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那良鎮位於
廣西防城區西部,距區政府駐地65公里,那良鎮屬於邊境重鎮,距國家重點開發開放
試驗區東興市只有半個小時
經濟圈,被稱為東興市的“
後花園",東鄰東興市的
馬路鎮和
東興鎮,南與越南隔河相望,西與峒中鎮相鄰,北毗鄰扶隆鄉和上思縣,素有“英雄故里、邊陲重鎮”之美稱。全鎮生產總值22652萬元,農業總產值18500萬元,糧食總產量16251噸,工業總產值10880萬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38萬元,財稅收入313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2690元。
那良鎮的農業、林業、生態旅遊業資源豐富。有肉桂12萬畝、
八角15萬畝、柑桔6437畝,年產量分別是954噸、940噸、2482噸。旅遊資源資源豐富,有中越界河漂流(范河那卜至
東興江那)、九龍潭漂流、
野人谷漂流、六市綠樹漂流、
瑤山大峽谷漂流、
康王廟、三聖廟、黃關鴛鴦潭、北龍鴛鴦潭、千年客家文化古鎮[那良古街]等;
名勝古蹟有抗法英雄
劉永福故居、劉永福母親之墓、那良抗日武裝起義紀念亭、
永安書院、明侖書院、
古森書院、
榮昌書院、壽文書院、澌凜書院等。沿邊公路貫穿境內,以山路55道彎著稱的馬鞍坳風光旖旎,高林瑤族新村、民生新村、
大河村和桃花溪山莊成為沿邊公路
觀光旅遊的一個亮點。民族風情濃郁,境內分布有大板瑤、細板瑤和花頭瑤。該鎮灘散、里火是
自治區批准設立的兩個
邊民互市貿易點。
歷史沿革
那良鎮初稱榕樹垌,後因此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產量高,故名那良,壯語意為良田,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年)。那良是廣西防城港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防城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1949年5月至1952年8月,設立那良西區,1949年6月12日,那良解放,成立中共西區委員會那良西區人民政府,管轄:那良、灘散鄉、北侖鄉、峒中鎮、扶龍、那勤等五個紅鄉鎮,區政府駐那良。1951年春,東興鎮籌建市(縣級),將那良西區人民政府,改設為東興市那良三區,區政府駐那良。1952年8月,因防城區域變動,三區(那良)改為五區,管轄:大勉、那垌、馬路、灘散鄉、北侖鄉、峒中鎮、扶龍、那勤、大番坡、民生、那良等12個鄉鎮,區政府駐那良,隸屬防城縣。1955年8月,防城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於縣各區原次數的稱謂,冠以地名稱謂,三區改稱為那良區。1958年10月撤區設立那良公社,1984年撤消那良公社並設立那良鎮, 成為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所轄的一個鎮,下轄兩個社區,25個村。2005年7月與那垌鄉合併,鎮政府駐那良社區。2018年8月份成立榮光社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月,那良鎮轄三個社區:那良社區、那垌社區和榮光社區;
高林、里火、六市、
北侖、五聯、
漢城、那務、大河、范河、民生、稔里、那伍、那樓、大村、大坪、大勉、白賴、那旺、灘散、其那、里麻、那巴、板蒙、里冷、那垌25個村委會。總面積402.4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積33454畝,有林面積38畝。那良鎮轄25個村委會、3個社區、398個
村民小組,2018年底登記總人口大約在62223人。
發展優勢
那良是防城港市第一名鎮,那良和東興市相鄰,從東興總車站乘公車出發到那良只要30多分鐘,如果是自己開車的話就更快了。可見那良有東興的後花園之稱是名副其實的。那良成圩已有360多年的歷史了。那良本地代表性的人物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的抗法名將劉永福;敢向蔣介石奪權的陳濟棠等。有諸多歷史名人到過那良,東漢時期大將軍馬伏波,清朝提督蘇元春,辛亥革命領袖黃興等。那良更迎接過共和國中央領導蒞臨調研和考察。當中有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中紀委書記吳官正,中央政法委書記,國防部長遲浩田,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澳門特別行政區長官何厚華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內外政要、商界精英和社會名流都曾蒞臨考察那良。
現有永安廣場。正在建永福廣場及劉永福故居的修復、古街修復。那良鎮人民團結一致,萬眾一心,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為把那良古鎮建設成為集旅遊、商貿、加工為一體的現代化邊境小城鎮而努力奮鬥。
鄉鎮經濟
經濟概況
那良鎮形成了肉桂、八角、柑橙、優質谷、用材林六大生產基地,優質谷種植面積達12500畝;蔬菜種植面積達1802畝;用材林種植面積達52106 畝;那良鎮是
防城“四大集鎮”之一,已建成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12055人,占全鎮人口的37.7%的大集鎮。那良鎮的鄉鎮企業基礎較好,鎮辦工企業有建築公司、紅磚廠、編織廠、電站、茶廠、林場、肉桂加工廠、加油站、橡膠廠、自來水廠、農機廠等,那良
燕珍工藝廠、那良肉桂加工廠均具有進出口權。200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40635萬元,增加值7085萬元,利潤1085萬元,為國家創造利稅243萬元。
貿易口岸
