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介紹
河燈節是
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
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曆的7月15放河燈、祭
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夜幕下,家家戶戶把用紅紙、
蠟燭、木板等材料製作的河燈放入
烏蘇里江中。江面遊動的點點燈光、岸上絢麗多彩的
禮花、熊熊燃燒的火,把江畔的赫鄉裝扮的五彩繽紛、
燈火通明,處處都
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人們圍著火跳起了
民族舞蹈——溫基尼。盡情抒發著心中美好的祝願。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河燈節。由“盂蘭節”,“中元節”逐漸演變而來,也稱“鬼節”。是中國
祭奠先人的傳統日子。俗話說:“七月半,鬼上岸,放河燈,燒香秉燭祭河神”。就是說這一天。每年農曆七月十三至十四兩日,是距桂林市 107公里的資源縣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河燈歌節。每當節日來臨,漢、瑤、苗各族同胞以民風濃烈的傳統習俗來紀念他們的祖先。
神話傳說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
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
禁錮在
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
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
菜餚、
酒、
飯、
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傳說里這天所有遊蕩的鬼魂們都
期盼能寄身在親人放的
蓮花燈里渡過陰暗的河流去
投胎,好像通往陽間的路很黑需要燈光照亮才能找到方向,所以放河燈成為了這天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人們都會在這天放河燈來
超度迷途在陰陽界間的亡魂。
節日來由
傳說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目連成就神通後,欲度化父母,以報生養哺育之恩。他用天眼遍觀
三界六道,看到死去的母親居然身墮地獄,轉生為餓鬼(六道中的“餓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針,想吃又吃不下,嘴裡冒煙,不得飲食,餓得皮包骨頭。目連非常難過,於是前往地獄探視,只見地獄一派悽慘景象:在此服罪的人,一天要經歷萬次生、萬次死;或者是身陷
刀山
劍樹,或者被
鐵犁耕舌,或者遭汁銅灌口,或者要吞熱鐵火丸,或者手抱
銅柱,身體焦糊。還有
牛頭每日凌遲,獄卒終朝來拷;鑊湯煎煮,痛苦難當,為了解救母親,目連施展神通,用
缽盛了飯食去餵母親,母親一手持缽,一手遮掩不令旁見,慳貪之習依然如故,心量依然太小;上天罰她飯食未等入口,即化為
火炭,無法進食。見此慘狀,目連悲號泣涕,於是返身
求佛救度。
佛祖告訴目連,他母親的
罪孽實在太多,不是他一人就能救度的,必須聯合
眾人的力量,才能有所成效。佛祖還說:“十方眾僧一般在七月十五日出來活動,你要救母出厄難,必須在這天準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來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成就殊勝功德。這樣,不但可以救你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難,福樂百年。”
目連聽佛陀說後,歡喜奉行,在七月十五日供養眾
僧以後,其母果然當天就脫離餓鬼之苦,離開地獄,投胎向王城為狗;再經過目接連鋪設49天道場後,他的母親才得以升天。
目連很感激
佛陀,四處讚嘆三寶功德,奉勸世間應行
盂蘭盆之法,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這就是佛教“
盂蘭盆會”或者叫“
盂蘭盆節”的由來。
在中國,最早舉行“盂蘭盆會”的是
五代十國時以篤信佛法著稱的
梁武帝;到了後來,盂蘭盆會依然盛行,只不過漸漸地由供僧轉變為施鬼,目的是超度死去的亡靈。
宋代以後,三教逐漸融合,
佛、
道在這一問題上達成了默契,將盂蘭盆節改稱為“中元節”,俗稱“鬼節”。其實,盂蘭盆是
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本意是指“救倒懸”,佛經上說亡者的苦有如倒懸,應儘快解救。 再後來,中元節在有的地方又逐漸演變為“河燈節”,以沿河放河燈,來祭祀無主
孤魂和意外
死亡者。據說,
山東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最為壯觀。人們用
