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區(防城縣)

防城區

防城縣一般指本詞條

防城區,地處中國南疆北部灣畔,地處防城港市中心位置,北通南寧,南至防城港,東接欽州,西南達中越邊關東興,與越南山水相連,海岸線長130多公里,有200多公裡邊境線,峒中等4個鄉鎮與越南接壤。南防鐵路、欽防高速公路貫穿境內。

2012年防城區總人口41.45萬,居住著漢、壯、瑤、京等19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5.7%。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26萬多人,是廣西第二大僑鄉

防城區是中國金花茶之鄉、八角之鄉、肉桂之鄉,2008年度廣西科學發展十佳縣,廣西發展縣域工業試點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防城區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
  • 下轄地區:7個鎮、3個鄉、3街道
  • 政府駐地:防城區防北路
  • 電話區號:0770
  • 郵政區碼:538021
  • 地理位置:廣西沿海西南、十萬大山南麓
  • 面積:2427平方公里
  • 人口:41.45萬(2012)
  • 方言:白話、客家語-粵台片-涯話壯語 等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白浪灘那良古鎮旅遊區野人谷風景區
  • 火車站:防城火車站、防城港火車北站
  • 車牌代碼:桂P
  • GDP:99.08億元(2013年)
  • 行政代碼:450603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植物資源,礦產資源,水力資源,水產資源,人口,交通,經濟,農業,工業,教育,文化,歌節,哈節,婚嫁,生育,語言,旅遊,特產,名人,

建制沿革

先秦時期,防城一帶屬於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歸秦置之象郡所轄;漢為合浦郡地,三國至晉仍屬於合浦郡地(三國期間為吳國轄地);南朝宋、齊時為宋壽縣地,屬交州管轄,梁、陳時為這宋京郡安京縣地,屬安州管轄;隋、唐時為欽州轄地。宋時仍隸屬欽州管轄,並開始有“防城”之稱。元、明、清時隸屬欽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劃出欽州西部設定防城縣,隸屬廣東省。
防城區防城區
明、清歷朝、民國時期直至解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仍屬廣東省轄。防城縣1951年委託廣西託管,1955年6月劃屬廣西,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復歸廣東,其間,1957年將防城縣劃分為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防城縣;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更名東興各族自治縣,1958年12月,防城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合併後,稱東興各族自治縣,縣城設在東興鎮。1965年8月,東興各族自治縣又劃歸廣西壯族自區。
1978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縣城從東興鎮遷到防城鎮,縣名改為防城各族自治縣。1984年國務院批准防城港區與北海市等一起列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3月,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設立地級編制的防城港區,直接由自治區領導。
1993年5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設立防城港市(地級),以原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的行政區域為防城港市的行政區域,將欽州地區的上思縣劃歸防城港市領導。防城港市轄防城、港口兩個區和上思縣。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原東興經濟開發區(現為縣級市)劃歸防城港市領導,按處級建制管理。
1993年5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設立防城港市(地級)、港口區、防城區【即: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設立地級防城港市和港口區、防城區。原防城各族自治縣劃分為防城區和東興經濟開發區(縣級)】。1996年4月29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6]26號):設立東興市(縣級),以防城港市防城區的東興、江平、馬路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東興市的行政區域。
1996年,防城區面積2643平方千米,人口約35萬人。轄6個鎮、9個鄉:防城鎮、華石鎮、那梭鎮、垌中鎮、大錄鎮、那良鎮、附城鄉、茅嶺鄉、江山鄉、那垌鄉、扶隆鄉、那勤鄉、平旺鄉、灘營鄉、板八鄉。區政府駐防城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防城區總人口316111人。其中:防城鎮55549人,大菉鎮36277人,華石鎮13203人,那梭鎮22712人,那良鎮25798人,峒中鎮11350人,附城鄉38416人,茅嶺鄉16336人,那勤鄉14506人,扶隆鄉12957人,灘營鄉22501人,平旺鄉5955人,板八鄉11025人,那垌鄉14408人,江山鄉15118人。
2002年6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2]104號)同意將防城港市防城區防城鎮與附城鄉合併為防城鎮,原防城鎮、附城鄉所轄的行政區域全部歸防城鎮管轄。防城鎮政府駐原附城鄉政府駐地。調整後,全區轄6個鎮、8個鄉。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8號)同意調整防城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撤銷平旺鄉,整建制併入灘營鄉,灘營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那勤鄉,整建制併入扶隆鄉,扶隆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那垌鄉,整建制併入那良鎮,那良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板八鄉,整建制併入垌中鎮,垌中鎮政府駐地不變。
全區現轄6個鎮、4個鄉:防城鎮、大菉鎮、華石鎮、那梭鎮、那良鎮、峒中鎮、茅嶺鄉、扶隆鄉、灘營鄉、江山鄉。區政府駐防城鎮。

