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上海市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上海市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上海市人民政府於2011年十2月28日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上海市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 發文單位:上海市人民政府
  • 發文時間:2011年2月28日
滬府發〔2011〕100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上海市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上海市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上海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實現“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的重要時期。工業是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尤其是全面提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支撐,是實現城市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為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推進上海工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時期工業發展回顧
(一)發展成效
“十一五”時期,上海工業聚焦落實國家戰略,推動大產業、大項目、大基地建設,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分別從“十五”期末的3995億元、15807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6226億元、30114億元,年均增長11%和12.8%;工業利潤從“十五”期末的940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2217億元,年均增長17.4%。
1.工業對全市經濟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十一五”時期,上海工業在促進經濟成長、增加稅收、穩定就業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年均工業增加值、工業稅收占全市生產總值、稅收總額的比重分別為40%和42%以上;工業從業人員年均達到300萬人以上,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接近1/3。2010年,上海工業對全市經濟成長和稅收增長的貢獻率均達到50%以上。
2.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快推進。2009年以來,上海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加強產業化基地建設,促進產業鏈對接,推動新能源汽車、TD-LTE、LED新型顯示、太陽能光伏、物聯網、智慧型電網在上海世博會的示範套用,促進新能源、先進重大裝備、新材料等領域快速增長並形成高端引領態勢。2010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實現工業總產值6327億元,同比增長23.4%,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1.1%。
3.工業投資結構持續最佳化。“十一五”期間,上海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858億元,比“十五”期間增長63%。其中,技術改造投資占比從40%左右提高到50%,民間投資占比從15%提高到25%左右,六大支柱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總產值占比分別達到58.8%和66.2%。2010年,上海工業企業R&D投入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接近0.9%。
4.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良好。2010年,上海總集成總承包、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2.8%;“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認定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23個。以工業設計為核心的創意產業增加值從“十五”期末的549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320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從6%提高到8%;累計認定建設市級創意產業集聚區80個。
5.淘汰落後產能和節能減排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間,上海累計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項目2873項,節約標煤480萬噸,累計減少產值近1000億元,實現鐵合金、平板玻璃全行業退出,基本關停小化肥、小水泥、小冶煉企業,四大工藝企業(點)從1400多家減至1100家以內,危險化學品生產和存儲企業自2009年以來減少150家左右,奉賢塘外、嘉定馬陸等重點區域專項調整成效顯著。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十一五”期間累計下降27.98%,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6%。
(二)主要做法
“十一五”期間,上海工業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積極探索實踐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最佳化工業結構,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協調發展,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1.注重聚焦國家戰略,提升工業發展能級。積極承擔大飛機、極大規模積體電路裝備及成套工藝、“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及基礎軟體)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對接國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快建設12英寸積體電路晶片生產線等國家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和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國家“兩化融合”試驗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2.注重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產學研合作。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以產學研合作方式組建聯合開發機構,推動企業技術中心與各類社會創新資源結合,支持企業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企業智慧財產權工作,積極推進行業標準化建設。“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42家,上海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323家。
