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亮(陳公弼)

陳希亮

陳公弼一般指本詞條

陳希亮(1014年一1077年),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祖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使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在他從政的三十多年中,忠於職守,肯為百姓辦實事,如嚴懲貪官污吏,打擊地痞無賴,搜捕盜賊,開倉賑民,架設汴河飛橋,強令巫師、巫婆回鄉務農等。由於正直摯誠,路有頌聲,因而在每次任滿離境時,父老們都灑淚相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希亮
  • 別名:陳公弼
  • 國籍:中國(北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
  • 出生日期:1014年
  • 逝世日期:1077年
  • 職業官員、文學家
  • 信仰道教
  • 代表作品:《陳希亮文集》、《制器尚象論》
  • 祖籍京兆(今陝西西安
  • 後代陳慥陳與義
人物介紹,主要成就,史籍記載,軼事典故,親屬成員,

人物介紹

陳希亮(1014年-1077年),宋朝人,字公弼,祖先原為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遷居眉州青神(今屬四川)。
年幼孤單好學,在燒掉錢息三十餘萬後,外出求學。終於在天聖八年(1030年)獲中進士,和他的侄子陳庸陳諭一同升入了進士第,被當時人稱“陳家三俊”。最初時任職大理評事,在長沙縣知縣,嚴明執法,王公貴人都對他頗為忌憚。升任殿中丞,調任鄠縣知縣。嘉佑二年(1057年),擔任開封府判官。繼任過京東轉運使。嘉佑八年(1063年)正月,任鳳翔知府,是蘇軾的上司,頗嚴格。有吏員稱呼“蘇賢良”。公弼大怒:“府判官,何賢良也?”,下令用刑杖責打吏員。又繼任湖北房州知州。《宋史》稱其“為政嚴而不殘,不愧為清官良史”。蘇軾評論他:“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見義勇發,不計禍福,必極其志而後已。”
《宋史》記載希亮發明“飛橋”,當時汴河改道流經宿州(今安徽宿縣),陳希亮建造了一座橫跨汴河的“飛橋”,仁宗下詔褒獎,並令“自畿邑至於泗州皆為飛橋”。
英宗即位,遷任太常少卿,後辭去官職告老還鄉,在老家居住十年,熙寧十年逝世,享年64歲,獲追封為工部侍郎。有《陳希亮文集》10卷、《制器尚象論》等。其第四子為陳慥(季常)。

