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鬼

中華民族向來崇敬鬼神,祭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在每年的鬼節進行打掃墳塋,祭祀鬼神,超度亡靈,放河燈等習俗,後來發展成為在鬼節進行郊外踏青,悼念先祖的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鬼
  • 節日時間:4月5日
  • 節日類型:傳統習俗
  • 流行地區:中國
  • 節日起源:中華民族向來崇敬鬼神,祭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
  • 節日活動:打掃墳塋,祭祀鬼神,超度亡靈,放河燈
  • 設定地點:中國
傳統習俗,祭掃傳統由來,祭鬼文學,祭鬼飲食,祭鬼典故,古代祭鬼,

傳統習俗

清明祭掃墳塋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中國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因此無從祭掃。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祭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後漢書·明帝記》引《漢官儀》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皇帝幾乎是逢節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沒那么多時間和金錢,便逐漸定格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屆時,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民間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吏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墳。”到了唐代,祭掃之舉已將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時值春暖花開,可以挑擔載酒,熱熱鬧鬧去上墳,清明不但是祭祀鬼節,也成了踏青遊樂的日子。
祭鬼
祭鬼
祭鬼
從世俗的觀點看,這兩個鬼節的設定也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時,經過一秋一夏的雨水沖刷和一個冬天的冰雪壓蓋,墳塋上黃土有些被沖落,變矮變小,借清明掃一掃,添點土,讓先人的房子不至於漏風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過,天氣漸涼,到了該添衣服的時候了,也該給地下的先人送點錢去,置辦點衣服,不至於到了冬天挨冷受凍。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從來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文革期間,破四舊,反迷信,誰還敢上墳燒紙?市上也沒有燒紙可買,但仍有不少人家買小學生訂本子用的白紙去墳上偷偷地燒給親人。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賺錢的一大門類,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滿街的燒紙,在店家門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種類之繁,數量之多,不亞於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現代商品意味,燒紙都成沓成捆,整齊美觀,均勻地印著古錢幣的印記,還有花花綠綠的美元、港幣,大面值的,一張就是數億,加上大小不一的黃燦燦的金元寶,如果真有冥國銀行,也得自愧財力不足,甘心倒閉。燒掉這么多“錢”是否真能使離去的親人在陰間過富足日子?無法得知,有句話叫“心誠則靈”,意到心到而已。記得小時候老人說,印現成的燒紙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沒用,最好使的是拿著木頭刻成銅錢樣的鑿子,用小榔頭一下一下在紙上打。打紙時有很多講究,最好是先人的後代,一定要男孩,榔頭必是木頭的,打的痕跡不能疊在一起。雖然現在紙多了,樣子美觀了,以前由後人一鑿子一鑿子打出的紙錢倒更能體現出對先人的真情。當然,鬼節這一天,從山野到街路,到處火光閃耀,煙氣繚繞,紙灰飛揚,造成環境的污染,有時還會釀成火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有什麼辦法呢?祖上傳下來的習俗,中國人還沒有學會像西方人那樣用鮮花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哀思和懷念的習慣。鬼節祭祀,不能簡單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國家,現代科學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發射到了火星,但對上帝仍然篤信不移,其實就是一種精神寄託。中國人給已逝親人燒幾張紙看似土俗,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內涵。這是對離去親人的一種感激和懷念,是同另一個世界人的一次對話,是同先人的一種溝通,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一種延續。即使親人活著的時候,有不孝順或照顧不周的情況,在上墳燒紙的時候,念叨幾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種平衡。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程度的提高,中華民族會找到更好的紀念先人的辦法,但對先人的祭奠和追思卻是什麼時代都不可缺少的。傳說中陰曆7月15日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在那天它們可以在陽間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陽間人們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稱之為鬼節
祭鬼
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祭掃傳統由來

