鎮,征科並系鎮將。今請以歸化、恕水、五龍、黃土四鎮,就歸化鎮復置舊隴城縣。赤砂、染坊、夕陽、南台、鐵務五鎮,就赤砂鎮復置舊天水縣。其白石、大澤、良恭三鎮,割屬長道縣。上從之。”③後晉:據有秦州東南部。有本區長道、清水、成紀、隴城、天水五縣地,州治為成紀。④前蜀、後蜀:據有秦州東南部,有秦州之成紀、天水、隴城、長道、清水;鳳州之兩當、河池,計二州七縣。秦州治為成紀。
北宋時期,本區隸屬秦鳳路。地有秦州之成紀、隴城、清水、天水;鳳州之河池、兩當;鞏州之寧遠、永寧;岷州之長道,計四州九縣。州治成紀,即今天水市。
南宋時期,渭水以北為金據,渭水以南為宋所有。金設熙秦路,地有秦州之成紀、冶坊、清水、隴城、秦安五縣。州治成紀,即今天水市。
元代本區隸屬陝西行省,地有秦州之成紀、清水、秦安;鞏昌府之鄣、寧遠、伏羌;徽州、兩當;西和州,計一府三州七縣。元時成紀為為秦州治,故址即今天水市。《元史?地理志》載:“秦州有成紀縣。”元末撤成紀,併入秦州府,成紀縣從此消失。
綜上所述,漢成紀指的是秦安縣,而唐朝以後的成紀指的是天水市!”(以上資料引用網友“隱於網”先生,他在二十四史地理史和其他古代史地典籍非常熟悉,治學嚴謹,博學果敢!!)
成紀伏羲文化
成熟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必然會相應創造出完美的上古文化。該論文還指出:大地灣的先民在從先進採集狩獵、早期農作物裁培,到成熟農業出現,歷時50個世紀。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大地灣先民的生產與生活工具由細石器製品發展到陶器與彩陶器物,大地灣一期陶紡錘的出現,說明已經有了毛或麻的粗紡織物;陶塤、陶鼓和彩陶繪畫器物的出現,說明已經有了豐富的音樂、舞蹈、美術等娛樂活動;陶製的計量器物的出現,說明數與數學已經在先民的生產與生活中廣泛套用。
8000年前在古成紀地域誕生了伏羲。伏羲的偉大在於他總結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發明了以刻劃(畫)符號組成示意文字,並以刻畫的圖與形,取代了實物記事,引導先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文明時代。伏羲與他所建立的伏羲氏部落的歷代先賢們,在繼承實物記事的基礎上創造了以“先天易學”為核心的伏羲文化。伏羲文化產生的經濟基礎是8000年前在大地灣已經出現的成熟的農業經濟。這就是大地灣一期文化與伏羲文化在時間與空間上都相重合的歷史必然,這是中華大地上現已發掘出的7000多個新石器遺址中的唯一!而靜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根本沒有出土這么多的文化遺存,而且與伏羲女媧的傳說很難聯繫起來。
8000年前,伏羲運用最早的農業文明成果,創始“易與天地準”的伏羲文化。之後,伏羲和伏羲氏部落的族人,從古成紀出發,沿渭河、黃河東進,歷經千百年的艱辛跋涉到達黃淮平原,把已經成熟的農業文明與先進的文化,傳播到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以文化魅力與天下的大多數部落相融合,以“龍師”命名的方式組成多個部落聯盟。散布於中華大地的多元文明漸次歸於伏羲文化,大家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起源的“多元一體”格局就此形成。
伏羲被後人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這箇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什麼呢?引用著名人類社會學家費孝通的一段話說明:“中華文化的傳統里一直推重《易經》這部經典著作,而《易經》主要是講陰陽相合而成統一的太極,太極就是我們近世所說的宇宙。二合為一是個基本公式,‘天人合一’就是這個宇宙觀的一種說法。中華文化總的來說是反對分立而主張統一的,大一統的概念就是這‘天人合一’的一種表述,我們一向反對‘天人對立’,反對無止境地用功利主義態度,片面地改造自然來適應人的需要,而主張人儘可能地適應自然”。伏羲始創“先天易學”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樸素辨證思維,是傳承了8000年之久的東方哲學的根源,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基因。
《甘肅新通志》中也有“開天明道帝庖羲實作之首帝,誕於成紀,成紀今秦安也”的記述。成紀是甘肅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它遠遠早於成紀縣。它最早是以一個與伏羲出生地緊密相關的古地名出現的,因此,一般文獻通稱秦安縣為古成紀或“羲皇故里”。在伏羲故里的大地灣發掘出了不少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以大量史前的出土文物給人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遁甲開山圖》以“大庭氏”為伏羲名號的開始,這個稱謂說明伏羲氏以建築大房子為特徵。大地灣遺址中的F901房址面積高達420平方米,這種超大房子在全國古遺址中則是絕無僅有,因此傳說中的大庭氏無疑就是伏羲氏。從大地灣出土的糜子、油菜子的碳測年代和出土的豬、狗、羊、等獸及蚌殼、蚌珠等裝飾品來看說明早在7800年前,伏羲氏族就已在清水河流域(古名略陽川)定居下來,除從事很原始的農耕生活外,還從事漁獵和飼養業。這與伏羲時代人們“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牲以充庖廚”相一致。大地灣晚期第九區地層中出土的殘陶祖,這是男性生殖崇拜的物證,說明了人尖最早的性文化崇拜,反映了先民對人祖的紀念和崇敬,這與傳說伏羲和女媧兄妹婚誕生了人類密切相關。
除了大地灣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物證外,在秦州區、麥積區、甘谷縣、秦安縣境內有關紀念伏羲、女媧的祠廟、姓氏和傳說相當多,秦州區有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伏羲廟,麥積區有伏羲畫卦的卦台山、龍馬洞、分心石,甘谷縣有風台、風塋,秦安城東側的鳳山上很早就塑有三皇的尊像(今已無存),還有著名的女媧祠,秦安縣境內的安伏鄉,距離大地灣較近,是一個用“伏”字作姓、作地名非常多,且十分集中的鄉鎮。據古籍記載,伏、風、宓本是一姓。風姓於今渺然無聞,宓姓也寥寥無幾,唯有伏姓尚散居全國各地,而聚居地仍在今秦安縣北,安伏鄉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