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發展規劃

《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發展規劃》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發展規劃
  • 發布單位: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發布通知,檔案全文,

發布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12月7日

檔案全文

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發展規劃
2022年12月
前 言
閩西革命老區是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心閩西革命老區振興發展,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龍巖看望老紅軍和軍烈屬等人員時指出:“整個福建都是老區,閩西和江西贛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蘇區,對黨和革命的貢獻是最大的”“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老區,永遠不要忘記老區人民,要一如既往支持老區建設”。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加快老區蘇區發展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責任,也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要推進老區蘇區全面振興,傾力支持老區蘇區特色產業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等”。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及關於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國發〔2021〕3號)部署,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方案〉的通知》(發改振興〔2022〕424號)要求,進一步細化實化各項政策措施,科學謀劃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特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範圍包括三明、龍巖全域,是指導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布局重大項目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22—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成就
閩西革命老區與廣東、江西交界,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是廈漳泉、福州都市圈的直接腹地,生態環境優越,資源承載力強,具備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的有利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革命老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積極發展富民產業,促進綠色轉型,推進紅色傳承,改善民生福祉,閩西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在全國率先創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濟實力持續增強。2021年閩西革命老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035億元,是2012年的2.19倍,人均GDP突破11萬元。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2.6∶52.5∶34.9調整為2021年的10.4∶46.8∶42.8。現代農業、有色金屬、裝備製造、建築業、文旅康養等不斷發展壯大,氟新材料、石墨(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沙縣小吃產業年營業額達500億元,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產業呈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全國人民一道步入了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所有縣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達到要求,基礎教育質量顯著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持續提高,三明第一醫院、龍巖第一醫院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疾控中心標準化加快推進,一批縣級醫院建成投用。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全面實現低保、特困供養和臨時救助標準城鄉一體化,龍巖、三明入選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
基礎設施持續最佳化。南三龍鐵路、興泉鐵路省界至清流段、浦梅鐵路建寧至冠豸山段、廈蓉高速擴容龍巖段、漳武高速、廈沙高速、莆炎高速等建成通車,路網密度居全省前列,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閩西人民出行更加便捷。水利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實施完成,安全生態水系基本實現。一批電源點項目建成投用,輸電網架結構加快升級,能源保障更加有力。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所有行政村實現光纖通達和4G覆蓋,5G基站建設全面推開。
綠色優勢持續鞏固。落實生態省建設戰略,森林覆蓋率超過78%,“清新福建”靚麗品牌更加凸顯。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成效,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全省前列,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龍巖、三明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長汀、泰寧等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稱號,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三明醫改”成為全國樣板,被列為首個全國深化醫改經驗推廣基地,龍巖長汀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受國務院通報表彰。林改“武平經驗”推向全國,三明發放全國第一張林業“碳票”,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持續推進。龍巖獲評國家創新型城市,獲批設立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三明入選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開放合作走深走實,主動融入“海絲”核心區建設,持續深化對台交流,三明創建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龍巖漳平台創園成為全國台創園建設標桿。
紅色基因持續傳承。電影《古田軍號》、紀錄片《紅色搖籃》、電視劇“紅色三絕”系列紅色題材影視精品在全國熱播,成功舉辦紀念古田會議90周年、全國首屆紅色文化高端論壇等活動,紅色三明故事宣講團、閩西紅色文藝輕騎兵被中宣部授予“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閩西紅色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大力發展紅色旅遊,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中央紅色交通線等文旅項目加快建設,創建了一批紅色旅遊精品線路。
第二節 機遇和挑戰
面臨機遇。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我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必將隨著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而迎來新的機遇,必將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進程中迎來更大發展空間。國家和省里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對龍巖、三明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國務院批覆同意建設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將為全面振興發展提供堅強保障;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閩西,上海、廣州與閩西開展對口合作,加快補齊區域發展短板,將為全面振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福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支持新時代山海協作,密切沿海與山區產業鏈供應鏈轉移合作,將為全面振興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存在挑戰。受資源、區位等因素影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突出,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仍然艱巨。集中表現在:閩西革命老區地處山區,在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配置中處於不利位置,基礎設施面臨建設任務重、資金缺口大雙重壓力;產業發展以傳統製造業和資源型產業為主,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不高,新興產業規模小,缺乏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支撐,經濟綜合實力仍然較弱;城鎮化發展水平不高,縣城和小城鎮發展仍相對滯後,人口集聚能力不足;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民生事業欠賬較多,教育、衛生、養老、文化等領域的優質資源相對緊缺,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仍然較大,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還需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必須牢牢抓住國家支持建設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這一重大機遇,踔厲奮發、攻堅克難,努力在全國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走前頭、作示範。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和對革命老區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國務院批覆的《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方案》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繼承發揚蘇區精神、長征精神、老區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揮比較優勢,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深化新時代山海協作,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打造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樣板,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閩西革命老區新篇章。
