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由於金華地區的方言內部差異較大,各縣之間難以互相通話,要用帶官腔的金華話來交際。金華城裡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金華地區交際共同語的作用,基本上以金華城裡方言為語言標準的
婺劇在浙江中部十分流行。
義烏西部靠近金華的隴頭朱、上滕、苦竹壙、葛仙等地方言受金華話影響,稱
雞蛋為“雞卵”。
(浙南溫州甌語也稱蛋為“卵”,個別借入詞是一樣)
語音特點
幫端母
金華話幫端母特殊讀音的特點是以讀鼻音[m n/ȵ]聲母為主,但只分布在金華絕大部分鄉下地區和
湯溪。金華城裡方言古陽聲韻幫端母字曾經讀作[m n]聲母,後來逐漸朝[p t]方向變化。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金華城裡方言的幫端母仍存在特殊讀音(少量字如“半”、“打”,讀[m n]聲母);但到二十世紀末,幫端母字已一律讀[p t]聲母。
尖團
金華城裡方言,精細
聲母拼撮口呼韻母時讀[tɕ]組聲母,跟見曉組細音字不分。金華的鄉鎮大體上靠近金華城的地方趨向相混,距離城遠的趨向相分,尖團不分的只有金華城裡及其附近鄉下。
其它特點
假攝開口幫組字在金華、
湯溪東部等地讀[ɤa]
韻母。在金華一帶,[ɤa]類韻母是一種具有顯著地方特色的讀音,但金華城裡一些年輕人因嫌[ɤa]“土氣”而改讀作[ia]。知見系字,金華地區讀[ua]韻母。
常見發音
【僅為近似音,僅供參考】
國語 金華話 備註
筷子:級
睡:困雪 或者 滅雪
吃:切 或者 漲(不文明,一般不用)
說:剛
吹牛:去扭
大男孩:多舉王
蚊子 :明囧
誰:拉葛
講話:剛挖
鼻子:別都
眉毛:米矛
爺爺:亞亞
妹妹:麥麥
哥:嘎嘎
外婆:阿泊
哪裡:拉達
這裡:個達
那邊:么邊
上面:想滅
底下:窪跌
旁邊: 幫別
前面: 霞滅
你:儂
我:阿儂
他們:個浪
我們:阿浪
不要:弗要
知道:曉得
嘴巴:扣補
眼睛:阿金
白天:捏里
很好:危些好
真的:金囊
太陽:捏頭
回到家:歸窩
傻瓜:么奪
小孩:小寧
椅子:登
勺子:瓢缸
小伙子:舉網
媽媽:老娘 或者 麥
爸爸:老呀
青蛙:嗲接
去玩:卻可高
左右:光景
髒:凹找
兄弟:過跌
吃飯:切發
晚飯吃過沒:雅罰切過命
在哪裡:蓋啦離
泡妞:標南
聲韻調
以下
聲韻調系統以1990年代的金華老派城裡話為準。聲母表、韻母表中
國際音標後有例字(文白讀不同音的字大都用其白讀音),僅用於文讀的聲母、韻母在國際音標右下方以“文”標出。
聲母
金華方言聲母表
| | | | | | |
| | | | ȵ魚
| | |
| | | | | | | | |
| pʰ破
| | tʰ貪
| | kʰ筐
|
| | | | | ɡ狂
| |
| | | | | ʦ紙
| ʨ雞
| | |
| | | ʦʰ雌
| ʨʰ溪
| |
| | | ʣ磁
| ʥ件
| |
| | | | | ɕ收
| | |
| | | | ʑ壽
| | ɦ文韓
|
| | | | | | |
註:
1
^金華方言的濁擦音、濁塞音、濁塞擦音的實際音值與真正的濁音聲母存在較大差距(處於“濁-清”之間,即所謂“清音濁流”),但一般仍記做濁音聲母(下文中不再說明)。
2
^有部分老年人把“我”文讀作/ŋo/(其他人文讀作/o/)。
韻母
金華話有51個
韻母(包括自成音節的[m̩]、[ŋ̍],不包括
兒化韻),其中有9個文讀專用韻母:
| 開尾韻
| |