瓜皮、面碗、
紙張製成
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紙船,紙紮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
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
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
膠東沿海地區,由
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並奏絲竹樂。放河燈前,擺香案,念
佛經,佛師一邊念經,一邊朝台下撒小
饃饃,小孩子
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能消災。
節日活動
河燈節里,他們舉行盛大的集會,各鄉的舞獅隊、舞龍隊、河燈隊、藝術表演隊都要匯集到城裡大顯身手。夜幕降臨時,人們將自己製作的各式各樣的河燈點亮一起放到江中隨波而去,以此寄報告寄託對
先人的懷念,並祈禱先人對子孫的保佑。放逐河燈,其景十分壯觀,五彩繽紛,滿江輝煌。賞燈之後,便是徹夜的文藝表演和山歌比賽。次日滿街的
群眾,
擁擠在城鄉物資交流的集市上。
人流、物流、燈流、歌流、將這個小小
山城掀得沸騰起來,一派太平盛世的繁榮景象。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曆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
捕魚豐收。
民俗風氣
桂林境內漢、苗、瑤等民族雜居,民風淳良敦厚,勤勞儉樸,崇禮尚義,
和睦相處,交往密切,習俗相近而各具特色,每年中元節(農曆七月十四日)各族民眾燒香燭,化紙錢,紀念祖先,心愿相同,方式各異。縣城大埠頭在中元節之夜,盛行放河燈祭神祭祖,燈式多樣,有
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寶蓮賜福、龜鶴延年、龍鳳獻瑞、麟趾呈祥,燃燭其間,隨波逐流,滿江輝煌,五彩繽紛。觀燈人群相互喝彩,共祈祖先保佑,天下昇平,國泰民安,賜福消災,風調雨順,人旺業興。外來客商亦爭相投放河燈,以圖吉祥。五排山區是苗、瑤民聚居地,相傳中元節是苗族祖先定居五排之日,為緬懷先祖功德,每年七月半舉行歌會,男女老少集會於橋亭、溪畔,互對山歌,歌聲悠揚,彼落此起,連續三天三夜,經此懷念祖先,訴說人間世事,抒發男女愛情,讚頌美好生活。
桂林資源河燈節
資源縣農曆七月半河燈歌節(農曆七月十二日至十四日),歷史悠久,是當地民間
一年一度民風濃烈的傳統節日。2004年已評為中國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題活動之一。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燈寄託緬懷先人,消災避禍的情思,人們自發攜燈,沿河
漂流。燈形有龍鳳仙怪、禽獸花卉、
五穀雜糧等等。大小不一,
形態各異,夜幕下燈火輝煌,形成“萬盞河燈漂資江”的壯景。節慶期間歡歌不斷,晝夜連綿,民族氣息十分濃厚。地方特產、民間小吃琳琅滿目,經貿洽談,形勢多樣,有頂竹竿、舞獅、舞龍、大象拔河、鬥雞、斗鳥等古樸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七月半”蒞臨資源縣城,可飽覽桂北山區的鄉土民情。文章來源:資源旅遊網
麗江河燈節
來麗江的
遊客越來越多。河燈也變成了
商品,在商人“放個河燈,許個心愿”的
蠱惑下,遊客也就興奮了起來,很多人還真的邊向溪水中放下河燈邊閉著眼睛
煞有介事的許起什麼願來。其實,在麗江,河燈只是用來祭鬼送祖,而且只是在每年農曆的七月十四前後才放河燈。這就是
納西族的“中元節”,百姓通常叫做“
鬼節”。“河燈節”只是這幾年旅遊發展後針對遊客說的名詞。納西族中元節分為“接祖”和“送祖”。接祖和送祖的日期每個家族都是固定的。在麗江
古城,多數人家都是七月初十接祖,七月十四送祖。如果有孝服在身,則要提前一天接祖。
接祖那天,家裡的主婦要煮好一碗
面條,備上香火紙錢,來到
大門外,點上香,一邊燒紙錢,一邊嘴裡念念有詞,請歷代
祖宗回家幾天。堂屋裡則要立一個紙牌位,牌位前供麵條、各色糕點、時鮮
水果,其中
海棠果是必不可少的。還要點上長明油燈、蠟,供上茶水和酒。接祖當日的晚飯一定要備一道炒芋花,象徵給老祖宗用的拐杖。節日期間,每天晚飯前都要先燒香敬牌位;已出嫁的女兒則要帶上香火紙錢和糕點等供品回娘家,表示沒有忘記先祖。
七月十四送祖,這一天要請
出嫁的女兒回家吃飯。這一天同樣也要有芋花這道菜。家家戶戶都早早地吃過豐盛的晚餐,便送先祖出門,回到他們
安息的地方。送祖的時候,要把紙牌位連同紙錢一起燒掉,然後把
牌位前的所有供品裝在一個盆里倒到河裡,讓河水沖走,還要在河邊燒上幾柱香。入夜,人們將白天製作的河燈點燃,放入河中,讓河水帶去對先祖的祝願。
麗江的古城保護已越來越嚴格,考慮到
火災安全,近幾年有關部門已規定“鬼節”這天不再允許百姓燃放河燈。可是,被批准
營業的“河燈公司”卻能天天晚上售賣河燈,並可以讓遊客當場點火燃放!
