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運三年

南唐保大四年(946)三月,南唐泉州刺史王繼勛至書福州威武節度使李弘義(李仁達)以示修好,李弘義因泉州舊屬威武軍,而王繼勛居然與己抗禮,於四月派萬人伐泉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運三年
  • 性質:歷史紀年
  • 簡述:公元946年
  • 歷史事件:南唐圍攻福州等
歷史紀年,史料記載,

歷史紀年

開運三年,公元946年

史料記載

南唐圍攻福州
泉州都指揮使留從效廢王繼勛,代領軍府,大敗福州兵,並通報南唐。南唐以留從效為泉州刺史,召王繼勛回金陵,並派兵助守泉州。南唐樞密使陳覺自薦到福州說服李弘義入朝,但至福州後卻因李弘義聲色倨傲,未敢提入朝之事,於八月返南唐。陳覺回程行到劍州(今福建南平),矯詔派人召李弘義入朝,自稱權福州軍府事,私自調汀州(今福建長汀)、建州(今福建建甌)、撫州(今江西撫州)、信州(今江西上饒)兵馬、戍卒往福州,由馮延魯帥領。李弘義派楊崇保拒敵,為陳覺、馮延魯擊敗。南唐軍乘勝攻福州西關,李弘義大敗南唐軍。南唐又派王崇文、魏岑增援,攻克福州外郭,李弘義堅守第二城。九月,李弘義更名李弘達,奉表於後晉後晉以其為威武節度使、知閩國事。九月,福州排陣使馬捷引南唐軍入善化門橋,福州將丁彥貞拒橋禦敵,李弘達退保善化門,福州兩重外城均已被南唐軍占據,李弘達又更名李達,向吳越奉表稱臣求援。十月,吳越出兵三萬分水陸兩路援福州,十一月潛入城,南唐軍進據東武門,李達與吳越軍共同拒敵不利,從此內外隔絕。福州城雖然危急,但因南唐將帥不和,各自爭功,相互不配合,始終未能克城。直至保大五年(947)三月,吳越又派水軍到福州,與城中軍內外夾擊,大敗南唐軍,南唐損失二萬人,及無數的軍資器械。李(仁)達歸附吳越,從此吳越領有福州。
後晉開運三年(946)、契丹會同九年七月,後晉樞密使李崧馮玉契丹盧龍節度使趙延壽有意回歸中原的訊息,深信不疑,命天雄軍節度使杜(重)威致書趙延壽,趙延壽覆信表示思歸中國,希望後晉發大軍接應的意圖。八月,後晉北面行營都部署李守貞在長城以北打敗契丹騎兵,後晉調李守貞回澶州(今河南濮陽)。九月,後晉河東擊退了契丹三萬兵力的進攻;彰德節度使張彥澤也相繼於定州以北、泰州(今河北清泰)打敗了契丹。此時,契丹瀛州(今河北河間)刺史劉延祚致書後晉樂壽(今河北獻縣)監軍王巒,請求以城附後晉,並且稱城中契丹兵力不多,後晉若攻城,自己可作為內應。又介紹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已北歸,而莫州瓦橋關(今河北雄縣)以北則因秋天多雨多積水,因此既便南部有變故,耶律德光也會因為路途遙遠、積水阻隔無力救援。王巒、杜(重)威對趙、劉二人所言深信不疑,多次奏請乘此機會取瀛、莫(今河北雄縣南)二州。於是李崧馮玉準備發大軍迎趙延壽,劉延祚南歸。十月,後晉以杜(重)威為北面行營都招討使李守貞兵馬都監,率安審琦符彥卿皇甫遇等自廣晉(今河北大名東北)向北進發,由於夏秋多雨,行軍與運輸困難,杜(重)威屢次請求增兵,後晉便傾所有禁軍歸杜(重)威麾,致使都城防守空虛。十一月中,後晉大軍到瀛州,城門大開,後晉軍反而不敢入城。杜(重)威派梁漢璋率二千騎兵追擊契丹,梁漢璋敗死,晉軍南撤。此時,契丹耶律德
光大舉南下,從易(今河北易縣)、定往恆州(今河北正定),後晉大軍聞訊,準備取道冀(今河北冀縣)、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向南。彰德節度使張彥澤恆州領兵與杜(重)威等會合,說明契丹的形勢,以為可以取勝,杜(重)威等率軍又往恆州,以張彥澤為前鋒。待晉軍到恆州之南滹沱河中渡橋,橋已被契丹所占,契丹焚橋而退,與晉軍成夾河之勢。契丹原本怕後晉軍強渡,與恆州城內外夾擊,有撤退之議,沒想到後晉軍不敢交戰隔河紮營。