主要成就

為官政績
陳希亮字公弼,他起初做大理評事,主管長沙縣政事。有個叫海印國師的僧人,他出入章獻皇后家,與幾個顯貴的人(公卿大夫之類)來往,倚仗著他們的勢力占據百姓的土地,人們沒有誰敢正眼看他,陳希亮收捕懲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縣的人都很驚懼。
陳希亮上任之鳳翔陳希亮上任之鳳翔
郴州竹場有人偽造憑證供給繳納租稅的人送給官府,事情被察覺,這個繳納租稅的人應當被處死。陳希亮明察他沒有罪,釋放了他,不久果然查捕到那個偽造憑證的人。陳希亮後來又升為殿中丞,調轉主管鄂縣政事。縣府的老官吏曹腆怠慢法令,因為陳希亮年輕,輕視他(陳希亮)。陳希亮任職辦事,首先查到了他的罪過,曹腆磕頭流出血,表示願意改過自新,陳希亮告誡他而免去處罰,他終於成了好官吏。當地的巫師每年搜刮百姓的錢財祭鬼,把這叫作“春齋”,他們說不這樣做就會發生火災。百姓謠傳有穿紅衣的三個老人帶來火災。陳希亮禁止了這項活動,百姓不敢犯禁,火災也沒有發生。陳希亮毀掉的不合禮制的祠堂上百個,勒令巫師成為農民的有七十多家。等到陳希亮免官離開,當地父老送他出縣境,流淚說:“您離開我們,穿紅衣的老人又會出來了。”
陳希亮母親去世,他服喪期滿做開封府司錄司事。福勝塔著了火,官府想要再建,估計要用三萬錢,陳希亮說:“陝西在打仗,希望用這筆錢饋贈軍隊。”皇帝下令停止建塔。青州百姓趙禹上書朝廷,說趙元昊一定反叛,宰相認為趙禹亂說,把他流放建州,趙元昊果然反叛。趙禹訴告所屬的宮府,官府不接收他的案子,他逃到京城自己申辯,宰相發怒,把他下到開封獄中。陳希亮提出趙禹可以獎賞不可以加罪,爭辯不停。皇帝下令釋放趙禹,獎賞他做徐州推官,並且想要陳希亮做御史。正趕上外戚(皇后家族)沈元吉因做壞事、偷盜殺人,陳希亮一審問就得到實情,沈元吉自己受驚倒地而死,沈家訴告陳希亮,皇帝下令彈劾陳希亮以及幾位辦事的官吏。陳希亮說:“殺死這個壞人的唯獨我一人。”於是陳希亮把罪過歸在自己身上,他因犯罪而罷官。
皇祐元年,皇帝下令讓他做提舉河北便糴之官(負責徵調糧食),都轉運史魏瓘揭發陳希亮擅自提高降低物價。不久魏瓘被任命為龍圖閣學士,主管開封政事,陳希亮請求在朝廷上與他們論辯。他們對答以後,仁宗認為陳希亮正確有理,罷免魏瓘的官職,讓他去主管越州政事,並且想要任用陳希亮為龍圖閣學士。陳希亮說:“我與轉運使不和,不能算沒有罪過。”他竭力請求回到滑縣。正趕上黃河魚池一代漲洪水,快要決口,陳希亮全都召集朝廷派到黃河監督防洪的人,派那些皇帝的親兵防守堤壩。陳希亮住在會決口的地方的屋子裡,官吏百姓流著淚輪換勸諫他離開,他堅決睡在那裡不躲開,洪水後來也退去了。
智架飛橋
北宋年間,四川青神縣人陳希亮正在安徽宿州做官。那時汴河改道流經宿州,年年洪水泛濫。一年夏天,又逢天降暴雨,差役慌忙前來稟報說:汴河上的橋樑又被衝垮了。陳希亮當即冒雨來到河邊,察看災情。據當地老百姓講,這汴河水勢太猛,再堅固的橋礅都要被衝垮,要在此地架橋架橋真比登天還難。如今橋又被衝垮,來往行人過河只有靠渡船,極不方便。再加上水勢太猛,渡船也不時翻沉。陳希亮想,這河上還是應該架橋,要怎么架才不被衝垮呢?他陷入了沉思之中。這次陳希亮察勘了汴河水情回衙以後,就見他成天伏案在紙上畫著什麼。深夜燭光下,也在不停地改改畫畫。經過沒日沒夜地籌劃,他終於創造出一種新的造橋方案。這就是不在河水湍急的流水中建橋礅,而是修建一種木製結構的直接飛跨兩岸的橋樑。這樣不僅來往船隻不受阻隔,而且不論夏天發多大的洪水,橋身也絲毫無損,安然無恙。 於是,他命令屬下采備木料,並請來木工現場施工。沒有多久,宿州城的汴河上,架起了一座嶄新的木橋,橋身如虹,飛跨兩岸。橋上行人來往,橋下般楫暢通。人們都讚揚陳希亮不僅是一位清官良吏,而且還是一位能工巧匠。這宿州的汴河橋確是一大發明,連朝廷都下詔嘉獎,並且推廣這種造橋的造橋的方法。過去苦於水患,造橋無方。如今從河南開封的京都,到泗州(安徽泗縣)都模仿陳希亮的造橋方法,建起了一座如虹的飛橋
陳希亮上任之汴河陳希亮上任之汴河

