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外斜視

間歇性外斜視是介於外隱斜與恆定性外斜視之間的一種斜視,視軸常常分開,當看遠時,融合性散開幅度超過融合性集合幅度,即產生外斜;而看近視時可保持正位,間歇性外斜視發生之前大多先有外隱斜。

基本介紹

  • 別稱:非恆定性外斜視
  • 英文名稱:intermittent  exotropia
  • 英文別名:inconstantexternal  strabismus
  • 就診科室:眼科
  • 常見發病部位:眼
  • 常見病因: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調
  • 常見症狀:畏光,起初僅在看遠時外斜,病情發展看近時亦可發生外斜。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預防,

病因

其發病主要是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調所致。當集合能力不足、融合能力低下時,不能對抗過強的外展能力,使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傾向。

臨床表現

間歇性外斜視常常發生於兒童的早期,最初僅在看遠時發生,隨著病情進展,間歇性外斜視的次數與時間均有所增加,最後看近時亦可發生外斜。間歇性外斜視的顯斜期,常於疲倦、疾病、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時出現。間歇性外斜視在視覺未成熟兒童可有暫時性復視,很快即發生抑制,並有異常視網膜對應。
常見症狀是畏光,在戶外日光下常常閉合一眼,其原因不明,估計患者在戶外看遠處目標,無近處物體刺激以使兩眼集合,亮的日光閃爍了視網膜,干擾了融合。間歇性外斜視可以合併有A-V綜合徵,亦可伴有其他垂直性斜視,如分離性上斜視等。

檢查

1.應做所有斜視項目的檢查,特別注意對具有診斷意義斜角測定,如看遠時偏斜角,最好令患者注視>6米遠處目標,以充分檢查其外斜度數,確定外斜類型,因為治療時機和治療方法不同。測量時要矯正屈光不正,以控制其調節。若間歇性外斜視僅是在看遠時出現,並且看遠斜角大於看近斜角至少在15△,應做遮蓋試驗:一眼遮蓋30~45分鐘,當去掉遮蓋時,兩眼必須保持分離狀態,即一眼去掉遮蓋時,另一眼必須通用遮眼板擋住,打開時用三稜鏡勻替遮蓋試驗迅速測量看近斜度,然後再查看遠斜度,不讓患者有融合機會,將其結果與遮蓋前的斜度相比較。
2.測量上轉及下轉的偏斜度,確定有無A-V綜合徵
3.測量向左側及向右側注視時斜角,是否有任何側位的非同性問題。從定義上講,側位非共同性是指外斜患者向兩側看時,偏斜度比第一眼位偏斜度小20%。臨床實踐證明,有側位非共同性患者很容易手術過矯,並造成內科V征。檢查立體視銳度:患者在隱斜期,也必須測量其立體視,如立體視不正常,說明間歇期顯斜所引起立體視下降,數月內立體視繼續下降,則有力說明是手術矯正間歇性外斜視的手術指征。

治療

1.矯正原則
睫狀肌麻痹屈光檢查有明顯屈光不正,特別是散光屈光參差的患者,為保證視網膜清晰像,應該全部矯正;外斜伴有近視者,應該全矯;外斜伴有遠視者,矯正遠視將減低調節性集合,使外斜增加。需要全矯還是部分矯正,要完全取決於遠視程度、患者年齡和AC/A比值,通常小於+2.00D嬰幼兒,可不予矯正,較大患者為避免屈光性疲勞,矯正遠視通常是必要的。老年人有外斜伴老視眼者,其調節減弱,如有遠視需要矯正,可以給最小度數以利於看近。
2.負球鏡
用負鏡矯正間歇性外斜視可作為一暫時性措施,或放於雙焦點鏡上半部,以治療分開過強;或放於雙焦點鏡下半部,以治療集合不足,刺激其調節性集合,控制外斜,這種治療方法,不應提倡,患兒用這種方法治療常引起視力疲勞。
3.三稜鏡及遮蓋療法
底向內三稜鏡可加強雙眼中心凹刺激,有1/3~1/2偏斜可用三稜鏡刺激融合得到矯正。早期的間歇性外斜視因為大部分時間為外隱斜,顯斜次數不多,偏斜度不大,不主張手術治療。
4.手術治療
對間歇性外斜視手術最適宜年齡目前還有爭論。有人主張手術愈早愈好,否則會變成恆定性外斜。
5.過矯的處理
外斜視手術後近期的輕度過矯,一般來說是正常的,如果立即發生大度數過矯並伴有眼球運動受限者,要考慮是否有可能發生肌肉丟失或滑脫,外直肌與內直肌相比不易滑脫。術後10~15△內斜時可完全消失。外斜術後小量過矯還要取決患者年齡。視力尚未成熟兒童有小量過矯,應仔細觀察患者無單眼注視傾向,如有可行遮蓋治療。此外應再行驗光,有遠視應全矯,經上述治療6個月,仍然有較大度數的穩定的內斜視者可考慮二次手術。
6.欠矯的處理
外科術後殘留大度數外斜大於15~20△,可在第一次術後6~8周內行2次手術。對輕度欠矯患者,殘餘斜度小於15~18△,可用脫抑制及融合集合訓練,使之達到隱斜狀態。若患者為近視,應全部矯正,若為正視或遠視,可用睫狀肌麻痹劑以刺激調節性集合,使雙眼正位,使用上述方法獲得融合後,可減少滴藥次數,3天1次,並持續2個月,同時使用基底向內三稜鏡,其度數與欠矯度數一致,對視力成熟患者是有效的。

預防

儘管外斜是間歇出現,為治療和預防斜視的發展也應儘早就醫。為預防單眼抑制所致的恆定性外斜,應擇期及時手術矯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