第二節 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
(一)發展定位
立足閩西革命老區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設重要的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和新材料產業基地,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先行區,紅色旅遊生態旅遊目的地,打造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上作示範。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建設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和新材料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在深化改革創新上作示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創新林產品交易機制,全面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深化醫藥、醫保、醫療領域改革,建設特色改革創新的“樣板視窗”。
——在建設美麗中國上作示範。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打造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樣板城市。
——在促進共同富裕上作示範。堅持以人為本,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補齊城鄉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
——在弘揚紅色文化傳承上作示範。加大革命遺址遺蹟保護修復力度,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高起點規劃建設一批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精品線路,創作一批紅色精品文藝作品,打造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全域旅遊目的地。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閩西革命老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經濟指標位居全國革命老區前列,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繼續探索引領林改、醫改等改革創新,在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做法。到2035年,閩西革命老區與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改革創新、城鄉協調發展、紅色文化傳承、社會民生改善等方面發揮重要示範引領作用。
專欄1:主要發展指標
分類
序號
指標名稱
2021年
2025年
目標
年均增長
[累計]
屬性
經濟發展
1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6.7
-
6.5左右
預期性
2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6.7
-
5.9左右
預期性
3
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42.8
43.5
[0.7]
預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63.6
65左右
[1.4]
預期性
創新驅動
5
研發經費投入增長(%)
16以上
預期性
6
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
16
18以上
預期性
7
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5.8
預期性
民生改善
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9.3
-
7以上
預期性
9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20年)
10.4年
12年
預期性
10
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位)
2.88
3.03
預期性
11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92.5以上
預期性
12
人均預期壽命(歲)
79.6
預期性
綠色生態
13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率(%)
2.64
完成上級下達指標
約束性
14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上級下達指標
約束性
15
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
99以上
完成上級下達指標
約束性
16
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
98以上
完成上級下達指標
約束性
17
森林覆蓋率(%)
完成上級下達指標
約束性
安全保障
18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萬噸)
178.06
完成上級下達指標
約束性
19
能源綜合生產能力(萬噸標準煤)
647
870以上
約束性
第三章 強化創新驅動,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佳化、穩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構建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第一節 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加快建設創新平台。實施高水平科創平台建設行動,持續提升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海西(福建)分院、福建省稀土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以上研發創新平台的創新能力,支持閩西革命老區與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廈門大學等科研機構、高校,在機械裝備、有色金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合作建設研發創新中心(平台)、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鼓勵福廈泉自主創新示範區與閩西革命老區開展協同創新和資源對接,支持承接製造業創新成果產業化項目,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推動龍巖建設更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打造雙創示範基地。深化京閩科技合作,加強三明石墨烯研究院、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園等創新創業平台建設,推進石墨烯技術研發套用和關鍵技術攻關。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實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力度,全面落實科技創新稅費優惠政策,支持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鼓勵自主或聯合建立共性技術平台,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完善高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大力培育“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業,發展一批活躍的科技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群體,培育壯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回報獎勵機制。積極發展科技服務業,鼓勵示範區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優先支持申報省級技術轉移機構。支持企業購買重大科技成果,重點推動“雙一流”高校、國家級創新平台科技成果在示範區落地轉化,對購買重大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的企業,按實際支付技術交易額的30%予以補助,最高補助300萬元。
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機制,著力引進培養一批示範區產業急需緊缺的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制定出台符合示範區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的市級高層次人才認定政策,鼓勵結合實際出台吸引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勵符合條件人才申報產業領軍團隊、省引才“百人計畫”、“雛鷹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創業之星”“創新之星”、產學研聯合創新團隊等重點人才工程項目。發揮省內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作用,支持閩西革命老區培養技術轉移人才,推動建設技術經紀人、專利代理師等科技服務專業人才隊伍。
專欄2:科技創新重大工程
建設一批省級以上研發創新中心(平台)、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龍巖、三明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支持龍巖學院申報創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省級科技成果綜合轉化試點,建設“才智龍巖”產業園、龍巖高層次人才項目孵化產業園、龍巖市廈門科技創新研發中心、福建專用汽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龍巖市應急裝備與產業化套用技術公共服務平台、福建省稀土功能材料山海協作創新中心(長汀),推動設立嘉庚創新實驗室龍巖技術轉移基地。創建三明氟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級校企協同示範基地,建設福建省輕合金產業技術山海協作創新中心(將樂),推動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中心、永清石墨烯研究院加強關鍵技術協同攻關,三明市農科院開展種質資源創新、產業化繁育技術攻關,推動中國醫工總院三明分院、三明市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快入駐孵化項目。
