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年
本年年表
歷史紀事
唐討党項
後唐
長興三年(932),後唐數度出兵討党項。正月,後唐因党項經常劫掠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至
邠州(今陝西彬縣)一線及方渠鎮(今甘肅環縣)的外國使臣及入貢者,以靜難節度使
藥彥稠、前朔方節度使
康福領兵七千討之。二月,
藥彥稠等破党項十九族,俘二千七百人。七月,朔方(治靈州)又擊退
夏州(今內蒙
白城子)党項的襲擊。
後唐
長興三年(932)七月,
武安、靜江
節度使馬希聲卒。八月,湖南六軍使袁詮、潘約於朗州(今湖南常德)迎
馬希范而立。九月,後唐以之為
武安軍
節度使兼侍中。
應順元年(934)正月以
馬希范為楚王。後晉
天福二年(937)十一月封其為江南諸道都統,制置武平,靜江等軍事。
馬希范(899——947)字寶規,
馬殷第四子。後晉
天福二年加江南諸道都統。制置武平、靜江等軍事,四年加天策上將軍,如
馬殷故事開府置官屬。
馬希范好學,善詩,以廖光圖、
徐仲雅、拓跋常等十八人為學士,其在位期間,曾平
溪州蠻,立
溪州銅柱以為銘記。但性奢侈。後晉開運四年卒,謚曰文昭。
後唐征史於江南
後唐
長興三年(932)十一月,後唐以
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四朝實錄尚未纂修,於各地購募典籍,但北方因連年戰火,圖書滅絕,久征而未貢獻。遂征書於江南,下詔於兩浙、福建、湖廣採訪四朝野史及遂朝日曆、銀台事宜、內外製詞、百司沿革簿籍,不限卷數,據原本抄錄上進。以江南安定,富於典藏之故。
孟知祥後唐
長興元年(930)伐兩川之際,
東川節度使
董璋闔門遭誅殺,而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在朝宗屬均無恙。二年,唐殺
安重誨,以離間兩川之罪歸之,遣使宣諭兩川,董、孟二人對使者態度截然不同,
孟知祥屢次欲與
董璋一同上表謝罪,均為董璋所拒。三年四月,董璋謀攻西川,以為必勝,出師獲小勝,
孟知祥以趙廷隱率三萬人拒敵。
董璋使反間計,欲使西川自誅
趙季良、趙廷隱、
李肇等人,未得逞。五月,
董璋攻克漢州(今四川廣漢),
孟知祥親率八千兵往救。兩軍戰於
雒縣、雞蹤橋,西川軍初戰不利,守橋將校為
東川所殺,趙廷隱三戰不利,後軍張公鐸帥眾奮勇而戰,大敗
東川兵,擒東川將校八十餘人,殺數千人,降七千人。
董璋僅以數騎得免。西川收復漢州,
孟知祥回師,以趙廷隱攻
梓州(今四川三台)。
董璋返回
梓州,最初反對其出兵的前陵州刺史
王暉與董璋之子董延浩等率三百人攻入使府,董璋子自殺,董璋至北門令指揮使潘稠討亂兵,反為潘稠所殺。
王暉舉城降趙廷隱。剛剛返回成都的
孟知祥鞍馬未頓,又帥八千兵返
梓州。五月十六日入
梓州,六月,
孟知祥兼領東川。七月,
孟知祥上表後唐謝罪,十月,後唐準孟知祥除墨制補兩川刺史以下官。四年二月,後唐以
孟知祥為東西兩川
節度使、蜀王。
盧龍築轅護民
後唐
盧龍節度使(今北京西南,領薊、檀、順、媯、涿等州)轄地與
契丹接壤,下屬州縣常遭
契丹寇掠,契丹騎兵竟馳騁於
幽州城門之外。每當後唐自
涿州(今河北涿縣)運糧至
幽州,契丹常沿溝設伏截糧草而去。後唐
盧龍節度使趙德鈞於沿溝築城保護糧運,為
良鄉縣(今北京良鄉),又於城東五十里修潞縣(今北京通縣東),保護
幽州城東居民能安然地砍柴放牧收種莊稼。
長興三年(932),
趙德鈞又城東北百餘里修三河縣城(今河北三河東),以通
幽州至薊州(今河北薊縣)的運路。九月,
三河城修竣,邊境之民多賴此三城保護。
大事
(1)春,正月,樞秘使
范延光言:“自
靈州至州方渠鎮,使臣及外國入貢者多為党項所掠,請發兵擊之。”己丑,遣靜難
節度使藥彥稠、前朔方
節度使康福將步騎七千討党項。
(1)春季,正月,
樞密使范延光上奏:“從
靈州至州方渠鎮,使臣及外國入朝廷來進貢的人,很多被党項所劫掠,請朝廷派兵去攻打他們。”己丑(初七),後唐朝廷派靜難
節度使藥彥稠、前朔方
節度使康福統領步兵和騎兵七人討伐党項。
(3)
孟知祥以朝廷恩意優厚,而
董璋塞
綿州路,不聽遣使入謝,與節度副使
趙季良等謀,欲發使自
峽江上表,
掌書記李昊曰:“公不與
東川謀而獨遣使,則異日負約之責在我矣。”乃復遣使語之,璋不從。
(3)
孟知祥因為朝廷對他恩寵優厚,而
董璋擋住
綿州的道路,不讓他派使者入朝致謝,便同節度副使
趙季良等謀議,準備派遣使者從
峽江出川上表,
掌書記李昊說:“您不同
東川商量而獨自派出使者,那么將來不守協約的責任就落在我們頭上了。”因而又派人告訴
董璋,
董璋不聽他的。
二月,
趙季良與諸將議遣昭武都監太原高彥儔將兵攻取
壁州,以絕山南兵轉入山後諸州者;
孟知祥謀於僚佐,李昊曰:“朝廷遣蘇願等西歸,未嘗報謝,今遣兵侵軼,公若不顧墳墓,甥,則不若傳檄舉兵直取梁、洋,安用壁州乎!”知祥乃止。季良由是惡昊。
二月,
趙季良與諸將計議派昭武都監太原人高彥儔領兵攻取
壁州,來斷絕秦嶺以南的兵卒轉奔山後諸州的人;
孟知祥和自己的僚屬商議,李昊說:“朝廷把蘇願等派回來,還沒有向朝廷報謝,現在反派兵侵襲,您如果不顧自家的祖墳和親戚,就不如發出戰報直取
梁州、洋州,哪用得著攻打壁州啊!”
