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閱讀中華國粹》叢書囊括占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楊曉編著的這本《青少年應該知道的風箏》就是其中一冊。 《青少年應該知道的風箏》共分七章,內容包括:風箏的歷史、製作、放飛、流派、名家名品、體育競技、民俗文化等。
基本介紹
- 書名: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風箏
-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 頁數:166頁
- 開本:16
- 作者:楊曉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1900249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節 風箏的起源——木鳶說
第二節 風箏的起源——紙鳶說
第三節 特殊的飛行——南北朝時期的風箏
一、南北朝風箏
二、死囚飛鴟獲生
第四節 從軍事到娛樂——唐五代時期的風箏
一、唐代風箏
二、節 度使反叛圍臨沼 紙風鳶傳信求救兵
第五節 放飛的流行——兩宋時期的風箏
一、兩宋時期的風箏
二、郭忠恕巧畫風鳶圖
第六節 放飛依然流行——遼金元時期的風箏
一、遼金元風箏
二、尋紙鳶巧遇妻非衣夢解冤情
第七節 禁而不止——明代的風箏
一、明代風箏
二、王古的火箭風箏
第八節 風箏的盛行——清代的風箏(一)
一、清代風箏
二、風箏誤
第九節 風箏的盛行——清代的風箏(二)
一、“天半紙鳶”“新樣巧”
二、“購選遊人來去忙”
三、曹雪芹與風箏
第十節 現代風箏
一、清末到建國前的風箏
二、新中國成立後的風箏
三、“半縷輕絲一片心”——於立忱與郭沫若
第二章 製作篇
第一節 風箏的造型和設計
一、製作風箏三要素
二、造型與設計
第二節 工具材料
一、骨架材料——竹材
二、綁紮和施放材料——線繩
三、蒙面材料——紙、絹
四、彩繪材料——顏料
第三節 中國風箏“四藝”
一、綁紮
二、裱糊
三、彩繪
四、拴線
第四節 風箏製作舉例
一、蝌蚪風箏
二、王字風箏
三、八卦風箏
四、袋兒風箏
第三章 放飛篇
第一節 放飛的原理
一、風箏飛升的力學原理
二、平衡力學原理
第二節 放飛的條件
一、風力條件
二、季節 條件
三、空氣的濕度條件
四、放飛空間
第三節 放飛的方法
一、放飛前的檢查
二、起飛
三、操縱
四、收回
五、風箏飛行不穩定的調整
六、風箏的存放與保管
第四章 流派篇
第一節 雍容典雅的北京風箏
一、北京風箏概述
二、北京哈氏風箏
三、北京曹氏風箏
第二節 格調文雅的天津風箏
一、天津風箏概述
二、天津“風箏魏”
第三節 質樸醇厚的濰坊風箏
一、濰坊風箏概述
二、濰坊楊家埠
三、“龍頭蜈蚣”風箏
第四節 聲色俱佳的南通風箏
一、南通風箏概述
二、板鷂風箏
三、張良“飛鷂”戲妻女
第五節 其它著名流派
一、廣東風箏
二、台灣風箏
三、西藏風箏
第五章 名家名品篇
第一節 哈魁明的“和合二仙”風箏
一、“和合二仙”的民間傳說
二、“和合二仙”風箏
第二節 哈亦琦的“肥燕”“彩蝶”風箏
一、“肥沙燕”風箏
二、“彩蝶”風箏
第三節 孔令民的“一團和氣”風箏
一、《一團和氣圖》
二、“一團和氣”風箏
第四節 魏國秋與“送飯龍睛魚”風箏
一、魏國秋
二、“送飯龍晴魚”風箏
第五節 馬捷如的不對稱風箏
一、馬捷如
二、不對稱式異型風箏
第六節 郭霄雲的“美人”風箏和“微型”風箏
一、摺疊風箏
二、“美人”風箏
三、微型風箏
第七節 楊衛紅的“老鼠娶親”風箏
一、滑稽風箏
二、“老鼠娶親”風箏
第六章 體育競技篇
第一節 風箏的體育功能
一、健身
二、娛樂
第二節 風箏競賽規則
第七章 雜談篇
第一節 風箏的民俗文化
一、風箏與風俗
二、風箏與健康
三、傳統風箏與吉祥寓意
