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鯊(鋸峰齒鮫)

大青鯊

鋸峰齒鮫一般指本詞條

大青鯊(學名:Prionace glauca):鯊魚的一種,體細長,2-4米。身體近似紡錘形。頭寬扁,頭長小於全長的四分之一;吻三角形,長而尖突。眼小,圓形。口呈半月形,上頜牙三角形,邊緣具有細鋸齒;下頜牙較狹而尖。上下頜各有牙28-30枚。無噴水孔。鰓孔有5個。背鰭兩個,第一個背鰭不大,上角鈍尖形,下角尖突形;第二個背鰭比臀鰭小。尾細長,尾鰭上下方各具有一個凹窪。胸鰭呈鐮狀。腹鰭小,近似方形。身體背面和上側面為灰青色,腹面和下側面為白色。

性情兇猛,游泳敏捷。盛產於溫帶暖海和熱帶海洋。棲息於大洋上層大型鯊魚,偶可見於沿海水域,曾有報導出現於河口區。常見於海面,貪食魚群、魷魚和其他鯊魚。大青鯊以長距離遷徙著稱,例如從新英格蘭到南美洲。一般情況下其行動較為遲緩,但在必要時能以極快的速度前進。大青鯊為卵胎生,一次可生4-100枚幼鯊。其主要食物來源是魚和槍烏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青鯊
  • 拉丁學名:Prionace glauca
  • 別稱:鋸峰齒鮫、藍鯊、青鯊、大藍鮫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真鯊目
  • 亞目真鯊亞目
  • 真鯊科
  • 大青鯊屬
  • :大青鯊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 同義學名:Carcharhinus glaucus
  • 同義學名:Carcharhinus macki
  • 同義學名:Carcharhinus mackiei
  • 同義學名:Carcharias aethiops
  • 同義學名:Carcharias glaucus
  • 同義學名:Carcharias gracilis
  • 同義學名:Carcharias hirundinaceus
  • 同義學名:Carcharinus glaucus
  • 同義學名:Galeus glaucus
  • 同義學名:Carcharias pugae 
  • 英文名稱:Blue Shark
  • 英文名稱:Blue Whaler
  • 英文名稱: Great Blue Shark
  • 英文名稱:Great Blue Whaler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大青鯊體長3.50-3.8米,大者可達7米餘。體長,紡錘形。頭長而平扁,頭長小於全長四分之一。尾長,稍側扁,尾長與頭和軀幹約相等,尾鰭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背視三角形,長而尖突,吻長小於眼後緣至第一鰓孔之距離。眼較小,圓形,瞬膜發達。鼻孔斜列,距口端比距吻端為近;鼻間隔比鼻孔長大2.5倍。口弧形,口寬小於口前吻長;唇褶短小,隱於口隅處。上頜牙寬扁,三角形,邊緣具細鋸齒,外緣凹入;下頜牙較狹而尖,細鋸齒或有或無;上下頜各具一細小正中牙,每頜每側14-15牙。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狹小,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背鰭2個;第一背鰭較小,起點距胸鰭里角頗遠;第二背鰭甚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尾鰭較狹長,尾長大於頭長,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後部具一缺刻;臀鰭約與第二背鰭同大,腹鰭比臀鰭稍小,長方形;胸鰭狹長,鐮狀,後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半部下方。
背面和上側面青灰色,腹面和下側面白色,背鰭、尾鰭和胸鰭青灰色,腹鰭和臀鰭淺色。

棲息環境

大青鯊可能是所有鯊魚物種中最豐富的一種,生活在全球40-50°C的溫帶和熱帶水域。這是一種遷徙物種,它們周期性地沿著大西洋沿順時針方向漫遊,似乎正在沿海灣流向歐洲,沿著歐洲和非洲海岸流下各種水流,並延大西洋北赤道線到加勒比地區。是棲息於大洋上層大型鯊魚,偶可見於沿海水域,曾有報導出現於河口區。