中國人有著慎終追遠、表達孝思的歷史傳統。清明祭掃墳塋、祭祀祖先、“思時之敬”的歷史由來已久。所謂“國之大事,祭與戎”,早在上古時代,帝王、諸侯就非常重視祭祀宗廟的儀式。《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掃墓的詩句。兒女在父母的墳前,看到芳草萋萋,很自然地感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養育之恩。周朝以禮法治國,周禮極其完備,殯葬、祭掃之禮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詩·小雅·楚茨》:“我倉既盈,我瘐維億。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孚以侑,以介景福。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詩歌描述的就是周朝貴族在家中祭祀祖先場景;《詩經·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曾孫壽考,受天之祜。”描寫的則是周人在郊外祖先墓地掃墓、祭祀的場景。逮至秦漢,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此後,歷代帝王都將殯葬、祭掃的禮儀皆作為治國之策的一部分。《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到了唐玄宗時,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唐玄宗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據《唐明皇詔》載:“寒食上墓,禮經無聞,近代相承,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祭者,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節氣日的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掃墓亦由寒食擴展到清明,於是寒食清明並稱。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擁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明《帝京景物略》也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統節日被區分為人、鬼、神三類,人節有春節、端午、中秋,鬼節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神節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人節重在人事活動,鬼節側重追懷亡人,神節則以祭祀天神為主。而祖先祭祀一直是廣為重視。我們的祖先為什麼重視祭祖?按照儒家的觀念,“祭者,教之本也”,祭祀是維持倫理教化、培植孝道的重要手段。恰如曾子所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中庸·十九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荀子·禮論》“喪禮者無他焉,明死生之義,送以哀敬,而終周藏也,……事生飾始也,送死飾終也,終始具而孝子之事畢,聖人之道備矣”孔子雖然不信“死後有知”、“人死為鬼”的觀念,也依然篤信“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教導,賦予祭祀以“報本、追遠、崇德”的意義,以期達到盡哀、報恩、不以死傷生、教孝的目的。而在中國的民間習俗中,也有“清明不祭祖,死了變狗豬”的俗諺,以告誡詛咒那些試圖不履行祭祖義務的人。

祭鬼文學

祭鬼文(於新渡江)(片段)
祭鬼
陳祝書
蓋聞天開地辟,嘆三皇五帝之茫茫;古往今來,嗟四生六道之滾滾。生死死生生復死,鬼人人鬼鬼為人。這等輪迴哪能得免?然三皇氏一萬八千年不知著處,廣成子一千二百歲猶在何方?共工觸倒不周山,力窮勢盡;后羿射落扶桑日,矢盡弓亡。女媧鍊石補青天,精衛銜石填北海。幾多枉死,無限傷心。孔門七十二賢,賢賢希聖;漢朝二十八將,將將封侯。生寄死為,寒來暑往。壽八百八之彭祖,惜也雲亡;妖三十二之顏回,慟呼天喪。鐘呂笑為蓬島路,夷齊甘餓守陽山。秦王築萬里長城,關不住西漢之巨鹿;吳帝鑄千尋之鐵鏈,挽不回春夏之長江。人情若春露秋霜,世事如桑田滄海。沉浮易息,際會難期。……祭鬼趣談
祭鬼
宋代風行殺人祭鬼
祭鬼
人祭之俗起於商周,商湯夏桀後,大旱7年,殷吏卜說:“當以人禱”,意思是叫商湯殺人禱雨。戰國秦靈公為防水災,竟以公主嫁給河伯;西門豹治鄴時,曾將當地祝巫拋入河中進行懲治,原因是這些人殘害民女,嫁美女給河神。這是以人為犧牲祭神的例子。也有以俘為犧牲的。
春秋時期,魯國昭公五年,楚國國君殺蹶由用以釁鼓。晉代範文攻陷日南,殺太守夏侯覽,以屍祭天。還有以罪人祭鬼神的。唐德宗時,唐肅宗郜國公主淫亂,被德宗幽閉宮中,公主之女時為太子妃,太子病,德宗遷怒太子妃,竟然把她殺掉以壓災。到了宋代,殺人祭鬼之俗在嶺南及川陝巴峽地區特別盛行。
《宋會要輯稿》載:陝州長揚縣向祚、向收二昆弟,以幫富家殺人為職業,常對路人割截耳鼻,分解肢體以供主子祭鬼。後殺死縣民李祈之女,事發被凌遲處死。湖南之俗,亦好事鬼神,殺人以祭之。凡得儒生為上,寺僧為次,其餘為下。彬連道為湖南偏僻之地,富貴人家常出錢募人在此物色祭鬼用的人牲。過往行僧及儒生常遭劫難。宋代一儒生赴京趕考,投宿一富家,半夜時一個被騙住此戶的少女說富人將殺他以祭鬼,二人趁夜脫逃,告到縣衙,結案後發現被殺者已有數十人。《宋史·蠻夷列傳》載,荊湖轉運使說,富州有一人叫向萬通,殺掉皮師勝父子7人,取五臟及首級以祀魔鬼。正因為宋代殺人祭鬼風行,故皇帝下詔禁止管州等地殺人祭鬼。
祭鬼