| ɿ雌
| | | | ɤ盤
| | | | ɤa馬
| ei隨
| ɑu包
| eu謳
| |
| | ia爹
| iɑ畲
| | ie邊
| | iᴇ佘
| iɛ吆
| | | iɑu鳥
| iu手
| |
| | | uɑ還
| | uɤ多
| | | uɛ塊
| | ui歸
| | | |
| | | yɑ唰
| | yɤ原
| | | yɛ帥
| | | | | |
| 鼻化韻
| | |
開口呼
| ɤã潘
| ã番
| ɑŋ幫
| əŋ門
| oŋ風
| əʔ北
| oʔ木
|
齊齒呼
| | iã演
| iɑŋ上
| iŋ平
| ioŋ蟲
| iəʔ入
| ioʔ玉
|
合口呼
| | uã歡
| uɑŋ梗
| uəŋ昏
| | uəʔ骨
| |
撮口呼
| | yã宣
| yɑŋ雙
| yəŋ雲
| | yəʔ橘
| |
註:
1
^[ŋ̍]和[əŋ]、[iŋ]、[uəŋ]、[yəŋ]四韻中的鼻韻尾[ŋ]的實際
發音部位比較靠前,舌面與上顎的接觸比較輕微,音值比較輕弱模糊,也可記作硬顎鼻音[ɲ],甚至
齒齦鼻音[n]。
2
^塞音尾韻的喉塞尾[ʔ]逢陰入調明顯,逢陽入調不明顯。
兒化韻
金華話的兒化音變使本韻因韻母鼻化而變為含鼻化元音的兒化韻。韻母鼻化是兒綴音[n]弱化的結果。 金華話的兒化韻共有19個,可變為兒化韻的本韻共有29個。兒化韻中除了[ɤã]、[ã]、[iã]、[uã]、[yã]又可為文讀韻外,其餘14個都是兒化詞專用韻母。
金華方言兒化韻-本韻對照表
|
開口呼
| 齊齒呼
| 合口呼
| 撮口呼
|
兒化韻
| 本韻
| 例詞
| 兒化韻
| 本韻
| 例詞
| 兒化韻
| 本韻
| 例詞
| 兒化韻
| 本韻
| 例詞
|
ɿ̃
| ɿ
| 詩兒
| ĩ
| i
| 梨兒
| ũ
| u
| 兔兒
| ỹ
| y
| 語兒
|
| | ie
| 籠屜兒
| | | | |
| | iŋ
| 嬸兒
| | | | |
| | iəʔ
| 麻雀兒
| | | | |
ɤã
| ɤa
| 筢兒
| | | | | | | | | |
ã
| ɑ
| 女兒
| iã
| ia
| 帖兒
| uã
| uɑ
| 鴨兒
| yã
| yɑ
| |
ɛ
| 杯兒
| | | uɛ
| 拐兒
| | |
ɑŋ
| 後生兒
| iɑŋ
| 麥蛘兒
| uɑŋ
| | yɑŋ
| 解妝兒
|
əʔ
| 飽呃兒
| iəʔ
| 掠兒
| uəʔ
| 藍忽忽兒
| | |
ɤ̃
| ɤ
| 盒兒
| iẽ
| ie
| 尖兒
| uẽ
| uɤ
| 窠兒
| yẽ
| yɤ
| 圓兒
|
ẽ
| iu
| 水狗兒
| iu
| 白頭兒
| | | | |
əʔ
| 佛兒
| iəʔ
| 侄兒
| | | yəʔ
| 橘兒
|
ɔ̃
| ɑu
| 桃兒
| iɔ̃
| iɑu
| 鳥兒
| | | | | | |
| | | iũ
| iu
| 帚兒
| | | | | | |
õ
| oʔ
| 膜兒
| iõ
| ioʔ
| 叔兒
| | | | | | |
其中[ẽ]、[iẽ]、[uẽ]、[yẽ]、[õ]、[iõ]六個韻,部分老年人讀作
鼻音尾韻,分別為[əŋ]、[iŋ]、[uəŋ]、[yəŋ]、[oŋ]、[ioŋ]。
金華方言兩種兒化韻對照表
|
開口呼
| 齊齒呼
| 合口呼
| 撮口呼
|
鼻化韻
| 鼻尾韻
| 例詞
| 鼻化韻
| 鼻尾韻
| 例詞
| 鼻化韻
| 鼻尾韻
| 例詞
| 鼻化韻
| 鼻尾韻
| 例詞
|
ẽ
| əŋ
| 擦黑兒
| iẽ
| iŋ
| 辮兒