生活習性

大青鯊為暖水性的上中層魚類,游泳敏捷,性共兇猛,生活在熱帶或溫帶大洋中,從水面至水下350米處的海水上層。一般情況下其行動較為遲緩,但在必要時能以極快的速度前進。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動,胸鰭開展,背鰭尾鰭上葉會露出水面,緩慢遊動。性兇猛,活動力強,對人們具有主動攻擊的危險性。
主要以硬骨魚類甲殼類頭足類、海洋哺乳類、海龜、海鳥、大洋性蟹類等為食。槍烏賊是大青鯊的主要獵物,但也包括烏賊、遠洋章魚、龍蝦、蝦、蟹等無脊椎動物,以及大量硬骨魚,小型鯊魚和哺乳動物腐肉等。有時也以海鳥為食。在捕獲的大青鯊的胃中有鯨脂發現,也有發現大青鯊從漁船拖網中取食鱈魚的現象。

分布範圍

大青鯊其分布範圍: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北可達挪威,最南可達智利,在太平洋中以20°N至20°S間。大青鯊其最適宜的水溫在7-16℃,但在21℃或更高水溫中仍可生存。大青鯊會有規律地由大西洋開始沿盛行洋流遷徙。見於溫帶和熱帶遠洋區中。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寧、百慕達、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賽伯伊島、巴西、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克羅地亞、庫拉索、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斐濟、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希臘、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宏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義大利、日本、肯亞、吉里巴斯、科威特、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賴比瑞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荷蘭、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屬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新加坡、辛特馬丁(荷屬部分)、斯洛維尼亞、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瑞典、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托克勞、湯加、突尼西亞、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阿拉巴馬州、加利福尼亞州、康乃狄克州、德拉瓦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緬因州、麻薩諸塞州、密西西比州、新罕布夏州、新澤西州、北卡羅來納州、俄勒岡州、羅德島州、南卡羅來納州、德克薩斯州、維吉尼亞州、華盛頓)、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維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
大青鯊分布圖大青鯊分布圖

繁殖方式

大青鯊為卵胎生動物,有卵黃囊胎盤,每胎可生4-100隻幼體。母鯊妊娠期為9-12個月。雌性個體在5-6歲時成熟,雄性則在4-5歲。普遍認為雄性在求偶過程中會咬雌性,因而成年大青鯊個體可根據其是否有齧痕來鑑定其性別,為適應這種交配方式, 雌性大青鯊進化出了比雄性厚3倍的皮層。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從大西洋海域報導的大青鯊商業長期性捕撈率平均值為2.9-100條( 1999),而平均捕撈率高達145條,估計,1994年在太平洋地區,公海長途捕撈船藍鯊捕獲量為137,800噸,公海海域為2300噸(1994)。計算出在1989-1990年期間,在太平洋的公海有21152噸藍鯊。年度全球藍鯊捕撈量可能約為二千萬條。
迄今進行的有限漁業評估顯示,沒有跡象表明,大西洋或印度洋的藍鯊捕撈率隨著時間的推移下降。然而,1971-1982年至1983-1993年期間,北太平洋地區明顯減少20%(1996)。日本人在澳大利亞海域捕撈的大青鯊在捕魚季節的捕撈量一致沒有下降(1999)。
加拿大1995年《遠洋鯊魚漁業管理計畫》在大西洋的漁業目標中為青鯊制定了250噸的預捕撈量。還實施了許可限制,限制裝備、區域和季節,兼捕限制和對允許掛鈎釋放的娛樂漁民的限制。
1991年,澳大利亞頒布了立法,禁止日本延繩釣漁船在專屬經濟區內著陸,釣魚。
自1993年以來,美國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水域的鯊魚漁業已經根據“大西洋鯊魚漁業管理計畫”進行了管理。該計畫為每年580噸的10種中上層鯊魚設定商業配額,並對娛樂性釣魚進行限制。商業漁民需要年度鯊魚捕撈許可證,禁止打撈。在墨西哥,1990年在專屬經濟區內禁止採用遠洋鯊魚的公海延繩釣漁業。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