3.注重園區和基地建設,推動工業集聚發展。在著力提升微電子、精品鋼材等產業基地能級的同時,加快建設臨港裝備、漕涇化工、長興船舶、民用航空等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促進工業向產業基地和開發區集聚。工業向市級以上開發區集中度從“十五”期末的44%提高到2010年的52%,工業園區單位土地產值從49億元/平方公里提高到62.6億元/平方公里。
4.注重對內對外開放,形成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推動工業發展的格局。對接服務央企,發揮央企在落實國家戰略方面的引領作用;深化國企改革,引進北車股份等企業參與國企市場化開放性重組;著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2010年在滬央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到21.2%、37.2%、61.2%。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2010年中小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8.5%。
5.注重轉變政府職能,最佳化工業發展環境。聯合市有關部門,依託區縣和社會機構,主動服務各類企業,建立“企業呼聲直通車”服務平台以及經稅協作、經保協作等長效工作機制。加強政策規劃引導,按法定程式,修訂《上海市節約能源條例》,制定發布《上海市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規定》,加快推進中小企業地方立法;發布重點產業支持目錄及產業導向、用地、能效等指南性檔案;出台《關於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政策意見》、《關於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和重點產業三年行動方案及相關政策。
(三)問題和挑戰
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時,隨著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上海工業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突出表現在:產業國際競爭力有待提高,部分產品仍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工業增加值率偏低,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程度不高,生產性服務業對工業最佳化升級的支撐不足;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優勢需進一步向產業優勢轉換,新興產業需加快推進規模化發展,產學研合作需進一步深化,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尚需加大;發展環境有待改善,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市場化機制尚需完善,新技術、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政策法規體系有待健全,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需進一步最佳化,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結合不夠緊密;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新增工業用地減少,存量用地利用效率亟待提升,環境容量有限,節能減排壓力增大。為此,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切實轉變發展方式,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
二、“十二五”時期工業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上海工業發展面臨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需要在轉型中實現提升發展。
(一)外部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內需和外需協調推動工業持續發展的趨勢增強。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全球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革,世界經濟進入相對低速增長時期,已開發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國際貿易壁壘日趨複雜,人民幣匯率呈上升預期。中國城鎮化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內需主導、消費驅動、面向民生的政策取向將為工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這就要求上海更加注重通過內外需協調驅動工業增長,在提高全球範圍資源配置能力的同時,聚焦發展符合國家戰略導向和國內市場需求的產業領域。
(二)全球科技創新及新興產業發展孕育新突破,培育新興技術產業成為戰略選擇。國際金融危機催生新的技術革命,信息網路技術、生物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等正在醞釀新突破,已開發國家紛紛在新興科技領域前沿布局,力圖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國家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其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這就要求上海抓住“後世博”機遇,積極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國際競爭新優勢。
(三)產業轉移重心發生變化,新興技術產業、產業鏈高端環節轉移進程加快。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金融危機共同影響,國際產業轉移更加注重東道國市場需求,除重化工業持續成為轉移重點外,新興產業和研發、金融等服務外包逐步成為轉移熱點,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產業鏈整合和集群轉移趨勢明顯。中國跨地區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一體化進程加速,中西部地區承接國際和國內東部產業轉移的能力增強。這就要求上海在更大區域內謀求產業布局,深度推進對內對外開放,提高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
(四)全球範圍內生產方式加快變革,智慧型化、融合化、服務化成為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信息網路技術的廣泛套用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柔性製造、敏捷製造、虛擬製造等智慧型發展模式成為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全球產業、技術及商業模式的創新層出不窮,產業邊界日趨模糊,製造業與服務業、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趨勢日益加強。這就要求上海順應智慧型化、融合化、服務化趨勢,加快轉型升級。
(五)外部環境約束及資源供給趨緊,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工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已開發國家逐步推行碳關稅等綠色壁壘並積極搶占低碳產業制高點,中國承諾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要求上海在發展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能源資源集約利用,推動工業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力爭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搶占先機。
