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致病因素為:①
年齡: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見,49歲以後進展較快,但青壯年亦可患病。②
性別: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約為2:1,女性則常見於絕經期之後。③
職業:從事
體力活動少、腦力活動緊張、經常有緊迫感的工作較易患本病。④
飲食:常進食較高的熱量,較多的動物性脂肪、膽固醇,糖和鹽者易患本病,西方的飲食方式是致病的重要因素。⑤血脂質:
脂肪和糖類攝食過多或代謝失常而致血
膽固醇、
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易得病。⑥血壓:高血壓病人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病率較血壓正常者高4倍,而且
收縮壓和
舒張壓的增高都重要。
病理表現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是在上述危險因素作用下,冠狀動脈
內皮細胞損傷,脂質侵入冠狀動脈壁
沉積,導致
平滑肌細胞,
單核細胞及
成纖維細胞增生,
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栓,形成突出於管腔的粥樣斑塊,使管腔狹窄,血流受阻,使心肌缺血缺氧。
中醫辯證
本病屬中醫的“
胸痹”、“
胸痛”、“真心病”、“
厥心痛”等範疇。病因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內因為年老體衰,心脾腎氣血陰陽不足;外因為陰寒侵入、飲食失當、情志失調、勞累過度等,最終導致心血運行受阻,胸脈痹阻而胸痛。病理變化為年老體衰,腎氣已虛,不能鼓舞心陽,滋養心脈,或勞倦思慮,耗傷
氣血,損及心脾,均可使心氣虛虧,心血瘀滯。陰寒侵襲,內遏胸陽,氣機痹阻,心脈凝滯。暴飲飽食,脾胃受損,運化不利,痰濁壅寒,心脈痹阻。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心脈不通。總之,心脾腎虧損,氣血陰陽不足,是本病的內在病因;陰寒、痰濁、氣滯、瘀血等病邪痹阻心脈,胸陽失展,心脈不通,不通則痛,是本病的外在表現。所以,本病是本虛標實的病證。
臨床表現
病人多屬中年以上,無心肌缺血的症狀,但可有冠心病的易患
因素,在體格檢查時發現心電圖(靜息、動態或負荷試驗)有ST段壓低、T波倒置等變化,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影(靜脈或負荷試驗),或
超聲心動圖示有心肌缺血表現。
本病病人與其他類型冠心病病人的不同,在於並無臨床症狀,但它又不是單純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因為已有心肌缺血的客觀表現,即:心電圖、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影,或超聲心動圖顯示心臟己受到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影響。可以認為是早期的冠心病,但已不一定是早期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它可能突然轉為心絞痛或心肌梗死,亦可能逐漸演變為心肌纖維化出現心臟增大,發生
心力衰竭或
心律失常,個別病人亦可能
猝死。因此,早診斷出這類病人,可為他們創造較早期
治療的機會。
輔助檢查
1、心電圖:
心電圖是隱匿型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診斷方法,心電圖使用方便,易於
普及,當患者病情變化時便可及時捕捉其變化情況,並能連續動態觀察和進行各種負荷試驗,以提高其診斷敏感性。無論是心絞痛或心肌梗塞,都有其
典型的心電圖變化。
2、核素心肌顯像:
根據病史,心電圖檢查不能排除心絞痛時可做此頂檢查。核素心肌顯像可以顯示缺血區、明確缺血的部位和範圍大小。結合運動試驗再顯像,則可提高
檢出率。
是目前冠心病診斷的“金標準”。可以明確冠狀動脈有無狹窄、狹窄的部位、程度、範圍等,並可據此指導進一步治療所應採取的措施。同時,進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對心功能進行評價。
心臟超聲可以對心臟形態、室壁運動以及左心室功能進行檢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手段之一。血管內超聲可以明確冠狀動脈內的管壁形態及狹窄程度,是一項很有前景的新技術。
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和鑑別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臨床上根據血清酶濃度的序列變化和特異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學改變可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
可用於觀察心室壁收縮和舒張的動態影像,對於確定室壁運動及心功能有重要參考價值。
診斷
診斷主要根據靜息、動態或