行政區劃

2000年防城區轄6個鎮、9個鄉:防城鎮,大菉鎮,華石鎮,那梭鎮,那良鎮,峒中鎮,附城鄉,茅嶺鄉,那勤鄉,扶隆鄉,灘營鄉,平旺鄉,板八鄉,那垌鄉,江山鄉。
2005年,那良鎮、那垌鄉、2個鄉鎮撤併為那良鎮,峒中鎮、板八鄉、2個鄉鎮撤併為峒中鎮,灘營鄉、平旺鄉2個鄉鎮撤併為灘營,撤併後設立防城鎮、附城鄉、華石鎮、那梭鎮、峒中鎮、灘營鄉、茅嶺鄉、那良鎮、扶隆鄉、大菉鎮五個鎮四個鄉。
2013年防城區轄6個鎮、4個鄉:防城鎮大菉鎮華石鎮那梭鎮那良鎮峒中鎮茅嶺鄉扶隆鄉灘營鄉江山鄉,共141個行政村、15個社區。全區總面積2427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2.5平方公里。區政府駐防城鎮。
據防城區政府官網2015年8月顯示,防城區轄7個鎮、3個鄉、3個街道辦:大菉鎮、華石鎮、那梭鎮、那良鎮、峒中鎮、茅嶺鎮、江山鎮、扶隆鄉、灘營鄉、十萬山瑤族鄉、珠河街道辦、文昌街道辦、水營街道辦。

地理環境

位置

防城區地處廣西南部,東南瀕臨北部灣,西北背靠十萬大山,西與越南山水相連;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東臨粵港奧,處在大西南地區出海通道上,是防城港市的中心城區,具有邊、山、海地緣優勢。北通南寧,南至防城港,東接欽州,西南達中越邊關東興,與越南山水相連,位於中國西南與東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是大西南地區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門戶、視窗和交通樞紐。

地貌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是十萬大山和其支脈東山,以及一些零星山脈,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平面形狀略呈菱形,一般坡度35°—45°之間。北倚十萬大山,西北峻岭林立,高峰挺拔,最高峰為板八村的久寶山,海拔1448米;中部山丘錯雜,連綿起伏,東南是丘陵地帶,間有小塊平原

水文

境內河流主要有北崙河防城江茅嶺江、大菉江、那勤江、那良江等六條主要河流,均由西北向東南流入北部灣。

氣候

防城區地處東經107°28’至108°36’,北緯20°36’至22°00’之間,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2℃,年平均降雨量2213.3毫米,總日照時數1565.8小時。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無霜凍期。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防城區植物主要有山杉松木樟木紫荊紅椎金花茶楠木等,其中素有“植物界大熊貓”和“茶族皇后”金花茶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總面積達11萬多畝,有23種5變種之多,種類和品種均居全國乃至世界第一;還有八角、玉桂、速生桉、橡膠等眾多經濟林,其中八角、玉桂已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現有八角、玉桂林102萬畝,面積和產量均占廣西三分之一。先後被國家林業部授予“中國名特優經濟林八角之鄉”、“中國肉桂之鄉”稱號。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鈦鐵沙礦、褐鐵礦石英沙礦、高嶺土螢石鉀長石晶石石英砂花崗岩等,其中,螢石儲量和產量均列廣西第二,玉石、葉臘石、鈦鐵礦是廣西主要產區之一,鈦鐵礦點2處,儲量約2700噸,已列入國家重點礦產勘探項目。能源礦產主要有石油、天然氣。潿洲島附近海域初步勘測,約有3760平方公里的豐富儲油區,儲油量4億噸左右。

水力資源

防城區水力資源也十分豐富,年均水資源37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22.7萬千瓦,可開發有10萬千瓦,已開發有2.65萬千瓦,待開發有7.35萬千瓦,近兩年來,引資開發小水電項目有10多個。全區有水庫66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2座、小型63座)。