好在,在古城老年人的多次要求下,每年鬼節這晚,古城
新華街街道老人們被允許可以在“特定地點”“有組織”“有安全保障”地燃放河燈。於是,看到每年一次的在夜幕下小河中流淌著的、寄託著對先祖的祝福的河燈。
平原河燈節
陰曆七月十五是中國的中元節,
平原縣王打卦鄉戴家口村村民在這一天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河燈節。 據傳,放河燈習俗延續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是
馬頰河流域,平原縣境內唯一有此風俗的村莊。農曆七月十五,,河燈節,家鄉傳統的節日,在那前3天,有對山歌、
斗鳥、
摔跤、
表演、
遊街等各項活動。十四晚上則是各家和政府一起點放河燈和煙花,,祈求
健康幸福!傳說,
馬頰河自發源地到入海口,
玉皇大帝共派了七十二名河神掌管,並在河底修建了
水府在內居住,
河神不但不造福沿岸百姓,反而為了讓沿岸村莊對他們祭祀貢品,便在戴家口村東河內
興風作浪,河水漫過
大堤,沖毀
良田千頃,倒房無數,當夜河神向沿岸百姓託夢說:“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對河神進行一次大祭,沿岸便不再發生洪災,保佑村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到了明天人們奔走相告,發現原來人們昨晚都做了一個相同的夢。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晚上,十里八鄉的村民都聚集在戴家口村東,各家湊齊三牲貢品,擺在河岸上供河神饗食,有人說天太黑,怕河神看不見無法享用。於是有人拿來幾盞小油燈點燃,下面托上
荷葉放在河水中央,給河神照亮,並同時往河裡扔
水餃、
包子。從此以後,果然這一帶好多年沒有發生水害。於是,七月十五祭祀河神放荷燈的習俗便延續了下來。解放後,通過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不再相信祭祀河神能夠保佑平安的
愚昧行為,也不再搞祭祀活動,而這一習俗演變成一項娛樂活動,並把“荷燈”演變成了“放河燈”。
河曲縣的河燈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家鄉
河曲縣的第十三屆河燈節隆重舉行秦晉蒙三省十餘萬民眾歡聚一堂。一年一度的河燈節在這個“二人台”的故鄉里隆重舉行。提起“
二人台”,人們很容易聯想到的另一個代名詞就是“
走西口”,而走西口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西口古渡”就在家鄉河曲縣。關於河曲縣的
地理位置如何“險要”,早已有人用“雞鳴三省”四個字來恰當地概括了,這裡就不再多費口舌了。自從“二人台”唱進了央視後,不僅響遍了九洲,而且隨著現代的傳媒一夜之間響徹了全球。 年是家鄉舉辦的第十三屆河燈節。
政府主導、
市場運作已經是
輕車熟路,本屆河燈節組織的
戲曲文藝演出、煙火河燈晚會、書畫攝影展覽、民眾
體育比賽、西口古渡暢遊等五大版塊活動內容使這一屆的河燈節亮點頻現。大企業大項目的紮根落戶,使政府組織這樣的活動得到社會贊助資金近五十萬元。定位以民眾參與、增強觀賞性為主的河燈節是越辦越紅火的重要因素,運作資金的充足使政府組織大型活動有了底氣,推出新品、打造精品是吸引人氣的根本,緊緊圍繞得天奪厚的
自然條件是河曲旅遊迅猛發展的靈魂。
河燈節的五大版塊主要內容歸以下幾類:一、戲曲文藝版塊主要內容有二人台演唱大賽,
晉劇、
豫劇、北路梆子、流行歌曲等精品節目演出,迎合民眾不同口味和喜好;二、
煙火河燈晚會是每屆河曲河燈節的壓軸戲,也是整個河燈節的靈魂所在,打響“西口古渡”知名品牌,帶有濃郁民間神秘色彩的365盞河燈,隨著現代高科技含量很大的煙火的燃放,達到了一種“禮花朵朵空中開,河燈盞盞水中漂,人影簇簇岸邊涌”的天宮境界,使空中、水中、岸邊景色互相呼應,形成“禮花河燈千般色,古渡城樓不夜天”的聲、光、影立體交叉的景觀。三、“黃河風情”攝影展精選的攝影作品,展示了河曲美麗的歷史、人文、自然景觀,體現了河曲人民在改革開放以來,開發
