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快上海商業轉型升級提高商業綜合競爭力的若干意見

關於加快上海商業轉型升級提高商業綜合競爭力的若干意見是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為規範上海商業轉型升級提示工作制定的相關意見,發布於2014年7月15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加快上海商業轉型升級提高商業綜合競爭力的若干意見
  • 發布日期:2014年7月15日
  • 發布文號:滬府發〔2013〕23號
  • 發布單位:上海市商務委員會
為應對環境新變化、消費新趨勢、技術新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根據《上海市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例》、《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滬府發〔2013〕23號)等精神,現就加快上海商業轉型升級、提高商業綜合競爭力提出如下若干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深化商業流通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以提高商業綜合競爭力和促進消費增長為出發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政府積極引導、企業自主轉型,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推動傳統商業轉型升級,提高商業在網際網路時代的集聚力、輻射力和影響力,進一步發揮商業對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商業對繁榮繁華城市、保障安居樂業的重要作用,打造上海商業經濟升級版。
(二)基本原則
——堅持把擴大消費、培育新增長點作為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增強商業發展內生動力,著力適應、引導和擴大消費,最佳化消費結構,提升消費質量和能級,正確處理規模增長與結構、質量、效益、環境等各方面重大關係,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堅持把促進技術進步和業態模式創新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發揮政府支持引導作用,激發企業市場主體活力,鼓勵商業企業根據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自主選擇轉型升級路徑和方法,加快技術改造,推動商業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服務化轉變,不斷探索發展商業新模式新業態。
——堅持把布局集約化、特色化發展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強化規劃引導,科學配置資源,推動空間布局向集約高效、區域統籌協調轉變,形成分工明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集約生態的商業布局體系。
——堅持把擴大開放、深化改革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商業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提高商業企業境外投資的協同能力,實現內外貿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三)發展目標
圍繞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目標,把握商業轉型升級提速、競爭能力提升的“雙提”要求,通過培育新業態,發展新模式,搭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間,促進國際大都市商業發展。
——形成“萬商雲集”的貿易匯聚地。匯聚全球商業資源,雲集五洲客商,不斷集聚國際先進商業理念和技術,不斷集聚國內外著名貿易企業總部和高端貿易人才,不斷集聚國內外時尚流行和知名品牌。
——形成“商通天下”的流通集散地。現代流通技術得到廣泛套用,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統一配送等成為主要流通方式,商品流通集散和輻射帶動功能不斷增強,二、三產業加快融合,內外貿一體化有效推進,本市流通市場的價格話語權、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顯著提升。
——形成“繁榮繁華”的消費目的地。規劃調控和引導作用加強,商業網點配置合理,商業服務功能齊全完善,基本形成多中心、集聚型、超廣域、網路狀的大都市商業布局體系。消費內涵豐富,消費需求增長,消費能級提升,對國內外消費者的吸引力增強,國際大都市更加繁榮繁華。
——形成“安居樂業”的生態宜居地。商業加快發展,便民利民服務功能健全完善,城市生活便利度和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提高,安居樂業、宜商宜居的綜合優勢凸顯。
到2017年底,本市商品銷售總額達到10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萬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5萬億元,使商業的增加值、稅收和就業對全市貢獻率繼續在各行業中保持領先,湧現一批個性化、差異化經營的特色商圈,一批自主經營能力、競爭能力強的商業企業,一批具有時代特徵的新穎經營方式和商業模式。
二、重點任務