第二節 風箏軼事
一、蝴蝶灣
二、雙葫蘆風箏
三、仙鶴童子風箏
四、富蘭克林風箏捉天電
第三節 中國風箏之最
一、最大的風箏
二、最小的風箏
三、最長的風箏
四、一次放飛最多的風箏
五、飛得最高的風箏
六、最重的風箏
七、最會唱歌的風箏
文摘
濰坊風箏藝人解匯泉製作的板子、硬翅和立體相結合“鯉魚跳龍門”風箏,近似四張桌球台那么大,堪稱風箏“王中王”。它高10米、寬7米,面積74平方米。兩柱華表頂天立地,兩條巨龍盤繞,龍門分三層,底下是金鯉戲浪,二層是蓮花座,最上層是三條鯉魚跳龍門,金色艷麗,製作精美。放飛時,用拇指粗的放飛繩拴在汽車上拖著跑。風箏升入空中,最上層的三條鯉魚上竄下鑽,左衝右突,朝著龍門跳動。觀眾驚訝之聲還未及出口,鯉魚又猛地翹首翻滾,整個風箏造型宏偉,龍門與鯉魚作協調有致的舞動。令人大開眼界。
二、最小的風箏
在1985年的濰坊國際風箏會上,濰坊風箏藝人唐延壽刷新了我國最小風箏的記錄。在一個火柴盒裡裝有三隻紫燕風箏。這三隻配套的小風箏,被取名為“子母燕”,製作別致,色彩明快,乍看像從郵票上剪下來的,細看才發現,這是扎、糊、繪都極為精細的半立體式風箏。骨架是薄若蟬翼的竹片,箏面是上等絲絹,是在放大鏡下製作的。其中最小的一隻長2.5厘米、寬2.4厘米。
三、最長的風箏
一條350米長的龍頭蜈蚣風箏,1986年4月2日轟動了渤海灘放飛場,引起了在場22萬觀眾的矚目和讚賞。這條龍頭蜈蚣風箏是我國最長的一隻風箏。製作這隻龍頭蜈蚣風箏的是濰坊楊家埠87歲的風箏老藝人楊同科。他們祖孫三代一齊動手,精心設計,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才扎制完成。特別是風箏的350個腰節,為了保證起飛,對每節的綁紮十分仔細,在選竹料、重料上都嚴格把關。當風箏乘風而起、搏擊長空時,引來了中外觀眾的陣陣喝彩聲。
四、一次放飛最多的風箏
一根風箏線接連放起108隻風箏,是由硬翅風箏組成一串放飛的,取梁山108位好漢形態各異的特徵、姿勢。這是濰坊風箏藝人楊連仲製作的“梁山好漢”風箏,創了一次放出最多的風箏記錄。該風箏是按硬翅類人物風箏製作,按《水滸傳》中梁山好漢108人的名字依次繪畫。表現出各自的特徵,每隻風箏高l米、寬l米,雙翅上綁結了雞毛,使其形成升力片,在風箏的最前面,設計了一牌匾,書寫“梁山好漢”。風箏放飛後,110米長的1 08隻風箏隨風搖擺,極為有趣。
五、飛得最高的風箏
在我國北方,有一種硬翅燕子風箏,人們都叫它“鑽天燕”。50年代,天津風箏藝人曾製作、放飛過,在適宜的風速中,撒了300米風箏線,風箏能起飛到200米以上。難怪人們好奇心重。用這種風箏進行過多次風箏升高比賽。這種風箏在京、津、濰一帶極為普遍。風架包括頭、雙翅和腿三部分,主要靠雙翅起飛,它的翅膀富有彈性,向前翹起,因翅膀中部是主要受風區(約占半個翅膀面積,並向翅膀中部的上下方延伸,上方部位略小),即最佳的起飛範圍。當風箏飛上天空後,這個部位因面積大,成為構圖與裝飾的中心,風架左右對稱,彩繪對比強烈,線條粗獷。濰坊的白眼燕子三色風箏,就是這種風箏,風箏藝人在紮好的框架上糊上藍、綠紙,劃出白眼,用剪刀剪出尾巴。天津的硬翅燕,則色彩斑斕,放飛後,隨風起舞,直升高空,流彩飛霞。北京風箏藝人稱這種“鑽天燕”風箏的放飛為“豎旗桿”,顧名思義。是說這種風箏飛得高。升得快。
六、最重的風箏
有一隻用141尺的確涼布製作的,名字叫“春燕”的平面軟體風箏,重150多公斤。這隻風箏的造型,是一隻黑白相間的燕子,長方體,風架由粗長竹組合,用的確涼布作風箏的裝飾,羽毛為黑色,突出白色的眼睛,嘴是紅色,共92平方米。原計畫攜帶一人飛升,後因風力較弱,沒能成功,但風箏卻順利放飛成功。這隻風箏放飛時,是用載重量為八噸的卡車牽引的。
七、最會唱歌的風箏