第二節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做優做強先進制造業。深入實施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行動,支持示範區有條件的企業實施省重點技改項目,加快改造升級、提質增效。推動鋼鐵產業綠色化、集群化發展,鼓勵節能降碳技術套用,促進產品結構調整,補齊高端鋼材缺失關鍵環節,打造鋼鐵產業基地。推進金、銅等有色金屬產業精深加工,延伸拓展金銅產業鏈,打造有色金屬精深加工基地。推動裝備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發展,壯大工程機械、電工電器、應急裝備等機械裝備產業,培育建設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範基地、閩贛區域綜合應急裝備智慧型製造產業園。加快三明輕合金產業發展,建設高端綠色裝備製造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三明埔嶺等汽車產業園,發展汽車電子關鍵零部件和自動化系統與生產線集成服務等項目。支持龍巖建設專用車及零部件檢測平台,提升關鍵技術的創新水平及配套企業的機加工能力,豐富專用車產品種類,發展汽車和專用車產業集群。充分發揮國有企業作用,加強與中央企業合作對接,推動中央企業、省屬企業區域總部落戶示範區。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依託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發展壯大稀土、石墨烯、氟、矽等新材料產業。積極爭取國家在稀土冶煉分離總量控制指標分配、稀土採礦證申辦等方面的支持,按照稀土產業“一龍頭、兩園區”布局,加強與相關央企合作有序推進省內稀土資源開發;支持稀土企業延伸冶煉、精深加工、資源綜合利用和下游套用產業鏈,加快龍巖、三明稀土工業園建設,加強稀土礦山綠色開採、稀土新材料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打造稀土產業綠色發展基地。支持示範區加大礦產調查評價力度,引導和拉動商業性礦產勘查。推動在龍巖試行稀有金屬收儲政策,建設稀有金屬保供基地。推進福建上杭新材料科創谷建設,發展動力和儲能為主的鋰電池材料、半導體材料產業集群,推動中央企業與龍巖合作共建電子信息材料生產基地。加快發展石墨和石墨烯產業,打造三明石墨和石墨烯等先進碳材料產業鏈示範基地。深化螢石資源綜合利用,有序發展氟聚合物和含氟新材料產品,推動三明建立螢石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支持有關科研機構在三明設立區域總部和氟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打造氟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全產業鏈集聚區,建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支持龍巖開發螢石資源並發展含氟新材料產業,支持漳平市氟新材料產業園區建設,支持上杭蛟洋工業園區含氟新材料產業做大做強。加快推進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建設長汀醫療器械產業園,支持明溪重點布局原料藥及中間體。
提擋升級現代服務業。堅持規模化、數位化、標準化、品牌化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發揮閩西地區自然生態和文化優勢,著力打造世界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5A級景區和精品旅遊線路,打造網紅打卡特色地方符號和名片,拓展“吃住行游購娛”旅遊產業鏈,建設一批國家全域旅遊發展示範市縣。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進農產品生產、現代物流、網路銷售體系建設,鼓勵發展農村電商,促進產品網路銷售,推動農產品產銷對接。大力發展“網上菜場”“網上超市”、預製菜等新模式新業態,鼓勵郵政、快遞、供銷、運輸等企業在示範區布局物流網路設施,構建特色農產品採購、倉儲、運輸、保鮮等物流鏈。發揮閩西自然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文旅康養產業,推進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法律服務等服務業,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會展經濟、創意經濟,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第三節 培育數字經濟發展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建設“5G+寬頻”雙千兆網路,加大5G基站站址、用電等支持力度,逐步實現5G網路全覆蓋。縱深推進新時代“數字閩西·寬頻工程”,實現高速光纖寬頻網路城鄉全面覆蓋。加快廣電網路、電子政務公共平台、政府網站IPv6升級改造,推動各行業IPv6融合套用,強化物聯網終端套用。積極推進政務雲建設,加快部署產業雲(企業雲)和信創雲,構建空天地一體化衛星網際網路,支持龍巖建設稀土行業大數據中心,依託龍巖文秀數字產業園統籌布局雲計算大數據中心,推動三明建設海絲衛星大數據中心和套用技術推廣中心。加快“5G+車聯網”建設,發展智慧交通。
加強數字經濟培育。開展數字經濟提升行動,加快產業數位化轉型,發展智慧廣電網路,深入實施5G套用“揚帆”行動計畫,推進5G場景套用。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布局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和數位化轉型促進中心,打造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示範區。開展數字經濟園區提升行動,加快“紅明谷”、土樓雲谷大數據中心、龍雁組團未來城等建設。加快推進龍巖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深入實施龍巖籍網際網路新銳返鄉工程,鼓勵國內網際網路企業在龍巖發展運營中心、呼叫中心、直播電商等新業態,打造閩粵贛邊跨境電商聚集中心。建設三明網路生態治理與網路信息安全產業園、金融安全智慧型產業園,打造特色鮮明的數字產業基地。
推進數字社會建設。加強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集成套用,推進示範區“數字城市大腦”建設。推動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實施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的城市感知網路建設工程。推行“一網統管”城市管理模式,推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向城鄉社區延伸,建設科技賦能的“美好生活社區”。加快數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典型5G創新套用,推進上杭縣、大田縣數字鄉村試點。
專欄3:現代產業提升重大工程
先進制造業:建設福建省專用車輛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打造龍巖專用汽車產業基地。支持三明、龍巖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推進高端鋼鐵生產基地、三明泉三高端裝備產業園、寧化綜合應急裝備智慧型製造產業園、大田機械鑄造裝備產業園、上杭精細磷化工產業基地、未來城·龍淨智慧環保園、長汀醫療器械產業園、明溪中醫藥健康產業園、三明永安大健康產品綠色智造產業園、粵港澳大灣區新型顯示產業合作試驗區武平園區等建設。
新材料產業:發展稀土新材料產業集群,壯大福建(龍巖)稀土工業園,推進龍巖長汀稀土材料城市礦山綠色智慧型化項目建設,適時推動實施三明稀土冶煉分離項目,建設上杭金銅新材料循環產業園、武平縣鈣鎂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園、連城縣新型建築材料產業園、三明石墨和石墨烯產業基地、三明高性能陶瓷材料產業基地、三明市黃砂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園、明溪氟新材料產業園、清流縣氟新材料產業園及漳平氟新材料產業園等項目。
數字產業:實施龍巖籍網際網路新銳返鄉工程,建設龍巖文秀數字產業園、龍雁組團未來城、銀雁新城、新羅能源網際網路產業園、土樓雲谷數據中心、龍巖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永安電商產業園。
第四章 推進融合發展,構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堅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疏密有致、集約高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 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建設區域中心城市。三明市要推進三元、沙縣、永安組團發展,全面推進“兩區五新城”建設,打造三元區、沙縣區市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設永安三明城市副中心,構建“半小時經濟圈”,積極融入福州都市圈,打造閩贛交界區域中心城市。龍巖市要深化“一市兩區三組團”發展格局,加快中心城市重點片區開發,強化中心城市功能,支持永定區融入中心城區,支持龍雁組團打造數字、新材料、高端紡織等產業集聚區,高坎組團打造南部科技新城,推動古蛟組團古田梅花山文旅康養試驗區建設,建設產城融合城市新區,打造閩粵贛交界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強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項目的市域統籌,實施城市更新工程,推進老城區、老工業區、老舊小區整體改造提升,建設海綿城市,著力提升城市品質。
提升縣域承載能力。深入實施“大城關”戰略,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推動在有條件縣城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支持申報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合理布局縣域生產生活空間,提升產業集聚區配套設施,推動產城融合,促進人口集聚,實現縣城與園區設施聯通、資源共享,打造一刻鐘經濟圈、生活圈。著力開展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工作,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動建設一批交通通達工程、城鎮燃氣設施、環境衛生設施、教育醫療設施、養老服務設施,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加快推進上杭、長汀等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建設。
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切實放權賦能,推動中心城市周邊的鎮對接城市需求,融入城市發展,打造城市衛星鎮。推動產業基礎紮實的經濟發達鎮,強化創新驅動,做優做強產業集群。推動具有區位優勢或獨特資源的小城鎮,培育成為專業特色鎮。引導一般小城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吸引城市要素流入,承接農民就近就業,增強服務農村、帶動周邊功能。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合理配置體制機制,促進各類要素在城鄉間雙向自由流動,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最佳化提升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和各類農業園區,創建一批城鄉融合發展典型項目。推進城市公共運輸向鄉村延伸,鼓勵發展鎮村公交。因地制宜推動供水供氣供熱管網建設。建設重要農產品倉儲設施和農產品交易市場,建立聯結城鄉的冷鏈物流網路。加強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機構專業化建設,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
第二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過渡期內保持原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持續落實省領導掛鈎聯繫、省直部門掛鈎幫扶、經濟較發達縣(市、區)對口幫扶鄉村振興重點縣及欠發達老區蘇區縣制度,加大對示範區建設的幫扶力度。鞏固提升城市困難家庭“347”幫扶機制(三步工作方法、四類困難對象、七種幫扶措施),總結推廣農村相對困難家庭“239”精準幫扶(兩類困難家庭認定、三步識別程式、九種幫扶措施)工作機制經驗。深化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支持革命基點村、少數民族鄉振興發展。持續推進激勵性產業幫扶,實施低收入家庭優先的產業和就業支持政策,增強相對貧困群體自主造血功能。