防城區西南85公里處,是防城區經國家批准開放的重要邊境互市貿易口岸,同樣享受國家給予邊境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里火口岸位於防城港市西端那良與越南北峰山關口交界,東經107°42,北緯21°38,距防城區政府所在地90公里,邊境大會戰公路從旁經過。里火地處邊陲,當地民眾與越南邊民有多年的民間習俗,50年代是二類口岸,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關閉,1989年中越關係正常化後,里火成為中越兩國邊民開展民間邊境貿易的主要活動場所,越方農產品、礦產品通過里火進入我境,交換我國工業品及日用品。199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越南廣寧省政府雙方會談,確定里火為中越雙方邊民互市貿易點,國內外商賈雲集,貿易興旺。里互市口岸月均人員流量達8000人次,月均邊境貿易成交額達1400萬元,月均貨流量達3000噸,年創稅利210萬元。預計2005年通過里火口岸進出口的貨物達2億元,是防城港市對越貿易的主要口岸之一。口岸的迅速發展,為邊境互市貿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鄉鎮交通
那良鎮交通便利,有防城至垌中、垌美至那垌、東興至那坡三條三級公路穿過鎮內16個行政村(街)
鄉鎮旅遊
旅遊概況
該鎮旅遊資源有:中越界河漂流(稔里
江口至東興江那))、九龍潭漂流、野人谷漂流、北崙河源頭漂流、瑤山大峽谷漂流景區、康王廟、劉永福故居、黃關鴛鴦潭、謙受陳公墓、劉永福母之墓、那良抗日起義紀念亭、北龍鴛鴦潭、鑿字嶺、那良古街、那良特色美食街、林氏和鄭氏宗詞、沈氏宗詞、永安書院、明侖書院、古森書院、榮昌書院、壽文書院、澌凜書院等景點。
那良古街
歷史前沿
那良鎮初稱榕樹垌,後因此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產量高,故名那良,壯語意為良田。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年)成圩。距今有350年歷史。解放前稱那良鎮。
那良鎮商業發展較快,各種商店近600家,星羅棋布,個體工商業發展迅猛,集貿市場交易活躍。
那良鎮交通便利,有防城至垌中、垌美至那垌、東興至
那坡三條三級公路穿過鎮內25個
行政村(街),其中防城至垌中三級油路穿過鎮政府所在地那良街,而那良街距東興至那坡沿邊三級油路僅2.8公里,連線已建成
二級公路,鎮內村村有公路通往鎮政府駐地。
建置沿革
清
光緒十四年(1888年),那良稱澌凜垌,分那良垌甲,大村甲,那巴甲三甲。1949年6月12日,那良解放,設西區,1952年為六區,1955年為那良區,1957年冬撤區並鄉為那
良鄉,1958年成立那良公社,1984年改鎮至今。那良成圩於1644年,至今已有360多年歷史,在過去沒有公路相通的年代,主要靠那良江、北崙河水路和大勉,那旺,白賴隘路與東興、
上思等外地貿易交流,街上居民多為客家移民,在此處定居後,祖輩在小圩繁衍生息,代代相傳。那良圩街也由小變大,由窄而寬。特別是經過
陳濟棠主粵時期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和解放後至改革開放年代這兩個里程碑時代的發展,舊圩街道由寬約2米多,只能通過兩乘木轎,的狹小圩街變化為可通現代化交通工具汽車的寬敞街道。幾百年的歷史滄桑變化,昔日邊陲山區小圩今已發展成為防城西部幾個鄉鎮中比較繁榮的中心集鎮。那良最早的一條街是今天的
興寧街,舊稱上約街、下約街(上下約街的分界是
解放路口),上世紀三十年代又叫正街。當時下約街有一閘門面向國小球場,閘門有三堵牆約高四米,是那良圩“街門”,上方木牌刻有“那良圩”三個大字(解放後拆毀)。進入閘門兩旁建有十多間矮小泥房,有幾間賣粉小食店。街寬約2米左右,一直延伸到上約街圩頭。靠近三聖廟門前有一大片空地供人遊玩或作圩日交易場所。街日八角、
玉桂等貨雲集於此,地方父老設一把“公稱”,買賣者均用“公稱”交易。圩日山貨滿街,行人擁擠,水泄不通。上約街則以擺賣農作物為主,民國初年建成“上行關”,周圍店鋪增多,正街的繁華被“上行關”街代替。連線“上行關”有一條與上約街平行,南北走向的街(今稱
永安街)。時醜稱“屎湖街”,因此街位置在上約街“後尾”,上約街人在“後尾”養豬、挖屎湖,故名。此街從南到北幾乎家家在門口擺攤做生意,其中有“者彬”“寶光”炒粉店等。東西走向的橫街和以後建成的解放路有“全記媽”、“橋養”等粉店和各式“蘇杭布匹店”、“新衣店”、“ 雜貨店”,‘茶樓’等,頗有盛名。直到“擔水街”十字路口都是商業旺地。每逢圩日前夜,街上
客棧住滿了從上思及外地擔山貨到那良的“土佬”、“偏佬”、“山佬”等外地商客及從東興、
江平,越南上來的“水客”。上思“土佬”在圩日賣完貨後又擔鹽回去。隨著歷史的發展,上面所說幾條街已不適應當時市場的需要,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沿那良江邊又建設了一條從北到南的大街,時稱“江寧街”(寓不受洪水淹擾,江邊居民安寧之意),今稱“
人民路”。[建街的地大多是真生公,三少奶,昆昌公的],在靠下游碼頭處建設了“下行關”,江寧街街道寬敞,約6米左右,店鋪隨之增多,在此街建屋的主人多是從
廣州,港澳、國外等地當官、經商回來之人,他們財大氣旺,見多識廣,所建之房多為當時較好的法式洋樓(在當時無論是建築藝術和質量都堪稱一流)。榕木街上、中段很多這些洋房。江寧街下段有著名的“伯廬”、“葉艇長洋樓”、“叔謙洋樓”等。這些人資金雄厚,所開店鋪,貨源充足,門面堂煌,至此時
商業中心轉至此街,昔日“永安街”“解放路 ”的小店便甘拜下風了。一個多世紀來,北崙河、那良江是一條
黃金水道,貨物出入都靠水運,那良當時擁有一支約有一百多條拉攤木船的隊伍,每圩從碼頭進出貨物達十萬多斤。隨著“下行關”的日益興旺,“上行關”的貿易已稍遜一籌了,昔日的繁榮也一去不復返了。六、七十年代成為專賣豬仔的“行關”,今人稱的“豬仔行關”之名由此而來。過去的車路街,鋪滿大大小小的
花崗石,凹凸不平,坑坑窪窪。與中間鋪設三塊長方石板,兩邊點鋪花崗卵石的
老街相比落後多了。街上住的多是‘拉船佬’,‘碼頭夫’,‘農村人’。房子大多是籬芭壁瓦房。六十年代,那良至峒中公路開通,那良江過水橋築成,才成為真正意義的‘車路街’,便逐漸興旺起來。1980年那良大橋建成後,
建設路遂成為政治、文化、餐飲,金融,商業的中心旺街。八十年代末,新菜市建成,
新街向北面的榮光場,東記嶺腳,豬屎坡擴展,向東南的雙利,大坡,公路兩邊發展。風水輪流轉,曾風光多年的人民路,下行關冷清了許多作為廣西鄉鎮建設示範
