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

隋唐五代文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它開闢了宋、元以後散體文的發展道路。這時期,既有揚六朝餘波、講究辭采的駢文;又有革除六朝舊習、散行流暢的古文。這一時期創作甚豐。清代嚴可均編纂《全隋文》收文680餘篇 ,作者160多人 。董誥等 編纂的《 全唐文 》收文18400餘篇,作家3000多人 。陸心源又編有《唐文拾遺》72卷,《續拾》16卷。此外,近百年來出土的碑誌等散佚文章也為數不少。

基本介紹

由駢體向散體古文的轉變,古文運動的全盛階段,駢體文的新風格,各類文體重要作品,議論文,記敘文,抒情文,雜文,辭賦和佛教文章,彙輯,影響,參考書目,

由駢體向散體古文的轉變

隋唐五代文,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的文章,一方面揚六朝餘波,有講究辭采的駢文;另一方面革六朝舊習,有散行流暢的古文,開闢了宋、元以後散體文的發展道路。清代嚴可均編纂《全隋文》36卷,共收文680餘篇,作家 160多人。董誥等編纂《全唐文》1000卷,共收文18400餘篇,作家3000餘人。陸心源又編有《唐文拾遺》72卷,《續拾》16卷。此外,再加上近百年來所出土的碑誌等散佚文章,隋唐五代文數量之富,真可謂洋洋大觀。
隋唐五代文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成就在散體的古文方面。魏晉六朝的駢體文,崇尚聲律對偶和典故辭藻,用古事古語比擬今事今語,語意往往模糊不清,加以聲律的拘束,日益成為表達思想的桎梏。隋統一後,封建經濟和政治有了新的發展,社會生活日趨繁複,駢偶文體更難適應現實的需要,所以隋文帝在開皇四年(584)便“普詔天下公私文翰,並宜實錄”,並禁止“文表華艷”。李諤上書請正文體,從崇實尚用的觀點出發,抨擊了浮華文風“遺理存異,尋虛逐微”(《隋書·李諤傳》)的弊害。王通也有類似的主張。但他們的理論尚未觸及問題的實質,而積重難返,文帝一紙詔令,並未奏效。煬帝愛好靡麗,駢文仍然盛行。
初唐文章開始出現由駢入散的傾向,並在理論上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唐高祖時傅奕請除佛教的奏疏,太宗時呂才反對巫術的文章,都用較通俗的語言,但還不曾有意識地提倡散體文。太宗功業顯赫,但所為文章,卻學徐陵、庾信。當時,魏徵已指出梁以後駢文“意淺而繁”,“文匿而采,詞尚輕險”,是“亡國之音”(《隋書·文學傳序》)。李百藥也批評南朝梁、北朝齊的文風“俱肆淫聲”(《北齊書·文苑傳序》)。他們的奏議文章也多用散體。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主張文章要有儒學內容:“夫文章之道,自古稱雄。聖人以開物成務,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繇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他猛烈抨擊浮艷文風“適先兆齊、梁之危”,“不能免周、陳之禍”(《上吏部裴侍郎啟》),並認為當時文場“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史學家劉知幾著《史通》,在《言語》、《敘事》、《模擬》等篇中,也提出了“言必近真”,不要“雕彩”、“效顰”的主張。這些理論,是古文運動的先聲。在創作實踐上,武后時的陳子昂倡導詩歌革新,文章雖不見有改革之論,但他的政論都用古文,是唐代第一個學西漢文辭的人。所以韓愈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但總的來說,初唐依舊駢文為主,包括魏徵及陳子昂在內,文字應酬及一般章奏,都還是用駢體寫作。
盛唐至中唐前期,大概從玄宗天寶年間到代宗大曆期間,相繼出現一批崇儒復古、謀求革新的作家,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梁肅、柳冕等,先後出來提倡散體,反對駢文。唐王朝在開元年間鼎盛,天寶政治日趨腐敗,安史之亂後走向衰敗分裂,出現了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危機。一部分士人,為了維護唐王朝封建統治,進一步提倡儒家思想,從蕭穎士到柳冕,其文論的基本精神,就是從宗經明道觀點出發,強調文章的封建教化作用。蕭穎士自稱“經術之外,略不嬰心”(《贈韋司業書》)。李華以為“文章本乎作者,……本乎作者,六經之志也”(《贈禮部尚書清河孝公崔沔集序》)。獨孤及主張“為文在經”,“文章可以假道”(梁肅《祭獨孤常州文》)。梁肅以為“文本於道”(《補闕李君前集序》),“故道德仁義,非文不明”(《常州刺史獨孤及集後序》)。柳冕更全面指出,“文章本於教化”(《與徐給事論文書》),“經術尊則教化美,教化美則文章盛,文章盛則王道興”(《謝杜相公論房杜二相公書》)。這種文教結合、文能明道、文道並重、尊經重道的主張,為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使他們在文學史上據有古文運動先驅者的地位,但他們偏重學習五經和先秦兩漢的政治學術文章,對魏、晉以來文章採取全盤否定態度,甚至貶屈原作品為“亡國之音”(柳冕《謝杜相公論房杜二相公書》),而他們自己的作品又大多帶著駢文的余習,因而成就有限。

