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皮影戲

凌海皮影戲

凌海皮影戲是遼寧省古老的傳統藝術。於明清時期由河北樂亭一帶沿遼西走廊傳入,“銀燈映照千員將、一箱容下百萬兵”,故皮影戲也稱“燈影戲”。

基本介紹

演出形式,傳承保護,皮影製作,皮影唱腔,表演形式,主要劇目,

演出形式

凌海皮影的唱腔源於冀東灤州影調,掐嗓唱法十分獨特,它拓展了演員男扮女裝的界限,融進了遼西方言,自成一派。演員班子一般為五人,一人兼多職連拉帶唱,還要操作影人,老旦、小旦、老生、小生全由班子中五人承當。
凌海皮影戲多為民間自發組織,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唱影”或“影匠”奔走城市、村落,通宵達旦、好戲連台,演者不倦、觀者不厭。

傳承保護

2008年,凌海皮影被列入遼寧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凌海皮影藝人陳萬增的皮影在遼西地區民間工藝品展及各級民俗展中獲獎,他還與其傳承人受邀參加中國·葫蘆島文化節、中國(瀋陽)世界園藝博覽會等各種民族文化活動,展示傳統民間皮影藝術,受到了國內外友人的歡迎。

皮影製作

早期的凌海民間皮影製作選用優質的牛皮、羊皮或驢皮,皮質要求厚薄適中、質地柔韌、青中透明。後來凌海的皮影藝人多用電纜紙或薄而堅的白色紙板,克服了使用牛、羊皮原料造價高的缺欠。凌海影人造型精巧、生動傳神,男性濃眉大眼,女性秀氣妖媚。

皮影唱腔

凌海民間皮影的唱腔源於河北灤州影調,男演員通過掐嗓演唱扮演女性角色。長期以來,凌海皮影廣泛吸收了弦板腔、阿宮腔、老腔、秦腔、吹腔等10多種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中的精華,在唱腔中融進了遼西方言,不僅優美動聽、高亢嘹亮,而且親切自然。

表演形式

表演時一般有兩人操縱皮影,即“上線”和“下線”,“上線”一般是正面角色,“下線”一般是反面角色。每個人不僅需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表演和唱腔,因此要求表演人員有深厚的功底。

主要劇目

凌海皮影的演出影卷有六十餘部,主要作品有《平西傳》、《降虎陣》、《西遊記》、《警忠夢》、《聚虎山》、《楊家將》、《三請樊梨花》、《牛郎織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