| uẽ
| uəŋ
| 歌兒
| yẽ
| yəŋ
| 橘兒
|
õ
| oŋ
| 田瀆兒
| iõ
| ioŋ
| 竹兒
| | | | | | |
聲調
調類
| 聲調記號
| 調值
| 例字
|
---|
陰平
| ˧˧˦
| 334
| 天 豬 消 幫 冰 飛 高 雌 黏 奎 魁 研 踉
|
---|
陽平
| ˧˩˧
| 313
| 平 毛 樓 煩 啼 狼 苗 船 泥 浮 筒 跑 戀
|
---|
陰上
| ˥˧˥
| 535
| 我 忖 想 小 禍 塢 蟹 畲 拌 亥 稻 賄 項
|
---|
陰去
| ˥˥
| 55
| 去 醋 凍 囥 八 鐵 法 擦 鴨 棵 捏 悔 鳥
|
---|
陽去
| ˩˦
| 14
| 射 硬 韌 未 樹 罵 義 象 順 帽 合 舌 戊
|
---|
陰入
| ʔ˦
| 4
| 北 拍 弗 摘 尺 叔 說 一 骨 橘 剝 哭 竹
|
---|
陽入
| ʔ˨˩˨
| 212
| 入 浴 六 綠 落 鼻 白 服 族 勺 木 肉 玉
|
---|
變調
金華話的
變調很複雜。
下表列出兩字組連續變調的主要規律。表左欄中為前字聲調,表端欄中為後字聲調,表中數字均表示
調值,0表示
輕聲。其中,古清上字和古濁上字雖在白讀單字調中均為陰上,但在兩字組連續變調中有所區別,故在表中分為陰上、陽上兩類。綠黃色背景表示該連調模式主要見於動賓結構的字組,青色背景表示該變調模式只用於“數量式”(
數詞+
量詞)字組和“實虛式”(
實詞+
虛詞)字組。
金華話兩字組變調規律
|
↓前字\
| 陰平 334
| 陽平 313
| 陰上 535
| 陽上 535
| 陰去 55
| 陽去 14
| 陰入 ʔ4
| 陽入 ʔ212
|
陰平 334
| 33+33 33+55
| 33+313 33+55
| 33+535 33+55
| 33+535 33+55
| 33+55
| 33+14 33+55
| 33+ʔ4
| 33+ʔ12
|
陽平 313
| 33+33 31+55 53+55
| 33+313 31+55
31+14
| 33+535 31+55 53+55
| 33+535 31+55
31+14
| 33+55 31+55
| 33+14
31+14
| 33+ʔ4
| 33+ʔ12
|
陰上 535
| 55+33
| 55+313
53+14 55+14
| 53+535 53+55
| 53+535 53+55
| 53+55
| 55+14
| 53+ʔ4
| 55+ʔ12
|
陽上 535
| 55+33 53+55
| 55+313
| 53+535
| 33+535
| 53+55 55+14
| 55+14
| 53+ʔ4
| 55+ʔ12
|
陰去 55
| 55+33 33+33 33+55
55+0
| 55+313 33+313 33+55 33+14 55+0
| 53+535 33+535 33+55
| 53+535 33+535
33+14
| 53+55
33+55
55+0
| 55+14
33+55 33+14 55+0
| 33+ʔ4
| 55+ʔ12
55+0
|
陽去 14
| 55+33 53+55
14+0
| 55+313 53+55 53+14 14+0
| 33+535 53+535
| 33+535
14+0
| 31+55 53+55
| 55+14
31+14 14+0
| 53+ʔ4
| 55+ʔ12
|
陰入 ʔ4
| ʔ4+33 ʔ4+55 ʔ4+0
| ʔ4+313 ʔ4+55
| ʔ4+535