古文運動的全盛階段

中唐後期,大約從德宗、憲宗期,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使古文達到全盛階段,一直發展到唐末五代。韓、柳古文運動的展開,有自成體系的古文理論,包括明道的原則、養氣的功夫、學古的目標、創新的要求等各方面主張,旗幟鮮明,論辯有力。他們都有數量較多、質量較高的古文作品,取精用宏,無體不備,“渾浩流轉”(蘇洵稱韓文語),“雄深雅健”(韓愈稱柳文語),風格多樣,給人們提供了古文的範本。古文雖然稱為“古文”,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實則是要求從唐代活的語言中提煉新的書面散文語言,較近口語,擴大了文言文的表達功能,有進步意義。韓愈提倡古文,奪取駢文的陣地;提倡儒教,奪取佛老的陣地,是經過一番鬥爭的。“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李漢《昌黎先生集序》)。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韓愈又有著名的學生如李翱皇甫湜沈亞之等相從為古文,擴大其影響。文論家以為“文得昌黎之傳者,李習之精於理,皇甫持正練於辭。習之一宗,直為北宋名家發源之始”(劉熙載《藝概·文概》)。同時,韓愈的朋友如白居易能寫明白曉暢的文章,樊宗師能寫奇奧生僻的文章,劉禹錫也是古文好手,他們與韓、柳殊途同歸。這樣,唐代古文便達到全盛的階段,後來繼之而起者有劉蛻、孫樵杜牧諸人。劉蛻被劉熙載稱為“意欲自成一子”(同前),孫樵被清人列入唐宋十大家之內,杜牧被稱為“一時之傑”(同前)。唐末五代,又出現了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作家,用短小精悍之筆,諷刺現實,被魯迅譽為“正是一塌糊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鋩”(《小品文的危機》)。

駢體文的新風格

駢體文在隋唐五代始終流行。上自詔敕,下至判辭、書牘、碑刻,無不習用駢文,可見唐代駢文有新面貌。晉、宋以前駢文,雖然也尚翰藻,而語言比較雅潔,貴在“潛氣內轉”。齊、梁駢文較重氣勢,但過於華飾,要求“義歸乎翰藻”(蕭統《文選序》)。清代錢振倫在《唐文節鈔序》指出,唐代駢文“體雖沿乎舊制,才已引其新機,大抵丘壑易尋,而持論較正;枝條稍簡,而?骨獨遒”,認為唐代作家以才思寫作駢文,使駢文得到生氣蓬勃的發展,思想雅正,用典平易,語言雅潔,風骨有力。並且認為,初唐以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為代表,盛唐以張說蘇頲為代表,中唐以陸贄為代表,晚唐以李商隱為代表,唐末五代則以羅隱、徐鉉為代表。唐代駢文,從初唐四傑開始,運用抑揚調暢之氣,和古文漸相接近。中唐陸贄能不受駢儷拘束,自由發揮政論,是唐駢文中能切實用的一家。他的《擬奉天改元大赦制》,連當時的叛兵悍將讀後也為之淚下。李商隱擅長寫章表,孫梅《四六叢話》盛讚道:“《樊南甲乙》,則今體之金繩,章奏之玉律也。……其聲切無一字之聱屈,其抽對無一語之偏枯。”唐代是駢文向散文靠攏的發展階段,到宋代便成為用古文方法寫駢文的“宋四六”。同時,不少優秀的駢文作品,就其藝術精美而言,在文學史上也占有它的一頁。號稱駢文復興的清代,如陳維崧吳錫麒諸家所作,就受到唐代駢文較多的影響。
隋唐五代文隋唐五代文