小城鎮的那良
城區街道建設,正抓住機遇,重振昔日古鎮雄風,向東南方向發展,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的那良城區將出現在世人面前。
景點介紹
北崙河源頭景區
北崙河源頭景區,位於廣西防城港防城區那良鎮,北崙河源頭景區是防城港市旅遊文化基礎建設大會戰重點工程之一。景區地處里火江和六市江的匯合點,與越南山水相連。這裡濃郁的瑤族風情和神奇的邊關文化,給景區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為了把景區打造成“中越邊境最美的世外水鄉”的國際旅遊品牌,別出心裁的投資商杜老闆依託山雄、谷美、石眾的景觀特點,建造了具有瑤家風格的木樓和各具特色的休閒場所,還購進了景區遊覽車,為遊客一覽中越兩岸美麗的自然風光提供方便。 隨著建設速度的加快,景區內大型停車場、游泳池、中越民歌亭、瑤族風情屋、特色“農家居”、釣魚園以及觀雲亭等旅遊基礎設施已經完成,漂流蓄水池、漂流河道以及起落點等配套設施也已竣工。據景區技術人員介紹,景區第一期工程設計漂流路程為2.8公里,漂流落差達86米。漂流沿岸可以欣賞到原生態的園林風光和千奇百態的奇石怪樹。身置其中,你會感受到一種原生態的視覺衝擊。 山清水秀、黑石林立,谷道兩岸,移步換景,隨處如詩如畫,置身其中,如入世外桃源。這裡山峰奇特,跳石光潔,綠水涓涓,山花爛漫,姿態萬千,風光秀麗。北崙河之源景區還集中了一批自然景觀和人文奇觀,是人們尋求刺激的好去處。到北崙河之源漂流,讓您放漂心靈之舟,體驗澎湃激情,盡享探險征服之樂。 貫穿那良北崙河之源的是一條蜿蜒流動的河,清澈的山泉水靈動而純美,延伸在峽谷堅硬的花崗岩腹地。乘著橡皮艇順流而下,瞬間被清涼的山泉水浸透,激流的泉水退卻,主旋流輾轉我們,那透徹的眼眸里柔和了岸上的翠竹綠林,蕩漾著漣漪碧水。岩石千奇百態,以紅的熱烈,抵制激勇的泉水,越是抵制,泉越是高昂,在抗衡與被抗衡之間,一種情愫油然而生--那叫刺激!融入其中的感覺,只有您親身去就體會到那澎湃激情。漂流過程山迴路轉,會使你其樂無窮。據了解,景區正在組織力量加班加點推進步行道、生態園等配套設施的建設,農曆三月初三正式遊人開放。2012年獲得國家批准榮升為AAA星級景區。
九龍潭景區
那良鎮九龍潭位於距離
南寧220公里的
中國南疆邊陲重鎮那良鎮,位於中越邊境中國一側邊境公路那良鎮的
十萬大山腳下。九龍潭漂流總長5公里,落差180米,漂流時間約2小時,兩暗有奇石、果林,漂流忽轉忽旋,急馳而下。大浪撲面,讓你秒秒種嚎吼與尖叫,險灘充滿刺激。時而
驚濤拍艇,捲起千堆雪,時而墮入深潭,天光雲影,徘徊其間,在這時你可盡顯男兒本色,女性的颯爽英姿。遊人同時可在景區內同時體驗森林探險、激情漂流、瑤寨風情、
農家樂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懷,盡情享受屬於自己的快樂與刺激!
其中,與那良鎮桃花溪山莊、那良鎮裡火邊貿口、那良鎮高林瑤族山村的沿邊公路旁,距
南寧市220公里、
防城港市78公里、東興市39公里,與那良鎮桃花溪山莊、那良鎮裡火邊貿口岸、那良鎮馬鞍坳觀景台、垌中
溫泉等景點相鄰。景區漂流為分階段性放水漂流,漂流起點有攔水壩.漂流次數為每日3次,每次下水時間為早上10點中午14點,下午16點,漂流用時大概1.5~2個小時左右,全程漂流為橡皮艇漂流,因漂流河道人工改造過,所以中途不用划船.一路漂流下來感覺都不錯,漂流全身都濕完,景區的漂流艇是人為掏空的,也就是說,艇的底部是直接灌水進來的,這樣雖然不容易翻船。景區配套設施齊全。
劉永福那良故居
劉永福那良故居坐落在防城區那良鎮圩邊那營村大廠坡,在那良鎮客車上落點沿一小街巷走不到100米便到了。據《防城縣誌》記載,劉永福那良故居建於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至今已歷經120多年的滄桑。
劉永福那良故居主建築為磚木結構,二進十間房屋,中有天井,兩側為廂房,有迴廊相通,屋檐以琉璃瓦裝飾,極為富麗堂皇,是防城區(縣)級重點保護文物點。
劉永福昔日的輝煌,從其故居可以窺豹一斑。朝陽下,劉永福故居這座古老的房屋更顯得宏偉壯觀。劉永福故居雕樑畫棟,飛檐疊樓,走廊曲折,建築宏偉,布局典雅,自成具有特色的建築群。那古樸凝重,深沉渾厚,簡潔又粗獷的建築藝術風格,是防城建築藝術的珍品,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劉永福故居處處有讓人流連忘返的雕樑畫棟,字畫,飛禽走獸等圖案部分仍然清楚可見,尤以大門屋檐下的數幅最為保存完好,歷經百多年,圖案還是很完整無缺。我借來木梯攀登上去仔細觀摩,見這幾幅的內容多與《三字經》有關,“人之初,性本善”等話句的字跡清楚完好無損。那畫工之精,無與倫比。惜乎眾多圖案因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部分已經全部脫落而無從覓認。游劉永福故居,少不了要說到劉永福其人其事。
民族英雄劉永福(生卒年1837—1917),又名劉義(又作劉二,因粵語義、二同音),字淵亭,出生於古森峒小峰(原防城區那勤鄉小峰經濟作物場,今防城區扶隆鄉小峰經濟作物場,2005年那勤鄉撤併入扶隆鄉),8歲隨父母親遷往上思縣,隨後15歲時遷往那良鎮大坡村,晚年落籍欽州。
1857年,劉永福參加廣西天地會農民起義軍,被推舉為領袖,劉永福“膽氣過人,重信愛士,故所部皆死力之”。
1865年起義失敗,受清政府鎮壓,率300人出鎮南關(今友誼關),在中越邊境保勝一帶,開闢山林,聚眾耕牧,後于歸順州安德在廣西天地會起義軍舊旅的基礎上創建新軍,號為“黑旗軍”。
1867年率部入越南,劉永福率黑旗軍駐越南二十餘年,與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中法戰爭時,劉永福率黑旗軍幫助越南政府抗擊法國侵略軍,“一戰而法駙馬安鄴授首,再戰而李威利分屍,三戰而法全軍焚滅”。因成功抗擊法國的侵略而名聞中外。
1873年,法國侵略軍頭目安鄴進攻河內,劉永福率黑旗軍將士馳援,於河內西郊羅池陣斬安鄴。
1883年,法國侵略軍李威利攻陷河內等重鎮,劉永福率黑旗軍將士再次出師抗法,於河內城西紙橋擊斃法軍司令李威利、副司令韋確,贏得紙橋大捷,被越王封為三宣提督。
1885年,劉永福率黑旗軍將士密切配合清軍和越南義軍,大敗法軍於臨洮。中法戰爭結束後,劉永福率黑旗軍將士被迫回國。