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完善提升“一鍵報貧”平台,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反貧困體制機制,實現防貧、減貧功能最大化。抓好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落實好兜底保障政策,加大對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幫扶,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健全正向激勵機制。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支持鼓勵新業態就業和靈活就業,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轉移就業崗位,實現就近居家就業,增加勞動獲得收入渠道。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加強安置點公共服務設施和產業平台建設,促進搬遷民眾更充分更穩定就業,延續支持安置點配套幫扶車間的優惠政策,推動創業就業增收。支持有條件的安置點發展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林下經濟等優勢產業。加大以工代賑對示範區的支持力度,最佳化建設領域、賑濟方式,探索開展推廣以工代賑方式試點示範。通過加大政府購買支持力度和實行訂單生產等方式,拓寬欠發達地區各類產品銷售渠道,推進消費幫扶。深化長(汀)連(城)武(平)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建設。
第三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綠色高效生態農業和鄉村文旅產業,建設一批特色現代產業園、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形成更多特色產業百億強縣、十億強鎮、億元強村,支持武平建設全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加快三明稻種電子商務交易平台、水稻生產與繁育研究所建設,打造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十四五”期間,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30萬畝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75萬噸以上。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新建擴建一批標準化規模生豬養殖基地,提高生豬生產能力,發展地方優勢特色畜禽產業,推動閩西禽蛋產業集群發展。加大地理標誌農產品推廣力度,提升閩西“八大幹”“八大珍”“八大鮮”等特色優勢品牌。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補齊深加工及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短板,建設數據中心和供應鏈金融、行銷網路平台,做好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範工程。推動沙縣小吃標準化生產,擴容沙縣小吃產業園,培育核心物料基地,建設沙縣小吃技能培訓基地、大數據中心和供應鏈金融、行銷網路平台,促進沙縣小吃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數位化,到2025年沙縣小吃門店突破9萬家,營業額突破600億元。推動設立沙縣小吃產業創業研究中心,支持沙縣小吃及其製作技藝列入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代表和中華飲食文化傳播內容。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大力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並行制度。支持龍巖與中國農業大學探索共建古田鄉村振興基地,支持中央企業與三明對口合作推動農林等領域創新發展。
專欄4:特色現代農業重大工程
綠色優質糧油工程:建設寧化“河龍貢米”“連城地瓜”“永安青水玉米”“龍巖花生”及三明山茶油等糧油生產基地,推進建寧、泰寧、寧化、尤溪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等項目建設。
茶產業提升工程:建設漳平水仙茶、武平綠茶、永定萬應茶、永福高山茶、大田美人茶、沙縣紅邊茶、尤溪綠茶、龍巖斜背茶、尤溪紅、建寧紅等特色茶產業基地。
果蔬食用菌產業最佳化工程:建設建寧黃桃、黃花梨、尤溪金柑、上杭梅子、武平百香果、三明蜜橘等特色水果基地,建寧蓮子、永安萵苣、明溪淮山、長汀檳榔芋、永安黃椒等產業基地,武平、尤溪食用菌產業基地。
畜禽水產業升級工程:加快發展連城白鴨、龍巖山麻鴨、象洞雞、河田雞、金湖烏鳳雞等地方特色家禽,擴大優質奶畜和牛羊兔生產,發展生豬產業,推進畜禽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泰寧有機魚和尤溪有機魚。
林竹花卉產業培育工程:建設筍竹產業集群、油茶示範基地。建設清流鮮切花、漳平杜鵑、連城蘭花、武平富貴籽、永定蝴蝶蘭等花卉產業基地,明溪南方紅豆杉等珍貴用材林基地。發展長汀林下蘭花、連城和明溪林下中草藥、武平林下紫靈芝、建寧無患子、永安金線蓮、鐵皮石斛等閩西特色林下經濟。
閩台農業融合發展工程:建設漳平、清流等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上杭農產品加工、永安林竹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以及清流海峽兩岸融合發展茶文化展示中心、沙縣小吃文化城海峽兩岸美食文化交流基地。
開展鄉村建設行動。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編制,持續改善公路、水利、電網、信息、公共消防等基礎設施。建設一批中小型水庫和塘壩項目,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強化山洪災害防治體系、消防救援力量建設,加快建設閩江防洪工程(三明段)、九龍江防洪工程(龍巖段)。嚴格鄉村住房報建和風貌管控制度,支持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加強客家土樓、傳統村落、民族村寨、歷史建築等保護,推進連城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建設。做好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工作,因地制宜推廣裝配式鋼結構等新型建造方式。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持續提升農村改廁質量,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高農村垃圾處理水平,美化提升村容村貌,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專欄5:重大水利工程
推進浙溪水庫(大型)、連城永豐水庫(中型)、武平百把寨水庫(中型)、永定光坑水庫(中型)、大田下岩(中型)等一批大中型水庫和閩西南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推進閩江幹流防洪提升工程(三明段)、九龍江防洪工程(龍巖段)、汀江防洪工程建設。開展永安安砂水庫功能調整及加高等工程前期論證工作。
深入推進農村改革。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積極推廣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託管、土地經營權入股等多種適度規模經營模式。實施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集體資產股份抵押、擔保和有償退出、繼承實現路徑,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創新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大力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第五章 厚植生態優勢,引領綠色經濟新發展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快培育生態產業,創造更多優質生態產品,開闢綠色惠民新路徑。
第一節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
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鞏固拓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成果,探索更多原創性、差異化改革,推動改革成果制度化。加快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試點,完善市縣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健全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建立土地、礦產資源等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培育發展生態資源運營平台。支持示範區用地、用能、用水等領域改革,提升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廣龍巖武平、三明林改經驗,推動開展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支持建設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十四五”建設國家儲備林30萬畝。爭取中央財政加大對示範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加大生態保護財力轉移支付力度,健全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建立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推進泰寧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建設,開展促進生態保護修復的產權激勵機制試點。探索多種形式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開展三明、龍巖林業碳匯試點,不斷完善林票、碳票制,支持三明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共建生態研究所。
完善生態環境監管機制。落實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完善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控、節能降碳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管理,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終身責任追究。建立產業轉移環境監管機制,防止跨區域污染轉移。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改革,健全環保格線員機制,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健全生態環境監測、評價制度和“過程監管”體制機制,推進數據共享與開放開發,加強生態雲平台建設,建立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實現可靠溯源、有效預測、精準治污、智慧監管。
第二節 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推動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推動三明、龍巖開展低碳城市試點和低碳園區示範,嚴格執行綠色產業指導目錄,科學制定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實施方案,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加快示範區鋼鐵與裝備製造、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紡織、造紙等行業綠色化改造,創建國家級綠色製造體系示範單位。推動示範區建設一批綠色工廠和園區,實施產業園區循環化、低碳化改造。加快耐火新材、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綠色建材產品研發生產,建設一批新型綠色建材示範基地和綠色新型建築材料產業園。支持企業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延伸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三元區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推進再製造國家工程研究(技術)中心、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入駐三明、龍巖,建設再製造產業示範基地。