各類文體重要作品

綜合駢散各體的隋唐五代文,內容上反映了古代封建經濟繁榮、疆域擴大到大分裂時期的社會各個方面,藝術上出現了雄渾奇肆、矞皇典麗、清雅淡素、紓徐深婉等多樣風格。名篇傑構,數量可觀。各類文體的重要作品如下:

議論文

包括詔令、表章奏疏、對策、論說、序跋、書札等文體,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哲學、文史理論等方面。如傅奕《請除釋教疏》,呂才《敘卜宅》、《敘葬書》,魏徵《十漸不克終疏》,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啟》,劉知幾《論史上蕭至忠書》,陳子昂《諫用刑書》,盧藏用《析滯論》,李嶠《神龍歷序》,李華《卜論》,元結《篋中集序》,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奉天論延訪朝臣表》、《論渾瑊李晟等諸軍兵馬不要指授方略狀》,權德輿《兩漢辯亡論》,柳冕《與滑州盧大夫論文書》,韓愈《原道》、《原毀》、《原性》、《師說》、《答李翊書》、《送孟東野序》,柳宗元《封建論》、《天說》、《非國語》,劉禹錫《天論》,李翱《復性書》、《寄從弟正辭書》、《答朱載言書》、裴度《寄李翱書》,李漢《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諱愈文集序》,李德裕《文章論》,舒元輿《論貢士書》,劉賁《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策》,孫樵《復佛寺奏》、《與王霖秀才書》,李商隱《容州經略使元結文集後序》、《上崔華州書》,杜牧《罪言》、《守論》、《戰論》、《原十六衛》、《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答莊充書》,皮日休《讀司馬法》、《原謗》,譚峭《化書》等。這些作品的內容與文采,都有獨到之處。其中除韓、柳二大家外,劉知幾《史通》中的駢文,與陸贄一樣,皆能運用駢文形式剖析事理,杜牧論文筆鋒犀利,含義深刻,都很突出。

記敘文

包括碑碣、志傳、記、序、銘等文體,內容涉及記人、記事、記山水、記建築、記物等方面。如張說《姚文貞公神道碑》,范傳正《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元結《右溪記》,喬潭《女媧陵記》,獨孤及《仙掌銘》、《琅琊溪述並序》,呂溫《成皋銘》,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畫記》、《柳子厚墓志銘》、《平淮西碑》,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種樹郭橐駝傳》及“永州八記”,白居易《廬山草堂記》,皇甫湜《唐吏部侍郎贈禮部尚書昌黎韓先生墓志銘》,舒元輿《錄桃源畫記》、《序白》,孫樵《書褒城驛壁》、《書何易於》、《書田將軍邊事》、《讀開元雜報》,李商隱《李賀小傳》等。這些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面非常廣闊,藝術風格也豐富多樣,各擅其勝。

抒情文

包括辭命、表疏、書牘、贈序、祭弔等套用文體,內容有上對下、下對上、親友、離別、生死等各方面。如王勃《晚秋入洛於畢公宅別道王宴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駱賓王《與博昌父老書》,李白《與韓荊州朝宗書》、《送張懷祖之東都序》,李華《弔古戰場文》,李觀《吊韓弇沒胡中文》,韓愈《與孟東野書》、《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祭呂衡州溫文》,李商隱《為濮陽公陳情表》、《上河東公啟》、《祭小侄女寄寄文》等,這些作品都寫得真摯動人。上比六朝以前,文筆較為流暢;下比兩宋以後,語言又較雅潔凝鍊,獨具特色。

雜文

包括長篇的對問體和寓言、小品。如元結《出規》、《處規》、《七不如》,劉熙載稱為“狂狷之言”,“足使頑廉懦立”(《藝概·文概》);韓愈《進學解》、《送窮文》、《雜說》和柳宗元《天對》、《三戒》、《捕蛇者說》、《憎王孫文》,久已膾炙人口;劉蛻《山書》18篇、《古漁父》4篇、《梓州兜率寺文冢銘》,劉熙載稱其“辭若僻而寄託未嘗不遠”(同前);陸龜蒙《怪松圖贊》、《野廟碑》、《祀灶解》、《記稻鼠》、《冶家子言》、《蠹化》、《蟹志》以及羅隱《英雄之言》、《說天雞》、《漢武山呼》、《三閭大夫意》、《敘二狂生》,都寓憤激譏刺之意。魯迅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小品文的危機》)。