(六)傳統要素髮展優勢逐步弱化,以高端要素為核心的比較優勢正在形成。未來五年是上海加快建設“四個中心”、發展服務經濟的關鍵時期,土地、能源、勞動力等要素的競爭力不斷弱化,同城效應導致上海與周邊交通條件逐步趨同。這就要求上海依託智力資源較豐富、商務環境較規範、城市開放度較高以及世博後續效應釋放帶來的發展潛力,整合人才、科技、金融、信息、品牌等優勢,走高端要素支撐的提升發展之路。
總之,“十二五”時期上海工業發展環境將發生深刻變化。發展理念上,工業發展應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之上,更加注重質量、結構和效益;地位作用上,工業成為城市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繼續發揮應有作用;發展動力上,工業發展從主要依靠實體要素投入向提升軟實力轉變。
三、“十二五”時期工業發展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聚焦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戰略,圍繞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體目標,按照上海“高端化、集約化、服務化,推動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產業結構”的產業發展方針,充分發揮科技、人才、金融、信息、品牌等優勢條件,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以率先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為核心,以發展調整中提升為主線,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支撐、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方向發展,不斷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為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尤其是全面提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地位作出重要貢獻。
(二)基本原則
——創新發展。把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強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整合國內外各類創新資源,推動技術、產品、品牌、管理和制度創新,搶占新一輪產業發展制高點。
——融合發展。順應工業轉型升級趨勢,把融合發展作為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重要動力,促進二三產業融合,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提高軍民融合水平,不斷提升工業發展的內涵和效率;加強產城融合,促進工業與城市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改革發展。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有利於工業發展的要素市場配置、產權有序流動、產學研合作、跨區域產業和園區聯動發展、職工收入同步增長等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增強各種所有制企業的活力,加快形成國資、民資、外資共同發展的格局。
——開放發展。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強與長三角、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工業發展空間,增強工業集聚輻射能力。
——調整發展。把結構調整作為推動工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動工業向高端發展的同時,加大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險、低效益的劣勢企業、劣勢產品和落後工藝的調整淘汰力度,力爭重點行業、重點區域調整取得新突破,推動調整淘汰與存量用地產業升級聯動。
——集約發展。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加快工業向規劃產業區塊集中,推進工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促進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產業集聚、要素集中、資源節約的集約發展模式。
(三)主要目標
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總體要求,“十二五”時期力爭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工業保持平穩增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工業結構持續最佳化,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工業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友好程度不斷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力爭使上海成為全國率先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的先行先試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引領區、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輻射區,為建設成為全球高端智造中心之一奠定基礎。
結合國家戰略要求和本市實際,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生產性服務業倍增”和“先進制造業提升”(即“雙倍增一提升”),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
(一)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高端發展
堅持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創新驅動、重點突破、示範套用、引領發展的原則,深度對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政策,積極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汽車產業。
——新能源產業。以裝備帶動、研發套用為重點,大力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IGCC)和智慧型電網。提高核電設備成套能力,重點發展核島主設備、常規島主設備、核電站數位化儀控系統、關鍵輔助設備等,延伸發展核電研發設計、工程承包、技術諮詢等服務業;推進大型陸上風電機組規模化生產和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的產業化,加快發電機、主控制器及系統等關鍵部件自主化;推進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線建設及相關裝備產業化;推進IGCC有關裝備研製及示範工程建設;掌握新能源接入與控制、智慧型變電站等智慧型電網領域關鍵核心技術。2015年,努力建成我國新能源領域技術領先、套用率先、產業高端的主要基地,產業規模達1200億元左右。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自主發展、促進套用為重點,大力發展通信和網路設備、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物聯網等。重點推進12英寸積體電路生產線建設,加快提升積體電路設計水平和市場化能力;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發展移動智慧型終端;加快培育新型顯示產業,在平板顯示、LED外延和晶片生產、雷射顯示等方面儘快形成規模化生產;加快物聯網技術產業化,突破感測器、控制晶片等核心技術,實施環境監測、智慧型安防等一批套用示範工程,促進形成物聯網產業鏈。2015年,努力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生產和服務基地,通信和網路設備、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產業規模達3000億元左右。