水產資源

白龍珍珠,由馬氏珍珠貝產,歷史上有傳統的天然珠,今為“人工珠”,粒圓勻,玉白色,細膩光滑,閃耀珠光,質高色美,是名貴中藥材,又是傳統的裝飾物。
海參,又名花刺參、方參、白刺參、沙噀。體形稍帶方柱形,長約30~40厘米,最長可達90厘米。海參含有粘蛋白質,營養價值高,是一種高級滋補食品。
對蝦,又名北方對蝦,為一年生回遊性大型蝦類,故又名大蝦。對蝦是一種水生甲殼動物,繁殖快,個體大,肉味鮮美,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在國內外市場倍受歡迎。
大蚝,又名僧蚝牡蠣、牡蠣、海蠣。殼厚而重,貝殼為三層,外層為角質層,中間為柱稜層,內層叫珍珠層。開殼取肉,可鮮食或曬成乾品。乾品叫蚝豉,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是滋養佳品。
,又名水魚、甲魚、團魚。體圓而扁,背腹有甲,吻長,鼻孔在吻突端,眼小,頸長,頭和頸能完全縮入甲內。常生活在江湖、水庫之中。鱉是一種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名貴食品,又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人口

2000年,防城區轄6個鎮、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1611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防城鎮55549、大菉鎮36277、華石鎮13203、那梭鎮22712、那良鎮25798、峒中鎮11350、附城鄉38416、茅嶺鄉16336、那勤鄉14506、扶隆鄉12957、灘營鄉22501、平旺鄉5955、板八鄉11025、那垌鄉14408、江山鄉15118。
防城區防城區
華僑華人
防城港市是廣西的第二大僑鄉。2005年,全市有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3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等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華僑18.8萬人,華人13.6萬人,港澳同胞1.1萬人。市內有歸僑、僑眷24.2萬人,占全市總人口33%。其中:歸僑4.6萬人,僑眷、港澳眷屬19.6萬人。全市有7個印支難民安置點,安置印支難民17500多人。
防城區2013年總人口42萬多人,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26萬多人,分布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有歸僑、僑眷以及港澳台眷屬15萬多人。
民族構成
防城區2008年末全區總人口38.69萬,居住著漢、壯、瑤、京等19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8萬,占總人口的35.7%。
2010年末全區總人口41.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63萬人。居住著漢、壯、瑤、京等19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4.72萬人,占總人口的35.7%。