孟知祥便停止攻取壁州。
趙季良從此厭惡李昊。
(4)辛未,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賣之。
(4)辛未(十九日),後唐朝廷初次下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版印製出售。
(5)
藥彥稠等奏報攻破党項十九個部族,俘虜二千七百人。
(7)吳徐知誥作禮賢院於府舍,聚圖書,延士大夫,與
孫晟及海陵陳覺談議時事。
(7)吳國徐知誥在金陵府舍作禮賢院,聚集圖書,延攬士大夫,與
孫晟及海陵陳覺議論時事。
(8)
孟知祥三遣使說
董璋,以主上加禮於兩川,苟不奉表謝罪,恐復致討;璋不從。三月,辛丑,遣李昊詣
梓州,極論利害,璋見昊,詬怒,不許。昊還,言於知祥曰:“璋不通謀議,且有窺西川之志,公宜備之。”
(8)
孟知祥三次派使者勸說
董璋,因主上對兩川優禮有加,如不上表謝罪,恐怕還要派兵來討伐,
董璋不聽。三月,辛丑(十九日),又派李昊到梓州拜見
董璋,極力論述利害。
董璋見到李昊,怒罵不已,仍不同意。李昊回來,對
孟知祥說:“
董璋不容商量,而且有襲取西川的意圖,您可要戒備他。”
(10)吳越武肅王錢疾,謂將吏曰:“吾疾必不起,諸兒皆愚懦,誰可為帥者?”眾泣曰:“兩鎮令公仁孝有功,孰不愛戴!”乃悉出印鑰授傳,曰:“將吏推爾,宜善守之。”又曰:“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庚戌卒,年八十一。
(10)吳越武肅王錢患病,對所屬文官武將說:“我這次患病必然不能再愈。我的幾個兒子都愚蠢懦弱,誰可以做統帥呢?”眾人涕泣地說:“鎮海
節度使錢傳仁孝有功,誰不愛戴!”錢便把吳越的印信、鎖鑰全部取出授與錢傳,並說:“眾位將吏推舉你,你要妥善守護住。”又說:“今後,子孫們要親善地對待中原,不要因為中原統治者易姓而放棄侍奉大國之禮。”庚戌(二十八日)去世,終年八十一歲。
傳與兄弟同幄行喪,內牙指揮使陸仁章曰:“令公嗣先王霸業,將吏旦暮趨謁,當與諸公子異處。”乃命主者更設一幄,扶傳居之,告將吏曰:“自今惟謁令公,禁諸公子從者無得妄入。”晝夜警衛,未嘗休息。未年左右皆附傳,獨仁章數以事犯之。至是,傳勞之,仁章曰:“先王在位,仁章不知事令公,今日盡節,猶事先王也。”傳嘉嘆久之。
錢傳與兄弟們共同在一個帳幄內守喪,內牙指揮使陸仁章說:“令公繼承先王的霸業,將吏們早晚要進見,應當與諸位公子分開住。”便命令主事的人另設一帳,扶著錢傳住進去,並向將吏宣告:“從今以後,這裡只能謁見令公,禁止諸公子的隨從未經允許隨便進入。”於是,晝夜警衛,未嘗休息。錢末年,侍奉在左右的人都依附討好於錢傳,唯獨陸仁章幾次因為一些事情觸犯他。到此時,錢傳慰勞他,陸仁章說:“先王在位時,仁章不知侍奉令公,現在為您盡力,猶如侍奉先王呵。”錢傳很嘉許他,稱嘆不已。
傳既襲位,更名元,兄弟名“傳”者皆更為“元”。以遺命去國儀,用藩鎮法;除民田荒絕者租稅。命處州刺史曹仲達權知政事。置擇能院,掌選舉殿最,以浙西營田副使沈崧領之。
錢傳繼承王位以後,改名元,兄弟們名字中的“傳”字都改為“元”字。因錢的遺命去掉稱為國家的典儀,而用藩鎮法制;免除民田荒蕪無收者的租稅。任命處州刺史
曹仲達暫為知政事。設定擇能院,掌管選拔評定優劣之事,派浙西營田副使
沈崧領導此事。
內牙指揮使富陽劉仁杞及陸仁章久用事,仁章性剛,仁杞好毀短人,皆為眾所惡。一日,諸將共詣府門請誅之;元使從子仁俊諭之曰:“二將事先王久,吾方圖其功,汝曹乃欲逞私憾而殺之,可乎?吾為汝王,汝當稟吾命;不然,吾當歸臨安以避賢路!”眾懼而退。乃以仁章為
衢州刺史,仁杞為湖州刺史。中外有上書告訐者,元皆置不問,由是將吏輯睦。
內牙指揮使富陽人劉仁杞及陸仁章長時間當權,陸仁章性剛直,劉仁杞喜歡貶低人,二人都被眾人所厭惡。一天,諸將一起來到府門請求除掉他們;錢元命他的侄子錢仁俊宣告眾人說:“這二位將軍侍奉先王很久了,我正要表彰他們的功勞,你們竟然要為遂私人嫌怨而誅殺他們,怎么可以呢?我現在是你們的王,你們應當聽從我的命令;如若不然,我就應當歸返臨安以避讓賢路!”眾人惶懼而退去。於是,便任用陸仁章為
衢州刺史。劉仁杞為湖州刺史。內外有上書進行私人攻訐的,錢元都擱置不理,因此將吏和睦。
(11)初,契丹舍利刺與
惕隱皆為
趙德鈞所擒,契丹屢遣使請之。上謀於群臣,德鈞等皆曰:“契丹所以數年不犯邊、數求和者,以此輩在南故也,縱之則邊患復生。”上以問冀州刺史楊檀,對曰:“刺,契丹之驍將,向助王都謀危社稷,幸而擒之,陛下免其死,為賜已多。契丹失之如喪手足。彼在朝廷數年,知中國虛實,若得歸,為患必深,彼才出塞,則南向發矢矣,恐悔之無及。”上乃止。檀,沙陀人也。