1894年,劉永福率黑旗軍將士幫辦台灣軍務,奮力抗擊侵台日軍,在抗日保台鬥爭中,因無援被迫內渡。
1898年,劉永福重建黑旗軍。
1907年,劉永福請辭還鄉。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劉永福回國後,利用回鄉省親掃墓之機,在故地那良大坡村(中越邊境)選地擇吉日興建住宅,經過一年多的施工,住宅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冬竣工落成。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房屋占地面積約659.75平方米,建築面積602.86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房屋寬32.5米,進深20.3米,兩層磚瓦結構。共十二間,分上下座,上下座中央為廳,廳中央橫樑左右刻有正楷:“全家吉慶”“金玉滿堂”八個大字。上下座之間中央為天井,天井兩則樓附房。同年十一月,劉永福返欽州,購得板桂街莫姓舊宅,籌建晚年住宅“三宣堂”,決定於欽州定居,那良所建之房屋作為回鄉省親掃墓臨時住所。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春,劉永福返那良省親掃墓暫住後,返欽州(其母陳氏二品夫人之墓坐落於那良鎮樓村虎龍嶺)。
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欽州營建公館,命名為“三宣堂”,以紀念他援越抗法的光榮歷史。劉永福那良故居現為縣級(原防城各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1911年,劉永福出任廣東民團總長。
1917年1月9日,劉永福在欽州病逝,享年80歲。民間流傳的“劉義打番鬼,越打越好睇。”說的就是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將士抗擊法國侵略軍的故事。 [注:那良是劉永福真正的故鄉,晚年才落籍欽州]
鑿字嶺
距那良鎮西約四公里,有一垌田叫馬枝田。從馬枝田往山上去約五百米的
松林間,有一大花崗岩石。石的堅直面寬約四平方米、上面刻有很多古老的文字。字只大如小碟,行距疏密有致,
字型神奇。刻文內容,至今無人通曉。鑿字嶺因而故名。
鑿字嶺上古樹盤生,瀑布飛流,山泉清澈,怪石嶙峋、山花爭艷。初春時節,霧山掩映,瞬息萬變。每當日出日落之際,其景色理瑰麗壯觀。
傳說,誰能通讀石上刻文,誰就得到很多金銀財寶,終生享用不完。
有一年,一個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乞丐流落到那良。一天,他撐著艱難腳步上山去讀字。讀呀讀、讀呀讀,就在他苦心捉摸全文最後一個字的時候,突然間烏雲四起,雷聲大作,火蛇(閃電)在他身上狂舞,似有天崩地裂之勢。接著傾盆大雨,滔滔而下。他慌得哭爹喊娘,
包頭掩耳,骨碌碌地往山下逃命了。至今為止,鑿字嶺還是一個難解的迷。民間流傳,說那是玉帝授意刻下的“天書”呢。
鑿字嶺頂峰的南坡,有一大塊長約四米、寬七十公分、厚四十公分的花崗岩石,懸空橫架在兩座石筍之上。用石擊之,咚咚之聲
方園數里可聞。據說古時候匪寇進村打家劫舍時,人們就爬上鑿字嶺去擊石報警。故鑿字嶺的南坡又叫響石洞。響石至今仍歷歷在目,供人遊覽。
鑿字嶺的確神奇。除了“天書”、“響石”之外,嶺下還有一個很大很大的石洞。洞內石筍石鐘奇布,怪石叢生,地下河蜿蜒幾里,洞寬可容千人。
相傳古時寇禍連天,匪盜作惡,經常襲擾百姓。當年馬
伏波將軍南征時悉知此況,立即帶兵圍剿。千多匪徒就在這鑿字嶺下的大石洞裡依險頑抗。伏波將軍攻打了幾天幾夜,又砍來樹木柴草放火在洞口熏之,以後又下令挖山挑土運石,把洞口塞堵,洞口被堵得嚴嚴實實,水泄不通,象座小山。直把匪次全部困死洞裡。
那良漢城
在那良通往峒中公路方向約四公里處,有一個村叫做漢城村。為什麼叫漢城,這與伏波征交趾有關。公元40年
光武帝劉秀派
馬援(伏波將軍)遠征“二征”叛亂。到達防城時,根據地方土人要求,平息剿滅了在防城一帶擾民作亂的蠻賊(人稱流羅賊)。但還有山區一帶的蠻賊仍在囂張作惡,占據山頭稱王稱霸,使山區土族人民不得安寧。土族人派代表到防城向馬援報告要求派兵清剿。於是馬援決定分兵
兩路進攻,一路從海一到江平、馬路,一路由馬援率領向灘營、大錄、那勤、扶隆,兩路兵力攻至那良匯合。各地蠻賊被兩路漢軍追擊退縮到那良的江角、那漂、百迭楓木壢一帶負隅頑抗,在漢軍強大攻擊面前,大部分蠻賊投降或被消滅,只有一小股流竄到
馬頭山,一小股龜縮在楓木壢山洞裡,(洞內藏有糧草、有通道通江邊取水)。後馬援命令軍兵割來生茅草,收集破布,在兩頭洞口燃燒,產生濃煙,用風櫃對準洞內扇風,經過一天煙攻,洞內蠻賊全部被煙嗆死,(此洞現還在,人稱賊佬洞,只是洞口俠小,無人敢進)。
流竄到馬頭山地區的小股賊人,經常越過北崙河到那良一帶村莊搶劫勒索,擾亂土族安寧。為對付這股流寇,馬伏波將軍選擇一高地—勒竹頸高坡(占地2000平方米)建兵營,駐紮軍隊。在羊頭嶺頸設一瞭望哨,觀察敵情。該處可遠望至板八(那垌)、其那、灘棍、里接、大河、范河、百迭、那良河及對岸灘潘等地。若有敵情,觀察哨兵便敲響竹梆,各村寨聽到梆響,又敲起各村的竹梆,用梆聲把敵情傳至各村寨。軍兵聽到梆響,集中出擊,土民聽到梆響,關閉門戶、拿起武器作好迎敵準備。
當時邊境一帶土民住茅房木屋、刀耕火種、生產十分原始落後。馬伏波將軍便派會做木工、會做犁耙、會打壘做瓦的士兵到各村寨傳授
中原先進的技術,使土民學會打壘(沖牆)做屋、燒瓦蓋房,用犁把牛耕,種植各種作物蔬菜等。老蘇窩仍留有當年瓦窯遺址。
簕竹頸兵營營房約700平方米,用於打壘泥牆圈圍,圍牆外是跑馬場、練兵場。駐紮在這兵營的漢軍為平息流羅賊作風、維護地方治安、土民安居樂業、推進先進的農耕等生產科學技術作出了貢獻,為紀念馬伏波將軍的功德,感謝他從漢朝傳來中原地區的新技術,遂把這兵營叫做“漢城”,以後村莊改名為漢城村,雖然經歷了近2000年風雨的土城早已成廢墟,但遺址的石基、跑馬路、戰壕還依稀可見。
野人谷
野人谷漂流屬於溪河自助探險河流,位於那良鎮至白賴村2.5公里處,古時聽說有野人出沒而得名。"讓您放漂心靈之舟,體驗澎湃激情,盡享探險征服之樂。
野人谷漂流特色:
1:那良唯一原始生態的探險漂流景區
①野人谷漂流不受那良蓄水影響,全程動水漂流,這裡的險峻,溪水湍急,怪石嶙峋,漂流全程均為天然河床。
②野人谷漂流獨有飛漂和長達1.5公里的滾水衝浪,構成了那良最驚險刺激的漂流河段.