交通

從1950年起至1990年止,修復和新建的公路有691.16公里。其中省道128公里(油路128公里)。縣道384.9公里(其中油路16.2公里),鄉道178.2公里(其中油路20.8公里)。此外還修有大、中、小橋樑201座,長5831.76米,大小涵洞2542座,長19976.4米,據統計,國家歷年投資修建公路款6371.75萬元,加上民眾勞工投資部分折款共達億元以上。全縣20個鄉鎮及115個行政村(街)通了汽車,為振興防城經濟和鞏固邊防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桃花溪桃花溪
解放初期,為了配合部隊剿匪,於1950年6月成立縣公路委員會,發動各鄉鎮民兵和民眾3萬多人,對防東公路的華石、那梭、黃沙水、橫隘等地段路基進行修復。後因清匪反霸開始暫時中斷。1952年春,發動民眾2000多人,對茅嶺至防城18公里的路段路基進行修復,1953年春通車。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1953~1958年),先後對防城至東興、馬路至那良、防城至企沙、防城至峝中等公路進行修築,全長128.3公里。同時還修建東興通往越南芒街的“北崙河友誼大橋”,1958年5月通車。
在1958~1962年,全縣人民克服困難,先後修建那良至峝中、崬崇至扶隆、羅浮至江平(修復)、松柏至黃淡。那良至范河、華石至長福、那垌至灘散、架連至江尾公路,共長155.24公里,大部分都是用民辦公助的形式修築。
1963~1965年,防城縣又修建了公車至龍門公路,全長18.2公里。1964年4月,廣東省交通廳和越南廣寧省交通廳簽訂協定共同投資修建峝中、灘散兩條國際過水路堤(橋),1964年9月竣工。1965年4月又開始動工修築防城至白龍公路。1968~1975年,防城縣抓了三項建設。一是防城港口“322工程”破土動工;二是榕樹頭圍墾造田;三是公路建設。先後修建了台馬至防城港、防城至白龍、松至牛頭、松柏至竹山、江平至潭吉、那梭至東山、灘營至平旺、東興至河洲、大菉至坡稔等段公路,共長105.1公里。同時欽東線羅浮大橋建成通車。1971~1975年,先後修建了那垌至扶隆、華石至金頂、東山至那勤、垌尾至立高、那德至太平等路段,全長75.9公里,同時大菉、扶隆、那垌等大橋建成通車。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後,部隊和地方參戰車輛突增。根據上級指示,在全縣邊境加速修建邊境國防公路。先後修建橫龍至羅華山、板典至那馬、丈義至叫隘(保門)、其那至打靶坡、東興至羅浮、那梭至高英、扶隆至華蘭等公路,共長71.53公里。並對馬峝線(馬路至丈義地段)按三級路技術標準進行改建,使此路段的路況得到很大改善。與此同時,防城、馬路、那良、馬雙江等橋樑建成通車,為戰時的運輸發揮很大作用。1981~1985年,全縣大搞經濟建設。公路建設也得到相應發展,先後新建了大旺至竹圍、馬路至尖峰嶺、稔穩至江平、華石至黃竹、板八至板岸、那賴至巴的、那垌(2)橋引導道等,共長90.93公里,同時新建那垌第二大橋,為防城縣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986~1990年,防城縣的水陸交通發展很快。南防鐵路全線鋪通;茅嶺鐵路大橋和茅嶺公路特等大橋建成通車;防城港7個萬噸級泊位碼頭建成投產;全縣新建公路有企沙至炮台、垌美至六用、平旺至那丁、扶隆至電六、漁囊至榕樹頭等,全長41.95公里。同時,防城至馬路、馬路至東興、稔隱至江平等路段鋪築油路完工通車。
防城區作為東興試驗區的交匯結合部、中心樞紐,進入防城港、東興必經防城,南防鐵路、南防高速公路、南防高鐵、防東高速公路貫穿境內,西部第一大海港防城港就在城區,擁有全市最大的汽車站防城港市第一公路客運中心,以及廣西首個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站場。擁有江山港、峒中兩個國家級口岸和三個邊民互市貿易點以及茅嶺海關區外監管卸貨點,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的沖侖物流園加快建設,邊海聯動的綜合性物流體系加快形成,2012年港口貨物吞吐量852萬噸,客貨運周轉量達19.4億噸公里。

經濟