旅遊資源,挖掘
傳統文化,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和決心。四、民眾性體育比賽組織了職工籃球賽、
羽毛球賽、
桌球賽等民眾基礎比較好紮實的體育項目,同時邀請了省內外技術力量較高的隊員參加,提高了體育比賽的觀賞性,數千名體育愛好者親眼目睹了只有在電視裡能看到的高水平賽事。五、西口古渡暢遊。針對不同消費水平的民眾,分設高中低三個檔次的
遊船、
快艇,這也是河燈節特別推出的新項目,讓遊客在前後二十分鐘之內,暢遊黃河,領略秦晉蒙三省的沿河風光,滿足遊客的好奇和挑戰自我的心理。
河燈節共舉行三天,即8月7日至9日,農曆七月十四至七月十六,與民間傳統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一年一度的七月初七牛朗織女
鵲橋相會,至七月十五分別,為祝願這對情人終成眷屬,祈求一年
風調雨順,民間將流傳每年七月十四牛朗織女分別時,每天向河裡放點著的燈365盞,共放三天,隨河水向下游漂流,365盞燈喻意一年365天,天天順利,年年如意。這個帶有美好愛情的
神話故事隨著民間祭祀活動一直
傳承至今。也許正是這種帶有美好祝願、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民間活動,使河曲的旅遊逐步壯大,並基本成形的原因之一。河曲大型企業河曲魯能電廠、龍口電站等龍頭項目的上馬投產,為當地財政稅收大步邁進全市前列,經濟攀升,為河曲組織大型文娛活動,豐富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提供了足夠的人力、財力保障,為做大做強河曲的旅遊文化產業奠定了基礎。如今的河曲,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輝煌的明天。夜幕降臨,黃河岸邊、
燈火輝煌、
五彩斑斕,數萬名民眾簇擁在西口古渡,隨著
黃河灘上
禮花的騰空而起,人們歡呼著,雀躍著,在歡慶著豐收的景象,在慶祝著美好的生活。隨後,有4名識水性的老藝人,劃著名小船出現在黃河
中央,他們把一盞盞河燈點燃。先放河中4盞,寓意著河曲人民四季平安。然後隔3分放一盞.,65盞河燈順流而下,緩緩地蜿蜒漂向遠方。此時的人群
鴉雀無聲、屏息靜氣,視線跟隨著河燈游移。心中都在默默地為自己為親人祈禱著---幸福---安康---祥和---
此時的西口古渡,進入了“禮花朵朵空中開,河燈盞盞水中漂,人影簇簇岸邊涌”的
天宮境界,使空中水中岸邊景色互相輝映,形成“禮花河燈千般色,古渡城樓不夜天”的
聲、
影、
光、
立體交叉的
壯麗景觀。
“河燈”這個源於古代的
傑作,是河曲老藝人智慧的
結晶,它的底部是一塊1寸厚的木板,木板的中央從下向上釘一
鋼釘,蠟燭就
固定在釘子上(利用水的浮力)外面分別罩上紅、黃、綠的水
絲綢,盞盞河燈在蠟燭的映襯下顯得更加耀眼。
隨著民間文化的傳承,在河曲這塊
得天獨厚的土地上,湧現出一代一代具有深厚
文化底蘊的人民。他們將帶著美好的祝願,大刀闊斧,建設河曲,意氣奮發走向明天!河曲縣
聞名遐邇的河燈節,一年一度舉行,這是個古老的民間文化,它與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有著密切的聯繫,為祝願這對
有情人終成眷屬,為祈求河曲人民一年風調雨順, 為祭奠走西口喪生他鄉的親人,一直傳承至今。
每逢河燈節,首先映入
眼帘的是一條過街標語,
筆直的黃河大街彩旗飄揚,
車水馬龍,
人頭攢動,
摩肩接踵。古渡廣場熱鬧非凡,
百花齊放,各領風騷,目睹這景象,不禁感慨:河曲人民物質富裕了,精神文化濃厚了。令人矚目的是河燈晚會,這是河燈節的
壓軸戲,也是整個河燈節的靈魂所在。
資源縣的河燈節
資源縣河燈歌節自從1995年開始舉辦以來,逐漸成為了當地頗具民族特色的節慶品牌。隨著河燈歌節舉辦的次數越來越多,不僅為資源招徠了大批遊客,也給當地民間藝人帶來了豐厚的
經濟回報。
記者在資源縣大埠街採訪到了製作河燈頗有歷史的一家民間藝人。
唐壽生老人原來開著一家製作