(11)起先,
契丹舍利刺與
惕隱都被
趙德鈞所擒獲、契丹屢次派人請求放還他們。明宗與群臣討論,
趙德鈞等都說:“
契丹所以幾年不來侵犯邊境,而且多次來求和,就是由於這些人被系押在南朝的緣故,放了他們,那就要邊患再生。”明宗把此事諮詢冀州刺史楊檀,楊檀回答說:“刺是
契丹的勇將,過去幫助王都陰謀危害社稷,幸而擒住了他,陛下免了他一死,賜給他的恩惠已經很多。
契丹丟掉了他如同斷了手足。他在朝廷留居數年,了解中國的虛實,如果獲得放歸,必然要深深為患。才放他出了塞北,就會向南放射弓箭,那時,恐怕後悔也來不及了。”明宗便停止釋放他們。楊檀是沙陀人。
(12)上欲授
李贊華以河南藩鎮,群臣皆以為不可,上曰:“吾與其父約為昆弟,故贊華歸我。吾老矣,後世繼體之君,雖欲招之,其可致乎!”夏,四月,癸亥,以贊華為義成
節度使,為選朝士為僚屬輔之。贊華但優遊自奉,不豫政事;上嘉之,雖時有不法亦不問,以莊宗後宮夏氏妻之。贊華好飲人血,姬妾多刺臂以吮之;婢僕小過,或抉目,或刀火灼;夏氏不忍其殘,奏離婚為尼。
(12)明宗要授予
李贊華河南藩鎮,群臣都認為不可,
後唐明宗說:“我和他父親盟約為兄弟,所以贊華才歸順於我。現在我老了,後來的繼承大統之君,雖然想招他來,能辦得到嗎?”夏季,四月,癸亥(十一日),任命李贊華為義成
節度使,並且為他選拔朝士做僚屬以輔助他。
李贊華只顧優遊享受,不預聞政事;明宗讚許他,雖然時常有不法行為也不過問,還把莊宗後宮宮人夏氏做他的妻子。
李贊華喜歡喝人血,姬妾們常常刺破手臂流血讓他吸吮;婢僕者有些小過失,或者挖目,或者刀割、火灼;夏氏無法忍受他的殘酷,奏請離婚去當尼姑。
(13)乙丑(十五日),加封宋王李從厚兼任中書令。
(14)
東川節度使董璋會諸將謀襲成都,皆曰必克;前陵州刺史
王暉曰:“劍南萬里,成都為大,時方盛夏,師出無名,必無成功。”
孟知祥聞之,遣
馬軍都指揮使潘仁嗣將三千人詣漢州之。
(14)東川
節度使董璋聚會眾將謀議襲擊成都,眾將都說一定能夠攻克;前陵州刺史
王暉說:“劍南萬里地方,以成都為大郡,現在又正當盛夏,師出無名,一定不能成功。”
孟知祥聽說
董璋來襲,派
馬軍都指揮使潘仁嗣統領三千人馬到漢州偵察。
璋入境,破白楊林鎮,執戍將武弘禮,聲勢甚盛,知祥憂之,
趙季良曰:“璋為人勇而無恩,士卒不附,城守則難克,野戰則成擒矣。今不守巢穴,公之利也。璋用兵精銳皆在前鋒,公宜以羸兵誘之,以勁兵待之,始雖小衄,後必大捷。璋素有威名,今舉兵暴至,人心危懼,公當自出御之,以強眾心。”趙廷隱以季良言為然,曰:“璋輕而無謀,舉兵必敗,當為公擒之。”辛巳,以廷隱為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將三萬人拒之。
董璋進入西川境內,攻破白楊林鎮,抓住守將武弘禮,聲勢很盛,
孟知祥擔憂,
趙季良說:“董璋為人勇猛而沒有恩德,士兵心中不依附他,如果他據城固守,就難以攻克,如果進行野戰,就容易擒獲他了。現在,他不守自己的巢穴,對您是有利的。
董璋用兵,精銳都放在前鋒,您套用弱兵引誘他,用強兵等待他,開始雖然要有小挫折,最後必然取得大勝利。
董璋素來以威武揚名,現在他興兵驟至,人心害怕,您應當親自出戰去抗禦他,來加強兵眾的鬥志。”趙廷隱認為
趙季良的話說得對,也說:“
董璋輕率而沒有謀略,他舉兵必然要失敗,我應當為您把他捉住。”辛巳(二十九日),任趙廷隱為行營馬步軍
都部署,統領三萬人抗拒
董璋。
五月,壬午朔,廷隱入辭。
董璋檄書至,又有遺季良、廷隱及
李肇書,誣之雲,季良、廷隱與己通謀,召己令來。知祥以書授廷隱,廷隱不視,投之於地,曰:“不過為反間,欲令公殺副使與廷隱耳。”再拜而行。知祥曰:“事必濟矣。”肇素不知書,視之,曰:“璋教我反耳。”囚其使者,然亦擁眾為自全計。
五月,壬午朔(初一),趙廷隱來辭別
孟知祥。
董璋的興兵文書送到成都,還有給
趙季良、趙廷隱及
李肇的信,信中造謠說,
趙季良、趙廷隱和他自己通同設謀,招喚他來攻西川。
孟知祥把來信交給趙廷隱,趙廷隱根本不看,投擲於地,說道:“不過是施行反間之計,要使令公殺節度副使和廷隱而已。”便向
孟知祥鄭重地道別登程了。
孟知祥說:“事情一定能夠成功。”
李肇素來不認識字,一看來信,便說:“
董璋教我反叛喲。”把
董璋派里的使者囚禁起來,然而也調集兵馬做了自我保全的準備。
璋兵至漢州,潘仁嗣與戰於
赤水,大敗,為璋所擒,璋遂克漢州。
董璋的兵馬到了漢州,潘仁嗣和他在