——生物醫藥。以面向需求、促進轉化為重點,大力發展防治重大疾病的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高端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加快突破抗體藥物、高端疫苗、微創器械、有源數位化大型診療設備、分子育種等關鍵技術,加快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產業化,努力提高醫藥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完善專業化特色空間布局。2015年,努力建成我國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確立在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領先地位,產業規模達1200億元左右。
——先進重大裝備。以高端突破、首台套用為重點,大力發展高效清潔火電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智慧型儀器儀表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等,積極發展以數位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慧型製造裝備。加快開發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的火電機組,實現高端產品系列化;突破特高壓領域技術瓶頸,推進高壓、超高壓領域加快向高端化、系列化發展;推進A型捷運車輛產業化,突破車體、轉向架等關鍵零部件以及信號系統、綜合監控系統核心技術;突破大型鑄鍛件的工藝、材料和製造瓶頸,形成自主製造能力。2015年,努力建成我國先進重大裝備研發及製造的重要示範基地,產業規模達1500億元左右。
——民用航空航天。民用航空產業以建設基地、完善配套為重點,大力發展大型客機、支線飛機、商用發動機、航空電子及關鍵配套零部件。推進大型客機三大中心(研發、總裝、客服)、發動機研發及裝試基地、民機航電產業化基地的建設,鼓勵本土企業參與大型客機項目的專業化配套。2015年,ARJ21支線飛機年生產能力達到50架,實現C919大型客機首飛。民用航天產業以軍民對接、擴大規模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用衛星技術套用、空天探測裝備和系統。2015年,努力建成我國民用航空航天產業的主要基地,產業規模達600億元左右。
——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以發展高端、完善配套為重點,大力發展高技術船舶、大型海洋油氣開採裝備、海洋工程作業船和輔助船、關鍵系統和配套設備。重點提升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自升式鑽井平台、半潛式鑽井平台、鑽井船的研製能力,加快海洋鑽探設備、油處理模組的研製,提升港口裝卸運輸設備等級,突破液化天然氣船、科學考察船、萬箱級貨櫃船、新能源船舶的關鍵技術瓶頸。最佳化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配套產業鏈,完善中低速柴油機等關鍵設備的二輪配套體系,實現船用通訊、導航、控制等船舶電子技術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船型,加快建立現代造船模式。2015年,努力建成國內最具實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設計和總成總包基地,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左右。
——新材料。以加強對接、提高能級為重點,大力發展高性能碳纖維、耐高溫纖維、高溫合金、鈦合金、生物相容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稀土材料等。瞄準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本市先進制造業需求,開展納米、超導、智慧型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重點推進高性能碳纖維、耐高溫纖維等生產線建設,推進高溫合金、鈦合金、生物相容材料及終端產品產業化,加快環保節能材料與新型綠色建材產業化及其推廣套用,推進稀土材料深加工及套用。2015年,努力建成國內領先的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新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基地,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左右。
——新能源汽車。以加強研發、推廣套用為重點,大力發展油電混合動力汽車、高性能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以及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加快推進油電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產業化,提升驅動電機、動力電池及其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配套能力,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和產業化。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及動力系統、汽車電子等國家級檢測認證及其他公共服務平台,鼓勵整車、電池租賃等商業模式創新發展,加快配套設施規劃建設。2015年,努力建成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先、產業集聚、套用初具規模的重要基地,產業規模達600億元左右。
——節能環保。以加強創新、提升能效為重點,大力發展高端、高效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大力推進高效電機及拖動設備、工業變頻設備、餘熱余壓利用設備研製及新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開發套用,提高煙氣除塵和脫硫脫硝成套裝備、垃圾焚燒發電設備、汽車尾氣淨化設備等先進環保設備及產品的成套能力。2015年,努力建成節能環保重點裝備和產品優勢明顯的地區,產業規模達500億元左右。
(二)最佳化提升先進制造業,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力度,提升汽車、成套設備的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轉型升級,最佳化鋼鐵、石化等基礎產業產品結構,提升都市產業能級,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保持發展優勢。
——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以轉型升級、提升效益為重點,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一般加工型電子信息製造企業提高本地產品研發和工業設計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值。著力吸引一般加工型製造企業的研發設計中心、區域總部等功能性機構落戶,形成以設計為核心、製造為基礎,關鍵元器件配套能力較強的發展格局。
——成套設備製造業。以培育高端、提升能力為重點,在培育先進重大裝備的同時,大力發展微電子裝備、工業機器人、大型工程機械以及冶金、化工、煤炭行業的先進成套設備等整機產品,提高自主設計、製造和總包能力。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提升關鍵核心部件、基礎件及加工輔具、儀器儀表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等的配套水平,促進整機和關鍵核心部件協同發展。加快臨港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推進國內外重大裝備項目引進和落地,形成規模集聚效應。