紅白喜事用品的紙藝店。有了河燈歌節之後,唐老漢率一家10多口人開始大批量地製作並售賣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河燈。每逢七月半,唐老漢家都要製作四五個大型的河燈,風雨橋、梅花鹿、西紅柿、風帆石等實物都是他們模擬的對象。“每個大河燈一般要兩個人花上半個多月的時間來製作完成,但可以賣到較高的價格,經濟效益還是很可觀的”。談到河燈,唐家人臉上有掩飾不住的喜悅。
除了製作大型河燈外,唐老漢一家還設計了10多個品種的小河燈,每年河燈歌節期間,一家人可以做出幾千個小河燈來。以前,唐老漢家製作河燈就可以
創收幾千元。當記者問及可以有多少收入時,唐老漢
神秘地笑了,“應該可以更多些吧”。
在資源縣,像唐老漢一家這樣有
規模地製作河燈的民間藝人約有20來戶,他們的規模化經營逐漸衝破了原來家家戶戶都自己製作河燈的傳統。如今一到“七月半”,老百姓們都要到像唐老漢這樣的民間藝人家裡去
訂購河燈,每支小河燈4至5元,既經濟實惠,又同樣達到祭祖祈福的目的。也正由於老百姓
傳統消費習慣的轉變,推動著河燈這樣一種民間紙藝作為一種小產業走向了市場化。河燈的市場化,使得生活在這裡的民間藝人日子過得更加滋潤。唐老漢家新蓋的6層樓房,就是這些民間藝人從河燈歌節中得到實惠的一個很好的
證明。
傳統文化
河曲的傳統文化盛會——七月十五“河燈節”。節日期間,表演項目異彩紛呈,好戲連台,令人流連忘返。活動主要有:1、從七月十四開始的傳統特色
節目:河燈漂放及
焰火燃放。2、
榆次晉劇團和
河曲晉劇團在工農兵和東大劇場的傳統戲曲表演;3、
電視台門前的民歌二人台演唱會。4、河神廟前“黃河風情藝術團”的文藝表演。5、七月十五晚在“
時代廣場”由
太原市歌舞團表演的“和諧河曲”大型文藝晚會。6、黃河影劇院前的河曲大型圖片展。7、佳佳樂超市門前的中老年人書畫展。8、橋兒街牌樓前舉行的“老爺廟牌坊”修繕竣工剪彩。9、河曲畫院舉辦的大型書畫展。10、
體育館、
街心公園和實驗國小處舉辦的全民健身表演。11.、艇表演。12、東大劇場十幾處馬戲、車技、馴獸、現代遊樂表演。13、古渡廣場、政府門前、工農兵劇場前的街頭文藝表演活動。從十四日開始,“河燈節”活動正式拉開
帷幕,天氣較好。十五日進入各項活動的
巔峰,天氣溫度也進入了巔峰,驕陽直射,讓遊玩的人們
汗流浹背,無法躲藏。十五晚時代廣場“和諧河曲晚會”落幕,人們回到家後,一場大雨降臨。這場大雨從十二時開始下到十六日天亮,稍停片刻,又從天亮下到下午六時,因而十六日的活動基本未能進行。據氣象站資料,這次降雨量達50.9毫米,大大緩解了旱情,為的糧食豐收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本屆“河燈節”上最好的節目,
大自然為賜予了最好的禮物。
七月十五“河燈節”是文化的盛會,經濟貿易的盛會,成千上萬的民眾從四面八方
蜂擁而至,觀看各類表演,購買各種商品。家中的
親戚朋友來了,政府的
貴賓來了,商店、賓館、文藝團體、餐飲、歌舞廳生意興隆,應接不暇。
隨著國家開放
政策的不斷引深,西北邊境對外
貿易的開放發展,促進了河曲的“河燈節”日漸興盛,“河燈節”將為河曲的經濟
騰飛作出更大貢獻。
傳承發展
隨著
民族文化頻繁交流,苗、瑤、漢等民族的風俗民情
水乳交融,互相結合,
相得益彰,逐淅形成了在縣城舉行農曆“七月半”河燈歌節
盛會。自1995年始,資源縣委、政府加以引導,進行組織,使民間的
傳統節日成了資源的旅遊
品牌,成為莊稼活宣傳促銷、為資源經濟服務的重要媒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六屆,吸引了
成千上萬的國內外
遊客。盛會期間,各族人民雲集縣城
觀光,資江兩岸三天三夜,
歌聲繚繞,整個縣城籠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月夜觀河燈,領略“萬盞河燈漂資江”的人間奇觀,更是
盛況空前。近兩年來,廣邀名人前來搭台
演出,為節日注入了新的
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