| ʔ4+535
| ʔ4+55
| ʔ4+14 ʔ4+55
| ʔ4+ʔ4
| ʔ4+ʔ12
|
陽入 ʔ212
| ʔ21+33 ʔ21+55
| ʔ21+313
ʔ21+14
| ʔ21+535 ʔ21+55
| ʔ21+535 ʔ21+55 ʔ21+14
| ʔ21+55
| ʔ21+14
| ʔ21+ʔ4
| ʔ21+ʔ12
|
三字組的連續變調更加複雜。
小稱
金華方言中的小稱詞一般為“
兒化音+
變調”的形式,但也有少數小稱詞為“純元音韻母+變調”的形式。
小稱變調
小稱音的變調規律比較簡單,如下表列出 。
調類
| 單字調值
| 小稱調值
|
---|
陰平
| 334
| 334
|
---|
陽平
| 313
| 313
|
---|
陰上
| 535
| 55
|
---|
陽上
| 535
| 14
|
---|
陰去
| 55
| 55 / 535
|
---|
陽去
| 14
| 14
|
---|
陰入
| ʔ4
| 55
|
---|
陽入
| ʔ212
| 14
|
---|
註:
1
^古清上字和古濁上字雖在白讀單字調中均讀陰上調,但在小稱變調中有所區別,故在表中分為陰上、陽上兩類 。
兒化音
表示小稱的兒化音變一般通過韻母鼻化和部分
聲調變調來實現,但有部分老年人將部分兒化韻讀作
鼻音尾韻。兒化的韻母詳見上文“
兒化韻”部分。
非兒化音
韻母為[ɿ]、[i]、[iŋ]、[iəʔ]、[u]、[y]、[iu]的音節中有少數字詞小稱時可讀作不鼻化的純元音韻母 。這種小稱形式是鼻化型小稱丟失鼻化成分的結果。
小稱詞
| 本韻
| 鼻化韻
| 非鼻化韻
|
兩齒(兒)
| ɿ
| ɿ̃
| ɿ
|
姊姊(兒)
| i
| ĩ
| i
|
嬸(兒)嬸兒
| iŋ
|
麻雀(兒)
| iəʔ
|
鴣鴣(兒)
| u
| ũ
| u
|
語(兒)
| y
| ỹ
| y
|
布紐(兒)
| iu
| iũ
| iu
|
音韻
金華方言存在較豐富的
文白異讀現象,但文讀主要仍限於“打官腔”時使用。其白讀系統是因
兩晉時北方戰亂,望族南遷形成的,而文讀系統主要是
南宋以來在北方漢語、北部吳語以及
杭州話的影響下形成的。
聲母
在今齊齒呼韻母前分尖團,精組字讀[ʦ]組聲母,見曉組字讀[ʨ]組聲母;在今撮口呼韻母前不分尖團,精組和見曉組字都讀[ʨ]組聲母,如:“趨”=“區”/ʨʰy/、“需”=“虛”/ɕy/。
從母、邪母、崇母字,白讀擦音[z]聲母,文讀塞擦音[ʣ]聲母。船母、禪母字白讀擦音聲母。
見曉組
開口二等字,白讀[k]組聲母,文讀[ʨ]組聲母。疑母字逢洪音讀零聲母,逢細音白讀[ȵ]聲母。
非組少數字保留聲母讀[p]組音(所謂重唇輕唇不分)的古老語音特點。例:敷母“覆”、“蝮”讀作/pʰoʔ/,奉母“縛”讀作/boʔ/,微母的“無”讀作/m̩/,“尾”讀作/ŋ̍/,“未”、“襪”、“蚊”、“問”、“網”、“望”等字讀[m]聲母。
知母的個別字保留聲母讀[t]音(所謂舌頭舌上不分)的古老語音特點。例:“摘”表示“用
拇指和
食指掐”時讀作/tiəʔ/,“拄”讀作/tu/。
匣母少數字讀如群母。例如“厚”讀作/giu/,“懷”作名詞時讀作/guɑ/,“銜”讀作/gɑ/,“峽”讀作/guɑ/。
韻母
果攝字,白讀[uɤ]韻,文讀[o]韻。
假開二幫組以及鹹合三、山開二、山合三的幫組或非組
入聲字白讀[ɤa]韻。
假開二知見系字(如“茶”、“加”、“下”)讀[uɑ]韻。 假開三的章組、
日、
以母字,白讀[ia]韻,文讀[iᴇ]韻。
蟹開四字,白讀[ie]韻,文讀[i]韻。
流攝一等字,若今為