赤水開戰,打得大敗,被董璋擒獲,董璋便占領漢州。
癸未,知祥留
趙季良、高敬柔守成都,自將兵八千趣漢州,至
彌牟鎮,趙廷隱陳於鎮北。甲申,
遲明,廷隱陳於雞橋,義勝
定遠都知兵馬使張公鐸陳於其後。俄而璋望西川兵盛,退陳於武侯廟下,璋帳下驍卒大噪曰:“日中曝我輩何為!”璋乃上馬。前鋒始交,
東川右廂馬步都指揮使張守進降於知祥,言“璋兵盡此,無復後繼,當急擊之。”知祥登高冢督戰,左明義指揮使毛重威、左沖山指揮使李瑭守雞橋,皆為
東川兵所殺;趙廷隱三戰不利,牙內都指揮副使侯弘實兵亦卻,知祥懼,以馬棰指後陣。張公鐸帥眾大呼而進,
東川兵大敗,死者數千人,擒東川中指揮使元、牙內副指揮使董光演等八十餘人。璋拊膺曰:“親兵皆盡,吾何依乎!”與數騎遁去,餘眾七千人降,復得潘仁嗣。知祥引兵追璋至五侯津,
東川馬步都指揮使元降。西川兵入漢州府第,求璋不得,士卒爭璋軍資,故璋走得免。趙廷隱追至赤水,又降其卒三千人。是夕,知祥宿雒縣。命李昊草榜諭
東川吏民,及草書勞問璋,且言將如梓州,詢負約之由,請見伐之罪。乙酉,知祥會廷隱於
赤水,遂西還,命廷隱將兵攻梓州。
癸未(初二),
孟知祥留下趙季良、高敬柔守衛成都,自己帶領八千兵馬奔向漢州。到達彌牟鎮,趙廷隱陳兵於鎮北。甲申(初三),天剛亮,趙廷隱在雞橋擺開陣勢,義勝
定遠都知兵馬使張公鐸在他的後面布開陣勢。過了一些時候,
董璋望見西川兵勢盛大,自己把陣線退到武侯廟下。
董璋帳下的驍勇的兵卒大事鼓譟說:“太陽正當午,把我們大家曝曬在烈日之下要乾什麼!”董璋這才上馬向前進軍。前鋒剛剛交戰,
東川右廂馬步都指揮使張守進向
孟知祥投降,並說:“
董璋的兵馬全部在這裡,再沒有後繼部隊,應該快速出擊。”
孟知祥登上高墳頭督戰,左明義指揮使毛重威、左沖山指揮使李瑭把守雞橋,都被
東川兵所殺;趙廷隱三次交戰都失利,牙內都指揮副使
侯弘實的兵也退卻下來,
孟知祥害怕,用馬鞭指揮後陣。張公鐸率領眾兵大喊著進軍向前,
東川兵大敗,死亡數千人,擒獲東川中都指揮使元、牙內副指揮使董光演等八十餘人。
董璋捶打著胸脯說:“親近兵士都喪失了,我還依靠誰啊!”只同幾個騎兵逃遁而去,其餘兵眾七千多人投降了,把潘仁嗣也拯救回來。
孟知祥領兵追趕
董璋到五侯津,
東川馬步都指揮使元投降。西川兵攻入漢州府第,尋找不見
董璋。當時,士兵爭著劫掠
董璋的軍事物資,所以董璋得以走脫。趙廷隱追趕到赤水,又迫降其士卒三千人。這一晚,
孟知祥留宿在
雒縣。命李昊璋草擬文榜告諭
東川吏民。又起草書信慰勞問候
董璋,並且說要到梓州去詢問董張為什麼不守協約,質問他興兵見伐的罪名。乙酉(初四),
孟知祥與趙廷隱在
赤水會師,便西還成都,命令趙廷隱統兵進攻梓州。
璋至梓州,肩輿而入,
王暉迎問曰:“
太尉全軍出征,今還者無十人,何也?”璋涕泣不能對。至府第,方食,暉與璋從子牙內都虞候延浩帥兵三百大噪而入。璋引妻子登城,子光嗣自殺。璋至北門樓,呼指揮使潘稠使討亂兵,稠引十卒登城,斬璋首,及取光嗣首以傳授
王暉,暉舉城迎降。趙廷隱入梓州,封府庫以待知祥。李肇聞璋敗,始斬其使以聞。
董璋退至
梓州,坐著肩輿回來,
王暉迎接時問道:“太尉全軍出征西川,現在回來的不到十人,是怎么回事?”董璋哭著不能答對。到了自家府第,正在吃飯,
王暉與董璋的侄子牙內
都虞候董延浩帶領兵丁三百人大聲呼喊著進來。
董璋拉著妻子登上城垣,他的兒子董光嗣自殺。
董璋跑到北門城樓,呼喚指揮使潘稠讓他鎮壓亂兵,潘稠帶著十個兵丁登上城,斬了董璋的頭,又取下董光嗣的頭,一起交給
王暉,王暉便開城迎入西川兵而投降了。趙廷隱進入
梓州,封閉了府庫財物以等待
孟知祥到來。李肇聽說
董璋失敗,才把原來囚禁的董璋派來的使者殺了,並報告
孟知祥。
丙戌,知祥入成都,丁亥,復將兵千如梓州。至新都,趙廷隱獻
董璋首。己丑,發玄武,趙廷隱帥東川將吏來迎。
丙戌(初五),
孟知祥返回成都,丁亥(初六),又率兵八千人赴
梓州。到新都時,趙廷隱向他呈獻
董璋的人頭。己丑(初八),從玄武出發,趙廷隱帶領著東川的將吏來迎接。
(15)朔方
節度使康福向後唐朝廷奏報,党項掠劫者已經伏誅,其餘都已降附。
(16)
壬辰,
孟知祥有疾,癸巳,疾甚,中門副使王處回侍左右,
庖人進食,必空器而出,以安眾心。
李仁罕自
遂州來,趙廷隱迎於板橋;仁罕不稱東川之功,侵侮廷隱,廷隱大怒。乙未,知祥疾瘳;丁酉,入梓州。戊戌,犒賞將士,既罷,知祥謂
李仁罕、趙廷隱曰:“二將誰當鎮此?”仁罕曰:“令公再與
蜀州,亦行耳。”廷隱不對。知祥愕然,退,命李昊草牒,俟二將有所推則命一人為留後,昊曰:“昔梁祖、莊宗皆兼領四鎮,今二將不讓,惟公自領之為便耳。公宜亟還府,更與趙僕射議之。”