2:中國原始河谷文化主題漂流
①獨特的起漂儀式,如:起漂時喝摔碗酒,塗野人彩妝。
②奇特的河谷民俗,感受放排、淘金、蹦河、捕魚、沙雕等原始河谷文化。
野人谷漂流服務設施
1:基礎設施:野人谷漂流日接待量3000人,起點與終點均建有專門的服務設施,更衣室等套用齊全。交通便捷,移動信號全面覆蓋,溝通暢通無阻。
2:個性化服務:①漂流景區並設有安全員護漂。②漂流景區提供免費停車,代客泊車及區間接送,讓您方便省心。
野人谷漂流安全
1、護漂:從起漂點到終點每個險灘均有足夠的安全員現場監護,岸上有專人專車巡護,讓您漂的放心,玩的安心,有驚無險的體驗與浪共舞的巔峰激情。
2、水情:在漂流河段上游設有專門的水情監測員,確保漂流安全。
3、疏散:有便捷、足夠的上岸通道,隨時隨地可以疏散至安全地帶。
4、制度:在漂流前均有導遊為客人講解漂流安全公告及注意事項,公司內部有嚴格的安全制度。
野人谷漂流交通便捷,更是自駕車成員漂流的最佳選擇,起點與終點景區還設有免費停車、代客泊車、區間接送等優惠政策,使駕車一族可以放心去漂流,大可不必為漂流後車子不在身邊而煩惱。
旅遊線路
南寧到防城港高速(全程134公里)防城到東興公路。東興到那良鎮30公里左右。沿途都有指示牌的,很好找。到了東興以後走那良鎮沿邊公路325省道,一直往前開,到那良鎮後繼續往前走,到達里火村後看到招牌就到景區了。如果大家時間是周末兩日游,可以去那良古街、劉永福故居,達到
野人谷去那裡看看。
旅遊線路一
北崙河源頭景區 -----那良里火口岸-----九龍潭----挑
花溪山莊----馬鞍坳----高林新村
旅遊線路二
那良古街-----三聖廟-----康王廟------神秘的鑿字嶺----清末時期林氏宗祠---劉永福故居-----野人谷----劉永福之母墓---陳濟堂之父墓------太皇子之墓------漢城
可以乘坐南寧到東興的汽車,到了東興轉乘那良鎮的車,就行了.
南寧—防城港——東興—那良鎮——灘散——里火(景區)——高林
九龍潭漂流先到東興訂房間,第二天再乘那良鎮高林的車,到九龍潭下車,防城到東興的車很多,基本20分鐘一趟直達快班,行程40-50分鐘。車票10元。如果坐快班到東興的話,就不用從防城轉車了。南寧到東興的快班55元/人。
那良鎮九龍潭漂流在沿邊公路上,有公共汽車直達,你可以在東興乘坐高林的車就行了。包小巴150元/車左右來回。離東興40-50分鐘車程。沿路有一個中越邊境河流漂流,那是漂北崙河的,不要搞錯了。
三、吃、購、住
吃:那良鎮沈七大排擋
購物:那良鎮靠近越南,所以在那良鎮可以買到很多的越南特產。有紅木用品和工藝品,
越南牛角梳,
越南香水、越南咖啡、越南海產品。還有就是平時大家比較常見的椰子糖啊,綠豆羔之類,感覺還算便宜吧。當然紅木用品還是挺貴的,小件的紅木工藝品還是買得起回家做個紀念的。
住:可以住在東興大酒店和東興銀海大酒店住宿。
特別提醒:
漂流的一些注意事項:
1、 上船的時候穿帶好救生衣,上船後要找到安全繩。全程漂流都不用劃,所以找好安全繩子很重要,一路上抓緊它,一路逛喊就是了。平灘可千萬別喊過頭了,不然別人以為你有毛病。呵呵。
2、 不要隨便離開漂流艇下水游泳,水再清也不能游泳啊,前車之鑑啊,我就是下水後,再爬上船很難爬,而且後面的船像餃子一樣往前沖,都是水推船走的。
3、 漂流的時候大量現金和貴重物品就不用帶上船了,即使你再有錢也不用帶下水給河裡的魚看吧。
4、帶眼鏡的朋友,記得問景區要跟繩子,把眼鏡綁好。
5、下水前擦點防曬霜之類的,不然回去手臂通紅,像紅燒豬手樣,還會脫皮。
6、出發前最好備一套換洗的衣服,毛巾。這樣濕身後還有得衣服換。鞋子最好涼鞋了,拖鞋不頂用,掉下去就很難撈起來了
正在動工興建文化廣場和活動中心及古街修復。 那良鎮人民團結一致,萬眾一心,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為把那良鎮建設成為集旅遊、商貿、加工為一體的現代化邊境小城鎮而努力奮鬥!