零聲母字則讀[eu]韻,若為其他聲母字均讀如三等[iu]韻。
鹹、山兩攝字,在白讀中無
鼻音尾和
塞音尾,讀為開尾韻,而在文讀中,陽聲韻字讀為鼻化韻,入聲韻字讀為喉塞尾韻。 其中
開口三等知系字讀
撮口呼韻母,白讀[yɤ],文讀[yã](陽聲韻字)、[yəʔ](入聲韻字)。 鹹、山兩攝開口三等字和四等字的韻母,除了幫組字、部分見系字無區別外,其他字均有主要元音開口度大小的區別,即三等韻開口度小([ie]、[yəʔ]韻),四等韻開口度大([ia]韻)。
梗開二
陽聲韻字在白讀中讀[ɑŋ]韻(“梗”字讀[uɑŋ]韻),與宕、江攝字相混,文讀[əŋ]韻。
“兒”、“爾”、“耳”、“二”等字,白讀[ŋ̍],文讀[əl]。
聲調
古次濁聲母上聲字白讀歸陰上,無文讀;古
全濁聲母上聲字白讀歸陰上,文讀歸陽去。但在
小稱變調和一些字組的變調中,古濁上字自成一類,與清上字不同。
鹹、山兩攝
入聲字在白讀中依聲母
清濁分歸陰去、陽去,在文讀中則分歸陰入、陽入調。 其中古清入字白讀為陰去後,在一些字組的
連續變調中自成一類。
語音的變遷
金華方言的濁音清化發生在1920年代之後,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所記金華方言還沒有清化。
金華城裡方言古
陽聲韻幫母、端母字曾分別讀作[m]、[n]聲母,後來逐漸朝[p]、[t]方向變化。在1920年代,金華城裡方言的幫端母仍存在特殊讀音(少量字如“半”、“打”白讀為[m]、[n]聲母);但到1980年代,幫端母字已一律讀[p]、[t]聲母。
金華城裡方言原本存在陽上調,古濁上字不與古清上字混同,後來濁上字歸入陰上調。1920年代的金華城裡方言有8個聲調,上聲分陰上[434]、陽上[423]。到了1980年代,金華城裡只有老年人將部分濁上字讀作陽上[312]調,中年、青年人都讀作陰上。而在1990年代初,《金華方言詞典》所記的金華城裡方言已無陽上調。
辭彙
以下辭彙及發音以1990年代的金華老派城裡話為準,來源均為《金華方言詞典》,故不再一一註明。 列出的主要是與
現代標準漢語中詞義或用法明顯不同的詞。
國際音標右上角的數字表示
調值,“-”後為
變調後的調值,“0”表示
輕聲。因變調引起的聲母清濁變化,不註明原聲母,只寫出變調後的聲母。
代詞
代詞分為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疑問代詞。
人稱代詞
| | | |
| 我/ɑ/ 我儂/ɑ noŋ/
| 儂/noŋ/
| 𠍲/gəʔ/
|
| 我浪/ɑ lɑŋ/
| 儂浪/noŋ lɑŋ/ 爾浪/ŋ̍ nɑŋ/
| 𠍲浪/gəʔ lɑŋ/
|
指示代詞
| 近指
| 遠指
| |
| 這
| 那
| 哪
|
金華話
| 格/kəʔ/
| 末/məʔ/
| 哪/lɑ/
|
動詞
望/moŋ/看。 落/loʔ/下。 例:“下車”、“落雨”、“落去”、“落班”。 徛/kɛ/站立。 喫/ʨʰiəʔ/吃,喝,吸。 𨀤/lɛ/躺,倒。 謳/eu/①呼喚。 ②讓。 ③叫做,稱為。
| 驚/kuɑŋ/①怕。 ②嚇,使害怕。 射/ʥia/解(大小便)。 囥/kʰɑŋ/①藏,收存,存放。 ②放,擱。 篩/sɑ/斟。 飼/zɿ/餵。 煠/zuɑ/在較多的開水裡煮。
|
名詞
生世/sɑŋ ɕyɤ/輩子。
生活/sɑŋ uɑ/工作。
生活/səŋ uəʔ/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況。
植物