後晉北面轉運使李谷獻計,渡河夾擊,眾將領也同意此計,但主帥杜(重)威以為不可,反而派李谷南下督糧,而契丹則派蕭翰從後面切斷了晉軍的糧道與退路。十二月初,後晉大軍與朝中聯繫被切斷,後晉奉國都指揮使王清請戰,率二千步兵奪橋開路,多次請大軍為後援,杜(重)威按兵不救,王清與部下全部戰死,後晉各路軍隊士氣由此喪盡。十二月初八,契丹從道外將晉軍包圍,晉軍與外界失去聯繫,糧食也已吃完。杜(重)威、李守貞暗懷異志,杜(重)威派人暗中往契丹耶律德光營中請降。初十,杜(重)威設伏兵脅迫諸將於降表上籤名,並命全軍列陣,後晉士兵以為是與契丹作戰,人人勇躍,待得知是投降,慟哭之聲振天動地,杜(重)威降後,恆州代州易州先後降契丹。耶律德光率大軍南下,杜重威率降兵以從,張彥澤則為先鋒率二千騎兵直取大梁。十二月十七日,張彥澤入大梁(今河南開封),晉出帝點火,欲與後宮自焚,被親軍將領薛超所阻。張彥澤奉耶律德光與述律太后書撫慰出帝,出帝開宮城門,命人起降表,自稱孫男、臣。張彥澤囚晉帝,遷於開封府,次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入大梁(今河南開封),降晉帝為負義侯。後晉亡國。
張彥澤掠大梁
後晉開運三年(946)、契丹會同九年十二月十七日,契丹先鋒、後晉降將張彥澤、傅住兒入大梁(今河南開封),囚晉帝,縱兵大掠,二天才停止,都城為之一空。張彥澤於旗幟上題“赤心為主”,以示有功於契丹。軍士捉人,張彥澤不問所犯之罪,只豎起中指,即推出腰斬,士民不寒而慄。曾乘醉殺後晉閤門使高勛叔父及弟。次年正月,高勛告訴遼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殺張彥澤、傅住兒,市人爭食其肉。
契丹改國號為
契丹會同九年(946),後晉開運三年十二月,契丹前鋒入大梁(今河南開封),後晉亡國。次年正月初一,帝耶律德光入大梁,廢東京,降開封府為汴州。以詔書賜名藩鎮,晉藩鎮爭相上表稱臣,涇州的彰義節度使史匡威不受命,雄武節度使何重建殺契丹使者以秦,階、成(今甘肅秦安西北、成縣武都縣東南)三州降後蜀。晉密州刺史皇甫暉、棣州刺史王建則率眾逃奔南唐。二月初一,契丹建國號遼,改元大同元年(947),以鎮州(今河北正定)為中京。
曹元忠兼掌沙州
後晉開運三年(946)三月,因沙州歸義軍節度使曹元深已卒,後晉以瓜州刺史曹元忠兼沙留後。
吐谷渾白承福等被殺
吐谷渾白天福五年(940)自契丹境南遷,居於河北、山西交界的山谷之中。酋長白承福於天福六年(941)率眾歸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被置於太原東山及嵐州(今山西嵐縣北)、石州(今山西離石)之間,劉知遠收白承福的精騎於自已麾下,表白承福為大同節度使。開運元年(944),白承福曾協助劉知遠擊退契丹,開運三年(946)夏季暑熱,白承福屬下的白可久帥本帳北返契丹,白承福等也頗有北歸之意。劉知遠請求後晉將吐谷渾部內遷,以免騷擾境內,後晉遂準備將吐谷渾部落一千九百人分別置於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及各州。劉知遠貪圖白承福等人的財產,於八月派郭威誘白承福等入太原,以謀叛罪殺白承福及吐谷渾酋長白鐵匱、赫連海龍等五部落之人共四百多口,籍沒財產。吐谷渾部落經此事件後衰微。
定州民孫方簡等聚眾自衛
定州(今河北定縣)百姓孫方簡、孫行友兄弟因北邊賦役煩重,寇盜充斥,民不安業,率鄉里豪健者占據定州以北狼山自保,遇契丹入寇,帥眾截擊,收穫軍資,牛馬等,勢力漸大,有一千多家。也時常深入契丹境內抄掠,所獲頗多。附於後晉,為游奕使,因為所求不得,又降於契丹。後晉開運三年(946)初,契丹侵後晉,孫方簡為嚮導。契丹滅晉,以孫方簡為義武節度使(治定州),遼大同二年(948)遼太宗北歸,遷孫方簡為大同節度使,孫方簡不受命,重又率三千人保狼山故寨,遼攻之不克。孫方簡降於後漢,後漢仍委為義武節度使,以抵禦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