(16)
壬辰(十一日),
孟知祥患病,癸巳(十二日),病加劇,中門副使王處回侍奉在左右,廚師送食物進來,必然空著食器送出,用以安定眾人之心。
李仁罕從
遂州來,趙廷隱在板橋迎接他;李仁罕不稱道攻取東川的功勞,侮謾趙廷隱,趙廷隱很是惱怒。乙未(十四日),
孟知祥病好了;丁酉(十六日),進入梓州。戊戌(十七日),犒賞戰士,飲宴之後,孟知祥對
李仁罕、趙廷隱說:“二位將軍誰應當鎮戍在這裡?”李仁罕說:“令公如果再把
蜀州交給我領管,我也可以去。”趙廷隱不說話。
孟知祥覺著為難,回來之後,讓李昊起草公文,等二將有所推讓便任用一個為留後,李昊說:“以前梁朝太祖、我朝莊宗都一身而兼領四鎮,現在二將不肯相讓,只有令公自己領管為宜。您最好趕快回成都,同
趙季良僕射商量。”
(17)己亥,契丹使者迭羅卿辭歸國,上曰:“朕志在安邊,不可不少副其求。”乃遣骨舍利與之俱歸。契丹以不得刺,自是數寇雲州及振武。
(17)己亥(十八日),契丹使者迭羅卿辭別朝廷歸國,後唐明宗說:“朕的意願是要使邊境安寧,不可不稍微符合他們的要求。”便把骨舍利遣返,與使者同歸。契丹因為刺沒有遣回,從此屢次侵犯
雲州及振武。
(18)孟知祥命
李仁罕歸遂州,留趙廷隱東川巡檢,以李昊行梓州軍府事。昊曰:“二虎方爭,仆不敢受命,願從公還。”乃以都押牙王彥銖為東川監押。癸卯,知祥至成都,趙廷隱尋亦引兵西還。
(18)孟知祥命令
李仁罕返回遂州,留下趙廷隱為東川巡檢,任用李昊行使梓州軍府的管理事務。李昊說:“兩隻老虎正爭鬥得凶,我不敢接受這個命令,願意跟隨您回成都。”於是,便用都押牙王彥銖為東川監押。癸卯(二十二日),
孟知祥到達成都,趙廷隱不久也領兵向西還軍。
知祥謂李昊曰:“吾得東川,為患益深。”昊請其故,知祥曰:“自吾發梓州,得仁罕七狀,皆雲‘公宜自領東川,不然諸將不服。’廷隱言‘本不敢當東川,因仁罕不讓,遂有爭心耳。’君為我曉廷隱,復以閬州為
保寧軍,益以果、蓬、渠、開四州,往鎮之。吾自領東川,以絕仁罕之望。”廷隱猶不平,請與仁罕斗,勝者為東川;昊深解之,乃受命。六月,以廷隱為
保寧留後。戊午,趙季良帥將吏請知祥兼鎮東川,許之。季良等又請知祥稱王,權行制書,賞功臣,不許。
孟知祥對李昊說:“我取得東川,憂慮更多了。”李昊問其緣故,
孟知祥說:“自從我離開梓州,收到
李仁罕七次表文,都說‘您應該親自領鎮東川,不然諸將會不心服。’趙廷隱則說‘本來不敢領鎮東川,因
李仁罕不相讓,才有了與他爭任之心。’請你替我曉諭趙廷隱,我去恢復閬州為
保寧軍,加上果、蓬、渠、開四州,請他去鎮守。我自己兼領東川,以斷絕
李仁罕的企望。”趙廷隱聽了還是恨恨不平,要求與
李仁罕比武,誰勝誰領東川;李昊一再勸解他,他才接受了
孟知祥的命令。六月,任用趙廷隱為
保寧留後。戊午(初七),
趙季良帶領將吏請求
孟知祥兼鎮東川,孟知祥答應了。
趙季良等又請求
孟知祥稱王,發布命令暫稱制書,賞賜功臣,孟知祥不準。
董璋之攻知祥也,
山南西道節度使王思同以聞,
范延光言於上曰:“若兩川並於一賊,撫眾守險,則取之益難,宜及其交爭,早圖之。”上命思同以興元之兵密規進取。未幾,聞璋敗死,
延光曰:“知祥雖據全蜀,然士卒皆東方人,知祥恐其思歸為變,亦欲倚朝廷之重以威其眾,陛下不屈意撫之,彼則無從自新。”上曰:“知祥吾故人,為人離間至此,何屈意之有!”乃遣供奉官
李存賜知祥詔曰:“
董璋狐狼,自貽族滅。卿丘園親戚皆保全全,所宜成家世之美名,守君臣之大節。”存,
克寧之子,知祥之甥也。
董璋攻打孟知祥的時候,
山南西道節度使王思同向後唐朝廷作了報告,
范延光對明宗上言:“如果兩川合併於一個盜賊掌握,安撫民眾,守衛險要,那就更難於攻取了,最好在他們交爭之中,早日收服他。”明宗命
王思同用興元之兵暗中規劃準備進取西蜀。沒有多久,聽到董璋敗死,
范延光又說:“
孟知祥雖已據有全蜀,然而他的士兵都是東邊的人,孟知祥怕他們思歸致變,也想依賴朝廷的重望以震攝他的兵眾,陛下如果不屈意委婉地安撫他,他就無從改過自新。”明宗說:“
孟知祥是我的故舊相好,是被人離間才幹出抗拒朝廷的事情,有什麼‘屈意’可說的!”於是,派遣供奉官
李存賜給孟知祥以詔書說:“
董璋是狐狼之輩,自找族滅全家。愛卿的祖宗墓園和親戚都保障了安全,你應該保全家世的美名,遵守君臣的大節。”
李存是
李克寧的兒子,
孟知祥的外甥。
(19)閩王延鈞謂
陳守元曰:“為我問寶皇:既為六十年天子,後當何如?”明日,守元入白:“昨夕奏章,得寶皇旨,當為大羅仙主。”徐彥林等亦曰:“北廟崇順王嘗見寶皇,其言與
