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毗曇八犍度論》,共三十卷,前秦僧伽提婆與竺佛念共譯。《阿毗曇八犍度論》是說一切有部重要論書之一,古印度迦旃延子造,與《阿毗達磨發智論》屬於同本異譯(先出),又稱《阿毗曇經八犍度論》《阿毗曇犍度》《迦旃延阿毗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阿毗曇八犍度論
  • 作品別名:《阿毗曇經八犍度論》《阿毗曇犍度》《迦旃延阿毗曇》 
經文介紹,人物介紹,

經文介紹

《阿毗曇八犍度論》,共三十卷,前秦僧伽提婆與竺佛念共譯。《阿毗曇八犍度論》是說一切有部重要論書之一,古印度迦旃延子造,與《阿毗達磨發智論》屬於同本異譯(先出),又稱《阿毗曇經八犍度論》《阿毗曇犍度》《迦旃延阿毗曇》。唐玄應《一切經音義》認為,“犍度”應為“婆犍圖”,意譯為“聚”,即“蘊”之義,故八犍度即為八蘊。經錄記載,前秦苻堅建元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僧伽提婆與竺佛念開始翻譯此論,十月二十三日譯成。
2015年6月6日,農曆四月二十,是《阿毗曇八犍度論》始譯紀念日。

人物介紹

僧伽提婆,梵文音譯,意譯眾天,是北印度罽賓國人,俗姓瞿曇,又稱瞿曇僧伽提婆,是有部毗曇學大家。僧伽提婆學通三藏,尤擅長《阿毗曇心論》,常誦《三法度論》。前秦建元年中遠來長安,十九年四月應比丘法和之請,與竺佛念共譯《阿毗曇八犍度論》二十卷,十月圓滿。翌年,高僧道安主持翻譯《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即請僧伽提婆、僧伽跋澄、曇摩難提共宣梵文。後來曇摩難提曾譯《中阿含經》及《增一阿含經》,文義頗多差謬,當時道安大師亦已圓寂,又值關中大亂,欲修正而未果。其後數年,關東清平,僧伽提婆與法和及門徒東遊洛陽,四五年間,研講《阿含》等經,通曉華語,譯出《阿毗曇心》及《鞞婆沙》等論,並改定先出之眾經。未久,姚興立於關中,法事甚盛,法和遂入關中,提婆應慧遠之邀請,渡江前往廬山,太元十六年譯出《阿毗曇心論》四卷及《三法度論》二卷。隆安元年(397),前往建業。當時琅玡王建精舍,廣招學眾。僧伽提婆到建業後,乃宣講《阿毗曇》,名僧畢集,眾皆悅悟。同年冬琅玡王招集京都義學沙門四十餘人,更請提婆重譯《中阿含經》。僧伽提婆所譯經典百餘萬言,道化聲譽頗高,東漢安世高以來無出其右者。
竺佛念,涼州(甘肅武威)人,東晉時知名譯經僧。幼歲出家,志業堅精,於諷習眾經外,兼習外典。前秦建元年間(365~384),僧伽跋澄與曇摩難提等來到長安,跋澄翻譯《婆須蜜所集論》,難提翻譯《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等,竺佛念即擔任傳語之職。據梁《高僧傳》載,竺佛念於姚秦弘始年間(399~416),譯出《菩薩瓔珞經》《十住斷結經》《出曜經》《菩薩處胎經》《中陰經》等五部,被譽為苻姚時期之譯經宗師。《出三藏記集》則於五部之外加添《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開元釋教錄》又增《菩薩瓔珞本業經》《鼻奈耶》《持人菩薩經》《大方等無想經》《菩薩普處經》《十誦比丘尼戒所出本末》等六部,計十二部七十四卷,然《持人菩薩經》以下皆已亡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