2008年,防城區實現生產總值50.71億元,同比增長16%;財政收入4.03億元,同比增長4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33億元,同比增長44.6%。
2012年,防城區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93.4億元,增長12%;財政收入完成8.36億元,增長16.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億元,增長5%。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97.55億元,同比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111億元,同比增長10%,財政收入達8.4億元,連續6年淨增超億元。2012年共接待遊客21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2億元。
2013年防城區地區生產總值為99.08億元,增長7.9%,財政收入9.27億元,增長1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18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8837元,增長13.5%。

農業

1987年以來,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承擔自治區糧食綜合開發“星火計畫”項目,增加了技術、資金、物資的投入,全面進行農業技術改革,大面積推廣種植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綜合改造低產田;推廣配方施肥技術,普遍使用葉面肥和激素等,並搞縣萬畝、鄉(鎮)千畝、村百畝高產示範片,帶動廣大農民提高科學種田水平,使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據統計,1987~1991年平均糧食總產11910萬公斤,比1976年增加2179.647萬公斤,增產22.4%,其中稻穀總產10617.7萬公斤,比1976年增長22.6%。花生總產184.118萬公斤,比1976年增產50.8%,甘蔗總產865.445萬公斤,增產5倍,柑橙總產1139.445萬公斤,是1976年的20.12倍。地鳳梨總產1257.61萬公斤,是1976年的3645倍,柑桔、鳳梨總產的大幅度增長,表明全縣開發性水果生產取得巨大成功。由於1978年到1991年,全縣農作物生產得到巨大發展,使防城縣摘掉了貧困帽子,為在二十世紀末實現小康水平,打下了基礎。
南山風光南山風光
防城區耕地總面積23.62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8.49萬畝,旱地面積5.13萬畝。以種植水稻、玉米、紅薯、花生、木薯、甘蔗、蔬菜以及南亞熱帶水果為主。截至2013年,防城區農業綜合開發成果顯著,建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玉桂、八角種植基地、南熱帶名特優水果基地、糖料蔗基地、澱粉原料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優質谷生產基地、海水養殖基地、水奶牛養殖基地、蛋鴨殖基地、速生豐產林基地等十大基地,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布局合理,農林牧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2012年全區建成平木村等萬元片區4萬畝、黃江村等萬元村屯50個,新增萬元農戶示範戶達850戶。發展甘蔗種植面積達8.3萬畝;新發展火龍果金花茶、紅衣花生、反季節香蕉種植面積約4.8萬畝;建成那屋背、沖敏村等8個菜籃子示範基地,帶動農民種植蔬菜面積超過16萬畝;發展鹹淡水養殖面積達8.6萬畝,建成廣西最大的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金鯧魚基地;建成年出欄生豬1000頭以上、家禽萬羽以上的養殖場(戶)達104個。