大力發展綠色清潔能源。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煤電清潔高效利用,持續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積極推進整縣屋頂分散式光伏試點,鼓勵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工業園區、大型商場、交通場站等建設屋頂分散式光伏發電項目,積極發展光照資源較好地區的光伏建築一體化技術,研究試點農光、林光互補項目。加強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西三線支幹線、海西二期管網等天然氣管道建設。進一步完善主幹輸電網架結構,打造綠色、智慧、安全的現代化電網。推動三明、龍巖抽水蓄能項目納入國家規劃,加快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推進“光伏+”、微電網、智慧能源等新能源套用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築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落實政府綠色採購政策,積極推進綠色消費。加快低碳交通發展,實行公共運輸優先,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套用。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統籌推進廢舊物資回收網點與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兩網”融合。進一步完善塑膠污染全鏈條治理機制,積極推動塑膠生產和使用源頭減量,科學穩妥推廣塑膠替代產品,大力開展塑膠垃圾專項清理整治。
專欄6:重大能源工程
推進光照資源條件較好的沙縣區、寧化縣、上杭縣等整縣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和永安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規劃建設天然氣西三線龍巖—三明—南平支線。推進海西天然氣管網二期(福州至三明段)工程、三明縣域氣化站及中壓管網項目。推進福建汀州(龍西)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福建龍巖城廂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永安500千伏輸變電站工程。
第三節 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深化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落實河岸生態保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地下水警戒保護三條藍線管理制度,推動閩江、九龍江等重點流域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修復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設龍巖國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打造安全生態廊道,推動大金湖等地開展“美麗河湖”試點建設。深化三明、龍巖等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和長汀、將樂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開展閩西南山地丘陵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閩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汀江流域南方丘陵山地帶系統治理示範項目。推廣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打造長汀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推進寧化等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建設。推動有條件的縣(市、區)創建國家園林縣城。
強化生態環境系統治理。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強化工業源污染防治和移動源排放控制,開展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持續提升大氣環境質量。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加快完善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加強農用地分類管理和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建立土壤污染源頭預防和風險管控體系,推廣污泥無害化處理,建設龍巖國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加快構建集污水、垃圾、固廢、危廢、醫廢處理處置於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加強垃圾焚燒設施規劃布局,提升垃圾處理能力,到2025年,力爭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推進生態保護建設。推進一批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項目建設,建設好泰寧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公園、世界地質公園,推動龍巖創建世界地質公園。推進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實施造林綠化、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步道建設、有害生物防治等項目,加強松材線蟲病防治。推動重點森林火險區防火道路與監測預警、航空消防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龍巖林—直Ⅱ型航空護林機場建設,加強防滅火裝備物資儲備,全面提升森林火災綜合治理和應急防控水平。加大城鄉飲用水源地保護力度,支持龍巖、三明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建設,至2025年,規模化水廠服務人口覆蓋率大幅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實施尾礦庫綜合治理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力爭“十四五”期間完成銷號尾礦庫50座,完成廢棄礦山治理面積2800畝,推進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建設。
專欄7: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工程
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推進閩江、九龍江等流域生態環境整治、三明金溪水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閩西南山地丘陵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汀江流域南方丘陵山地帶系統治理示範項目、龍巖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龍巖和三明市森林火災高風險區綜合治理項目、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實施尾礦庫綜合治理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推進建寧縣尾礦綜合修復治理項目、大田縣礦山歷史遺留污染治理工程、永定區歷史遺留廢棄煤礦連片生態修復示範工程、連城縣西山煤礦廢棄礦山綜合整治項目。
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河湖水生態保護和修復,落實河岸生態保護管理制度。推動建立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建設長汀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試點項目、武平縣碳普惠體系建設試點,開展尤溪水資源強監管綜合改革試點。
第六章 堅持合作共贏,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
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內、對外開放合作,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提升互聯互通水平,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第一節 加強對內對外開放合作
強化滬明、穗龍對口合作。全面落實《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支持三明與上海、龍巖與廣州開展對口合作,建立區(市)縣間結對幫扶關係,完善對口合作的體制機制,加強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文旅康養、醫療衛生、重點平台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推動開展幹部雙向掛職交流合作,共建幹部紅色教育培訓基地,打造全國新時代對口合作典範。
拓展區域合作新空間。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強三明與北京在中關村科技園建設、科技特派員選派、科技創新資源和產業對接等方面開展合作交流。加快龍巖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合作試驗區建設,推動共建一批產業合作示範園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強化與廣東、江西等省際交界地區的合作交流,探索在省際交界地區共建生態保護省際合作區、鄉村振興省際合作區、產城協同省際合作區。做深做實新時代山海協作,積極融入福州和廈漳泉都市圈,推動建立三明、龍巖省內市級結對幫扶機制,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融入“海絲”核心區建設,用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暨海交會、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平台,積極參與“百展萬企”“福建品牌海絲行”“中國福建周”等活動,持續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雙向投資貿易規模。支持中歐班列(龍巖)開通運營,積極推進中國(福建上杭)—塞爾維亞“兩國雙園”等項目建設。推動示範區設立綜合保稅區、保稅監管場所、陸地港,按規定開展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試點。鼓勵海外僑胞僑商到示範區投資興業,支持海內外僑領、僑務幹部研修培訓,舉辦海外華裔青少年參與的各類文化交流活動。支持明溪縣建設歐洲進口商品交易中心,引導海外僑商參與示範區對外經貿活動,拓展跨境電商規模。
第二節 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加強對台經貿領域合作。加強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文旅康養、光電電子等領域產業對接,鼓勵台灣百大企業、製造業百強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來示範區發展,在基礎設施、金融服務、要素保障、就學就醫等方面予以支持。辦好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海峽兩岸機械產業博覽會,推進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加強台灣青年創業企業服務保障,落實台灣青年創業各類獎補措施,吸引更多台灣青年到示範區實習創業就業。
推進鄉村融合發展。辦好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推動三明創建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推動海峽兩岸農業融合發展,加快漳平、清流等台灣農民創業園升級發展,推進建設上杭、永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引進台灣先進經驗和管理模式,推廣台灣農業“五新”,增強精緻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等新業態合作。支持申報閩台鄉建鄉創合作項目省級財政資金補助,探索完善鄉建鄉創合作的新模式,推動兩岸社區和基層治理合作,建設泰寧際溪村基層對台交流等一批示範點,打造一批“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融合發展示範樣板。