史籍記載

陳公弼傳
公諱希亮,字公弼。天聖八年進士第。始為長沙縣。浮屠有海印國師者,交通權貴人,肆為奸利,人莫敢正視。公捕置諸法,一縣大聳。去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獄,以公少年易之。公視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頭出血,願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覡歲斂民財祭鬼,謂之春齋,否則有火災。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毀淫祠數百區,勒巫為農者七十餘家。盜起,起知房州。州素無兵備,民凜凜欲亡去。公以牢城卒雜山河戶得數百人,日夜部勒,聲振山南。民恃以安,盜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餘人,逐盜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為暴。或告有大盜入境且及門,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滿無得發。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動,乃下馬拜,請死,曰:“初不知公官軍也。”吏士請斬甲以徇。公不可,獨治為暴者十餘人,使甲以捕盜自贖。
淮南飢,安撫、轉運使皆言壽春守王正民不任職,正民坐免。詔公乘傳往代之。轉運使調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萬石,謂之折役米。米翔貴,民益飢。公至則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無罪。職事辦治。詔復以正民為鄂州。徙知廬州。虎翼軍士屯壽春者以謀反誅,而遷其餘不反者數百人於廬。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竊入府舍將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貸而流之,盡以其餘給左右使令,且以守倉庫。
京西轉運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動汝、洛間。公聞之,即日輕騎出按斬元以徇,而流軍校一人,其餘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嚴而不殘。