工業

解放後,在完成了農村土地改革的基礎上,對城鎮街道的小生產者和工商業主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按行業組織合作小組和合作社,建立工商聯合會,在人民政府的指導下進行生產。1952年轉為全民所有制企業4家,1953年達到5家,集體企業363家。主要工業產品有:年產海鹽6386噸、飲料酒類612噸、日用陶瓷26.44萬件、棉布5.9萬米、土製糖7噸等。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2.7萬元;集體所有制工業總產值211.24萬元。
1958年全國掀起“大躍進”高潮。為了擴大生產,全縣新辦工業企業有:東興農具機械廠、東興鋼鐵廠、東興造紙廠、防城農械廠、防城水泥廠、防城煉鐵廠、東山造紙廠、大菉造紙廠、大菉桂油廠、第一砍伐隊、灘營錳礦場等11家,包原有的5家企業共有16家國營企業。職工總數1626人。主要產品年產錳礦5000噸、生鐵497噸、日用陶瓷47.91萬件、原鹽36629噸、水泥38.23噸、木材169.80立方米、鐵制農機具1.1萬件。此外,尚有經委系統外的國營企業13家,集體企業102家。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30家。經委系統外的企業產品有:棉布(年產量13.46萬米)、土製糖(年產量4.7噸)、飲料酒(年產量392噸)。全縣工業總產值766.56萬元(其中國營607.81萬元、集體158.75萬元)。
1963年是中國恢復國民經濟的一個轉折時期,對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治理整頓。其中停產、下放、合併的工業企業有:東興友誼鋼鐵廠、夾浪水電站、防城電廠、防城松香廠等4家,以及一些無法維持再生產的集體企業。通過整頓,國家下達的16種產品指標。除飲料、鐵制農具、皮鞋、布鞋、土紙等5種產品完成生產任務較差外,其餘11種產品(原鹽、日用陶瓷、農具、松香、松節油、木材、鐵鍋、食油、電力、大米、刀具)均超額完成任務。全年工業總產值620.13萬元,比1962年的總產值524.06萬元增長18.33%。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421.51萬元,比1962年增長15.76%;集體所有制工業總產值194.5萬元,比1962年增長23.29%;個體手工業總產值4.05萬元,比1962年增長91.94%。
綠染天池綠染天池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極“左”路線以後,各級領導認真落實黨在新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解放思想,發展多種經濟成份,全民、集體、個體工業一齊上。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85年全縣工業企業達到158家,職工5211人,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675萬元,淨值4603萬元,工業總產值4460萬元(不含村以下工業),實現利潤52萬元,稅收260萬元。固定資產原值和工業總產值分別比1978年增長102.5%和39.1%。
1986年至1990年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七個五年計畫,全縣初步形成了結構多樣化的工業體系,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工業的起飛打下了基礎。
1991年全縣工業總產值按1990年可比價計算,達到17702萬元。按經濟成分劃分: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9550萬元,占53.95%;集體所有制工業總產值3137萬元,占17.72%;城鎮個體工業總產值1135萬元,占6.41%;農村個體工業總產值2152萬元,占12.16%;農村村辦工業總產值828萬元,占4.68%,農村合作經營工業總產值613萬元,占3.36%;中外合營工業總產值287萬元,占1.62%。在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中,經委系統6639萬元,占69.52%;農牧系統20萬元,占0.21%;水產系統262萬元,占2.74%;水電系統359萬元,占3.76%;糧食系統909萬元,占9.52%,商業系統80萬元,占0.84%;農懇系統1086萬元,占11.37%;僑辦系統51萬元,占0.53%;建委系統113萬元,占1.18%;其他系統31萬元,占0.32%。
在集體所有制工業總產值中,二輕系統823萬元,占26.24%;供銷系統70萬元,占2.23%;城鎮街道工業421萬元,占13.42%;鄉鎮工業1691萬元,占53.90%;其他工業132萬元,占4.18%。
在全民和集體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10905萬元,占85.95%;重工業1782萬元,占14.05%。
工業行業主要有:冶金工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機械工業,建築材料工業,森林工業,食品工業,紡織、縫衣、皮革工業,造紙、印刷工業,其他工業。工業產品品種有:海鹽、木材、食用植物油、機制及土製蔗糖、罐頭食品及飲料、鳳梨蛋白酶、飲料酒、啤酒、酒精、棉布、毛巾、皮鞋、家具、塑膠製品、飼料添加劑、紅磚、花崗岩石料、石灰、瓦、日用陶瓷、炮竹、木衣夾、芒竹藤編織品、水玻璃、機製紙、麻袋、糖果、餅乾、紅薯果脯、鋼材、鐵制農具、木製農具、電燙斗、松香、松節油、桂油、茴油、茴香醛、松油醇、粉碎機、碾米機、小鋼磨、錳礦、鈦鐵、錫礦、銻礦、螢石礦、打穀機、機動漁船、雲母製品、藥品、黃芪糯酒、金花茶系列產品等數十種。
主要工業產品年產量:海鹽6.05萬噸,機製糖3346噸,罐頭食品10100噸,飲料酒1392噸,食用植物油51噸,酒精412噸,炮竹5342箱,松香370噸,鈦鐵礦1762噸,錳礦9641噸,
發電量3342千瓦小時,粉碎機525台,紅磚4245萬塊。
1991年全縣獨立核算工業企業13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28家(自治區屬1家,縣屬27家);集體所有制100家;中外合營2家。
獨立核算工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2554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9459萬元,集體所有制2768萬元,中外合營327萬元,固定資產淨值10453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7668萬元,集體所有制2503萬元,中外合營282萬元。
2008年,防城區實現工業總產值56.27億元,同比增長28.6%。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5.6億元,同比增長28%。全區規上企業達52家,其中產值億元以上企業27家,同比增加4家。新發展微型企業100多家。