深化文化領域融合。實施對台文化交流品牌提升工程,持續提升永定、武平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功能,加快構建“一地一特色”對台文化交流平台。強化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四大紐帶”,拓展祖地文化交流交往,開展宮廟續緣聯誼,吸引台胞來示範區尋根謁祖,打造民間信仰朝聖中心、客家文化尋根聖地。辦好海峽客家風情節、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重走客家遷徙路等活動,不斷拓展交流內涵。鼓勵文化龍頭企業與台灣文化企業開展項目合作對接,建設閩台文化產業園,促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第三節 建設現代化交通體系
加強鐵路建設。加快鐵路通道建設,建成龍巖至龍川鐵路龍巖至武平段、興泉鐵路清流至泉州段,加快推進龍巖至龍川鐵路武平至梅州段、鷹廈線三明城區外繞改線工程、南昌至福州(廈門)高鐵前期工作,開展廈渝鐵路通道贛龍廈高鐵、衢州至南平(三明)高鐵、福州至龍巖高鐵、長汀至永安鐵路前期研究,進一步提升快速鐵路、普速鐵路覆蓋率。
完善公路網路。加快推進國高網潮州至南昌高速公路建寧經長汀至武平段、沙縣至南平高速公路三明段、明溪胡坊至岩前高速公路、大田廣平至安溪官橋高速公路三明段、廈蓉高速上杭蛟洋至長汀古城段擴容工程等項目建設。推進普通國省幹線公路建設,加快國道G235線龍巖城區至高新園區城際快速通道三期工程、國道G534線三元官洋坑至渡頭坪段公路工程、省道S308線將樂梅花至玉華段公路工程(將樂過境)、國道G205線武平十方高梧至丘坑段公路工程等項目建設,實施普通幹線公路提升補短板工程,推進“重走長征路”紅色旅遊公路建設。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創建。
推進機場建設。全力推進龍巖新機場建設,構建以龍巖新機場為核心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三明機場總體規劃修編和技術改造,最佳化航線網路布局,提升空域容量和保障承載力。有序推進通用機場建設,推動泰寧等通用機場前期工作。推動設立三明低空空域開放試點。
提升內河航道通航能力。加快實施閩江航道整治工程,提升閩江高等級航道通航能力,加快推進閩江沙溪口至三明台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設。
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強運輸樞紐場站和綜合樞紐建設,實施客貨場站智慧建設(改造)示範工程,強化各類交通運輸方式有效銜接,加快建成一批便捷換乘的綜合客運樞紐和管理高效的多式聯運綜合貨運樞紐,推動客運“零換乘”、貨運“無縫銜接”,不斷提升樞紐功能。推進物流園區和物流節點建設,完善物流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公鐵、公水等多式聯運和網路貨運。推動三明培育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
專欄8:交通基礎設施重大項目
鐵路:建成興泉鐵路清流至泉州段、龍巖至龍川鐵路龍巖至武平段,規劃建設龍巖至龍川鐵路武平至梅州段、昌福(廈)高鐵、鷹廈線三鋼外繞改線工程等,開展贛龍廈高鐵、衢州至南平(三明)高鐵、福州至龍巖高鐵、長(汀)永(安)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研究利用鷹廈線(永安至沙縣段)開通城際列車、興泉鐵路接軌南龍鐵路。
公路:建設國高網潮州至南昌高速公路建寧經長汀至武平高速公路、沙縣至南平高速公路三明段、明溪胡坊至三明岩前高速公路、大田廣平至安溪官橋高速公路(三明段)、廈蓉高速上杭蛟洋至長汀古城段擴容工程等。加快國道G235線龍巖城區至高新園區城際快速通道三期工程、尤溪西城至新陽(大田界)公路、國道G356線寧化城關何家園至城郊鄉瓦莊村公路、國道G534線大田文江鎮至奇韜水泥廠段公路、三元官洋坑至渡頭坪段公路工程、長汀城關過境段公路、國道G205線武平十方高梧至丘坑段公路工程、省道S308線將樂梅花至玉華段公路工程(將樂過境)、三沙生態旅遊公路等項目建設。
機場:加快龍巖新機場前期工作,支持三明機場總體規劃修編和技術改造,加快泰寧等一批通用機場前期工作。建設南方林海山區(三明)航空應急救援基地、龍巖(上杭)森林航空消防機場。
物流園區:建設建寧(閩贛)省際公鐵聯運物流園、閩中公鐵聯運物流基地、韻達(永安)電子商務產業園、三明大坂現代物流園、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連城縣5000噸冷鏈物流園、龍巖陸地港綜合物流園區、龍巖鐵山現代物流和供應鏈中心、清流百通冷鏈物流產業園、大田縣公鐵聯運樂順物流園,大田縣均溪發昌冷鏈物流園、尤溪縣閩中現代物流產業園。
第七章 增進民生福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好民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社會事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
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水平。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實施公辦幼稚園項目建設,擴大公辦幼稚園學位供給,力爭到2025年所有縣(市、區)公辦幼稚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0%以上。落實普惠性民辦幼稚園享受當地教育用地、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不斷提升辦園水平和保教質量。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創建,實施城鎮學校擴容工程,加大城區學位供給,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省級及以上中國小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資金向示範區傾斜,力爭到2025年80%左右的義務教育學校通過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評估驗收。加快實施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推進國家級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示範區(校)建設,繼續實施普通高中“高校專項計畫”和“地方專項計畫”。推動三明、龍巖國家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工作,加快建設龍巖全國中國小勞動教育實驗區。推進龍巖與北京師範大學開展教育質量評價合作,深入開展教育評價改革試驗。創新教育幫扶模式,推進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逐步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辦學,“十四五”期間“國培計畫”、“八一愛民學校”援建項目向示範區傾斜。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教學、宿舍、實訓場地等基礎設施,全面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開展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完善校企合作,鼓勵職業院校與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合作共建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和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最佳化職業院校專業布局和資源配置,推動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等建設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招生計畫予以傾斜。支持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加強與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在專業(群)提升、師資培養等方面合作共建,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支持將龍巖學院、三明學院納入省一流套用型高校建設工程,最佳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人才,建設一流套用型高校。爭取將龍巖學院、三明學院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教育強國推進工程”。支持龍巖學院、三明學院加強重點學科建設,申報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打造高水平學科平台和技術研發平台。鼓勵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到示範區合作辦學,創辦特色學院、研究院。推動天津大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技服務等方面對口幫扶龍巖學院。
第二節 全面推動健康閩西建設
提升基本醫療服務能力。支持示範區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推動與國內知名醫院合作共建醫聯體,加強臨床重點特色專科建設,推動遠程醫療向鄉村覆蓋,輻射帶動片區內醫療服務水平整體提升。加快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引導縣級醫院醫生定期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開展遠程便民門診、藥品遠程配送等服務,輻射帶動片區內醫療服務水平整體提升,力爭到2025年,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提升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水平,推進龍巖長汀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傳染病預防控制體系,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建設輻射周邊的衛生應急綜合基地,支持三明開展全國醫防協同融合試點和疾控機構綜合改革試點。
深化醫藥衛生改革。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推動“三醫聯動”向“全聯”“深動”發展,支持三明“全國深化醫改經驗推廣基地”建設,設立全國衛健醫保系統學術交流和培訓基地。完善穩健可持續的基本醫療保險籌資運行機制,合理安排醫療救助資金,對符合條件的困難民眾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分類分檔資助。在龍巖深入開展全國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DIP)試點,建設城鄉居民“兩病”門診用藥保障專項行動示範區。開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套用及智慧醫院項目建設。
加快中醫藥傳承發展。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支持建設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和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實施中醫名醫名藥名科名院發展戰略,加快中西醫結合醫院整體能力提升,加強市縣中醫院和綜合性醫院中醫科建設,力爭到2025年,所有縣級中醫院成功創建二甲中醫院。推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力爭到2025年實現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全覆蓋。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優先將符合條件的醫藥產品按程式納入國家基本藥物和醫保目錄。推進醫改紅利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培植一批重點、特色專科中醫服務機構,支持三明市草醫藥研究所提升產學研水平,著力開發道地藥材。支持明溪縣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範縣。