——汽車產業。以自主創新、打造品牌為重點,在培育新能源汽車的同時,突破自主品牌汽車整車以及變速器、汽車電子等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延伸發展汽車研發、金融、貿易、租賃等服務業。建立完善自主品牌汽車研發創新與製造體系,提升自主品牌汽車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和市場化能力。積極引進、發展中高檔汽車整車項目。鼓勵本地汽車企業向全國乃至全球布局,提高國際經營能力。2015年,本地汽車產量達到200萬輛以上,提高新能源汽車和自主品牌汽車比重。
——精品鋼材產業。以減能增效、最佳化結構為重點,著力發展滿足國家戰略需要的高檔汽車板、矽鋼、電工鋼、不鏽鋼等高端產品,延伸發展鋼鐵貿易、加工配送、電子交易、工程技術等服務。控制並逐漸減少本地鋼鐵產能,鼓勵優勢骨幹企業對外兼併重組,逐步推進結構調整和產能轉移。加強技術改造,推進綠色低碳生產,實現噸鋼能耗持續下降並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以發展高端、聚焦基地為重點,在培育化工新材料的同時,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化工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實現裝置大型化、產品高端化、產業基地化。“十二五”期間,推進上海化學工業區啟動中石化煉化一體化等項目建設,本市爭取形成煉油3500萬噸、乙烯350萬噸產能(一體化項目將於2014年開工),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杭州灣北岸石化產業帶。推進高橋、吳涇地區轉型升級。
——都市產業。以創造時尚、塑造品牌為重點,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高品質家用電器、高科技美容護膚用品、特色工藝旅遊紀念品、現代文體用品、多功能包裝印刷、高檔時尚鐘錶、時尚服裝服飾、高檔家用紡織、新型產業用紡織。順應國際大都市的市場需求導向,在設計、行銷等環節融入科技、創意、時尚和環保元素,完善服務體系,集聚高端要素,提高產品附加值,重塑和提升以品牌為核心的都市產業競爭力。
(三)大力推進二三產業融合,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大力發展支撐工業升級且與工業緊密關聯的生產性服務業,鼓勵工業企業向價值鏈兩端延伸,促進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社會化、信息化和國際化水平。
——總集成總承包服務。以拓展領域、提升能力為重點,大力發展成套設備等領域的交鑰匙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引導製造業企業從提供產品設備向方案設計、項目承接、工程實施、設備維護和管理運營等一體化服務轉變,提升總承包能力。
——研發設計服務。以整合資源、深化合作為重點,大力發展科技研發、工業設計等服務。加大社會各類研發設計資源的整合力度,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圍繞建設全球“設計之都”目標,促進工業設計從外觀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轉變。
——供應鏈管理服務。以提升能級、信息化支撐為重點,大力發展第三方專業物流和直接為製造業供應鏈服務的嵌入式物流,鼓勵發展以第四方綜合物流服務為特徵的供應鏈信息服務,引導社會化物流需求,培育專業化企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套用。
——金融專業服務。以拓展領域、完善機制為重點,大力發展面向重大裝備領域的融資租賃服務,支持大型、高價值設備生產企業以經營性租賃方式開展產品銷售和承包業務,創新發展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融資擔保體系,培育金融專業服務的新興業態。
——專業維修服務。以擴大領域、創新模式為重點,大力發展大型工業設備、儀器儀表、飛機、軌道交通、船舶等大型裝備的專業維修維護服務,大力發展發動機、變速箱等汽車關鍵零部件的再製造服務,積極開展大型工具機、工程機械、成套設備、船舶等再製造服務試點。
——節能環保服務。以加強整合、健全機制為重點,主要面向工業、建築、資源回收、污水和固體廢棄物處理等領域,大力發展以契約能源管理為核心機制的節能診斷、能源審計、電平衡、項目規劃設計、融資擔保、節能評估、運行維護等全過程服務。
——檢驗檢測服務。以培育主體、完善體系為重點,大力發展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積極引進國家級質檢及認證中心落戶上海;鼓勵檢測機構積極開展技術能力國際互認,打造國際化程度領先、國內技術水平一流、社會資源充分共享的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台。
——電子商務與信息化服務。以創新模式、拓展套用為重點,推動大企業提升以產業鏈為基礎、供應鏈管理為重點的電子商務套用整體水平,促進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模式在廣大中小企業中的套用普及。鼓勵信息技術套用於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管理等各環節,推動工業軟體、信息安全服務以及行業套用解決方案的研發和套用。
——專業中介服務。以塑造品牌、規範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諮詢、鑑證、信用服務、評估、代理、經紀和行業組織等中介服務,促進各類諮詢機構向“專精特優”方向發展,逐步形成充滿活力、公平競爭、運作規範、輻射力強的中介服務市場體系。
——培訓教育服務。以面向需求、強化聯合為重點,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機構、企業之間廣泛開展多形式合作,發展多層次、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服務,大力培養重點產業所需的創新型、套用型、複合型和技能型人才。
五、“十二五”時期工業發展空間布局
(一)製造業布局
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兩規合一”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順應工業沿江臨海發展和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趨勢,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以及產城融合的要求,逐步形成“帶狀引領、基地聚焦、組團發展”的空間布局。
1.帶狀引領
主要包括寶山、崇明(長興島)、浦東、奉賢、金山等臨海沿江地區(包括長興島、杭州灣北岸地區等),依託其區位條件和空間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精品鋼材、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先進重大裝備、民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石油及精細化工等產業,努力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臨海沿江工業發展帶。
2.基地聚焦
加快發展臨港裝備、漕涇化工、長興船舶、嘉定汽車、張江生物醫藥、漕河涇電子信息、民用航空等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加快重大項目引進和落地,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示範基地。“十二五”時期,臨港裝備、漕涇化工、長興船舶、民用航空四大基地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3,成為上海工業新的增長極。
培育壯大一批代表產業發展方向、輻射帶動力強、占領技術制高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主要依託園區、高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重點推動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物聯網、智慧型電網、雲計算等領域的新興產業基地,形成產業特色鮮明、布局集中、配套完善的新興產業空間布局。