著名人物
鄭翠蘭
鄭翠蘭(1926-1946),女,化名
彭偉,1926年8月10日出生於那良鎮那務村徑口組,1940年隨母遷往欽州,考入欽師,刻苦學習,成為有名的高材生,因受進步思想影響,在校參加革命活動,1944年5月加入
中國共產黨,1945年初奉命回防城,以教學作掩護,開展抗日
武裝鬥爭,同年端午節參加那良抗日武裝起義,任起義部隊宣傳隊長,8月下旬入越遭敵襲擊,腿負重傷,醫治未愈,1946年5月下旬的一天,在行軍途中,因傷口發作醫治無效,壯烈犧牲。
巫劍虹
巫劍虹(1890-1951),防城縣(區)那良鎮人,小時在家種菜為主,後到
防城中學讀書。二十年代到1937年從軍,行後在陳濟棠、
余漢謀部當過師長,抗戰初期曾率154師開往抗日前線參加
上海南京保衛戰,1939年底入
貴州國民黨
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1942年任國民黨63軍中將副軍長兼欽廉師管區司令。抗戰勝利後退出軍界,1946年底赴
南京出席當時的“國大”代表會,後回廣州定居,與人合股做生意,直到解放。
沈鴻周
沈鴻周,一位傳奇的那良人物,響噹噹的防城縣那良漢子;他的一生如黨史一般波瀾起伏。一個出身富家子弟、品學兼優的學生領袖背叛家庭出身、變賣家產,投身革命、出生入死,經歷磨難;這位中共政權在防城縣的首任縣長、
合浦縣縣長經歷了曲折起伏人生卻對黨忠貞不渝,五五年已是黨高級幹部他卻連降四級打為右派,但他的人格品質卻如十萬山北淪峰上青松挺拔、潔傲。
林俊廷
林俊廷 (1876~1933) 舊桂系將領。字
莆田。生於扶隆鄉,長於防城區那良鎮。鹽販出身。曾入綠林充當頭目。1902年受清軍
陸榮廷招安。1911年升巡防隊統領。翌年3月任廣西第二軍統領,駐
龍州,兼邊防對汛督辦。1916年任廣西參加護國護
袁軍第一支隊司令,1917年任護國軍粵桂聯軍第二軍司令,進軍
湖南,次年退回廣西。1921年被舊桂系餘部推為廣西自治軍總司令,駐南寧。 1923年3月,總統
黎元洪委林兼廣西省長,同年7月去職。1923年底,
孫中山委林為廣東八屬軍務督辦。1925年3月聯合
龍雲攻進南寧,宣布再任省長。7月
李宗仁、
黃紹竑再攻南寧時逃出廣西。不久回思樂縣
海淵鎮(今屬
寧明)定居。1933年病死。
劉永福將軍
劉永福(1837年—1917年),字淵亭,漢族,廣東防城自治縣(今屬廣西)人,祖籍防城,生於扶隆鄉,長於防城區那良鎮木材廠,清朝時的軍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軍將領,1883年率黑旗軍參加中法戰爭,屢次大敗法軍。甲午戰爭後,奉命赴台抗日,但最終失敗。
法國街名人
(1)楊伯圖(著名鄉紳)(2)林重興(著名鄉紳)(3)項明夫(著名鄉紳)(4)陳樹康(陳濟棠族侄,著名鄉紳)(5)林瓦青(著名鄉紳)(6)沈叔謙(著名鄉紳)(7)覃伯棠(陳濟棠同學,廣東鹽運署副主任)
官街(今興寧路)名人
(1)鐘子鴻(廣西省主席,桂林鎮守使林俊廷軍需處長)(2)鄭日東(陳維周女婿,廣東督配局局長)(3)陳維周(陳濟棠大哥,廣東鹽運使主任)(4)鄭國魂(桂林鎮守使林俊廷軍需官,民國防城縣參議員,那良警察局長)(5)楊鼎中(國軍中將師長、副軍長)(6)陳樹英(國軍旅長)(7)彭光廷(國軍師長)
擔水街名人
(1)鐘源昌(著名鄉紳)(2)葉瑞光(陳濟棠原配葉潔芬弟弟,廣州緝私艦艦長)(3)葉壽堯(陳濟棠原配葉潔芬弟弟,國軍師長,防城抗日司令部司令)(4)項世端(國軍中將、空軍大隊長、海軍司令)
粉街(今永安路)名人
(1)彭貫林(那良警察局長)(2)巫劍雄(國軍中將師長、副軍長、欽廉保全司令)
鄉鎮美食
在飲食方面十分講究精粹,注重色香味全,那良粉的最大特色是以調料為主,以濃溶為宗旨,以炒功為上乘,烹任出各種色香味全的美味佳肴,現將其中最著特色的地方民族,且風味兼融的十大民菜,先推價那良粉類如下,如果你去那良鎮一定不能錯過這些美食。
那良炒粉
那良的炒粉油多而不膩、順滑爽口、清香怡人。它的做工關鍵在於炒粉的處理上。是將粉(即麵條的一種,通常形狀為扁條狀,白色,用米漿做)放入鍋加以炒制。將粉放入油通過明火翻炒,放入青菜等配料,有米的醇香和爆炒的煎炸味道。這是一道風味獨特飲食,方便容易製作,可做正餐使用。同類的還有炒麵。碗令人食慾大增的炒粉便呈現在你面前。
那良米粉
廣西防城港的特色美食排號第一應該是防城區那良古鎮的那良米粉和豬頭肉粉,其製作的方法也很簡單,沒有複雜的工序,只是把豬頭洗淨,食用時,一碗湯粉,配一小碟的香萊醬豬,豬頭粉是用本地手工粉+什錦佐料一小碟[齒邊葉香菜、 那良米粉生切米辣(小辣椒)、碎蒜米、念汁]的湯粉,也可以加錢加肉.豬頭肉是用全只豬頭放入習雞、習鴨習鵝、習豬肚的大鍋高湯內習熟,然後拔開熟豬頭取出貼骨肉,用不帶皮沒有肥膘的瘦肉切成肉片配菜面的一碗大粉,讓你品出地道十足香本地豬肉的原味,防城港那良米粉、那良古鎮豬頭肉粉和廣西桂林的“桂林米粉”、廣西柳州的“柳州螺絲粉等不同,在防城港的任何一個角落都不可能看到“正宗豬頭肉粉”字樣,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難得出誰“正宗”的結論,只有那良古鎮才有的特色風味美食,其它地方難於找到的。 豬頭肉粉用當地特有的上好手工粉,配以調製好的熟豬頭肉做佐料而得名,香甜可口鮮美又爽口,俗話說,“ 防城港豬頭粉,嫦娥也打滾”,是防城港那良古鎮的招牌美食小吃。
捲筒粉
那良的捲筒粉的做法很特別,鍋上燒開水,在水中放一個用白布繃緊的一尺來高的圓木罩,白布臨邊開個寸余直徑的透氣孔。用勺舀上磨好的米漿,往布上攤平,蓋上蓋子,幾秒鐘後掀開蓋子,用薄薄的寬如尺的竹片輕輕剔起,放一些炒熟的肉末、木耳、洋蔥做的餡,或椰菜做的餡捲成筒狀就是名副其實的捲筒粉。吃時配以特製的滷汁,味道好極了。
客家地區的經典小食,與客家菜蘿蔔丸有異曲同工之妙。
炒田螺
知名小食,中秋必備。客家人炒石螺愛放
金不換(田螺香)、辣椒、蒜米一齊炒。摸螺打蟹,曾經系客家兒童介必修課,自然,留下介記憶也系相當深介。
那良五香狗肉
五香狗肉:狗肉250克,小茴香、桂皮、丁香各6克,蔥、姜、蒜、醬油、料酒、白糖各適量。將狗肉洗淨,放入鍋內,加水燒開。放入小茴香、桂皮、丁香以及蔥、姜、蒜、醬油、料酒、白糖煮到狗肉酥爛,取出切成片,放回湯內即可食肉喝湯,用於腎陽不足,腰膝軟弱,四肢不溫,陽痿不舉等症。
【選方】
①治脾胃冷弱,腸中積冷,脹滿刺痛:肥狗肉半斤,以米、鹽、豉等煮粥,頻吃一、二頓。(《食醫心鏡》)
②治氣水鼓脹浮腫:狗肉一斤,細切,和米煮粥,空腹吃,作羹臛吃亦佳。(《食醫心鏡》)
③治虛寒瘧疾:黃狗肉煮臛,入五味食之。(《綱目》)
④治痔漏:熟狗肉蘸藍汁,空心食。(《世醫得效方》)
脾胃屬土,喜暖惡寒。犬性溫暖。能治脾胃虛寒之疾,脾胃溫和,而腰腎受廕矣。若素常氣壯多火之人,則宜忌之。"
俗話說:“寒冬至,狗肉肥”。“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寒冬,正是吃狗肉的好時節。 狗肉,味道醇厚,芳香四溢,所以有的地方叫香肉,它與羊肉都是冬令進補的佳品。狗肉營養價值 很高,每100克狗肉含蛋白質14.5克,脂肪23.5克,可與牛肉、豬肉相媲美,而且含有鉀、鈣、磷、 鈉及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是理想的營養食品。
那良糯米粄
為一大類粄,有甜粄、發粄、新丁粄等等,其代表為甜粄,系客家地區最為常見介點心。基本工藝都系先浸好米,然後用碓踏成粉,加黃糖或者其它調料一同搓,然後用竹箕墊蕉葉攤平上鍋蒸。食時切塊,即食或者油鍋煎食。
瑤家臘肉
[製作材料]
主料: 豬夾心肉(軟五花) 5000克