守元同。”延鈞益自負,始謀稱帝。表朝廷云:“錢卒,請以臣為
吳越王;
馬殷卒,請以臣為尚書令。”朝廷不報,自是職貢遂絕。
(19)閩王王延鈞對
陳守元說:“你為我問問寶皇:既然能當天子六十年,以後又將怎么樣。”第二天,
陳守元進府說:“昨夜向天宮進奏章請示,得到寶皇降旨,您後來要當大羅仙主。”徐彥林等人也說:“北廟崇順王曾經見到寶皇,所講的話與
陳守元說的一樣。”
王延鈞更加自命不凡,開始謀求稱帝。上表給朝廷說:“錢死了,請朝廷任我為
吳越王;
馬殷死了,請朝廷任我為尚書令。”後唐朝廷不理他,他從此便斷絕了朝貢。
(1)秋,七月朔,朔方奏
夏州党項入寇,擊敗之,追至賀蘭山。
(1)秋季,七月,辛丑朔(初一),朔方上表奏報:
夏州党項來侵犯,擊敗了他們,追擊到賀蘭山。
(2)己丑(初九),加封鎮海、鎮東
節度使錢元守中書令。
(4)
武安、靜江
節度使馬希聲以湖南比年大旱,命閉南嶽及境內諸神祠門,竟不雨。辛卯,希聲卒,六軍使袁詮、潘約等迎鎮南
節度使希范於朗州而立之。
(4)
武安、靜江節度使
馬希聲因湖南連年大旱,下令關閉南嶽及境內諸神祠的大門,到底沒有下雨。辛卯(十一日),
馬希聲去世,六軍使袁詮、潘約等迎請鎮南
節度使馬希范於朗州而擁立他為主。
(5)乙未(十五日),
孟知祥讓李存回洛陽,向朝廷上表謝罪,並報告
福慶公主的喪事。從此又向後唐朝廷自稱藩屬。
(6)庚子(二十日),任用西京留守、同平章事
李從珂為鳳翔
節度使。
(7)廢武興軍,復以鳳、興、文三州隸山南西道。
(7)廢除武興軍,恢復鳳、興、文三州隸屬於
山南西道。
(8)丁未,以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趙鳳同平章事,充安國節度使。
(8)丁未(二十七日),後唐命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趙鳳以同平章事銜,充當安國節度使。
(9)八月,庚申(十一日),荊南
馬希范到達長沙;辛酉(十二日),承襲其兄
馬希聲的職位。
(10)甲子,
孟知祥令李昊為武泰趙季良等五留後草表,請以知祥為蜀王,行墨制,仍自求
旌節,昊曰:“比者諸將攻取
方鎮,即有其地,今又自求節鉞及明公封爵,然則輕重之權皆在群下矣;借使明公自請,豈不可邪!”知祥大悟,更令昊為己草表,請行墨制,補兩川刺史已下;又表請以季良等五留後為
節度使。
(10)甲子(十五日),
孟知祥讓李昊為武泰
趙季良等五個留後起草表章,請求朝廷封孟知祥為蜀王,行使墨書制命的權力,允許他自行委任將吏,同時為他們自己請求朝廷賜給
節度使的旌節,李昊說:“近來諸將攻取一方軍鎮,就占有其地域,現在又自己要求給予旌節斧鉞以及您的封爵,這樣,職位輕重的權衡就都落在下屬部眾之手了;假如您自己請封,豈不更好!”孟知祥一下明白過來,便讓李昊替自己起草表章,請求施行墨書制命,可以補授缺額的兩川刺史以下的官職;又上表請求朝廷任命趙季良等五個留後為節度使。
初,
安重誨欲圖兩川,自知祥殺
李嚴,每除刺史,皆以東兵衛送之,小州不減五百人,
夏魯奇、
李仁矩、武虔裕各數千人,皆以牙隊為名。及知祥克遂、閬、利、夔、黔、梓
六鎮,得東兵無慮三萬人,恐朝廷征還,表請其妻子。
起先,
安重誨圖謀占取兩川,自從
孟知祥殺死
李嚴,每次任命刺史,都用東方的軍隊護送他們赴任,小的州府不少於五百人,像
夏魯奇、
李仁矩、武虔裕,都各領數千人,號稱牙隊。及至
孟知祥攻下遂州、閬州、
利州、
夔州、
黔州、梓州六鎮,得到護從東兵不下三萬人,怕朝廷徵召東兵返回,就上表請求允許他們的妻子到駐地來。
(11)吳徐知誥廣金陵城周圍二十里。
(11)吳國徐知誥擴建金陵城周圍二十里。
(12)初,契丹既強,寇抄盧龍諸州皆遍,
幽州城門之外,虜騎充斥。每自涿州運糧入
幽州,虜多伏兵於閻溝,掠取之。及
趙德鈞為節度使,城閻溝而戍之,為
良鄉縣,糧道稍通。
幽州東十里之外,人不敢樵牧;德鈞於州東五十里城潞縣而戍之,近州之民始得稼穡。至是,又於州東北百餘里城
三河縣以通薊州運路,虜騎來爭,德鈞擊卻之。九月,庚辰朔,奏城三河畢。邊人賴之。
(12)起初,
契丹已經強大,把盧龍諸州都搶掠遍了,幽州城門以外,到處是契丹的騎兵。往往從涿州運糧到幽州,
契丹兵眾大多埋伏在閻溝,進行掠奪。到
趙德鈞為節度使時,在閻溝築城守衛,設立
良鄉縣,糧道略有通便。幽州以東十里之外,百姓不敢打柴放牧;
趙德鈞在州東五十里建立潞縣城,加以守衛,靠近州城的百姓才得以進行農耕種莊稼。到此時,又在
幽州東北百餘里處,建立三河縣城來疏通薊州運路,
契丹騎兵來爭奪,
