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折射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可謂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極富趣味,地域特徵鮮明。各類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徐玉嬌編著的《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傳統節日》介紹了春節、元宵節、春龍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八個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傳統節日》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

基本介紹

  • 書名: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傳統節日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1900218
  • 作者:徐玉嬌
  •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 頁數:162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沉澱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厚廣泛的民眾基礎。傳統節日習俗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著整個民族對生活的美好願望與憧憬,具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徐玉嬌編著的《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傳統節日》介紹了春節、元宵節、春龍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八個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節
第一節 春節來歷
第二節 歷史演變
第三節 神話傳說
一、關於年的由來
二、關於春節的來歷
三、關於春聯的來源
四、關於壓歲錢
五、倒貼福字
六、關於煙花爆竹
第四節 春節習俗
一、祭灶
二、除塵
三、守歲
四、拜年
五、貼春聯、掛年畫
六、吃年夜飯
第二章 正月中旬動帝京——元宵節
第一節 元宵節來源
第二節 歷史演變
第三節 神話傳說
一、有關元宵節的來歷
二、關於元宵燈節的由來
三、說起湯圓
第四節 元宵習俗
一、猜燈謎
二、耍社火
三、舞龍舞獅
四、踩高蹺、扭秧歌
五、跑竹馬、跑旱船
六、吃元宵
第三章 二月二日龍抬頭——春龍節
第一節 春節龍來歷
第二節 歷史演變
第三節 春龍節傳說
一、龍抬頭
二、救龍王的故事
三、龍女的故事
第四節 春龍節習俗
一、熏蟲
二、剃龍頭
三、引田龍、畫倉子
四、吃豬頭肉
五、吃炒豆、龍鬚麵
六、吃芥菜飯
第四章 三月芳菲在水邊——清明節
第一節 清明起源
第二節 歷史演變
第三節 清明傳說
一、禁火寒食
二、清明插柳
第四節 清明習俗
一、掃墓
二、踏青
三、插柳
四、植樹
五、放風箏
六、拔河、盪鞦韆
七、吃青團
第五章 五月五日天清明——端午節
第一節 端午起源
一、夏至說
二、圖騰說
三、惡月、惡日說
四、紀念忠臣說——屈原
五、紀念秋瑾說
第二節 歷史演變
第三節 端午傳說
第四節 端午習俗
一、賽龍舟
二、吃粽子
三、插蒲艾
四、驅“五毒”
五、吃五黃
六、飲雄黃酒
七、帶香囊、五色絲
第五節 簡訊民謠
第六章 千古姻緣話七夕——乞巧節
第一節 七夕來歷
第二節 歷史演變
第三節 七夕傳說
第四節 七夕習俗
一、乞巧
二、乞智
三、吃巧果
四、曝衣曬書
第七章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節
第一節 中秋來歷
第二節 歷史演變
第三節 神話傳說
一、嫦娥奔月
二、吳剛伐桂
三、無鹽拜月
第四節 中秋習俗
一、中秋賞月
二、賞玩花燈
三、舞火龍
四、吃月餅
五、飲桂花酒
六、各地風俗
第八章 九月九日望鄉台——重陽節
第一節 重陽節起源
第二節 歷史演變
第三節 重陽節傳說
一、桓景學藝
二、登高避禍
三、王勃寫序
四、女兒節的由來
第四節 重陽節風俗
一、登高
二、賞菊
三、插茱萸
四、飲菊花酒
五、吃重陽糕
六、放紙鷂

