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阿宮腔是由秦時宮廷樂舞衍變而來,因阿房宮而得其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關於秦時宮內樂舞的情況,史冊多有記述。後阿房宮被燒毀,秦之臣民集眾樂工遂作鳥散,流入鹹陽以西者眾多。秦宮樂舞就在當地繁衍開來。由於此中曲調來自皇宮而當時諸多宮室中阿房宮又最負盛名,人們就稱之為阿宮腔了,經過世世代代的演變,阿宮腔調遍及興平,涇陽,三原,臨潼,富平等地。有資料可查的是皆以皮影戲作為傳承方式,所用的皮影人都是西路樣式。
文化特徵
阿宮腔原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唱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藝術特色。
表演方式
阿宮腔劇目的唱詞淺顯樸實生活氣息濃厚。取材於歷史的劇目,有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昏庸腐敗荒淫無恥殘忍凶暴以及批判賣國求榮表彰民族氣節的戲;取材民間故事的劇目,多為反映倫理道德男女愛情抨擊忘恩負義與頌揚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清官戲;取材現實生活的劇目,大都是抨擊惡勢力和惡少劣婦的諷刺喜劇。
阿宮腔角色行當生旦淨醜俱全;表演基本沿襲了秦腔程式,並採用了皮影某些特有的表演動作,顯得獨特别致。同時,在表演上有塌城劍出鞘踢打等武打特技。
唱腔
阿宮腔尤其以女聲最為動聽,在唱腔上有明顯的拖腔,就是在演唱時經常有“那意呀唉”,據說,這“那意呀唉”是當時秦時宮女的語言習慣。這種習慣一直被阿宮腔這一古老的地方戲曲藝術所沿用。
唱腔板路有(二六)(慢板)(二倒板)(箭板)(一疊腔)(三不齊)和(單句送)等。
曲牌
常用的曲牌有(一起清雪)(遷仙客)(春宴開)(點絳唇)等。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以板胡替代原二股弦領奏,增加了音響效果;武場面以梆子擊節,配以鼓板牙子小鑼繞鈸大號等。
音樂
阿宮腔屬板式變化體音樂。聲腔分歡音與苦音。歡音表達明朗輕快的情緒,苦因表達悲傷淒楚懷念憤慨的情感。其唱腔保持了阿宮腔腔調,惟淨角揉入眉戶某些曲調;旦角又吸收了碗碗腔行腔技巧,突出阿宮細膩婉轉剛柔並濟的特點。
代表劇目
清代演出劇目主要有《滾龍床》《紅拆書》《鐵冠圖》《搜孤》《清河橋》等。
代表劇目有《七箭書》《重耳走國》《西廂記》《金鱗記》《王魁負義》《女巡按》《三婆娘頂嘴》《屎巴牛招親》《打鍋》《抹牌》等。
分布地區
阿宮腔分布於陝西關中中北部地區(禮泉、鹹陽、涇陽、高陵、臨潼、耀縣、富平等市縣)。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阿宮腔是宮廷音樂與民間歌舞融合的產物,原以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常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傳承了原有的藝術特色。
傳承人
段天煥(1899—1982), 藝名“煥子娃”,陝西富平人,阿宮腔老藝人。
傳承狀況
阿宮腔近十多年來卻發展緩慢,瀕臨滅亡,亟待予以搶救和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富平縣阿宮腔劇團獲得皮影戲(阿宮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重新認定富平縣阿宮腔傳承中心(富平縣阿宮劇團)為得皮影戲(阿宮腔)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富平縣阿宮劇團,1961年赴京演出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了《王魁負義》的全劇音樂唱腔,中國唱片社還為劉寶琴灌制了《驚耗》一場的唱片。
第九屆陝西省藝術節,陝西富平打造的阿宮腔紅色現代戲《紅梢林》作為參賽劇目於2020年11月5日、6日在千陽大劇院上演。
榮譽表彰
阿宮腔劇目《四季歌》、《兩家親》、《三姑娘》等曾獲文化部和省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