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之鄉

竹編之鄉

中國是一個竹編編織大國,編制地區多集中在中國南方竹木資源豐富的地區,貴州省三穗縣,四川、重慶、雲南、廣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均為竹編編制產地,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形成了不少的竹編之鄉。道明竹編是四川道明鎮的特色傳統手工藝術珍品。道明鎮地處川西平原邊緣,素以竹編之鄉著稱。道明鎮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竹編第一鎮候選世界紀錄,創下新的世界之最。一進入鄉境內映入眼帘的是那"山上清泉山下流,村村竹樹自扶疏"的迷人景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編之鄉
  • 地址:四川道明鎮、貴州三穗縣
  • 編織歷史:300多年
  • 幅員面積:36平方公里
介紹,由來,道明竹編,

介紹

這裡的竹節長,質細柔和,富有彈性,是竹編工藝品的好原料,據縣誌記載,竹編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十九世紀末,竹編技藝已有很大的發展,所作竹器工藝精湛,實用美觀,無不暢銷境內外,清末這裡所編的兒童玩具就榮獲了勸業會一等獎,被國際友人譽稱為"東方藝術之花"的瓷胎竹編工藝也是從這裡傳出發展而成的。99年在成都市旅遊紀念品徵集評選活動中又榮獲紫砂壺竹編茶具一等獎。前些年鎮上派多人次出國傳經授藝,也獲得了國外友人的好評。
竹編之鄉
全鎮有15個自然村,就有9個村(平壩區)幾乎家家戶戶從事於竹編副業,不少農民已成為竹編的能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道明鎮竹編勢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目前幾乎占有了食品包裝、竹帽、竹編工藝品及竹編日用品等的省內省外絕大部分市場,給農民帶來了極大的實惠,全鎮農民在農忙種田,農閒搞副業的農副集合的道路上邁向了小康。

由來

成都民間工藝:道明竹編
成都平原盛產竹子,各種竹編、竹雕自然成了成都地區民間藝人們的拿手巧活。最具代表的有崇州道明、邛崍的竹編和瓷胎竹編,都江堰聚源、郫縣的竹雕。
都江堰聚源以高尚遠為代表郫縣王小秀等以竹為基本材料,用浮雕技法雕琢出筆筒、鳥籠、煙桿等物件。刀法圓熟,造型生動,觀賞價值高,遠銷港澳地區。都江堰聚源鎮還被成都市文化局命名為民間藝術(竹雕)之鄉。
崇州、邛崍竹編藝人始創以鹵漆案盆為底胎,用竹絲依胎形編織而成的漆胎工藝品,後又發展為錫胎和瓷胎。這種工藝品常被地方政府作為向朝廷進獻的貢品。邛崍的瓷胎竹編也是贈送友人的最佳禮品之一,瓷胎竹編清麗素雅,在我國眾多的竹編工藝品中卓然挺立,獨具一格。
道明竹編工藝已有近千年歷史,道明竹編以經緯編織法為主,貫以穿、插、釘、鎖、纏、套多種技巧,產品現有各種、籃、盤、碗、燈、扇、盆、椅、畫等近百個大類、八百多個花色品種、近年來又開發出主體藝術竹編,有壁掛、花插、茶具、涼帽、竹包、仿古家具、竹絲彩繪等品種,龍以竹編書畫堪稱一絕,崇州道明竹編分別被成都市文化局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
崇慶的竹編
崇慶竹編製品是當地的傳統特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編織歷史。崇慶竹編品種繁多,除竹兜、竹籃、竹盤、竹碗、竹扇、竹燈籠、竹盒外,有竹淨百圓鑼、竹套三花提籃、竹筷簍、竹紙簍、竹花插、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書兜、竹花兜等。另外,還有竹編玩具,花色品種達200多種。
崇慶竹編具有結構緊密,結實耐用的特點。採用竹子本色編織的產品雅致大方。竹編富有彈性,能經受一定的壓力,各種竹編製品不僅經久耐用,且有濾水的優點,有的還可以盛上物品放鍋里煮。
崇慶竹編利用川西平原盛產的慈竹為原料加工編織而成。手工藝人精心選擇生長三年左右的慈竹,採用中間一段顏色一致又沒有斑點,節長質細的部分;然後刮青去節,有的要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澤,有的還需要進行染色加工,用紅、藍、黃、黑等油漆均勻地塗在竹筒表面;再後,把竹筒破成粗細均勻,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絲。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製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絲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花紋。
道明竹編工藝廠
綠色環保,中國竹包裝
竹包裝是近年來興起的代替木材、紙、金屬、塑膠的新型材料包裝。竹包裝綠色環保、經濟實用,是現代社會緩解資源緊缺不可替代的包裝。
竹包裝是利用可再生竹資源經一系列工藝製成,主要有:竹編織包裝、竹板材包裝、竹車工包裝、串絲包裝、原竹包裝等系列。眾所周知,竹子的成材期只需4-6年,而一棵樹的成材至少是20年以上,現在,竹子已成為替代木材的重要資源,而且生產竹包裝可充分利用竹材資源,竹桿可做竹板材、車工包裝,竹梢可做竹編織包裝、原竹包裝。竹包裝在生產過程中多屬手工工藝,因此,竹包裝不僅保護了森林資源,而且綠色環保。
道明竹編進入美國市場
去年10月,崇州市道明鎮竹編正式入選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這一極具民俗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正為越來越多人喜愛,知名度大升。藉此契機,道明鎮拓寬竹編銷售渠道,拉開了竹編產業升級的序幕,日前,該鎮一批精美的竹編更是端上了美國人的餐桌,精美雅致的竹編器具受到了美國朋友的歡迎。
"這一批竹編全部要包裝好,加班加點完成!"昨日上午,當記者走進崇州市道明鎮新源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竹編車間時,廠長陳興達正忙著給工人們交待工作。這一批產品全部是為廣州一家大型外貿公司定做,專門出口美國市場。
據了解,新源家居公司此前已經和廣州的這家公司有合作。為了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公司又在材料、設計工藝方面改進,用食品級塑膠繩代替傳統的竹篾,織出的水果托盤等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受到美國、法國等歐美國家消費者的歡迎。