軼事典故

德行操守
陳希亮在處理家事方面,品德高尚,為人稱道。他父母死得早,依靠哥哥為生。哥哥是個性情偏狹的人,存心侵吞全部家產。在他十六歲時,他決定外出尋師,專攻學問,哥哥霸占了田園房產,只將鄉鄰們的借款帳單共三十萬錢給了他。於是,他把那些借債的人都找來,當面將帳單全部燒掉,然後背起書篋行囊,不遠千里去尋師訪友。結果,捷報傳來,金榜題名,陳希亮進士及第。這時,哥年事已高,身體很差,兩個侄兒陳庸陳渝尚未成人。陳希亮不計前嫌,服侍兄長,教養侄兒。後來,兩個侄兒也高中進士。鄉親們感戴他的為人,親切地稱他的家門為“三俊”。
陳希亮在出外遊學時,曾與同鄉宋輔一起尋師訪友。後來,當他在都城開封為京東、京西轉運使時,宋輔也到京城做了小官。可是事隔不久,宋輔染病身亡,老母、孀婦和幼子宋端平失去了依靠,生活艱辛。陳希亮尋思無計,決定承擔起宋家的義務,把宋母他們接到自己家中。他對宋母十分孝敬,一早一晚都行問安禮,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宋端平,要他努力攻讀詩書。就這樣,宋輔一家老小,在陳希亮的關懷照顧下,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由於陳希亮薪俸不多,清廉自守,他本人又有四個兒子,再加上兩個侄兒,家庭經濟已是十分拮据,如今又添了宋母全家,負擔之重自不待言了。儘管如此,他寧願縮減自己兒女們衣食,節約家庭的不必要開支,要把兩個侄兒和鄰里之子撫養成人。他除親自教習他們吟誦詩書外,又與自己的兒子等同對待,讓他們都有出外尋師訪友的機會。於是,繼陳庸、陳渝兩個侄兒之後,宋端平也是進士及第。當陳希亮攙扶著宋母出堂接取捷報時,人們都以為宋母是他的生身母親呢!
由於陳希亮以身作則,教育有方,兒子們個個也很有出息,長子官至度支郎中、次子為滑州推官,三子是大理寺丞,四子雖然從未出仕,但他輕財好義樂於助人,還是當時一代文豪蘇東坡的摯友。陳希亮終年64歲。當他辭世的噩耗傳來時,親戚朋友莫不潸然淚下捶胸頓足,他們欽佩他一生為官清正,嚴而不殘,誠為當代良吏;更讚嘆他忠厚仁愛的美德,以及憐孤恤貧,有功不夸的高尚行為。
與蘇軾
仁宗嘉祐八年(公元一○六三年)正月,京東轉運史陳希亮調任鳳翔太守。陳希亮身材矮小、清瘦,為人剛直,面目顏冷,兩眼澄澈如水。說話斬釘截鐵,常常當面指責別人的過錯,不留情面,士大夫宴遊間,但聞陳希亮到來,立刻闔座肅然,與笑寡味,飲酒不樂起來。他對待僚屬,自然更加嚴厲,竟然有很多人嚇得對他不敢仰視。蘇軾雖是以京朝官差允「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仍是幕職,有如如今地方政府的秘書長,職掌贊襄郡政,綜理諸案文移,斟酌可否。簽擬後報告首長,或罷或行。他與長官公事上的關連,非常密切;而兩人的性格,卻是如冰炭不相融合。蘇軾性豪闊,不會官僚滑頭,而做事卻勇於負責,意見不同時,便要據理力爭。爭議不下,這二十七八歲的簽判,年少氣盛,就不免行諸辭色,一點不肯屈就退讓。陳希亮也有意要裁抑這個鋒芒太露的後輩,對他也一樣端起架子,毫不客氣,使蘇軾更難忍受。府衙中的吏役,為了對這位簽判的制科出身,表示敬重,大家尊稱之為「蘇賢良」,這類頗似現代人之稱博士者一樣,實在是一件平常小事,不料被陳知府聽到了,大怒,這當然使蘇軾十分難堪。蘇軾寫的公事,他也毫不客氣的塗抹刪改,往返不休,此在以文章自負的蘇軾,更不容易忍受。希亮官僚架子很大,同僚晉見,任在客座中等候,久久都不出來接見,甚至看見有人在客座中打起瞌睡來,蘇軾心生不平,作客位假寐詩,諷刺他:「謁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豈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僚不解事,慍色見髯須,雖無性命憂,且復忍須臾。」兩人之間的摩擦,造成日深的成見。蘇軾益發感覺落落寡合起來。他不赴府宴,中元節也不過知府廳堂,希亮抓住這一點,竟然上奏朝廷糾劾他,被朝廷罰銅八斤,蘇軾也都不管,只是日後作謝館職啟中,才說:「一參賓幕,軌蹈危機,已嘗名掛於深文(苛刻的法條),不自意全於今日。」陳希亮於廨宇後圃,築造一座凌虛台,以望終南山,請蘇軾作記,蘇軾乘此機會澆了他一頭冷水,如「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
陳希亮作品陳希亮作品
電視劇《蘇東坡》中的陳希亮,在公堂審案電視劇《蘇東坡》中的陳希亮,在公堂審案
陳希亮是眉州人,蘇陳兩家原是數代世交,論輩分,且比老蘇還長一輩,當他讀過凌虛台記的稿子後,不易一字,吩咐上石,並且慨然道:「吾視蘇明允,猶子也;蘇軾,猶孫子也。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懼夫滿而不勝也,乃不吾樂耶!」後來,蘇軾因其子陳慥之請,為作陳公弼傳,其中有一段說: 「公於軾之先君子為丈人行(長輩),而軾官於鳳翔,實從公二年。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形於言色,已而悔之。」陳希亮於鳳翔任上,因將他州饋送的公使酒,據為私有,坐贓去職,抑鬱而歿。後人造作希亮之所以獲罪,系由於歐陽修代軾報復的謠言,實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妄人妄語。

親屬成員

曾祖,陳瓊
祖父,陳延祿
父親,陳顯忠 母親:楊氏,繁昌縣太君
兒子:陳忱、陳恪、陳恂、陳慥
女兒:長適太常博士宋端平,次適楚州司法叅軍曉堯,次適秘書省著作佐郎趙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