落蘇/loʔ su/ 茄子。 蠶豆/zɤ diu/ 豌豆。 佛豆/vəʔ diu/ 蠶豆。 包蘿/pɑu luɤ/ 玉米。 香薺/ɕiɑŋ sie/ 薺菜。 天蘿/tʰia luɤ/ 絲瓜。 蕃芋/xuɑ y/ 番薯。 | 芫荽/yɤ ɕyɛ/ 香菜。 金瓜/ʨiŋ kuɑ/ 南瓜。 藤梨/dəŋ li/ 獼猴桃。 鼠耳/ʦʰɿ ŋ̍/ 鼠麴草。 朝日葵/ʨiɑu ȵiəʔ ʥy/ 向日葵。 菠薐菜/po ləŋ ʦʰɛ/ 菠菜。 |
動物
卵/ləŋ/ 蛋。 例:“雞卵”、“鳥卵”、“茶葉卵”。 蟢/ɕi/(八腳蟢/pɤa ʨiəʔ ɕi/) 蜘蛛。 土狗/tʰu kiu/ 螻蛄。 圪寶/kəʔ pɑu/ 蟾蜍。 圪蚤/kəʔ ʦɑu/ 跳蚤。 抄牛/ʦʰɑu ȵiu/ 天牛。 | 活猻/uəʔ səŋ/ 猴子。 芒蚣/moŋ koŋ/ 蜈蚣。 鱅鰱/zoŋ lia/ 鱅魚。 蚰蚰螺/iu iu luɤ/ 蝸牛。 鯧鯿魚/ʨʰiɑŋ pie ȵy/鯿魚。 狗涴蝮/kiu uɤ pʰoʔ/ 蝮蛇。 |
飲食
炸飯/suɑ vɑ/用剩米飯加水煮成的稀飯。
年糖/nia dɑŋ/金華當地風味食品,依原料不同分為“凍米糖”、“油麻糖”等。
凍米糖/toŋ mie dɑŋ/“年糖”的一種,用
糯米作原料,春節期間流行。
油麻糖/iu mɤa dɑŋ/“年糖”的一種,用
芝麻作原料。
稱謂
數詞
國語 | 零 | 一 | 二 兩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
金華話 | 零/liŋ/ | 一/iəʔ/ | 兩/liɑŋ/ 二/ŋ̍/ | 三/sɑ/ | 四/si/ | 五/ŋ̍/ | 六/loʔ/ | 七/ʦʰiəʔ/ | 八/pɤa/ | 九/ʨiu/ |
---|
國語 | 十 | 二十 | 百 | 千 | 萬 |
---|
金華話 | 十/ʑiəʔ/ | 廿/ȵia/ | 百/pəʔ/ | 千/ʦʰia/ | 萬/vɑ/ |
---|
註:
1
^金華話中基本都用“兩”表示“二”,
序數詞中一般也說“兩”,不說“二”,如“第兩”(意為“第二”)、“初兩”(意為“初二”)。“二”僅用於少數有
序數含義的詞(如“二月二”、“二哥”、“二婚親”等)和“二兩”(重量)。
量詞
形容詞
㽺/ɕiəʔ/差,不好。
細/sie/①與“粗”相對。 ②碎。
細/sia/小。
吃力/ʨʰiəʔ liəʔ/費力;累,疲勞。
推板/tʰɛ pɑ/①相差,缺欠。 ②差,欠缺。
罪過/sɛ kuɤ/可憐,值得憐憫。
倒灶/tɑu ʦɑu/①倒霉。 ②糟糕。 ③窮。
木嘮嘮/moʔ lɑu lɑu/很多。
副詞
弗/fəʔ/不。
未/mi/沒有。
頂/tiŋ/最。
猛/mɑŋ/程度副詞,用於被修飾詞語(形容詞或某些動詞)的後面,相當於
北京話的“很”。 例如“好猛”、“喜歡猛”。關於其重疊形式“×猛×猛”,詳見下文“
詞法”部分。
還正/uɑ ʨiŋ/才,剛。
頂對/tiŋ tɛ/恰好,剛好。
真當/ʨiŋ tɑŋ/真,確實,的確。
助詞
語法
詞法
人稱代詞和部分指人的名詞的複數詞尾是“浪”/lɑŋ/ 。
帶後綴“頭”的詞很多,這些詞大致可分為三類:
“頭”加在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詞根後面。如“手頭”、“嬉頭”、“花頭”、“苦頭”。
“頭”加在數量詞後表示具有這一數量的某一事物,有強調數量的作用。如“兩塊頭”、“五間頭”。
“頭”在名詞後面,表示方位或時間,相當於
北京話的“里”、“裡頭”。如“外頭”、“溪頭”、“店頭”、“夜頭”。
