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燈

河燈

放河燈又稱放荷燈,是一種中國民間祭祀及宗教活動,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動常在農七月十五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燈
  • 外文名:water latern
  • 分類:民俗文化
  • 作用:悼念親人
  • 地區:中國
  • 起源:原始社會
起源,影響,各地風俗,資源縣河燈節,

起源

實際上,放河燈的中國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會,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局限,較長時間,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
蒙古河燈蒙古河燈
漁獵時代,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過危礁險灘或風大浪高時,用木板編竹為小船,放祭品點上蠟燭,彩紙作帆及燈籠放水中任其飄流,向海神祈保平安。這一習俗至今仍在台灣、福建、廣東漁民中流行,叫彩船燈。
奴隸社會的公元前11世紀周代,周公輔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設宴慶祝,“流水泛酒”,“羽觴隨波流”,夜以日續,放酒杯的盞上點燈,曲觴流杯演變的燈酒逐波。
春秋時代的《詩經》,記載了秦洧兩水秉燭招魂續魄、執蘭除凶的民俗。奴隸社會是侵略鄰國、戰爭不斷的社會,用船載火攻城摧寨時,對陣亡將士水葬,船筏置鮮花燃燈已成慣例。
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圍篝火歌舞活動,“舉燈蟾魄圓”。晉代在每年月亮最圓最亮之夜,“縱情玩月、火燭竟宵”、“載船玩月”。這些活動,比漢代出現的道教、漢晉傳入中國的佛教都早。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順風,用紙、布、綢、塑膠、金屬製作河燈,漂浮到金門馬祖,燈壁寫有親人團聚、兩岸三通、早日一統、振興中華祝詞,燈船上還裝有慰問信和禮品,使放河燈又有了新的時代氣息。
成都在漢代是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代有揚一益二之說,游賞之風冠於西南,聞名天下。後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宮詞中,有“法雲寺里中元節,又是官家降誕辰”記載,可見盛行中元節之早。“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河燈一放三千里,妾身歲月甜如蜜”、“放河燈,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謠、竹枝詞,可證習俗的久遠

影響

中國民間的悼念親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漢晉以後,宗教影響日益擴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導辦水陸法會,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燈。唐肅宗於759年詔天下設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誕日為放生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屆時舉燈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養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蓮戲,不少詩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燈歡騰的詩篇。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

各地風俗

一些地區放河燈不限於七月半,三月三歌節、鍋莊節、上巳節、三月節,也放河燈。姑娘少女對這個習俗特別鐘愛,往往在節日夜,自製小燈籠寫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願順水飄流。
夏曆七月初七,是民間鵲橋會節日,又叫祈巧節、女兒節,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宋代以後不少文人詩文中有此記載。
在江南,病癒的人及親屬製作河燈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災禍,時間自然不限於七月半。“紙船明燭照天燒”,就是對這一習俗的生動描述。江河湖海上船隻,見到漂來的燈船主動避讓,以示吉祥。
我們鄰國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順水放燈祈福的習俗。

資源縣河燈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三至十四兩日是廣西桂林市資源縣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河燈歌節。每當節日來臨,漢、瑤、苗各族同胞以民風濃烈的傳統習俗來紀念他們的祖先。
節日裡,他們舉行盛大的集會,各鄉的舞獅隊、舞龍隊、河燈隊、藝 術表演隊都要匯集到城裡大顯身手。夜幕降臨時,人們將自己製作的各式各樣的河燈點亮一起放到江中隨波而去,以此寄報告寄託對先人的懷念,並祈禱先人對子孫的保佑。放逐河燈,其景十分壯觀,五彩繽紛,滿江輝煌。賞燈之後,便是徹夜的文藝表演和山歌比賽。次日滿街的民眾,擁擠在城鄉物資交流的集市上。人流、物流、燈流、歌流、將這個小小山城掀得沸騰起來,一派太平盛世的繁榮景象。 境內漢、苗、瑤等民族雜居,民風淳良敦厚,勤勞儉樸,崇禮尚義,和睦相處,交往密切,習俗相近而各具特色,每年中元節(農曆七月十四日)各族民眾燒香燭,化紙錢,紀念祖先,心愿相同,方式各異。縣城大埠頭在中元節之夜,盛行放河燈祭神祭祖,燈式多樣,有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寶蓮賜福、龜鶴延年、龍鳳獻瑞、麟趾呈祥燃燭其間,隨波逐流,滿江輝煌,五彩繽紛。觀燈人群相互喝彩,共祈祖先保佑,天下昇平,國泰民安,賜福消災,風調雨順,人旺業興。外來客商亦爭相投放河燈,以圖吉祥。五排山區是苗、瑤民聚居地,相傳中元節是苗族祖先定居五排之日,為緬懷先祖功德,每年七月半舉行歌會,男女老少集會於橋亭、溪畔,互對山歌,歌聲悠揚,彼落此起,連續三天三夜,經此懷念祖先,訴說人間世事,抒發男女愛情,讚頌美好生活 。
隨著民族文化頻繁交流,苗、瑤、漢等民族的風俗民情水乳交融,互相結合,相得益彰,逐淅形成了在縣城舉行農曆“七月半”河燈歌節盛會。自1995年始,資源縣委、政府加以引導,進行組織,使民間的傳統節日成了資源的旅遊品牌,成為莊稼活宣傳促銷、為資源經濟服務的重要媒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六屆,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盛會期間,各族人民雲集縣城觀光,資江兩岸三天三夜,歌聲繚繞,整個縣城籠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觀河燈,領略“萬盞河燈漂資江”的人間奇觀,更是盛況空前。近兩年來,廣邀名人前來搭台演出,為節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資源縣 "七月半”河燈歌節已列為2008年中國百生十大生活游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