調料: 鹽 750克 白砂糖 250克 醬油 40克 辣椒油 10克 大麯酒 125克 五香粉 8克 各適量
【製作工藝】
1.選料:選用新鮮豬體中部的五花腩肉,肥瘦適中者最佳。
2.切條:選好的豬肉割去皮層,切成長40厘米、寬1.4厘米的肉條。
3.醃製:切好的肉條加食鹽、醬油、麯酒、白糖、辣椒油、五香粉攪拌均勻,醃漬8小時,隔4小時攪拌一次。
4.晾曬、烘焙:醃好豬肉條穿上細麻繩,掛在陽光下晾曬,夜間放入烘房烘焙。如此連續3天,至肉質乾燥,即為成品。
【食譜營養】 豬夾心肉(軟五花):豬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並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但由於豬肉中膽固醇含量偏高,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
那良牛腩粉
將牛腩洗淨血污,放入鍋中煮三十分鐘,撈起切成小塊,放入調料醃製。將蔥頭、姜塊、蒜頭放入油鍋中炒香,下牛腩塊並將香袋(裝有蒜頭、沙姜、魚尾、桂皮、川椒、小茴、八角、甘草、草果、陳皮、蟲蛻、胡椒粉、丁香、醬油.、料酒等配料的紗布袋)置於其中,放入牛骨湯。燜三至四小時,再將原湯倒入煮沸,並加入味素等。
與牛腩相配的米粉煮法也與一般煮法不同。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燙熱,撈置碗中,加上牛腩及原汁,還有配料即可食用。亦可添配那良風味食品。其特色不僅鮮美、滑嫩、消渣、甘香還爽口。
那良烤豬
【製作材料】
主料乳豬一隻。
調料白醋150克,飴糖、甜麵醬、白糖各150克,蔥、蒜,醬豆腐、五香鹽、麻醬、玫瑰酒、實用油、豆腐各50克,汾酒25克。
【製作過程】
(1)將乳豬從背部劈開,去內臟、洗乾淨,將五香鹽均勻地塗在豬腔內。用鐵溝掛起,曬乾水分。
(2)醬豆腐、芝麻醬、汾酒、紹酒、白糖、蒜、蔥、豆腐放在一起拌勻,塗在豬腔內,醃3~~4小時。
(3)用沸水燙皮,再塗上飴糖和白醋對制的糖汁,曬坯,防入60℃爐溫的烤爐中,備坯5小時,備用。
(4)備好的乳豬用旺火烤制,待豬皮呈現棗紅色離火,用刀片皮裝盤。配甜麵醬、白糖蘸食。
【特點】
棗紅色,皮脆酥香。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
那良鎮黨委、人大、政府三家班子以"改革開放為依託,更新觀念為保證,科技發展為動力,農業結構調整為重點,資源開發為著力點"的工作思路,全面實施"農業穩鎮、旅遊企業強鎮、綠色富鎮、科技興鎮、依法治鎮"的發展戰略,帶領全鎮人民奔小康。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同步發展。而今那良鎮,乘著改革的東風,積極改善和營造一個更具魅力的投資環境,憑藉邊貿城鎮經濟發展及周邊的東興市經濟開發區的輻射作用,以嶄新的姿態,歡迎八方客人和遊客的到來。
發展支撐產業,建立“一鎮一產、一村一品”是推動農業發展,振興農村經濟、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為此,那良鎮提出了打造“一鎮一產、一村一品”的幾點發展思路。
“一鎮一產、一村一品”的發展方向
(一)一鎮一產發展方向
1.發展旅遊產業。以建設旅遊名鎮為目標,加強對那良鎮旅遊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的投資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交通、水利、電力、通訊、醫療等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挖掘和保護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充分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打造特色旅遊品牌。一是可以利用邊境優勢大力發展出境游。那良鎮與越南僅一河之隔,邊境線長31.85公里,是防城港市少數幾個沿邊鄉鎮之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越南境內溪流淙淙,風光旖旎,少數民族風情濃郁,是生態考察和旅遊觀光的勝地;二是可以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遊。那良鎮是防城港市山林面積最大,森林覆蓋率最高的鄉鎮,現有山林面積49萬畝。發展以瑤寨九龍潭漂流景區、野人谷漂流景區、北崙河源頭漂流景區、南天門漂流景區為代表的生態旅遊;三是可以發揮客家文化和歷史名人文化發展特色文化旅遊。那良鎮是遠近聞名的邊陲古鎮,人口90%為客家居民,客家文化和客家風情濃厚,保存基本完好的古民居群不少於900間,其中晚清、民國時期建成,具有西洋建築風格的洋樓獨具特色。“粉街”、“擔水街”、“官街”、“法式街”等四條古街道自清朝至今出了數十名高級軍官。
2.發展邊貿貿易業。依託現有里火、灘散兩個邊貿互市點,對應越南廣寧省下基縣20萬噸級深水碼頭,建成占地300畝的國際物流基地,並將里火口岸建成國家二類口岸。加快灘散邊民互市貿易區建設速度,完善灘散口岸和集鎮基礎設施,使其儘快對應越南芒街市海山社,樹立起新的國門形象。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機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以口岸為依託,以全面改善軟硬環境為基礎,以培育壯大支柱產業為重點,以加快進出口貿易加工園區規劃建設為突破口,著力推進大口岸、大物流建設。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加快基礎設施、通關設施和具有較高檔次的商務服務設施建設,著力培育壯大商業貿易、進出口貿易加工、現代物流三大經濟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跨境旅遊、信息服務業,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實力的企業,實現鎮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以進出口貿易、加工工業、現代物流業和以商貿旅遊為主的服務業等產業支撐體系,使進出口貿易、加工工業、現代物流業和商貿、旅遊業形成相輔相成的經濟產業體系。
一村一品的發展方向