順應上海商業發展新趨勢,堅持市場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聚焦商圈、業態、企業三大核心要素,加快推動商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商業創造需求、滿足需求,服務生產和服務生活的積極作用,更快提高上海商業綜合競爭力。
(一)加強商業規劃引領,推動形成大都市商業新格局
編制發布城市商業網點布局規劃,加強商業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區域分類規劃、產業專項規劃的銜接,組織推動各區縣完善區域商業網點布局規劃,發揮商業規劃指導和調控作用,推動商業與人口、交通、市政、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瞄準建設世界級商業城市的目標,統籌考慮實體商業和網路商業布局。構建完善以“市級商業中心、地區級商業中心、社區級商業中心、特色商業街”為核心的“3+1”的實體商業布局,推動發展以“網路終端+網上商店+快遞配送”為核心的網路零售商業布局,引導最佳化“商貿物流園區+城市公共配送中心+末端物流配送點”的商貿物流網路布局,形成網際網路時代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多層級實體店+跨區域網店+高效率物流配送網路”的新型商業布局體系。突破消費空間和時間限制,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體驗消費、享受服務的需求,形成多中心、集聚型、超廣域、網路狀、高能級的國際大都市商業新格局。
(二)推動商圈功能轉型,構築體驗式智慧化商圈
根據商業規劃和各商圈發展基礎和特點,推動商圈依據自身功能定位進行經營、業態、品牌的結構調整。支持南京東路加快改造大型百貨商廈,形成都市型購物中心,引進全球精品百貨和新型經營管理模式,強化商旅文的聯動發展。鼓勵淮海路、南京西路按照國際大都市一流商業街區定位,引入買手制精品百貨、購物與藝術緊密結合的體驗主題購物中心、國際高端品牌旗艦店、潮流主題旗艦概念店等多種與時尚藝術相關的新型商業業態,打造錯位發展、互補聯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尚藝術商業街區。推動陸家嘴、中山公園、新虹橋等商圈形態改造,打造規模結構、業態組合、功能配套、環境空間、交通導流等各元素協調配置的生態商圈。選擇徐家匯、四川北路、五角場、曹家渡等一批市級、地區級商圈,擴大商圈無線網路覆蓋,引入智慧型交通引導、移動支付體系、商圈VIP移動服務平台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線上線下協同發展的信息化智慧型型商業街區。引導郊區新城和重點區域新建商圈加強信息化和智慧型化建設,並注重商圈生態環境的打造,休閒娛樂等體驗功能的完善,積極發展建設體驗式智慧型化商圈。
(三)創新發展社區商業,提升社區商業服務品質
推動發展社區商業新模式,完善社區商業綜合服務功能,促進擴大社區消費。深入推進社區商業連鎖化、品牌化發展,推動更多國內外知名品牌進入社區。加快新建大型居住社區商業配套,明確商業業態設定規範,支持配置具有一定公益性質的必備業態。順應社區消費群體多元化趨勢,鼓勵大型綜合商業企業發展網上定製服務,針對高端社區消費人群,提供高品質、全方位網上購物、餐飲等個性化定製服務,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生活品質水平。鼓勵專業型商業企業針對一般社區居民,開展水果、海鮮、時蔬等食品、快速消費品日常定製配送服務。鼓勵企業依託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搭建發展雲服務智慧社區平台,整合小區周邊各類商業網點和生活服務網點的相關信息,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務。順應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趨勢,探索社區商業“電子商務平台+社區智慧型便利店+集成網路終端”的發展模式,推動社區實體店和網路零售商之間的優勢互補,加快提升社區商業服務水平和質量。
(四)提高專業特色集聚度,做深特色商業街區
加快特色商業街區建設,進一步發展多元化、個性化特色經營。推動各區縣充分挖掘商業街區歷史和文化內涵,發揮自身的區位條件、歷史傳承、文化資源、建築形態等優勢,加強商業街區獨特性和差異化塑造,形成一批有國內外影響力的特色商業街區。注重集聚效應、功能互補和宣傳推廣,進一步做特做深餐飲、服飾、古玩、文化、休閒、國別風情等特色商業街區,提高商業能級,擴大輻射範圍。鼓勵有實力有影響的商業地產開發商和商業企業採用現代時尚的形象設計、先進的經營方式和信息化手段,參與特色商業街區建設。重點培育一批定位明確、特色鮮明、消費便捷、服務優秀、管理完善的精品特色商業街區,發展夜市消費和假日消費,成為展示上海海派城市文化形象的標誌性視窗。
(五)發展新型商業業態,培育新型消費需求
從滿足需求向滿足需求與創造需求並重轉變,推動商業業態創新,培育新型消費需求。引導購物中心進行差異化主題定位,增加體驗型、服務型業態,實現商旅文娛體融合發展。引導傳統百貨店提高自有品牌商品比例,向主題型自主經營百貨發展。引導品牌專賣店通過創意改造,升級為旗艦店、品牌之家、沙龍等高端定製業態,營造體驗式環境,增強與顧客互動,增加服務附加值。引導便利店增加服務內容、拓展服務品類、對接電子商務,發揮共同配送終端網點功能。探索發展買手制百貨、體驗型購物中心、品牌集成店、主題概念店、會員制商店、個人定製商店等具有市場潛力的體驗化新型業態。
(六)創新商業發展模式,激發商業發展活力