教育

清末時期,防城縣縣城、鄉村均辦有私塾義學,主要的城鎮圩市,還設有書院,以課育士子。全縣私塾點(固定點和不固定點兩類)近100個、書院4所(三都書院、南眼書院、澌凜書院、文蔚書院)。光緒二十八(公元1902年),即廢科舉前夕,有秀才、廩生、貢生王永儒、何榮光、黃福倫等42人。
防城區防城區
民國時期,1926年始辦中學(另據口碑資料,防城縣中學教育,1921年始於東興,先附設在國小,後才獨立成中學,何治偉曾任校長)。至1943年,有中學5所;1916年,分設兩等國小,至1946年,有高等國小40所,初等國小261所。
解放前夕的1949年,全縣人口179692人,有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2所,學生303人,教師34人(其中大專畢業7人)設師範學校1所,學生97人,教員14人,有初國小校71所,完全國小48所,共有學生746人,占總人口的0.42%。
解放後,於1952年秋,將私立中、國小改為公辦學校,並發展了一批中、國小。至1956年,全縣續辦完全中學2所,國中3所,教師104人,學生1795人,比1949年增加6倍。師範學校由3個班發展到6個班,班額有所擴大,學生200多人。1958年7月,創辦縣幼稚園,園址設在東興鎮解放路,配公辦教養員2人,民辦教養員2人。是年11月8日,縣向各公社(鄉、鎮)發出關於幼教普及化的通知,至1959年1月,全縣幼稚園發展到123所,入園幼兒達17774人,占全縣幼兒總數的94.8%。民辦教養員增至500人,專區分配幼師15名,全縣公辦教養員17人,但到當年夏季,部分公社的幼稚園陸續解散。同年秋,上級指示各行業開展“反右傾”運動,解散的幼稚園又陸續恢復,但終因國家經濟困難,糧食奇缺而於當年日漸解散。1965年全縣人口243230人,高中生334人,占總人口0.14%,國中生1753人,占總人口0.72%,小學生27954人,占總人口11.94%。1985年全縣人口增至436561人,高中生2346人,占總人口0.54%,國中生12694人,占總人口2.91%,小學生62666人,占總人口14.35%。1991年全縣完全中學5所,國中25所,農職中2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前身是師範),共有學生14657人(其中教師進修學校學員361人)教職工1283人(其中本科畢業142人,專科畢業200多人);國小242所(完全國小,過去稱兩等國小),教學點208個(相當於過去的初等國小),學生69856人(其中少數民族17507人),教職工2796人;全縣幼稚園7所,幼兒班266個(含國小附設學前班)幼兒9726人,教職工261人;在全縣教職工中,評為中學特級教師2人,中學高級教師48人,中學一級教師366人,評為國小特級教師2人,國小高級教師645人,國小一級教師2319人(含幼兒教師);1988~1989學年度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怍者稱號6人,被授予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12人,評為地區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41人,評為縣先進教育工作者117人。
防城區防城區
1980年以來,成人教育有所發展,按國家規定無文盲縣的標準,經地區驗收,1988年冬,國家教委授予防城縣“全國掃除文盲先進縣”稱號。在掃除文盲的基礎上,開辦了各類成人教育學校。全縣20個鄉(鎮)辦成人中學3所,教學點5個,學生335人,兼任教師17人;辦成人技術培訓學校34所,教學點86個,學生15895人,兼任教師147人;辦成人初等學校125所,教學點627個,學生7041人,兼任教師576人。教學研究和設備方面,於1955年設立縣教研室,教研員3人,到1991年增至26人;全縣組成教研網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廢止注入式,注重電化教學與直觀教學;設電化教育室、儀器供應站各1個,配電器修理員2人,管理員3人。1990年,鄉(鎮)中學、中心國小均有儀器室,中學有實驗室,全縣共配專職儀器管理員、實驗員13人。教學儀器、電教設備總價值為465000元,教學設備日趨完善。縣的重點學校防城實驗學校和防城中學,教學設備較完備,建有教學實驗大樓,設有實驗室、儀器室、微機室語音室等。
截至1991年,全縣學校占地面積3365畝,校舍建築面積481121平方米。全縣水泥結構教學樓房460幢,面積29.2萬平方米,占全縣中國小校舍面積的75%。
勤工儉學蓬勃發展:據1990年統計,全縣學校有果茶205畝,水產養殖88畝,造林8120畝,零星果樹2734棵,橡膠205棵,生豬103頭,校辦工廠8間,運輸汽車6台,商店5間,旅館(所)3間。1985年,全縣勤工儉學純收入29萬元,1989年純收入138.9萬元。1992年純收入410萬元。

文化

歌節

“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是一年中壯族最隆重的節目,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米飯,即是用嫩楓木葉、山枝子紅藍草紅姜等植物汁浸糯米炊成五色飯菜,再殺豬殺羊去祭掃祖墳,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是以未婚的男女青年為主,但老人和小孩都來助興,這一天,人山人海,歌聲不斷,煞是熱鬧。瑤族的“盤王節”也是三月三這一天,形式大致與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相同。

哈節

“哈節”是京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目。“唱哈”京語即唱歌之意,哈節日期各地不盡相同,萬尾是農曆六月初九日,巫頭是農曆八月初一、山心是八月初十日、紅坎是農曆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在哈節來臨之前,家家戶戶打掃整潔,布置一新,請客到來。到了哈節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去集哈亭前舉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動,祈保生產豐收,人畜興旺,並聘請職業歌手“哈妹”歌唱及進行其他文娛活動。整個唱哈節過程,大致分為4個程式:即“迎神”、“祭神”、“入席”、“送神”,連續四天四夜方散。

婚嫁

舊時,本地漢族、壯族婚嫁多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禮俗繁瑣,一般都有提親、遞庚貼(女方)、合肖(男方)、定親、成親、回門(新娘回娘家)等程式,男方得花大錢,上思有的地方新娘出嫁之日還有“哭嫁”之俗,即哭嘆父母養育之恩和兄弟姐妹手足之情等。
建國後,舊的婚嫁習俗逐漸革除,實行婚姻自由,婚禮儀式向文明、簡樸的方向發展,集體婚禮、新婚茶話會、旅行結婚等形式逐漸增多,這是一種進步,但也有少數人婚事大操大辦,有的仍索要高額聘禮,實不可取。此外,京族瑤族的婚嫁各有特色,但都離不開對歌這項內容。

