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秦腔流派(袁派、敏派、劉派、陳派、任派、郭派、大肖派、二肖派、焦派、貟派、余派、馬派、李派、鋒派)
對應人物(袁克勤、李正敏、劉毓中、陳仁義派、任哲中派、郭明霞、肖若蘭、肖玉玲、焦曉春、貟宗翰、余巧雲、馬友仙、李愛琴、李小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秦腔流派
- 外文名:陝西秦腔流派
陝西秦腔流派(袁派、敏派、劉派、陳派、任派、郭派、大肖派、二肖派、焦派、貟派、余派、馬派、李派、鋒派)
對應人物(袁克勤、李正敏、劉毓中、陳仁義派、任哲中派、郭明霞、肖若蘭、肖玉玲、焦曉春、貟宗翰、余巧雲、馬友仙、李愛琴、李小鋒)
陝西秦腔流派(袁派、敏派、劉派、陳派、任派、郭派、大肖派、二肖派、焦派、貟派、余派、馬派、李派、鋒派)對應人物(袁克勤、李正敏、劉毓中、陳仁義派、任哲中派、郭明霞、肖若蘭、肖玉玲、焦曉春、貟宗翰、余巧雲、馬友仙、李愛琴、...
秦腔(Qinqiang Opera),別稱“梆子腔”“陝西梆子”,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
乾隆時期(1736—1795)翰林院學士嚴長明(江蘇人)宦遊陝西,酷愛秦腔、所著《秦雲擷英小譜》記載關中秦腔班社共有36個,並以禮泉、周至、渭南、大荔為四大流派。秦腔班社演出,不僅為當地人鐘愛,赴北京演出亦愛歡迎,被稱為“傳情在...
陝西著名秦腔流派傳承發展中心由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李淑芳發起成立,得到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秦腔博物館的鼎力支持。揭牌儀式 9月29日晚,西安交通大學能容納2000名觀眾的憲梓堂...
2004年參加陝西本土戲曲電視欄目《秦之聲》後,當時不少來自社會各界以及文藝團體的人慷慨解囊,為陳妙華基金捐款。這筆基金,一部分用於改善陳妙華的生活,一部分用來弘揚陳派秦腔藝術。當陳妙華因罹患腦梗、高血壓、支氣管肺炎、肺氣腫等多...
(二)豐富多彩的秦腔劇目 1.秦腔劇目的內容 2.江湖二十四大本 (三)流派紛呈的秦腔表演藝術 1.潤潤子 2.陳雨農 3.李雲亭 4.黨甘亭 5.劉立傑 五、秦腔的改良時期(二十世紀初至四十年代末)(一)新型的秦腔團體——陝西易...
皮影戲(阿宮腔),流傳於陝西省富平地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起源於禮泉縣一帶,以“燈影戲”方式傳承,後流傳於富平縣。因唱腔具有翻該遏低的藝術特點,亦稱遏官腔。特點是嫻雅婉轉、剛勁...
第二章是重點,全面介紹20世紀、尤其是上半葉成就最高、最為重要的秦腔社團易俗社,從它的主要劇作家、教練、演員等方面突現其在20世紀上半葉的秦腔的改革上做出的傑出貢獻。第三章介紹易俗社之外陝西主要的秦腔社團,重點是西安另一...
2019年初由西安秦腔劇院出品打造全梅版火焰駒 再度重溫經典《火焰駒》飾周瑞菊再現肖若蘭大師經典唱段 2018年參加湖北衛視《戲碼頭》特別節目 回憶恩師記憶經典《三滴血》2017年1月13日晚上7時,鹹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陝西傳統秦腔流派...
陝西的秦腔、山西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的豫劇(河南梆子)、山東的山東梆子(曹州梆子)、山東的萊蕪梆子等,均屬梆子腔。基本介紹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以硬木梆子擊節為特色而得名。源於明末的西秦腔,...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辦發〔2015〕52號)精神,進一步傳承、保護和發展陝西秦腔等地方戲曲,打造特色品牌,彰顯文化軟實力,更好地服務“三個陝西”建設,經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陝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已於2021年11月26日經陝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陝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1年11月26日 條例全文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
中華民國時期陝西甘肅秦腔的合璧、紅色延安記憶、新中國成立後的秦腔發展、艱難探索期的秦腔藝術、文革十年中的秦腔樣板戲、改革開放以後的秦腔發展、走向新時代的新秦腔、當代秦腔發展的喜與憂等16章,屬於通史性質;下編為中國秦腔專題史...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淑芳是當代秦腔婉約派代表人物之一。王榮華:國家一級演員,肖若蘭藝術流派的主要繼承人之一。代表劇目 《藏舟》《數羅漢》《河灣洗衣》《奪錦樓》《三滴血》《火焰駒》《於無聲處》...
任哲中(1925年一1995年),又名甲榮、興華,出生於陝西永壽,秦腔小生流派“任派”創始人。自幼酷愛戲曲藝術,13歲入“興民劇社”,拜晁天民開蒙。初學旦角,後改小生。由於天資聰穎,學藝勤奮,半年多便登台演出。1943年排演了《...
朱曼,西安秦腔劇院三意社優秀旦角演員。曾獲陝西省秦腔大賽優秀表演獎等獎項。曹佳,馬派傳承人,主攻小旦、花旦、閨閣旦。曾獲秦腔萬人迎奧運大賽特等獎及傑出流派傳承人等獎項。人物評價 馬友仙主演的秦腔,幾乎毫無遺漏的被京、滬、甘、...
省劇協和渭南市文化局聯合舉辦了“余巧雲秦腔藝術流派研討會”。同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及突出貢獻專家證書。2003年編輯出版了《從藝六十年》一書,對自己的藝術進了系統的總結,給後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資料。2005年榮獲陝西省第...
秦腔 秦腔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源於陝甘一帶的民間曲調和宋金元的鐃鼓雜劇,形成於明代中葉。曾受崑腔、弋腔、青陽腔的影響,以梆子擊節,音調高亢、激越,長於表現雄壯、悲憤的情緒。邕劇 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
2013年12月,西風嘯歌大秦腔——明代狀元、秦腔鼻祖康海文化項目推介新聞發布會在省政協會議室舉行;2014年8月,隨著小說的宣傳影響和康海文化項目的實施推進,康海墓園得到了有效保護和修繕;2015年8月,中共陝西省委原書記張勃興親筆致信鹹陽...
漢調二簧是陝西第二大劇種,流行於陝西的安康、漢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肅、湖北的部分地區。它源自陝南漢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葉受秦腔影響,並吸收崑曲、吹腔、高撥子等曲調,糅合當地方言,形成了獨立的聲腔劇種,原來用...
源於明代的西秦腔,是最早創用板式變化結構的聲腔。西秦腔在各地流傳,逐漸衍變派生為各地的梆子腔支系。其中,歷史最早、影響最大的是陝西同州梆子和山西蒲州梆子,它們對梆子腔基本音樂風格的形成和藝術形式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清中葉以後...
2000年她做為《陰陽鑒》的藝術總監,率團參加了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在秦腔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職位榮譽 現任西安五一劇團黨支部書記兼團長,國家一級演員,主要社會兼職有:陝西省政協委員、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
在歷史上,這個劇種曾被稱作“秦腔”、“土二黃”。陝西漢劇 陝西漢劇以漢中、安康為基地,形成四個流派。安康派擅長文戲,通用紫陽話,音調渾厚而柔婉;漢中派音調悠揚綿軟,唱腔吐字帶川味;商洛派以武戲見長;關中派重唱工,表演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