1987年,中央電視台播放一隻長10米、寬5米的風箏起飛時,用一輛解放牌大卡車牽引。上面束裝的竹哨綑紮起來,有馬路上水泥電線桿那么粗,發出的巨響酷似三叉戟飛機起飛時的呼嘯聲,可謂風箏奇觀!這就是最會唱歌的“板鷂”風箏。“板鷂”是南通風箏的代表作。這類風箏是在六角和八角風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平面“連星”風箏。有七連星、九連星、十三連星等。凡是板鷂風箏都帶有音響,音響分三部,即高音、中音、低音。由於音響分成三部音調,其聲如交響樂一般。板鷂造型工整,繪畫內容為吉祥、福壽,如“八仙過海”、“麻姑上壽”“福在眼前”、“鴻福齊天”等。風箏上裝有“哨口”,呈長圓管形或圓筒形。製作材料有秸桿、鴨鵝毛管和竹管等,發音尖細、清脆、悅耳,從短到長,自細到粗,依次排列在板鷂風箏的上半部。屬高音部。“口”又稱“響鈴”,圓形,小口用白果殼、龍眼殼、栗子殼或蠶繭刻制。·中等口用各種口徑的葫蘆作材料。最大的口狀似笆斗,聲若黃鐘。口面用薄木削制,再用生漆貼粘。大口屬低音部,中口為中音部,自上至下依高中低音部排列。板鷂風箏上裝置“哨口”的數量,是根據風箏的尺寸大小、製作材料和負荷能力而定。一隻“哨口”齊備的風箏放飛上天,五音和諧,聲震長空,似天籟神曲,傳自心霄之外。東風越急,哨音越響,方圓數里,人皆聞之。
P152-154
序言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梁啓超在1902年寫給黃遵憲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國粹”這一概念,其觀點在於“養成國民,當以保存國粹為主義,當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當時國粹派的代表人物黃節在寫於1902年的《國粹保存主義》一文中寫道:“夫國粹者,國家特別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里,也提出了“用國粹激動種性”的問題。
1905年《國粹學報》在上海的創刊第一次將“國粹”的概念帶入了大眾的視野。當時國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劉師培、鄧實、黃節、陳去病、黃侃、馬敘倫等。為應對西方文化輸入的影響,他們高揚起“國學”旗幟:“不自主其國,而奴隸於人之國,謂之國奴;不自主其學,而奴隸於人之學,謂之學奴。奴於外族之專制謂之國奴,奴於東西之學,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國之不立而學之日亡,於是瞻天與火,類族辨物,創為《國粹學報》,以告海內。”(章太炎:《國粹學報發刊詞》)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已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因此,這套圖書的出版恰逢其時。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通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台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箇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已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這套書,每一本都配有圖,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時代呼喚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建設。我們當遵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