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楹聯》共分六章,內容包括:楹聯概覽,楹聯的起源和發展,楹聯的寫作要求,楹聯欣賞,楹聯故事,楹聯的價值及其影響等。楹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源於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楹聯和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相互影響、借鑑,內容和形式日漸豐富,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由畢雲飛編著的這本《青少年應該知道的楹聯》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帶領廣大青少年去進一步了解該文學藝術。
基本介紹
- 書名: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楹聯
-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 頁數:165頁
- 開本:16
- 定價:22.00
- 作者:畢雲飛 傅璇琮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1900232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節何謂楹聯
第二節楹聯的別稱
一、對句
二、對聯
三、楹聯
第三節楹聯的特徵
一、獨特性和普遍性的統一
二、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統一
三、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四、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統一
五、嚴肅性和遊戲性的統一
第四節楹聯的形式特點
第五節楹聯文體說
一、“小道“說
二、“附庸”說
三、“詩餘”說
四、“小品”說
五、“遊戲”說
六、“偶文”、“駢體”說
七、俗文學說
八、變體詩說
九、綜合文體說
第六節楹聯的分類
一、從寫作上分類
二、從內容上分類
三、從字數上分類
四、從聯語出處分類
五、從套用範圍分類
第二章楹聯的起源和發展
第一節歷史起源
一、唐代:對聯的產生時期
二、宋、元、明:對聯的發展時期
三、清代:對聯的鼎盛時期
四、民國時期以後的對聯
第二節哲學探源
第三節語言尋根
第四節對仗之路
第三章楹聯的寫作要求
第一節對聯的基本要素與格律
一、字數相等
二、詞性相當
三、結構相稱
四、節奏相合
五、平仄相諧
六、文義相關
第二節楹聯的六禁忌
一、忌同聲收尾
二、忌同聲落腳
三、忌孤平
四、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五、忌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
第四章楹聯欣賞
第一節楹聯的欣賞價值
第二節楹聯的欣賞方法
第三節楹聯的斷句與標點
一、斷句
二、標點
第四節關於“絕對”
第五章楹聯故事薈萃
一、妙聯一副驚皇上
二、巧對對聯顯才華
三、嫦娥原愛綠衣郎
四、切瓜分客
五、李調元聯戰群儒
六、曉嵐諷對石先生
七、啞聯興味
八、老地主襲改舊楹聯
九、袁世凱對不住中國人民
十、一副對聯救了一條命
十一、聯諷洪承疇
十二、文、武妙對
十三、蔡鍔作對智討風箏
十四、胡耀邦巧改武侯祠對聯
十五、紀曉嵐無中生有對妙聯
十六、窮秀才妙對奪魁
十七、解縉巧對曹尚書
十八、秀才諷贓官
十九、三聯諷慈禧
二十、半副對聯懾群魔
二十一、征聯巧諷閻錫山
二十二、拍案叫絕一諷聯
二十三、口大吞天
二十四、和尚應考
二十五、絕對諷巡按
二十六、老筍不如新筍尖
二十七、蘇軾愧添門聯
二十八、同名巧對李夢陽
二十九、賈知府續聯
三十、意歌巧對眾秀才
三十一、黃遵憲巧對諷祖父
三十二、林則徐兒時巧對解父難
三十三、雙喜臨門
三十四、神童妙解絕對
三十五、王羲之寫春聯
三十六、夫妻聯對壽星宴
三十七、少年才子王禹偶
三十八、奇才凌瀠初
三十九、母女巧對訴衷腸
四十、祝枝山妙聯生輝
四十一、少年王勃
四十二、楊大年解聯
四十三、王安石三聯難蘇軾
四十四、蘇東坡妙聯對遼使
四十五、佛印智對蘇小妹
四十六、莫欺少年窮
四十七、李自成聯驚知府
四十八、抬不動了
四十九、乾隆為商號寫春聯
五十、徐文長無言對知府
五十一、樹下乘涼遏神童
五十二、紀曉嵐楹聯小故事
五十三、張山對“無水煙”
五十四、樵夫妙聯時乾隆
五十五、斯文索賄語雙關
五十六、獨一無二單雙對
五十七、王三考狀元
五十八、死禿
五十九、踢破磊橋三塊石
六十、秀才出聯試才女
六十一、呂蒙正聯結姻緣
六十二、學生與先生對歪聯
六十三、秀才因聯作督學
六十四、御吏平冤
六十五、秀才出醜
六十六、文必正聯定姻緣
六十七、將軍對句娶師姑
六十八、惟楚有才
六十九、徐渭智難類太師
第六章楹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
第一節楹聯的價值
一、思想價值
二、美學價值
三、旅遊價值
四、史料價值
五、藝術價值
六、教育價值
七、傳承價值
第二節楹聯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第三節楹聯對世界的影響
後記
後記
楹聯不是“筆墨遊戲”,它將智慧和才學、生活和理念、民俗和民情、地理和人文、工作和情趣自然地融人楹聯中,成為雅俗共賞的社會文化。它以特有的精神和藝術的魅力表現人世間的喜怒哀樂,褒貶社會上的真善醜惡,從而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潛移默化地調節著社會的人際關係,調動著人們的積極因素,煥發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風采。
楹聯也不是“雕蟲小技”,它以豐富的蘊涵、生動的形象、整齊的形式、和諧的音韻而著稱於世,成為中華文化的特產。它既是下里巴人,又算得上白雪陽春;既可步人民間巷陌,又能走進象牙之塔。
楹聯更不是“小道”,它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古老又新穎的傳統文化。它積澱著華夏歷史的文明,折射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楹聯以自己雄厚的實力和頑強而出色的表現,為自己贏得了應有的社會地位和文學地位,是我國特有的瑰寶。對聯的發展前景確實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然而,展望未來也有令人擔憂的地方:
第一,重創作輕理論的現象依然存在,許多對聯典籍也無人發掘整理。
第二,許多圖書館為了自身的利益,將資料的查閱和複印費定得很高,這等於對資料進行封鎖,給對聯的研究造成了困難。
第三,由於市場和世俗文化的衝擊,使人們產生一種浮躁心理,滿足於簡單膚淺的東西,不去深入研究,反而還主張對聯不要規矩,這對對聯的生存構成了威脅。
第四,聯界人員老化的現象很嚴重,如果不加緊培養接班人,可能20年左右就會出現斷層了。希望讀者們了解它,珍視它,更真誠地希望讀者們能自己的努力使之更加發揚光大。
序言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梁啓超在1902年寫給黃遵憲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國粹”這一概念,其觀點在於“養成國民,當以保存國粹為主義,當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當時國粹派的代表人物黃節在寫於1902年的《國粹保存主義》一文中寫道:“夫國粹者,國家特別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里,也提出了“用國粹激動種性”的問題。
1905年《國粹學報》在上海的創刊第一次將“國粹”的概念帶入了大眾的視野。當時國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劉師培、鄧實、黃節、陳去病、黃侃、馬敘倫等。為應對西方文化輸入的影響,他們高揚起“國學”旗幟:“不自主其國,而奴隸於人之國,謂之國奴;不自主其學,而奴隸於人之學,謂之學奴。奴於外族之專制謂之國奴,奴於東西之學,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國之不立而學之日亡,於是瞻天與火,類族辨物,創為《國粹學報》,以告海內。”(章太炎:《國粹學報發刊詞》)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已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因此,這套圖書的出版恰逢其時。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通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台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箇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已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這套書,每一本都配有圖,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時代呼喚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建設。我們當遵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