按照一村一品專業村的主導產業或產品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比重達到50%以上,40%以上的農戶從事主導產業或產品生產經營活動的要求,到2013年,全鎮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數量達到12個,占全鎮25個行政村總數的48%。通過在政策、資金、人才、信息等方面進行扶持引導,從事“一村一品”的農戶數量覆蓋面不斷擴大。覆蓋的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紅衣花生專業村。到2013年,全鎮種植紅衣花生面積達3000畝,發展紅衣花生專業村2個,重點產業區域在那旺村、板蒙村。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實施地膜覆蓋技術,打造那良優質紅衣花生品牌;生豬養殖專業村。到2013年,全鎮生豬養殖達30000頭,發展生豬養殖專業村3個,重點產業區域在那伍村、那樓村、五聯村。以生豬養殖為主,大力推廣科學養殖並實行規模養殖;邊境貿易和旅遊專業村。到2013年,全鎮邊境貿易和旅遊收入12億元,發展邊境貿易和旅遊專業村2個,重點產業區域在里火村、灘散村。以發展邊境貿易和漂流旅遊為主。芋苗、瓜皮種植和加工專業村。到2013年,全鎮芋苗種植面積達1200畝,黃瓜種植面積達1000畝,發展芋苗、黃瓜種植和加工專業村1個,重點產業區域在大村村。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蔬菜種植專業村。到2013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3500畝,發展蔬菜種植專業村1個,重點產業區域在那務村。大力發展反季節種植,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柑桔種植專業村。到2013年,全鎮發展水果種植面積6000畝,發展柑桔種植專業村3個,重點區域在稔里村、民生村、漢城村。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實施水果嫁接技術,打造優質柑桔品牌;皇妃貢柑和休閒農家樂專業村。到2013年,全鎮發展皇妃貢柑種植800畝,休閒農家樂3家,重點產業區域在大河村、范河村。以發展皇妃貢柑種植和休閒農家樂為主。蜜蜂養殖和蜂蜜加工專業村。到2013年,全鎮蜂蜜產量達20噸,重點產業區域在里麻村、六市村。充分利用兩村植物種類多和豐富的森林資源,積極引導廣大農戶大力發展蜜蜂養殖和加工,打造“十萬大山”無公害蜂蜜品牌;金花茶培育和種植專業村。到2013年,全鎮種植金花茶1100畝,培育金花茶25萬株。發展金花茶培育和種植專業村2個,重點產業區域在太坪村、那樓村。以金花茶培育和種植為主;甘蔗種植專業村。到2013年全鎮甘蔗種植面積達8200畝,發展甘蔗種植專業村4個,重點產業區域在北侖村、五聯村、那垌村、其那村。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實施深耕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瑤族文藝表演專業村。組建一支瑤族文藝表演隊,以高林村為主。主要發展以瑤族民俗、民風和民歌等為主體的民間文藝表演傳統項目;八角、玉桂種植和加工專業村。到2013年,全鎮發展八角、玉桂種植26萬畝,八角、玉桂深加工300噸,發展八角、玉桂種植專業村4個,重點區域在大勉村、白賴村、那巴村、里冷村。大力推廣標準化種植和嫁接技術,提高八角產量,採用深加工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值。(祥見那良鎮“一鎮一產、一村一品”一覽表)
發展重點
(一)高度重視品牌的培育。著力打造一批能夠代表那良鎮特色農業、優勢農業的名牌產品,以品牌、名牌擴大那良鎮的知名度,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重點突出紅衣花生和皇妃貢柑等農產品品牌建設。
(二)注重特色農產品的宣傳和包裝。對農產品進行分等分級、半成品加工和規格化包裝等增值服務,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水平,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加大科技在生產加工環節的投入,最終都會體現在產品的競爭力的提高上,最佳化農產品的品牌包裝對於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拓展銷售。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沿邊、生態、文化特點發展特色農業,使傳統的加工工業與現代的旅遊觀光農業共同發展。建立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與旅遊業結合起來,把特色農產品做成精美小包裝,在各個旅遊景區(點)進行推介,以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帶動農產品流通。
(三)要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及經紀人隊伍。努力創新市場主體,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拓寬全鎮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全鎮經工商登記的專業合作社4家,要積極引導、扶持使其規範運行,真正起到行業領頭羊作用,充分利用“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全鎮種養業的迅速發展。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鎮長為組長,財政所、國稅分局、地稅分局、農業服務中心、林業站、水利站,漁牧獸醫站等單位一把手為成員的“一鎮一產、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制定“一鎮一產、一村一品”發展規劃、工作目標,組織、協調、督促工作開展。
(二)廣泛宣傳引導。利用牆報、標語、橫幅印發資料等形式,廣泛宣傳“一村一品”發展模式和典型經驗,有計畫地組織黨員幹部、農村能人、民眾帶頭人到“一村一品”先進典型村參觀學習。通過廣泛深入宣傳,使幹部民眾認識發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意義,激發廣大幹部民眾參與的積極性。
(三)落實惠農政策,增強服務功能。切實落實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積極爭取產業項目,整合項目資源,將項目資金優先向“一村一品”建設項目集中,向優勢產業發展集中。切實承擔起農業信息為公共服務的責任,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為農民提供產業政策、產業技術、農產品生產、市場供求及價格等各種信息,用信息化推動“一村一品”迅速發展。
(四)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在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的同時,整合各種培訓資源,圍繞全鎮主導產業開展技術培訓,培養一批農村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帶頭人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實用技能。
(五)抓點示範,輻射帶動。“一村一品”要在資源和產業基礎好的重點區域率先開展示範。要因地制宜,聚集財力和精力,首先抓好已確定的示範村,輻射帶動其他村發展,堅持用一戶帶多戶,用一片帶動一個村的辦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新格局,不斷提升產業水平,最終形成特色產品和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