改造提升閔行機械裝備基地、寶山精品鋼材基地、金山石化基地等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相對成熟的產業基地,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延伸產業鏈,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實現基地產業高端化、可持續發展。
著力調整一批受環境、能耗等條件制約的傳統產業基地,加大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力度,積極穩妥推進區域功能轉型、產業轉移和環境改善,為城市轉型發展騰出空間。
3.組團發展
統籌規劃產業區塊和新城建設,發揮規劃產業區塊在加快產城融合、最佳化新城空間、促進人口集聚方面的作用,推動南匯、嘉定、松江、青浦、南橋、金山、城橋等新城與規劃產業區塊協調發展,支持符合新城功能導向的高端製造項目向規劃產業區塊集聚,推動郊區新城產業向特色化、高端化、集聚化方向發展。順應閔行、寶山深度城市化發展趨勢,集聚發展符合中心城區拓展區功能提升要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
註:◆是指民用航空產業基地。其中1.2.3.4分別為研發基地、總裝基地、研發和客戶服務基地、民用航空配套基地。
(二)生產性服務業布局
按照生產性服務業布局與工業發展要求、區域產業基礎相結合的原則,主要依託規劃產業區塊以外的存量工業用地,以內外環區域、外郊環區域為重點,以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為載體,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
1.總體布局
內外環區域。依託中心城區CBD圈層商務樓宇開發及部分存量工業用地轉型和創新開發,集聚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包括體現產業高端控制管理功能的總部經濟及相關服務,以及與城市功能相匹配的科技研發、創意設計、非銀行金融、專業中介等服務。
外郊環區域。主要依託規劃產業區塊以外的存量工業用地,結合區域自身發展特色,集聚發展與特色製造業緊密配套的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節能環保等專業型生產性服務業。結合郊區城鎮化建設和長三角聯動發展要求,培育發展與城鎮功能相匹配、輻射周邊區域的總部經濟、現代物流、科技研發、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2.具體布局
專業型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產業配套型,依託規劃產業區塊及周邊的存量工業用地,圍繞鋼鐵、汽車、船舶、微電子、裝備、石化、核電等產業,大力發展研發設計、製造業物流、專業維修、檢驗檢測、培訓教育等配套服務。總部經濟型,依託中心城區、內外環區域、外郊環區域存量工業用地,著力吸引國內外工業龍頭企業總部落戶。科技創新型,依託張江高科技園區、紫竹科學園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楊浦知識創新區等創新型區域,以及高校、科技園區、國家級科研機構等載體,集聚發展科技研發、創意設計、科技中介、培訓教育等產業。
綜合型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結合郊區新城的功能定位,滿足郊區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對生產性服務性的綜合性、多樣化需求,規劃建設集總集成總承包、節能環保、培訓教育、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金融專業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型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創新發展輻射長三角地區、具有創新活力的各類新興服務業態。
六、“十二五”時期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以實施重大專項工程為抓手,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跨越
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工程,加強新技術套用和市場培育結合,完善推進機制,強化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快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
實施一批重大專項工程。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實施大規模積體電路、民用航空、物聯網、下一代網際網路、新型顯示、智慧型電網、新能源高端裝備、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汽車與汽車電子、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衛星導航等一批重大專項工程,加大政府聚焦支持力度,加快推進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聚焦龍頭企業、重大項目、保障條件和支持政策。
推進重大創新成果示範套用。堅持以套用促發展,擴大上海世博會科技成果轉化和套用,推進新能源汽車、TD-LTE、半導體照明與新型顯示、太陽能光伏、物聯網、智慧型電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等領域處於產業化初期、市場前景廣闊的重大技術和產品進行示範套用,並積極爭取納入國家組織實施的重大套用示範工程。加強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大型客機等領域的市場套用基礎設施建設,為擴大示範套用提供保障條件。
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機制。建立市場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發現、選擇、投入和評價機制。組織產業和技術專家主動研究戰略性新興技術產業化成長規律,掌握推進戰略性新興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配套服務體系,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機構,完善諮詢、評估、孵化和交易等服務體系。
(二)以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為重點,增強工業自主創新能力
圍繞實現創新驅動的要求,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工業提升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加強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建設。圍繞新能源、民用航空、先進重大裝備、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智慧型電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積極推動有條件的企業申報設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檢驗檢測中心等國家級研發機構和公共服務平台。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聯合共建實驗室、基礎共性技術研發和工程化平台。
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科技計畫和重大工程項目,健全由企業牽頭實施套用性重大科技項目的機制。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聯合共建實驗室、共性技術研發和工程化平台,加強國家和上海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支持骨幹企業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建立海外研發基地或收購海外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