推動商業技術創新,以技術創新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引導傳統商業企業發展線上業務,網路零售企業拓展線下功能,實現線上線下業務、品牌、渠道、顧客等多方面資源整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傳統商業企業依託線下網點渠道資源、商品品牌和服務優勢,自建線上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發展電子商務。加快網際網路支付、物聯網信息智慧型處理等電子商務相關領域新技術創新套用,推動電子商務企業與線下便利店、超市合作,或自建線下服務中心,開展“網訂店取”服務,形成區域配送中心-中轉分撥中心-社區配送服務站的多層級配送網路,提升零售終端最後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服務能力。引導商業企業拓展移動網際網路和家庭物聯網領域,實現門店端與PC端、手機端、TV端四大渠道的優勢互補,探索全渠道融合發展的新模式,為上海商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七)鼓勵企業自主經營,打造新型零售經營模式
聚焦主業,回歸零售本質,從品牌導向向品牌導向和模式導向並重轉變,打造新型零售經營模式。適應多樣化消費需求日益增長趨勢,引導商業企業根據自身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自主經營能力。推動商業企業通過集中採購和買斷經營,加強品類管理,提高商品毛利率。引導商業企業建立健全買手培訓制度,培育形成高素質的買手隊伍,拓展全球採購業務能力,擴大進口商品經營規模,豐富商品市場選擇度,實現內外貿融合發展。進一步推動零售企業發展自有品牌,逐步提高自有品牌經營比重,掌握商品定價權,提升企業贏利能力。引導商業企業強化市場需求研究,加強商品設計創意和開發,發展訂單製造加工和個性化經營,發揮商業滿足消費、創造消費的作用。
(八)培育發展集成服務商,提高商業綜合競爭能力
順應商業流程再造趨勢,引導龍頭商貿企業逐步由單一貿易功能向集采供、貨運、配送、貿易、金融、信息等服務功能拓展,形成一批控股生產基地、製造加工、物流配送、終端銷售,集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於一體的商業集成服務商。針對消費者成為市場主導趨勢,引導企業加快轉變管理理念,逐步從價值鏈管理向價值鏈管理與供應鏈管理並重轉變。推廣新型價值鏈管理模式,以消費者需求為起點實現產品創意設計、原材料採購、質量管理、生產控制、物流配送、分銷促銷聯動、銷售售後服務等供應鏈一體化管理。支持本市大型商業企業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加快發展,進行跨地區、跨行業的收購兼併、資產重組,實現資源最佳化整合,提高上海商業綜合競爭力。
(九)創新企業服務行銷,探索會商旅文體聯動新形式
推動商業企業從靜態定位向動態定位轉變,適應消費需求不斷變化,創新行銷模式,加快服務化轉型。選擇一批重點商業企業推行新型服務行銷方式:提供消費需求解決方案的服務行銷,研究建立有特點的服務體系,為顧客提供分級差異化服務。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通訊等科技手段的精準服務行銷,鎖定和擴大忠誠客戶群體,為顧客提供貴賓服務。不斷最佳化全方位顧客體驗的服務行銷,打造聲光色獨特的建築形態、商場環境和商品陳列,為顧客營造舒適愉悅的購物氛圍。開展會商旅文體等產業聯動服務行銷,融合各類資源,形成疊加效應,帶動綜合消費不斷增長。
(十)持續推進品牌戰略,培育高品牌價值企業
引導商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加快建立品牌促進、評價、推廣、保護等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完善商業企業品牌成長推進機制。推動商業企業培育品牌文化,制定品牌發展規劃,確立品牌定位、品牌模式和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管理能力和經營水平,實施企業品牌、商品品牌、服務品牌和商業人才品牌等全方位品牌發展戰略。發揮上海品牌各類傳統優勢,重點培育和扶持一批“專、精、特、新”品牌商品和具有高品牌價值的商業企業,擴大“上海品牌”在全國市場的影響力。
(十一)發展新型貿易平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加快平台經濟發展,推動發展新型貿易平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商業貿易倍增,提高上海商業輻射力和影響力。在有色金屬、鋼鐵、化工等大宗商品交易領域,加快發展形成一批整合資源、集成服務、輻射全國、連線國際的大宗商品交易和資源配置平台。推動電子商務、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在個人消費領域的套用,形成一批特色鮮明、能級較高的消費品交易類平台和生活服務型平台。聚焦金融、物流、信息服務等貿易服務關鍵環節,培育一批新型專業服務平台,最佳化平台經濟生態鏈。搭建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對跨境貿易中的信息、交易、支付、物流等環節提供技術支持,培育壯大一批跨境電子商務平台企業,最佳化過境通關、外匯結算、退稅等環節,推動跨境貿易規模和能級提升。
(十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商業國際化水平
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進一步提升上海商業對外開放水平,引導商業企業拓展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開展包括資本合作、品牌共享、技術交流、管理創新、網路互通等靈活多樣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和消化吸收國際商業先進理念、新興技術、新型業態、管理方式和運作模式,帶動商業轉型升級。推動有條件的商業企業“走出去”,通過新建、併購、參股、增資等方式建立海外分銷中心、展示中心等行銷網路和物流服務網路,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開展國際經營的本土跨國商業企業集團。
三、保障措施