辭賦和佛教文章

此外,辭賦和佛教文章在唐代也各有發展和成就。漢賦一體在唐代已走向下坡。章炳麟《國故論衡·辨詩》指出:“李白賦《明堂》,杜甫賦《三大禮》,誠欲為揚雄台隸,猶幾弗及,世無作者,二家亦足以殿,自是賦遂泯絕。”而騷賦一體,在中唐以後頗有佳作,柳宗元《解崇賦》、《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五篇,是楚聲騷體的名篇。嚴羽稱“柳子厚深得騷學”(《滄浪詩話》),林紓也稱他“當與宋玉爭席”,“為唐文巨擘”(《韓柳文研究法》)。其次,有劉蛻《哀湘竹》、《下清江》、《招帝子》三篇,劉熙載以為“學《楚辭》尤有深致”,“頗得《九歌》遺意”(《藝概·文概》)。杜牧《阿房宮賦》,則打破過去賦體全用對偶的窠臼,開導了宋代以散文體為賦的先路。至於陸龜蒙《蠶賦》之類小賦,思想性較強,在唐賦中也是較優秀的篇什。由於唐代進士科試詞賦,因而出現了考試用的律賦。天寶後進士試賦限韻,一般八韻,也有三韻到七韻的,聲律限制極嚴,因而稱為律賦。作官賦的,開端要破題,在首四句中先將題目的字面破出,才合規定。這種賦體,實質與明清八股文類似,因而當時雖偶有佳作,但大多蕪雜。
唐代繼六朝以後,佛教盛行,佛經的翻譯超過了前代。在大量唐譯佛經中,具有文學特色並在中國文學史上起過廣泛影響的,無過於《大方廣佛華嚴經》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後者或疑為房融偽撰,然而文筆頗優美。至於唐人自撰有關佛教的遊記、傳記等書,如辯機《大唐西域記》12卷,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10卷,其中頗多具有文學價值的敘述。佛教影響到唐代文學界,在不少文學家如王勃王維梁肅柳宗元李商隱等人的集中,都保存著關於佛教的文章,有賦、贊、碑、序等各體。這類文章,除柳宗元所作,闡說哲理,可供佛學研究者參考外,其他大都以華藻為工。

彙輯

自宋代以來,文人們對隋唐五代文,不斷進行彙輯、選錄、整理等工作。宋初編纂的《文苑英華》,達1000卷之多,為綜合詩文、不分駢散的大型總集。在此基礎上,姚鉉選了《唐文粹》100卷,以古文為主,兼及駢體,是現存第一部唐文選本。明代朱右選《八先生文體》,茅坤選《唐宋八大家文鈔》,在唐人中重點選錄了韓愈、柳宗元兩家為冠首;清初儲欣於八家外,又增加唐代李翱孫樵兩家,編成《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所謂“乾隆御選”的《唐宋文醇》,也是這10家,用以直接繼承五經到西漢的文章傳統,確立了古文在唐文中的文統地位。雖然唐文只選兩家到四家,卻長期影響了明、清的古文寫作,所謂“桐城派”、“陽湖派”,都是韓、柳古文的宣揚者。
至於駢文,清代陳均選有《唐駢體文鈔》17卷,譚獻以為“所錄意趣峻整,頗避甜熟,而開合動盪之篇較少”(《復堂日記》)。清代龔自珍曾標出西漢至唐末的“家?戶誦”之文,共74篇(張祖廉《定庵先生年譜外記》),其中唐文有34篇,幾近一半。有關唐文的考訂資料,有清代陳鴻墀《全唐文紀事》和近人岑仲勉《讀〈全唐文〉札記》、《唐集質疑》等。

影響

隋唐五代文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人對它的彙輯 、選錄、整理一直不斷。宋初編纂的《文苑英華》選錄頗多 ,不分駢散。姚鉉選《唐文粹》 ,以古文為主。明代朱右選《八先生文集》,茅坤選《唐宋八大家文鈔》,清代儲欣有《唐宋十大家全集錄》,陳均選有《唐駢體文鈔》。有關唐文的考訂資料,有清人陳鴻墀《全唐文紀事》和近人岑仲勉《讀〈全唐文〉札記》、《唐集質疑》等。

參考書目

嚴可均編:《全隋文》(光緒甲午黃岡王民刊本)
董誥編:《全唐文》(清內府刊本、揚州官本、廣州局本)
陳均編:《唐駢體文鈔》(清嘉慶間家刻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