有些在
國語中無後綴或帶“子”綴的詞在金華話中也能加“頭”後綴, ,如“紙頭”、“鼻頭”、“領頭”。
形容詞後加
副詞“猛”組成的形容詞
短語經常構成“×猛×猛”的重疊格式。“猛”意為“很”(詳見上文“
副詞”部分),重疊後的“×猛×猛”表示的程度更深,相當於北京話的“非常”、“極”。例如,“好猛好猛”,“難過猛難過猛”,“吃力猛吃力猛”等。
金華話中重疊的
動詞在不同句式中有不同的含義。 在“信寄寄便來”、“飯吃吃再去”這樣的句子中,重疊的動詞表示“動作完成”。 在“門關關好”、“話講講靈清”這樣的句子中,重疊的動詞表示祈使。
句法
金華話有“坐孑起”、“買本添”這樣的“動詞/動詞短語+起/添”的語法結構。
副詞“起”、“添”都用在動詞或動詞短語後。“起”表示時間在先,像是把
北京話的“先”後置。“添”有“再”、“還”的意思。
雙賓語語句中兩個
賓語的語序比較靈活,可將簡介賓語放在直接賓語之前;有時還可以把直接賓語提到句首或動詞之前,而量詞仍留在動詞之後,如“我儂書送兩本儂”。
內部差別
金華話內部存在地域差別(城裡方言和鄉鎮方言的差別)和城裡方言的年齡差別(不同年齡層次的人說話的差別),這些差別主要體現在語音和辭彙上。
地域差別
金華話內部的地域差別,整體而言中部、西部地區的方言較為接近,東部
孝順、曹宅、
澧浦一帶的話有若干共性而與中部、西部多有不同,城裡及其附近地區的方言有一些自己的特點。
聲母
幫母和端母的古
陽聲韻(
鼻音尾韻)字,城裡和城郊秋濱等地分別讀
塞音[p][t]聲母(包括“打”字) ,秋濱的朱基頭除了“打”字讀[n]聲母外,幫、端母字均讀塞音聲母,其他絕大部分地區分別讀
鼻音[m][n]聲母 ,
曹宅鎮小黃村的幫端母古陽聲韻字,逢今韻母為鼻音尾韻時讀塞音聲母,逢今韻母為非鼻音尾韻(古鹹山攝)時讀鼻音[m][n/ȵ]聲母,但“柄”、“打”兩字仍讀鼻音聲母。
金華除了城裡、城郊的朱基頭、化山、擇住鄰等地和東北部
孝順、曹宅一帶外,多數地區的方言不分尖團 。 金華城裡方言中,精組聲母拼
撮口呼韻母時讀[ʨ]組聲母,跟見曉組細音字不分,拼
齊齒呼韻母時的發音因年齡而異,詳見下文“城裡方言的年齡差別”。
韻母
蟹攝一等字(如“改”、“害”、“賠”、“對”),城裡讀[ɛ],城郊秋濱、多湖、仙橋等地讀[ai],其他地區讀[a]或[ɑ]。
效攝字在城裡及其附近朱基頭、王宅、南乾、擇住鄰、小黃村等地讀[ɑu][iɑu]韻,離城裡較遠的東部和西部地區讀[ɤ][ie]韻 。 例如,“腰包”在金華城裡讀作/iɑu pɑu/,而在部分鄉鎮則讀作/ie pɤ/。
流攝一等字(如“藕”、“頭”),城裡和東部地區一般讀[eu](藕)、[iu](頭),中部地區讀[e]或[ei],西部地區讀[ɑu]。
梗攝
開口二等字(如“生”、“爭”),城裡和中、南部地區讀作[ɑŋ]韻,同宕江攝;東北部和西北部地區讀作[ã]韻或[an]韻,同鹹山攝。
聲調
在金華城裡方言中古濁上字歸陰上,而在
曹宅鎮小黃村的方言中古濁上字歸陰平。
金華城裡方言有7個單字調,而小黃村的方言因陰入、陽入兩調各有兩種調值而共有9個單字調。
調類
| 聲調記號
| 調值
|
---|
陰平
| ˧˧˦
| 334
|
---|
陽平
| ˧˩˧
| 313
|
---|
陰上
| ˥˧˥
| 535
|
---|
陰去
| ˥˧
| 53
|
---|
陽去
| ˩˦
| 14
|
---|
陰入甲
| ʔ˦
| 4
|
---|
陰入乙
| ˥˥
| 55
|
---|
陽入甲
| ʔ˧˩˧
| 313
|
---|
陽入乙
| ˩˩˧