道明竹編

道明鎮位於崇州西北部,距崇州市區6公里,幅員面積36平方公里,素有"竹編之鄉"的美譽,全鎮5800多戶農戶中有30%以上專業從事竹編
道明竹編是以道明鎮為中心,輻射我市濟協、東關、白頭、公議等鄉鎮的農業產業帶。道明竹編擁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特別是從清代初年,至今的300多年時間裡,道明鎮竹編經歷了由粗到精,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一棵棵糍竹,經過去青皮、剖片、日曬、劃篾絲、染色等工序後,再通過編、絞、瑣、插、拉、穿、扣等工藝技法,編制出造型悠美,工藝精湛,豐富多彩的竹編工藝品、日用品等。包括各式篼、籃、盤、瓶、燈、扇、盆、椅、畫近15個大類,800多個花色品種,藝術竹編有壁掛、花插、茶具、涼帽、竹包、仿古家具、竹絲彩繪等,尤其是竹編書畫堪稱一絕。道明竹編製品,以其新穎、獨特的外型,常常作為饋贈佳品,深受消費者喜愛,享譽全國,甚至遠銷海外。1992年道明鎮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竹編藝術"之鄉。2004年道明竹編被收入由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主編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概覽》。上世紀80年代,道明鎮的趙思進等4名竹編技師曾先後走出國門,到哥倫比亞牙買加格瑞那達等國家,傳授竹編技藝,受到所到國及其人民的熱烈歡迎。
道明竹編對於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遺產,可謂意義深遠,利在當代,造福千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國家授予"竹編工藝之鄉"道明鎮竹編技藝代代相傳已有千年以上。道明竹編具有濃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反應了川西本土的鄉土文化,展現了川西地區古蜀文化風采的一道風景線,是川西地區唯一保留較完整的竹編工藝,其對於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遺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近年來,因為工藝落後、技術老化、身懷絕技的竹編藝人後繼乏人等原因,已經沒有多少人從事竹編了,"川西第一竹編市場"也不存在了,道明竹編工藝日漸萎縮,產品大多是生產中使用的蔸籮等"大路貨"。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能夠從事道明竹編工藝的藝人必然會遠離我們而去,而卻沒有人任何一個年青人再能從事該項工藝,致使該項無價的非物質文化面臨瀕絕的現實。
不願變成“活化石” 道明竹編“大換血”
崇州市道明鎮日前舉辦了首屆竹編藝人現場表演賽,邀請40餘名竹編高手到白塔湖畔參賽。“下一步,就要加大政府投入,吸引各種社會資金和動員全民參與,做好遺產保護、管理和監測,建立一套針對文化遺產資源和文化旅遊業的新管理體系。”昨日,崇州市文化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雖然入選了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道明竹編不能成為‘活化石’,應該從工藝、品種等方面借鑑其他竹編的經驗。”道明鎮有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恢復道明竹編的勃勃生機,目前,道明竹編已先後投入100多萬元建設了“川西第一竹編市場”,組織竹編戶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
“為了‘道明竹編’的明天,我們需要對竹編工藝進行‘大換血’。”道明鎮主要負責人表示,“道明竹編”入選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該鎮將制定有關產業發展規劃,使“道明竹編”成為促進當地民眾增收的特色產業亮點。
“道明竹編”要向“ 徒弟”學習