加快商業轉型升級,是上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關係到商業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穩定增長,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必要保障措施。
(一)深化商業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政府管理手段和模式。探索行業發展管理與行政執法相分離,推行綜合執法試點。打破條塊分治管理體制,加強政府部門間的協調合作,整合資源,信息共享。抓住自貿試驗區改革契機,放寬市場準入,逐步引入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管理思路開展全社會商業管理,先行先試,有所突破。適應新型商業企業跨地區、跨渠道、跨行業發展,研究完善稅收支持政策。推廣網店實名制,逐步擴大電子發票、電子契約、電子簽名試點範圍。
(二)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根據國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依託國家和市級層面的流通業、服務業等綜合試點和商貿流通業發展支持資金,把商業結構調整納入本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範圍,建立完善市、區縣兩級政府共同支持商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工作機制,建立指導目錄,重點支持生態和智慧商圈建設,社區商業模式創新,新型商業業態培育,新型貿易平台發展,現代商品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等領域的項目建設。
(三)支持商業技術創新和套用。進一步研究和制定以鼓勵企業技術創新推動商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重點關注基於大數據的精準信息服務,基於第三方支付及網際網路金融的支付服務,基於物聯網、位置服務、智慧型物流的供應鏈服務等技術的示範套用。鼓勵大型商業流通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建設後台技術支撐體系;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服務模式新、發展速度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使其成為未來服務商業轉型的一支主力軍。對採用先進技術改造,並被認定為先進技術型流通企業的,給予政策支持。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加大金融支持商業領域實體經濟的力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保障商業企業加快自主創新。
(四)加強中小商貿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各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市、區縣聯合搭建金融服務、產品行銷、創業諮詢、信息技術、創新孵化、數據查詢等各類公共服務平台,向中小商貿企業提供商圈融資、供應鏈融資、市場開拓、企業管理、科技套用、品牌建設、商業徵信、市場分析等一系列支持服務,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提高中小商業企業市場拓展能力。
(五)加強商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創新型商業領軍人物,帶動商業轉型升級,重點培養本市緊缺的複合型高端商業人才和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網路支付、物流配送等專業人才。完善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社會職業教育、企業培訓等多層次的商貿流通人才培訓體系,保證商貿人才的穩定輸送。營造寬鬆的人才引進環境,吸引國內外優秀商貿人才集聚發展。
(六)加強商業法制、標準化和誠信體系建設。運用和完善法制手段,完善市場經濟制度,提升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加強商業行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地方標準體系建設,增強商業轉型升級軟實力。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商業領域誠信體系建設。維護公平競爭秩序,規範商品定價機制。各方協調配合,建設食品安全、質量安全、環境安全的商品流通安全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完善商務舉報投訴服務網路平台,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侵犯智慧財產權等行為,營造公平、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七)加強統計監測和評價工作。加強市場運行分析和統計監測工作,完善商業地理信息系統,健全全市商業地產開發的動態預警機制,密切關注並著力克服階段性結構性商業設施供過於求現象。研究編制發布上海商業景氣指數,並向社會發布評估信息和指數,引導社會各類市場主體合理把握商業開發節奏,科學配置商業資源,推動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探索建立第三方獨立評估運作機制,組織開展上海商業轉型升級發展第三方評估。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
2014年7月1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