| 113
|
---|
代詞
第一人稱單數,城裡和大部分鄉鎮用“我”/ɑ/或“我儂”/ɑ noŋ/,
孝順、曹宅、
澧浦一帶多用/ʨiɑ/,孝順北部地區說/tsia/或/ɛ/。 第一人稱複數,城裡說“我浪”/ɑ lɑŋ/或/ɑŋ/,
孝順、曹宅、
澧浦等地多用/ʨiɑ lɑŋ/或/ʨiɑ liɑŋ/。
第二人稱複數,城裡和北部地區一般是“儂浪”/noŋ lɑŋ/或“爾浪”/n̩ nɑŋ/或/nɑŋ/(“爾浪”的合音),南部地區多用“儂浪”/noŋ lɑŋ/,西部
白龍橋、
長山等鄉鎮用“爾浪”/n̩ nɑŋ/,東北角源東、鞋堂等鄉鎮多用“儂哄”/noŋ hoŋ],
澧浦、雅畈等地只說“儂浪”/noŋ lɑŋ/或“儂亮”/noŋ liɑŋ/。
第三人稱複數,城裡說“渠浪”/gəʔ lɑŋ/或/gɑŋ/,
澧浦說“渠亮”/gəʔ liɑŋ/。
指示代詞“這”,城裡和大部分鄉鎮說“格”/kəʔ/,鄉下有的地方如
秋濱街道的唐宅、呂獻塘和
嶺下鎮等地說/ʥiəʔ/。 指示代詞“那”,城裡和大部分鄉鎮說“末”/məʔ/,鄉下有的地方如
秋濱街道的唐宅、呂獻塘和
嶺下鎮等地說/doŋ/,
羅店等地說/goŋ/。
其他
“去”字,城裡及附近地區讀/kʰɯ/,東北角源東、鞋塘、
孝順、
傅村等
鄉鎮和西部
白龍橋擇住鄰村等地讀/kʰi/,南部
安地讀/kʰɤ/ 。
“人”,城裡和大部分鄉鎮說“人”/ȵin/,東部和
義烏相鄰的地區說“儂”/noŋ/。
城裡方言
金華城裡方言存在一些年齡差別。
聲母
精組、見組聲母拼
齊齒呼韻母字,如“精”、“經”,全部老年人和部分中年人區分尖團,分別讀[ʦ]聲母和[ʨ]聲母;部分中年人和全部青年人不分尖團,都讀[ʨ]聲母 。 金華話中“鄒”、“走”、“奏”、“湊”、“搜”、“擻”、“嗽”等字為[iu]韻,年輕人因不分尖團而將這些字也讀成[ʨ]組聲母。例如,“走”=“酒”/ʨiu/。
古微母部分字,如“婺”、“文”、“物”,中老年人都讀[v]聲母,年輕人傾向讀
合口呼零聲母。
古疑母個別字,如“我”,一部分老年人文讀[ŋ]聲母,白讀
零聲母;部分老年人和全部中年、青少年人不論文白都讀零聲母。
韻母
金華城裡一些年輕人因嫌[ɤa]韻母“土氣”而改讀作[ia] 。
山合一幫組
舒聲字(如“半”、“潘”、“伴”、“滿”)的文讀音,部分老年人讀[ɤã]韻,其他人讀[ã]韻。
小稱
表示
小稱的
兒化詞,老年人用得較多,中年人用得較少,青年人用得很少。
研究歷史
錢乃榮的《當代吳語研究》(
1992年出版)是對《現代吳語的研究》中33個方言點所作的跟蹤調查,記錄了1980年代金華城裡方言的
聲韻調、兩字組
變調的規律、單字音、辭彙,以及老、中、青三代人語音的異同,反映了六十年中金華城裡方言語音的變化。
1996年,
曹志耘編纂的《金華方言詞典》出版,該詞典詳細記錄了金華話的語音、辭彙、詞法。
2002年,曹志耘的《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出版,該著作深入研究了包括金華話在內的11種南部吳語方言的語音。
大堰河
詩人
艾青是金華人,其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實際應為“大葉荷”,因艾青不知道其
本字而金華話中這兩個詞同音而誤寫。詩中的“冬米的糖”應為“凍米糖”(見上文“
飲食”),“凍”的聲調在該詞中因
變調而成為33調(如陰平,與“冬”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