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提高便民健身場所覆蓋面,因地制宜發展體育公園,推進有條件的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打造“十五分鐘”健身圈。發展戶外運動產業,建設羽毛球、蹼泳、舉重、橄欖球、棒球等運動訓練基地,承辦全國性、區域性體育賽事活動,推進三明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識普及,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深化衛生城鎮創建。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
專欄 9:民生保障重大工程
教育提升工程:創建國家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全國中國小勞動教育實驗區,推動龍巖學院、三明學院申報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實施長汀縣職業中專學校新校區建設、武平縣職業中專學校、永安職業中專學校擴容提升和實訓基地建設等項目,實施普惠性學前教育建設工程、城鎮中國小擴容提升工程,建設國家級普通高中新課程教材示範區(校),推進“八一愛民學校”援建工作。
醫療健康提升工程: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推進縣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提標擴能工程,推進一批疾控中心、傳染病醫院和醫院傳染科建設,實施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提升工程,開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套用及智慧醫院項目建設,建設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創建中醫藥傳承創新基地。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和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建設古田梅花山文旅康養試驗區,建設一批城鄉養老服務中心、敬老院、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
第三節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
推動更高質量就業。加強人力人才資源開發平台建設,推進人力資源產業園、返鄉創業就業基地建設。加強職業培訓基礎能力建設,建設公共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工院校師資培訓基地,打造革命老區職業培訓高地。構建常態化援企穩崗幫扶機制,統籌用好就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健全勞動契約制度和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完善欠薪治理長效機制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制度,推進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向職業勞動者廣覆蓋。
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推進城鄉低保一體化,支持示範區結合本地實際按規定合理制定並適時調整城鄉低保標準,加大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力度。紮實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推動基本養老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加強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完善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加快形成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體系。
構建幸福養老服務體系。推進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打造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縣。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路,推進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整合利用存量資源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到2025年社區日間照料設施覆蓋率達90%。強化公辦養老機構和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兜底保障,支持培訓療養資源轉型發展養老服務。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規範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鼓勵建設養老與健康、養生、休閒、度假相結合的康養項目。逐步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完善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補貼制度和特殊困難失能留守老年人探訪關愛制度。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支持示範區申報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點聯繫城市。
第四節 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推進法治社會和法治政府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開展全國法治政府示範創建活動,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創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縣(市、區)。建立健全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過程全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建設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傳承弘揚閩西紅色法治文化,支持龍巖建設好共和國法治搖籃展覽館,講好共和國法治故事。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推動網路生態治理中心建設,推動基層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推動社會治理資源、管理、服務向街道社區下沉,最佳化基層格線治理模式,構建社區管理服務平台,深化基層平安創建。加快社會治安、火災防控體系建設,支持龍巖、三明創建全國社會治安、火災防控體系建設示範城市,龍巖創建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示範城市,三明創建全國基層消防治理體系示範城市。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以民眾自治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新型城鄉社會治理體制,開展全國鄉村治理體系試點示範建設,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完善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加快新技術套用,強化應急協同保障能力。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區域性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加強公共消防設施建設,建設龍巖武平森林防滅火救援實訓基地和消防救援實訓基地、綜合應急救援無人機大隊,建強消防應急救援抗洪排澇、遠程供水專業模組、龍巖區域礦山應急救援中心。加強應急管理救災物資保障能力,健全防汛搶險救災物資儲備網路,實現防汛搶險救災物資儲備信息化管理,完善物資調運應急聯動、跨區域物資援助機制。推動應急產業發展,建設綜合應急裝備智慧型製造產業園、安全應急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建設三明沙縣現代化實戰消防綜合訓練基地,建設火災事故調查聯合實驗中心,打造國家(三明)應急裝備物資儲備庫。
第八章 賡續紅色血脈,建設精神文明新高地
充分發揮閩西獨特紅色資源優勢,堅持紅色鑄魂、賦能、立根,賡續紅色血脈,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入推進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打造全國文明城市建設閩西樣板。
第一節 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
推進長徵文化系統發掘。深化長徵文物和文化資源普查工作,完善長徵文物名錄,編纂長征歷史書籍。建立完善長徵文物保護利用體制機制,對戰鬥遺址、紀念設施進行主動性保護,深入研究挖掘長征精神,合理保存長徵文化生態,著力打造“古田會議豐碑”“調查研究模範”“風展紅旗如畫”“萬里長征起點”“中央紅色交通線”等長徵文化品牌和紅色標誌。推動長徵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藝術再現長征重大事件和經典場景,生動闡述長征精神,打造不受地域範圍限制的愛國主義教育空間,讓長征精神成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的強大動力。
實施長徵文化標誌性工程。加快長徵文化線路整體保護工程建設,加大各級文物保護經費對長徵文物保護的支持力度,系統推進長徵文物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提升、文旅融合、教育培訓。加強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戰鬥遺址、烈士紀念設施、紀念館、紀念碑等保護建設,打造長徵文化展示園,推動長汀縣、寧化縣創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文物保護利用示範縣,支持寧化革命烈士紀念碑申報國家級英雄烈士紀念設施。建設長征出發歷史步道,提升古田會議紀念館等革命歷史類紀念館、博物館、舊居舊址展陳水平,保護修繕、串聯整合紅軍路、紅軍長征村,形成長徵文化展示帶。
專欄10: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福建段)建設重大工程
保護傳承工程:推進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歷史步道長汀段和寧化段示範段、上杭紅色資源整體保護傳承工程、長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暨松毛嶺戰役紀念館、松毛嶺阻擊戰和溫坊戰鬥戰場遺址保護展示、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館、長征出發地中復村紅色遺存修繕、中央紅色交通線紅色舊址提升、連城革命舊址保護傳承工程、新羅區三年游擊戰爭暨閩西南組建新四軍第二支隊北上抗日舊址群一期、寧化鳳凰山中央紅軍長征出發重點展示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寧化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核心展示園(淮土)、寧化縣曹坊長征出發地核心展示園、將樂縣蘇區時期革命遺址修繕保護改擴建、永安中央紅軍標語群整體保護開發、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紅色文化旅遊開發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遺址群保護修繕工程、永安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舊址群紀念設施、遺址群保護修繕工程、沙縣區夏茂鎮長征革命舊址保護和利用等項目建設。