生育

舊時,婦女生頭胎臨產前娘家要送嬰兒衣服和粽子、紅蛋等物品至婆家,俗稱“催生”。嬰兒滿月,要剃除胎髮,俗稱“剃滿月頭”。此日,若請親友,稱“滿月酒”。滿月後,產婦方可出房。現在,做滿月從簡。嬰兒出生,長輩多饋贈衣物。

語言

防城港市境內各民族使用的語言有粵語、客家話、壯語、瑤語和京語。
粵語主要分布在港口區和防城區的江山、附城、茅嶺、華石、灘營,東興市的江平、東興鎮。
客家話主要分布在防城區的大菉、那勤、扶隆、峒中、板八、那垌、那良、那梭,東興市的馬路,上思縣的平福、在妙等地,約占全市人口25%左右。
壯語主要分布在上思縣的大部分鄉鎮和防城區的部分鄉鎮,占全市的30%左右。
瑤語主要分布在上思縣的南屏瑤族鄉和防城區的那垌、那良、板八、峒中、那梭等瑤族聚居地方。
京語主要分布在京族三島和三島周邊的散居京族聚居地。

旅遊

防城區擁有上岳金花茶保護基地、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平龍山瀑布、江山半島新基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三個國家級品牌,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鯉魚江萬鶴山鳥類保護區兩個自治區級品牌以及金花茶觀光園、高林瑤寨、九龍潭漂流、桃花溪山莊、沖皇溝、馬鞍坳、峒中溫泉、小峰水庫、華石火龍果農業生態園等景點景區。
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
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座落在廣西最大最美的半島——江山半島,有白浪灘、白沙灣怪石灘、月亮灣、仙女浴池、洲頂和響水灘瀑布、千年古榕、紅樹林保護區等景區景點,有侏羅紀恐龍化石、貝丘遺址、西漢的珍珠場、唐代的海上運河、清朝炮台群等歷史文化遺蹟。2012年,白浪灘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被中國生態旅遊發展協會授予“中國最美休閒度假旅遊勝地”美譽。
江山半島白浪灘江山半島白浪灘
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的西南端,地處中越兩國交界處,是以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濱海過渡帶生態系統、海草床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為主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001年7月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MAB)組織,2004年7月加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自然保護區委員會,2008年2月加入國際重要濕地
北崙河口北崙河口
廣西防城金花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西防城金花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生態地區及大湄公河次區域,是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功能區,行政區域跨那梭、華石、大錄和扶隆四個鄉鎮,涵蓋13個行政村、65個自然屯以及國營那梭農場、華石林場。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瀕危金花茶組植物及其賴以生存的北熱帶森林生態系統。
瑤山大峽谷漂流景區
景區位於峒中鎮大坑、細坑、那涯村。該地區是防城港市瑤族文化保持最原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地帶,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錦、瑤服,獨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潭蓬運河(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潭蓬運河”是唐代“元和三年”(808年)和“鹹通九年”(868年)期間開鑿的一條運河古蹟,位於江山鄉潭蓬村,與桂林的靈渠並稱“廣西兩大古運河”。運河長約2公里,東西走向。運河東段的“仙人瀧”入口處,兩岸峭壁險峻,高約15米,最寬處約8米,最窄處約2米,且樹木蔥翠茂密。在石壁下離水面的一米處,刻有“鹹通九年三月七日”和“湖南軍”字樣。在水下約50厘米的石壁上,還刻有“元和三年”等字跡。
劉永福那良故居
劉永福故居其中一處位於那良鎮圩邊的那營村。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主建築為磚木結構,二進十間房屋,中有天井,兩側為廂房,有迴廊相通,屋檐以琉璃瓦裝飾,是一座典雅古樸的建築。

特產

防城區是中國主要的香料生產基地之一,有八角、肉桂105萬畝。防城大紅八角以油多、香味濃郁暢銷國內外。龍眼、荔枝、火龍果等經濟林果已發展到7.8萬畝。
防城區是全國主要的香料生產基地之一,大紅八角以油多、香味濃郁暢銷國內外。先後被國家林業部授予“中國名特優經濟林八角之鄉”、“中國肉桂之鄉”稱號。

名人

劉永福:清末著名抗法民族英雄劉永福(1837—1917),字淵亭,漢族客家人,廣西欽州(今屬廣西防城古森洞小峰鄉)人,祖籍博白東平,清末民初軍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軍將領,1883年率黑旗軍參加中法戰爭,屢次大敗法軍。
防城區(防城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