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閩侯傳統竹編工藝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出現了竹編生活器具。閩侯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掌握積累了豐富的竹雕竹編技藝,編制了各式各樣的籃、筐、簍、箕、笠、籮、箱、筴、盆、盤、盒、罩及紙傘、摺扇、燈籠等等生產生活器具。這些竹製品中,有的已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從北宋起就成為朝廷貢品。
唐代福州已盛行元宵燈展,史載“燈品至多,蘇、福為冠。”當時扎制的燈品不僅有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燈、蟲草花卉燈、還有造型別具特色、會活動的人物山水群塑燈等。這個傳統在福建省福州市閩侯地區一直延續至今,促進了閩侯竹木工藝的提高和發展。
明、清時期,雕刻有精美圖案的層籃、提盒盛行於市,也培訓造就了大批民間竹草編藝人。
工藝特徵
閩侯傳統竹編工藝品種門類繁雜,按用途分有農用竹編、生活用竹編、工藝品竹編;按造型分為籃、盤、罐、盒、瓶、屏風、動物、人物、建築物、家具、燈具、器具等12個大類。
閩侯傳統竹編表現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鮮艷,富有彈性,耐熱耐壓,經久耐用,廣泛套用於農產、生活日用、家居裝飾、藝術鑑賞等。
閩侯傳統竹編工藝靈活(根據產品不同採用不同的工序),包容性強(容易吸收和借鑑各種手工技藝),機械化程度不高,多為手工完成。
工藝流程
閩侯傳統竹編工藝以麻竹、毛竹、慈竹等各類竹為原料,根據產品的不同需求選用不同的原料,然後配上串絲、插花、雕花、配件等不同裝飾,製成不同種類的工藝品。其工序繁雜,且多為手工完成,包括:
1、設計、造型、估料、制模;
2、經過選料、刮青、鋸竹、卷節、剖竹、開間(或起間)、劈篾(破篾)、劈絲(拉絲、剖絲、切絲)抽篾、刮篾、刮絲製成粗細均勻、細如毫髮、斷面渾圓的竹絲和0.4—0.8毫米厚的竹篾;
3、防霉、防潮、防蟲蛀處理工序;
4、染色、固色、清漂、陰乾、蒸軟、洗滌、日光攤曬;
5、編織工序;
6、裝飾工序:串絲、插花、雕花、配件等各式各樣的裝飾;
7、油漆工序;
8、裝配工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閩侯竹編原料資源豐富,產品用途廣,技藝易學且層出不窮,竹編工藝品既有實用價值,又有收藏價值。
傳承狀況
閩侯傳統竹編工藝大都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教給自己的後代和徒弟,由於工藝程式繁雜、辛苦,年輕人多不願意學,再加上現代化機械的衝擊,竹編工藝已出現技藝失傳,後繼乏人的瀕危現象;另外,隨著其他材料編織工藝的興起,竹編工藝亦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傳承人物
葉雲飛,漢族,福州市閩侯縣人,1954年3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侯傳統竹編工藝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葉雲飛13歲就跟竹編藝師鄭昌華學習竹編工藝。1971年至1982年的十幾年間,葉雲飛受聘鴻尾鄉竹編一廠。 1979年,葉雲飛與人合辦閩侯雲飛竹編廠。1999年,葉雲飛與台商合資創辦福州雲飛編織品有限公司,產品已通過ISO9001—2000質量認證,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市場,並帶動鴻尾鄉成為“工藝之鄉”。葉雲飛重視竹編工藝的創新與研發,還培養了100多位竹編工藝技術人員,對發揚光大竹編技藝作出了貢獻。
保護措施
1999年5月27日,成立閩侯縣工藝品同業公會。
2000年 ,閩侯縣委、縣政府鼓勵工藝企業興建標準廠房、實行自營出口和公司制改造,向工業集中區匯集。鴻尾鄉率先行動,在316國道旁的牛頭山劃出600畝山地,讓雲飛、富盛、南強等編織企業開發,建設工藝品工業小區。
2002年, 閩侯縣委、縣政府明確要求要進一步做牢做大工藝品產業鏈。以閩興、藝源、雲飛為龍頭,以白沙、尚乾、鴻尾、甘蔗、荊溪為集聚地,以竹草編、鐵件、皮件和木製品等為主導產品,輔以包裝、物流、原材料供應、會展服務的產業鏈逐漸顯現規模效應。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20年12月12日,“了不起的匠人·首屆閩侯技藝傳承大賽”決賽在閩都民俗園舉行。賽事綜合了閩侯縣木根雕製作技藝、傳統竹編工藝等閩侯傳統技藝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