趙德鈞便把他們擊退。九月,庚辰朔(初一),奏報
三河縣城建設完畢。邊民賴以生存。
(13)壬午(初三),任用鎮南
節度使馬希范為
武安節度使,兼任侍中。
(14)孟知祥命其子仁贊攝行軍司馬,兼都總轄兩川牙內馬步都軍事。
(14)
孟知祥命令他的兒子
孟仁贊代理行軍司馬,兼任都總轄兩川牙內馬步都軍事。
(15)冬,十月,己酉朔,帝復遣李存如成都,凡劍南自
節度使、刺史以下官,聽知祥差署訖奏聞,朝廷更不除人;唯不遣戍兵妻子,然其兵亦不復征也。
(15)冬季,十月,己酉朔(初一),明宗再派
李存赴成都,凡是在劍南的將吏,從
節度使、刺史以下的官員,聽憑
孟知祥差派任命後,向朝廷奏報即可,朝廷不再另行任命別人;只是不讓戍兵的妻子去戍所,然而對那些兵眾也不再徵召東還。
(16)
秦王從榮喜為詩,聚浮華之士高輦等於幕府,與相唱和,頗自矜伐。每置酒,輒令僚屬賦詩,有不如意者面毀裂抵棄。壬子,眾榮入謁,帝語之曰:“吾雖不知書,然喜聞儒生講經義,開益人智思。吾見莊宗好為詩,將家子文非素習,徒取人竊笑,汝勿效也。”
(16)秦王李從榮喜歡作詩,聚集浮華放蕩的文士高輦等人在
幕府中,同他們相與唱和,很是標榜自誇。每次設宴擺酒,往往讓僚屬們吟賦詩篇,有作得不如意的,當面撕毀丟棄。壬子(初四),李從榮入朝謁見,明宗對他說道:“我雖然不識文字,然而喜歡聽取儒生講說經文大義,可以開發人的智識和思考。我見莊宗皇帝喜好作詩,武將家的兒子文墨不是素所研習,只是白白讓人背地笑話,你不要效法那個。”
(17)丙辰,幽州奏丹屯捺剌泊
(17)丙辰(初八),幽州報奏:
契丹人馬屯駐捺剌泊。
(18)前彰義
節度使李金全屢獻馬,上不受,曰:“卿在鎮為治何如?勿但以獻馬為事!”金全,吐谷渾人也。
(18)前彰義
節度使李金全屢次向朝廷獻馬,
後唐明宗不接受,並說:“你在鎮所治理得怎么樣?且不要只做獻馬這樣的事!”李金全是吐谷渾的人。
(19)壬申,大理少卿康澄上書曰:“臣聞童謠非禍福之本,妖祥豈降替之源!故雉升鼎而桑谷生朝,不能止殷宗之盛;神馬長嘶而玉龜告兆,不能延晉祚之長。是知國家有不足懼者五,有深可畏者六:陰陽不調不足懼,三辰失行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涸不足懼,蟊賊傷稼不足懼;賢人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下上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蔑聞深可畏。不足懼者,願陛下存而勿論;深可畏者,願陛下修而靡忒。”優詔獎之。
(19)壬申(二十四日),大理少卿康澄上書啟奏:“為臣聽說,童謠不是禍福的根據,妖祥豈能當做興變的本源!所以,商代出現飛雉落於鼎耳而鳴、桑谷共生於朝的祥瑞,不能中止殷王宗廟之盛;晉朝發生神馬長嘶、水涌石龜的異兆,不能延緩晉國傳位之長。由此悟出國家有不足懼的事情五件,有深可畏的事情六條:陰陽不協調不足懼,三星運行失常不足懼,小人傳播訛言不足懼,山崩河涸不足懼,害蟲傷害禾稼不足懼;賢人藏匿不出深可畏,四民遷業不安深可畏,上下通同作弊深可畏,廉恥之道消亡深可畏,詆毀讚譽混淆真偽深可畏,正直言論聽不到深可畏。不足懼的事情願陛下任其存在而不必多去計較;深可畏的事情願陛下修治而不要差失。”明宗用嘉許的詔書獎勵他。
(20)
秦王從榮為人鷹視,輕佻峻急;既判六軍諸衛事,復參朝政,多驕縱不法。初,
安重誨為
樞密使,上專屬任之。從榮及宋王從厚自襁褓與之親狎,雖典兵,常為重誨所制,畏事之。重誨死,
王淑妃與
宣徽使
孟漢瓊宣傳帝命,
范延光、
趙延壽為
樞密使,從榮皆輕侮之。河陽
節度使、同平章事
石敬瑭兼六軍諸衛副使,其妻
永寧公主與從榮異母,素相憎疾。從榮以從厚聲名出己右,尤忌之;從厚善以卑弱奉之,故嫌隙不外見。
石敬瑭不欲與從榮共事,
常思外補以避之。
范延光、
趙延壽亦慮及禍,屢辭機要,請與舊臣迭為之,上不許。會契丹欲入寇,上命擇帥臣鎮河東,
延光、延壽皆曰:“當今帥臣可往者獨
石敬瑭、
康義誠耳。”敬瑭亦願行,上即命除之。既受詔,不落六軍副使,敬瑭復辭,上乃以
宣徽使
朱弘昭知
山南東道,代義誠詣闕。
(20)秦王李從榮為人像鷹眼一樣常常側目看人,既輕薄又尖刻;他被任用為判理六軍諸衛事務後,又參與朝政,往往驕縱不守法紀。以前,
安重誨做
樞密使,明宗特別依重他。李從榮及宋王李從厚從幼兒時就和他親昵戲鬧,後來,雖然成為統兵大吏,也常被
安重誨所牽制,對安重誨很敬重。
安重誨死後,
王淑妃與
宣徽使