文摘

三、關於春聯的來源
戰國時代的一本著作里記載有這樣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鬼蜮,當中有一座山,山上有一棵蟠曲3000里的大桃樹,上面結滿了鮮美可口的大仙桃,樹下青石屋內住著兩兄弟: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鬱壘。兄弟倆靠吃野桃生活,對桃林有著深厚的感情,對它百般呵護,精心照顧,經他們的辛勤勞作,桃子結得又多又大,格外香甜。人們都說它們是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壽,成仙成佛。大桃樹的東北面有座鬼門,世間所有的鬼都必須從那兒出入。天帝怕鬼怪下到人間為惡,就派了他們兩個在鬼門口把守。碰上惡鬼就用葦繩捆起來餵老虎。這弟兄倆守門盡職盡責,專門懲治害人的鬼怪,所以任何惡鬼都怕他們。後來,兄弟倆上了天庭,成了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成為人們心中正義和勇猛的化身。傳說他們種的桃林能驅鬼避邪,因此,以後每逢過年,老百姓就用桃木製成板塊,畫上神茶、鬱壘的像,或是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家門兩邊。借他們的威風來驅災避邪,保佑家人健康平安。神荼、鬱壘也就成了令妖魔鬼怪聞風喪膽的鬥神。
這種用桃木製作的木塊就是最初的“桃符”,所以春聯也叫“桃符”。北宋王安石有《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歌劇《白毛女》中,楊白勞和喜兒在新年到來之際貼鬥神的一段唱詞:“鬥神、鬥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鬥神、鬥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說的就是鬥神守戶拒鬼的意思。而桃符改稱“春聯”則是明代的事情了。
二、關於春節的來歷
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古時有個叫“祟”的小妖怪,他身黑手白,面目猙獰,長得十分可怕,每逢年三十夜裡就躥出來,專門嚇唬小孩,觸摸睡熟的小孩腦門。凡經“祟”摸過腦門的小孩就要發高燒,待退燒過後,就變得呆頭呆腦。人們都怕它傷害自家的孩子,就整夜點燈不睡覺,謂之“守祟”。據說當時嘉興府有戶姓管的人家,老來得子,十分疼愛。年三十晚上,老爺子一直陪著孩子在床上玩銅錢,夜深了,玩著玩著不留神就睡著了,結果用紅紙包的8塊銅錢,就撒落在枕頭一邊。半夜時分,小妖怪鬼鬼祟祟地溜了進來,正要對小孩下毒手,突然枕頭邊進出了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了出去。這件事後來傳開了,於是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三十夜裡就用紅紙包上錢放在孩子的枕頭邊上,果然“祟”就再沒有來侵擾孩子。因而,人們把這叫做“壓祟錢”。“祟”、“歲”同音,天長日久,就把“壓祟錢”稱為“壓歲錢”。
壓歲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紅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和吉祥。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知識小百科
春聯用紙是大紅色的,而廟宇則用黃色的,守制(孝服未滿)之家用藍色的,清代宮廷的春聯用紙是白色的,藍邊包於外,紅邊鑲於內,這是由於滿族尚白之故。
五、倒貼福字
這個風俗習慣在民間有這么一則傳說: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在京城街頭微服私訪,來到一個集市上,見不少人正圍在一幅年畫前議論紛紛。仔細一看,只見年畫上畫著一個沒有纏足的赤腳女人,她的懷裡抱著一個大西瓜。朱元璋看後,心中惱怒,在他看來,年畫背後的意思是“淮(懷抱)西(西瓜)婦人好大腳”,恥笑淮西婦女不裹腳,腳大。由於馬皇后正是大腳淮西女人,所以朱元璋認定這些人是在嘲笑自己的皇后。於是,回到宮中後,他立刻派人前去查問,並記下這些人的住處和姓名,並且讓人在沒有參與這件事的人家大門上面,貼上一個大大的“福”字。然後,就下令去捉拿大門上面沒有貼“福”字的人問斬。
好心善良的馬皇后聽說明太祖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心中焦急萬分,為了消除這場災禍,避免百姓遭受無妄之災,她悄悄命人傳令全城,必須在天亮之前在自家的門上貼上一個“福”字。但其中有一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拿人,見家家戶戶都貼了“福”字,無從辨識,只是一戶人家把“福”字貼倒了……
P6-8

序言

傅璇琮
2001年,泰山出版社編纂、出版一部千萬言的大書:《中華名人軼事》。當時我應邀撰一序言,認為這部書“為我們提供了開發我國豐富史學資源的經驗,使學術資料性與普及可讀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也可以說是新世紀初對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一次有意義的探討”。我覺得,這也可以用來評估這部《閱讀中華國粹》,作充分肯定。且這部《閱讀中華國粹》,種數100種,字數近2000萬字,不僅數量已超過《中華名人軼事》,且囊括古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確可以說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即國粹的經典之作。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梁啓超在1902年寫給黃遵憲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國粹”這一概念,其觀點在於“養成國民,當以保存國粹為主義,當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當時國粹派的代表人物黃節在寫於1902年的《國粹保存主義》一文中寫道:“夫國粹者,國家特別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里,也提出了“用國粹激動種性”的問題。
1905年《國粹學報》在上海的創刊第一次將“國粹”的概念帶入了大眾的視野。當時國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劉師培、鄧實、黃節、陳去病、黃侃、馬敘倫等。為應對西方文化輸入的影響,他們高揚起“國學”旗幟:“不自主其國,而奴隸於人之國,謂之國奴;不自主其學,而奴隸於人之學,謂之學奴。奴於外族之專制謂之國奴,奴於東西之學,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國之不立而學之日亡,於是瞻天與火,類族辨物,創為《國粹學報》,以告海內。”(章太炎:《國粹學報發刊詞》)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已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因此,這套圖書的出版恰逢其時。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通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台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箇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已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這套書,每一本都配有圖,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時代呼喚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建設。我們當遵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2011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