祭鬼飲食

祭鬼
景頗“鬼雞”
這道菜聽起來怪嚇人的吧,但是味道好極了!此菜可是有來歷的,景頗族歷史上有殺雞祭鬼的習俗,“鬼雞”就是供祭獻鬼後,景頗族人將煮熟的雞晾涼後撕碎,在野外佐以剁碎的姜、蒜、緬芫荽、檸檬葉等相關配料,配入鹽、味素、醬油等調料製成。為了能常常吃到這道美味,聰明的景頗族人將“鬼雞”端上了飯桌,並作為款待客人的上好佳肴。
祭鬼

祭鬼典故

和珅祭鬼
祭鬼
和珅很珍惜與他的妻子馮氏的感情。自從和珅的小兒子夭折後,馮氏便一病不起,和珅憂急萬分。嘉慶三年(也就是1798年),馮氏病情日漸嚴重。和珅便在七夕這天安排了一個盛大的祈禱活動。在他的指揮下,豪華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著“牛郎”、“織女”兩個天上星君的牌位,和珅和病中的馮氏一起誠心祈禱。但是,他們的祈禱並沒有帶來什麼好的結果,馮氏依然咳嗽不止,還常伴有血絲。和珅仍然不死心,在陰曆七月十五,中華民族傳統的鬼節這一天,和珅又用出他用慣的賄賂大法,開始賄賂鬼神。馮氏居然熬過鬼節。中秋節到了,團圓的日子,和府上下的豐紳殷德、公主等人齊齊到病房向馮氏跪拜,馮氏由於節日的沖喜,也是有說有笑,臉上甚至泛著平時難得一見的紅暈。和珅一看難得夫人精神如此好,便大賞奴僕,讓他們吃上平時難得吃到的肉食。但是就是在這一天的夜晚,馮氏病故。和珅悲痛欲絕,做《悼亡詩》六首。我們這裡選取其中的片段。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別離。揚此一坯土,泉址會相隨。
祭鬼
今日我笑伊,他年誰送我。
淒涼壽椿樓,證得涅果。
其二:
夫妻輔車倚,唇亡則齒寒。
春來一齒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憐形影單。
記得去春時,攜手憑欄桿。

古代祭鬼

在儒家影響範圍內,有一件頂可悲可笑的事,祭鬼。祭鬼大體上可分為定時祭和不定時祭兩類。定時祭通常在節日如春節、鬼節舉行,祭祀對象也很明確,主要是那些與祭祀者有明確血緣關係的鬼,如某人的祖先或者某類人的共同祖先。舉辦這類祭祀的目的,按孔子的說法,是為了“慎終懷遠,民德歸厚”的。從中很容易看出,它所表達的,並非祭祀者的,而是祈盼“民德歸厚”者的意願。因此,祭祀者做起來泰半很馬虎;做歸做,實際卻成了“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形式:“遠”未必真的懷了,“厚”也不見得真的歸了。
不定時祭通常在祭祀者自已或者親友遭遇意外災難時舉行。譬如,今年6月20日晚上,我和一位朋友在回家途中從高速公路中間的一個缺口摔到了數米深的涵洞裡,幾成殘廢,事後,那位朋友夢見是被兩位前來討債的女鬼找到了,迷惑所致。於是,我們的家人便誠心誠意地分別為我們舉行了“撒水飯”祭鬼儀式。
“撒水飯”做起來很簡單:先是許願,然後是還願。其中的願包括兩層意思,其一是對鬼的要求,無非別再騷擾受害者之類;其二是準備對鬼付出的代價,通常是一碗用水泡著的米飯,撒水飯的名稱即由此而來。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商業交易,但是,也很容易使人看清,撒水飯不是一種平等交易:受害者付出了水飯,而鬼付出的,卻僅僅是不再騷擾的承諾。尤其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鬼並沒有直接作出承諾;承諾僅僅是受害者和其親友的想像。況且,誰來保證承諾的兌現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