孟漢瓊宣布傳達皇帝意旨,由
范延光、
趙延壽做
樞密使,而李從榮對他們都很輕慢、看不起。河陽
節度使、同平章事
石敬瑭兼任六軍諸衛副使,他的妻子
永寧公主與李從榮是異母所生,素來就相互憎惡不和。李從榮因為
李從厚的名聲比自己高,便尤其忌恨他。
李從厚善於,用謙卑軟弱的姿態對待李從榮,所以嫌隙之狀表面上看不出來。
石敬瑭因不願與李從榮共事,常想到外面藩鎮補領一職來避開他。
范延光、
趙延壽也顧慮弄不好招禍,多次請求辭去樞要職務,與可信用的老臣更換充任,明宗不答應。當時正逢
契丹要來侵擾,明宗授命秉政大臣選擇可當統帥的人材去鎮守河東,
范延光、
趙延壽都說:“現在可任統帥去河東的只有
石敬瑭、
康義誠而已。”
石敬瑭也願意前去,於是,明宗就任命委派他去。等到詔書下來,不落六軍副使的職位名款,
石敬瑭又辭謝不受,明宗便任用
宣徽使
朱弘昭主持山南東道的事務,代替
康義誠的職位,讓
康義誠到朝廷來。
(21)十一月,辛巳,以
三司使孟鵠為忠武
節度使,以忠武節度使馮充宣徽南院使,判三司。鵠本刀筆吏,與
范延光鄉里厚善,數年間引擢至
節度使;上雖知其太速,然不能違也。
(21)十一月,辛巳(初三),任用
三司使孟鵠為忠武
節度使,用忠武節度使馮充任
宣徽南院使,判理三司。孟鵠本來是個掌案牘的書吏,與
范延光是同鄉,友誼深厚,幾年之間薦引提拔到
節度使;明宗雖然曉得提拔太快,然而不能不認可。
(22)乙酉,上以胡寇浸逼北邊,命趣議河東帥;
石敬瑭欲之,而
范延光、
趙延壽欲用
康義誠,議久不決。權
樞密直學士李崧以為非石太尉不可,
延光曰:“仆亦累奏用之,上欲留之宿衛耳。”會上遣中使趣之,眾乃從崧議。丁亥,以
石敬瑭為北京留守、河東
節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加兼侍中。
(22)乙酉(初七),明宗因為契丹人越來越侵逼北部邊疆,命速議選任河東統帥;
石敬瑭想要承擔,而
范延光、
趙延壽想任用康義誠,議論了很長時間不能決定。代理
樞密直學士李崧以為此任非石
太尉不可,
范延光說:“我也幾次奏請用他,皇上要想把他留在身邊統領
宿衛軍吶。”正好明宗命內使來催促,大家便接受了
李崧的意見。丁亥(初九),任用
石敬瑭為北京留守、河東
節度使,兼任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加兼侍中。
(24)吳以諸道都統
徐知誥為大丞相、太師,加領得勝
節度使;知誥辭丞相、太師。
(26)
蔚州刺史張彥超本沙陀人,嘗為帝養子,與
石敬瑭有隙;聞敬瑭為總管,舉城附於
契丹,契丹以為大同
節度使。
(26)
蔚州刺史
張彥超本來是沙陀人,曾經是明宗的養子,與
石敬瑭有嫌隙;聽說石敬瑭當了總管,便把整個城池降附於
契丹,契丹任命他為大同
節度使。
(27)
石敬瑭至晉陽,以部將
劉知遠、周為都押衙,委以心腹;軍事委知遠,帑藏委。,晉陽人也。
(27)
石敬瑭到了晉陽,任用他的部將
劉知遠、周為都押衙,依靠他們做心腹;軍事委託劉知遠,財政收入委託周。周是
晉陽人。
(28)十二月,戊午,以
康義誠為河陽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以
朱弘昭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28)十二月,戊午(十一日),任用康義誠為河陽
節度使,兼任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任用
朱弘昭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29)是歲,漢主立其子耀樞為雍王,龜圖為康王,弘度為賓王,弘熙為晉王,
弘昌為
越王,弘弼為齊王,弘雅為韶王,弘澤為鎮王,弘操為萬王,弘杲為循王,弘為思王,弘邈為高王,弘簡為同王,弘建為益王,弘濟為辯王,弘道為貴王,弘昭為宜王,弘政為通王,弘益為定王;未幾,徙弘度為
秦王。
(29)這一年,
南漢國主劉龔立他的兒子劉耀樞為雍王,劉龜圖為康王,
劉弘度為賓王,劉弘熙為晉王,劉弘昌為
越王,劉弘弼為齊王,劉弘雅為韶王,劉弘澤為鎮王,劉弘操為萬王,劉弘杲為循王,劉弘為思王,劉弘邈為高王,劉弘簡為同王,劉弘建為益王,劉弘濟為辯王,劉弘道為貴王,劉弘昭為宜王,劉弘政為通王,劉弘益為定王;沒有多久,把劉弘度調遷為
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