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曇心論,佛書名。印度法勝嫌《大毗婆沙論》過於龐大,選其要義編著。東晉僧伽提婆和慧遠共譯。四卷。說一切有部重要論書之一。對小乘佛教基本概念如有漏、...
本論為補註法勝《阿毗曇心論》頌本之作。在論文的序頌和譯者的附註里,說到《心論》的法勝自作的長行釋太略,優婆扇多釋稍廣(八千頌,漢譯本《阿毗曇心...
《阿毗曇心論經》,亦稱《阿毗曇論經》。佛教論典。古印度優婆扇多著,北齊那連提耶舍和法智共譯。七卷(或六卷)。是說一切有部論書之一,為法勝撰《阿毗曇...
今欲解釋阿毗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不須解釋,所以者何?古昔論師已釋阿毗曇心,利益弟子,故不須釋。」答曰:「不然,應須解釋。所以者何?古昔論師雖釋阿...
《阿毗曇八犍度論》,共三十卷,前秦僧伽提婆與竺佛念共譯。《阿毗曇八犍度論》是說一切有部重要論書之一,古印度迦旃延子造,與《阿毗達磨發智論》屬於同本異...
毗曇師是研習和傳播小乘說一切有部論書《阿毗曇》及其思想的佛學派別的毗曇學派的學者。...
此外,運用《婆沙》理論而制論的,有法勝的《阿毗曇心論》,法救的《雜阿毗曇心論》,又有受到此論學說影響而造的世親的《阿毗達摩俱舍論》,以及為發揮《婆...
中國佛教學派。亦稱毗曇學派。毗曇是南傳佛教說一切有部阿毗曇義學的略稱,阿毗曇是梵文 Abhidharma 的音譯,意譯是高等法,亦即對世間客觀存在的深層分析。其學者稱...
此外,運用《婆沙》理論而制論的,有法勝的《阿毗曇心論》,法救的《雜阿毗曇心論》,又有受到此論學說影響而造的世親的《阿毗達磨俱舍論》,以及為發揮《婆...
相傳以後又有以脅尊者為首的五百論師在迦濕彌羅費時12年編集的《大毗婆沙論》,為詳細解釋《發智論》及破斥異部所執的著作。稍後,法勝著《阿毗曇心論》,對...
僧伽提婆(華言眾天),佛教僧人,譯經師,本姓瞿曇氏,北印度罽賓人。他出家以後,遠訪明師,學通三藏,尤精於《阿毗曇心論》。又經常誦習《三法度論》,奉之為...
佛教說一切有部論書。全稱《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玄奘譯,嘉尚、大乘光等筆受...... 此外,運用《婆沙》理論而制論的,有法勝的《阿毗曇心論》,法救的《...
《阿毗達磨俱舍論》(簡稱《俱舍論》),義為“對法藏論”,“阿毗達磨”義為“對法”,“俱舍”義為“藏”。全論通過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
據雜阿含經卷三載,色受陰即所有之色;乃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其中,地水火風四大種,是為能造,而色聲等,是為所造。阿毗曇心論經卷一載,色有二種:...
佛經《阿毗曇心論》說,業(人的造作)有三種報應。一稱現報,二稱生報,三稱後報。現報是現身作善作惡,現身就得善報惡報。生報是來生受報應。後報是在二生...
又,《雜阿毗曇心論》卷一雲(大正28·879a):“彼報生者,善、不善業報果。三惡道是不善業果,人天是善業果。”又,業報有總報與別報之分。“總報”指...
[俱舍論卷六、發智論卷一、大毗婆沙論卷十六至卷二十一、雜阿毗曇心論卷二、入阿毗達磨論卷下、俱舍論釋頌疏義疏卷中本](參閱‘因’2269)...
靖嵩, 隋代僧。涿郡固安(河北)人,俗姓張。十五歲出家,從鄴都之融智學涅槃經、十地經論,又修學四分律、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等。...
《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六;《雜阿毗曇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五;《雜集論》卷九;《成唯識論》卷九;《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三。[1] ...
又本論可略窺阿毗曇之精神,故推論其著作年代約於太元六年至太元十六年(381~391)之間,即慧遠辭別其師道安而入廬山,至譯出阿毗曇心論之間。...
【僧伽跋摩】梵名Sam!ghavarman 。意譯僧鎧、眾鎧。(一)劉宋譯經僧。印度人。少而棄俗,清峻有戒德,明解律藏,尤精雜阿毗曇心論。劉宋元嘉十年(433),涉...
東晉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於般若台譯出《阿毗曇心論》4卷及《三法度論》2卷。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游建業,頗受晉室王公及風流名士崇信。時琅琊王素來荷持正...
相應一辭,出於大小乘論部,見放大毗婆沙論,俱舍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等諸書。...
它的前身為毗曇宗。毗曇宗始於南北朝僧伽提婆(Samghadeva)與竺佛念,譯出《阿毗曇八犍度論》〈又稱《發智論》),《阿毗曇心》及《鞞婆沙阿毗曇論》,開始有僧侶...
遍歷北、西、中、東天竺,獲《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祗律》、《薩婆多律抄》、《雜阿毗曇心論》、《摩訶阿毗曇》等梵本。後又在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獲《...
又有僧伽跋摩精於《雜阿毗曇心論》,於元嘉十年(433)到建康。既而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比丘尼鐵薩羅等到建康,滿足十眾,慧果等乃共請僧伽跋摩為師,為尼眾受戒,同...
[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立世阿毗曇論卷七、俱舍論卷十一、雜阿毗曇心論卷八、大乘義章卷八本]鴿犬貓類: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
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若經》(...
從學派思想的發展中去看,法‘相’,足以表示上座系阿毗曇論的特色。《俱舍論》,已經略去,《阿毗曇心論》、《雜心論》等都開頭就說︰佛說一切諸法有二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