負荷試驗的心電圖檢查,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像和(或)超聲心動圖的檢查,發現病人有心肌缺血的改變,而無其他原因解釋,又伴有動脈粥硬化的易患因素時,可考慮為隱匿型冠心病。進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或再加作冠脈內
超聲檢查可確立診斷。我國學者最後修訂的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心肌缺血的診斷標準是:
(一)心電圖活動平板或踏車分級運動試驗(次極量)判定心肌缺血的標準
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為陽性:
2、運動中及運動後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即缺血型)ST段壓低≥0.lmV。如果原ST段壓低者,運動後應在原基礎上再壓低0.lmV。
(二)心電圖二級梯雙倍運動試驗判定心肌缺血的標準
心電圖二級梯運動試驗目前己被可定呈的活動平板或踏車運動試驗所取代。但後兩者設備貴,前者簡便在
基層醫療單位亦可套用。
1、運動中出現典型心絞痛或運動後心電圖改變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為陽性:
(1)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運動後出現水平型或下垂型別ST段壓低(ST段與R波頂點垂線的交角≥900),超過0.05mV,持續2分鐘者。如果原有ST 段壓低者,運動後在原有基礎上再壓低超過0.O5mV,持續2分鐘。
(2)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運動後出現ST段抬高(弓背向上型)超過0.2mV者。
2、運動後心電圖改變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為可疑陽性:
(1)在R波占優勢的
導聯上,運動後出現水平型或下垂型ST段壓低0.O5mV或接近0.O5mV及QX/QT比例≥50%,持續2分鐘者。
(2)在R波占
優勢的導聯上,運動後出現T波由直立變為倒置,持續2分鐘者。
(3)U波倒置者。
此外,也有人提出運動後R波振幅增高(特別是在ST段壓低的導聯)也是心肌缺血的
指標。
鑑別診斷
心臟神經官能症
本病為中樞神經功能失調,影響
自主神經功能,造成心血管功能異常所致。其中有腎上腺素能β受體興奮性增高的類型中,病人多表現為
精神緊張和
心率增快,其
心肌耗氧量增加,心電圖可出現ST段壓低和T波倒置等改變,與隱匿型冠心病類似。本病病人多為中、青年女性,作普奈洛爾試驗,即:服普奈洛爾10~20mg後2小時,心率減慢後再作心電圖檢查,可見ST段和T波恢復正常,有助於鑑別。
引起ST段和T波改變的其他疾病
各種
器質性心臟病,尤其是
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病,電解質失調,
內分泌病和藥物作用等情況,都可引起心電圖ST 段和T波改變,診斷時要注意排除,但根據這些疾病和情況的臨床特點,不難做出鑑別。
治療
治療的目的是減輕或緩解症狀,恢復心臟功能,延長患者
生命,提高患者
生存質量等。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以及外科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仍持續有心肌缺血發作者,應行冠狀動脈造影以明確病變的嚴重程度,並考慮進行血管再通手術治療。
(1)藥物治療:是指用硝酸酯類藥、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轉換酶抑制劑、調節血脂藥、抗凝藥物和中藥等藥物的治療。藥物治療均可減少或消除無症狀性心肌缺血的發作,
聯合用藥效果更好。
(2)
介入性治療:包括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冠狀動脈斑塊旋切術、冠狀動脈斑塊旋磨術、冠狀動脈斑塊切吸術、
經皮冠狀動脈雷射成形術、冠狀動脈內支架和溶栓療法等。目前套用最廣泛的介入治療術就是溶栓治療、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及冠脈支架術。
由於本病是冠心病的早期或病人建立了較好的
側支循環的階段,故
預後一般較好。治療得當可防止
發展為嚴重的類型,特別是猝死。
預防
採用
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各種措施,以防止粥樣斑塊加重,爭取粥樣斑塊
消退和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建立。近年有人認為即使血
總膽固醇和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不高,使用降膽固醇的措施也有利於粥樣斑塊的消退。對於靜息時心電圖、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像或超聲心動圖己有明顯心肌缺血改變者,應建議病人宜適當減輕工作,或選用硝酸酯、β阻滯劑、
鈣通道阻滯劑治療。定期
體檢。避免冠心病急性發作的各種誘因,如受寒、過勞、情緒過激、
暴飲暴食等。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堅持適當的運動,選擇低膽固醇飲食,避免吸菸及喝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