研究發掘工程:建立長征研究平台,建設福建段長征線性展館群,加強長征精神系統化研究。推進連城縣紅四軍新泉整訓紀念館改擴建、寧化長征精神教育基地等項目建設。
環境配套工程:建設長汀縣紅色旅遊基礎設施、中央蘇區經濟中心(紅色小上海)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瞿秋白烈士紀念設施升級改造、寧化縣湖村紅色旅遊區改擴建、上杭紅色景觀(紅色旅遊金三角)綜合提升和紅色教育培訓基地建設、明溪縣滴水岩紅色旅遊景區基礎設施提升、中央紅軍轉戰長征泰寧舊址旅遊基礎設施、建寧縣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等項目。
文旅融合工程:重點建設長汀長征出發地旅遊基礎設施及紅色文化創意基地建設、武平第五次反“圍剿”南方三年游擊戰紅色舊址保護傳承工程、龍巖市永定區歷史文化名鎮建設、福建(泰寧)紅色文化影視基地建設、尤溪縣梅仙紅色旅遊等項目。
數字再現工程:建設汀江(長汀)紅色航線再現工程,永定長徵文化數位化、智慧型化展示工程,寧化長徵文化智慧型化展示工程等項目。
教育培訓工程:依託長征沿線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等資源,開發專項教學課程,開展長征精神主題教育培訓,打造長征精神現場教學點。推動建設長汀長征學院、上杭紅色教育培訓基地、林畲長校里田紅色教育基地等項目。
第二節 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
加強革命遺址保護修復。加強古田會議舊址群、毛澤東才溪鄉調查舊址群、新泉整訓舊址群、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北上抗日先遣隊舊址、少共國際師指揮部舊址、建寧縣中央蘇區紅色舊址等革命遺址遺蹟保護、開發和利用,做好烈士紀念設施的修繕、管理、維護。推動符合條件的遺址遺蹟申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英雄烈士紀念設施,命名一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支持寧化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革命舊址群申報第九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推動紅色文化產業發展。實施文旅融合工程,探索創建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培育拓展實景演出、紅軍長征場景復原等紅色旅遊項目,打造一批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精品線路,全面提升紅色旅遊景區品質和服務水平,推動三明、龍巖建設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創作一批紅色精品力作,重點創作推介紀錄片《新泉十日(暫名)》和電視劇《浴血榮光》《北上北上》《大道薪火》、網路劇《生死考驗》等,加強紅色文化宣傳,提升龍巖“紅古田”“風展紅旗如畫三明”品牌,加快建設泰寧、長汀、上杭等紅色影視拍攝基地、文學創作基地。實施紅色基因數位化傳承基地建設工程,推進紅色基因數字資源庫、長徵文化時空大數據平台等項目建設,打造全國紅色文化數位化傳承樣板。
第三節 推進文化傳承發展
做強閩西文化品牌。持續打造客家文化、閩學(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辦好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等傳統文化活動,推進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省級朱子文化(尤溪)生態保護區等項目。持續推進萬壽岩、奇和洞等重要遺址考古研究和保護利用,支持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創新非遺活態傳承發展模式,重點建設閩西漢劇、客家土樓營造技藝等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推動非遺項目與產品產業化發展。
發展紅色文化教育。實施紅色教育培訓工程,爭取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古田幹部學院、寧化縣委黨校(寧化縣長征精神現場教學點)、長汀縣委黨校(長汀縣長征精神現場教學點)等設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建立省委黨校(行政學院)教研部與古田幹部學院教研部掛鈎幫扶機制,加強龍巖學院福建省高校黨員教育基地建設。高標準建設古田會議精神研究中心,推動古田會議精神列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推進龍巖、三明創建“紅色資源研學實踐教育創新區”,深化“紅色鑄魂”研學實踐教育,推動古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古田國防教育主題園、三明幹部紅色精神培訓基地等的建設。建設好龍巖中央蘇區金融街,打造全國紅色金融教育基地。
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完善全民參與全民提升的文明實踐機制,加快構建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打造具有閩西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示範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及其數位化建設,完善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鄉鎮(街道)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網點、農家書屋等基層文化基礎設施網路,提升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水平。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示範區建設全過程和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示範區建設工作格局,全面提升示範區黨委的組織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引導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勇於推進改革創新,提升全局性、系統性思維,提高幹事創業的本領能力。
第二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推動《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方案》支持政策落地實施,加強與國家對口部委的溝通匯報,爭取儘快落實對示範區執行西部大開發相關政策,用好用足國家對示範區建設的各項扶持政策。省直各有關單位優先將本領域改革試點、探索示範任務賦予示範區。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爭取中央財政通過革命老區轉移支付等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示範區建設,在安排轉移支付資金、中央車購稅等方面對示範區給予傾斜支持,將符合條件的示範區基礎設施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範圍,加大對示範區補助力度。省級財政加大對示範區建設的支持力度,在安排革命老區轉移支付、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等資金時向示範區傾斜,爭取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加大對示範區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力度。三明、龍巖市設立閩西原中央蘇區產業振興基金,推進示範區建設。
加大投資支持力度。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示範區給予傾斜支持,在重大項目規劃布局、審批核准、資金安排等方面對示範區給予傾斜。加大省級預算內投資投入,適當降低門檻,優先將符合標準的重大項目納入省重點項目管理。爭取將示範區鐵路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爭取將示範區相關航線調整為政策性航線,提升運輸機場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提高水生態文明建設、水災害防禦和水工程建設與管理專項補助標準。將更多公共體育場館納入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範疇。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積極參與示範區建設,加大對示範區信貸投放。支持龍巖、三明現有銀行機構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業務,開展綠色保險,加快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推動武平開展碳普惠體系建設試點,深化三明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公司)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和上市融資。對示範區生態公益林及天然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等,且符合林業貸款貼息使用範圍和省級以上林業相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在年度預算額度內列入省級貼息項目予以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享受省技改融資支持專項,降低技改項目融資成本。支持三明研究探索設立區域性生態資產交易中心。鼓勵省級國有投資平台及社會資本參與示範區建設。
加大土地保障支持。在不突破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控制線管控要求前提下,對示範區國土空間布局進行最佳化調整,對示範區列入國家、省有關規劃和政策檔案的建設項目按規定加大用地保障力度。支持對廢棄園地等宜耕農用地實施土地整治增加耕地。
加大對口支援力度。爭取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重點高校與示範區開展幹部雙向掛職交流,健全省有關單位與示範區幹部雙向掛職交流機制,開展“組團式”掛職,實現全覆蓋。
第三節 加強組織實施
充分發揮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部際聯席會議作用,積極爭取示範區重要事項、重大項目納入支持範圍,加快推進示範區建設。三明、龍巖市要切實擔負起示範區建設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兩市會商機制,細化年度重點任務,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全力推動示範區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切實把規劃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省直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示範區建設的指導,在項目布局、資金安排以及試點示範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省屬企業要積極開展幫扶活動,助力示範區建設。省發改委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導,會同三明市、龍巖市人民政府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工作,重大問題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省委、省政府定期聽取規劃實施情況匯報。規劃涉及的重大事項、重大政策、重大項目要按程式報批。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科學決策和監督機制,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性,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