"快!太快了!不到半個小時,就編織出了一個如此漂亮的宮燈外罩,這樣的燈罩一般人至少要一個鐘頭。"昨日,"道明竹編"的故鄉-------崇州道明鎮在白塔湖畔舉辦了首屆竹編藝人現場表演賽,40餘名竹編高手參賽,幾位來自邛崍的觀摩學習者看到眾多高手競技的場景,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
"道明竹編"有2000多年歷史,分篼、籃、盤、碗、燈、扇等150多個大類,3000餘種花色。1995年,道明鎮被文化部授予"竹編之鄉"稱號。
"竹編之鄉"能工巧匠的表演果然名不虛傳。有著50多年竹編歷史、今年66歲的康清明僅用40分鐘就編成了一個精美的果盤。12歲的女孩小楊已有4年的竹編歷史,一根根的篾條在她手裡如絲帶般柔順,上下飛舞,不大工夫,一個精緻的竹編花盤便呈現觀眾眼前。其他參賽選手也紛紛亮出拿手絕技,穿、插、釘、鎖、纏、套等技巧一一展示。兩個小時裡,果盤、燈籠、花瓶等一個個竹編工藝品相繼從表演者的手中誕生。
"前有福建竹編,後有江安竹編、青神竹編。與這些竹編新軍相比較,我們鎮的現在確實有滑坡之憂。"道明鎮黨委書記吳敏對"道明竹編"的現狀並不十分滿意。"最主要的是工藝落後、技術老化、竹編藝人後繼乏人。這次表演賽實際上是'道明竹編'創新人才的一次海選,只不過是悄悄進行,我們不想讓比賽給竹編戶增加壓力。"
通過鎮竹編協會工作人員的詳細記錄,大賽組委會從竹編外形、品相、編織手法等標準評分,遴選了15名選手進入鎮上的竹編創新技術開發人才庫。"這15名選手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25歲。近期,將組織他們到青神縣學習參觀--師傅反過來向徒弟學習啊,青神的技術是道明傳過去的。爭取創新出一批有藝術含量和市場價值的竹編產品打入市場,重振'道明竹編'的輝煌。"方馳本報記者李微敖葉榮
非物質文化應開拓國際市場
部分市民昨日打進熱線,表達了同一個心聲:有些非物質文化瀕臨失傳,政府重視並對此進行保護,真是一件好事。
王先生說,除了揚琴外,要保留那些街邊藝術(如道筒、荷葉等)很難。保護非物質文化的專業人員李鳳鳴建議,成立一個專門機構,對成都的非物質文化進行好好保護。
金先生則建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手藝形式內容老化,應該在保持原有的傳統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創新,還要走精品型發展,甚至可以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拓廣到國外。政府在這方面應該做出很具體的保護性和引導性的措施。
道明竹編還能“編”多久
前有福建竹編,後有江安、青神竹編新軍--雖然崇州道明竹編川西壩子久負盛名,近來道明鎮竹編協會會長雷文全卻有些擔憂。
道明農民素有竹編傳統。竹編與棕編、藤編稱崇州"三絕"。1996年該鎮成立竹編協會後,形成了"協會+企業+農戶"的格局,有近千年歷史的道明竹編成為支柱:全鎮6000多農戶中,4000多農戶從事竹編生產,形成了8個專業村;帶動周邊公議、白頭、濟協等鄉鎮的2000多農戶;2003年,全鎮竹編業產值達4000多萬元,僅此一項全鎮農民人平純收入上千元,一些竹編大戶一年純收入上萬元。"像龍黃村的倪自清,永樂村的趙朝文、丁儒貴等。許多搞竹編的農民都新建了住房。"鎮上的同志告訴記者。
"它是我鎮農民的主業,現在卻有滑坡之憂。"2月5日,雷文全對記者說。前兩年該鎮竹編業年產值達6000萬元,現在減少了。
據了解,道明竹編協會負責竹編運銷渠道的理順,市場信息的收集與反饋,新產品的研製,組織竹編戶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並先後投入100多萬元建設了"川西第一竹編市場"。"協會除在網上發布道明竹編的信息外,多次組織竹編企業和大戶到外學習觀摩。主要產品已由大路貨向食品包裝、竹編旅遊工藝產品等方向發展。道明竹編外銷量相當大,近3/4都銷到了省外,基本實現了訂單生產。"雷文全說。
擔憂從何來?道明竹編靠一些龍頭企業帶動,年產銷收入在百萬元以上的有7家,但問題也就恰恰出在協會內部各產銷企業身上。道明竹編協會屬於鬆散型的合作經濟組織,內部企業的產銷各自為政,雖然鎮上和協會多次努力想把竹編產銷 企業的經濟聯繫搞得更緊密,把生產、銷售和市場價格等諸多方面協調統一起來,使企業和農戶獲取最大利益,但每次都毫無結果,甚至想把道明竹編註冊商標的努力都因一些企業老闆認識不一致而作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