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果樹研究所

重慶市果樹研究所

重慶市果樹研究所,屬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全所現有職工總數361人,其中科技人員7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7人,具有高級技術職務20人;博士後1人,博士2人,碩士5人,專業技術力量較強。在科研上設有常綠果樹、落葉果樹、貯藏加工、園藝花卉四個研究室,經濟實體建有一個“江津市福祿特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果樹研究所
  • 隸屬:農業科研事業單位
  • 創建於:1937年7月
  • 原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 地址: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鎮農科大道
規模,歷史沿革,氣候環境條件,發展現狀,發展歷史,對外交流,科研與成果,科研設施,圖書期刊,生態示範園,

規模

現有科研實驗和生產示範園地三片:一是位於重慶市江津長江大橋南橋頭的662.8畝;二是位於江津區仁沱鎮旁的真武實驗場140畝;三是在江津區先鋒鎮仙池壩建成“重慶市現代果樹生態示範園”700畝,所內現有各類果樹種質資源670餘份,館藏中外圖書83000多冊和中外文期刊296種,固定資產(除土地外)3000多萬元。
建所以來,重慶市果樹研究所已走過了60多年的漫長曆程。我國老一代著名的果樹專家鐘俊麟章文才章恢志、董時厚、張文湘等先後在四川省園藝試驗場擔任過場長(章文才任真武場場長)。建國前該所主要開展了果樹資源調查,果樹品種的收集及良種、苗木繁育推廣、甜橙土法貯藏及包裝運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四川果樹生產的發展。建國以來,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黨和各級政府把發展科學事業作為興國、興省、興市的戰略重點之一,果樹研究所有了較大的發展,科研設備設施有較大改善,科研結構進一步完善,按照國家果樹科學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步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

歷史沿革

重慶市果樹研究所是我國建所最早的四個果樹研究所之一。創建於1937年7月,當時名為四川省園藝試驗場,後幾經易名,至1977年8月定名為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1997年5月重慶直轄,該所整體劃歸重慶管轄,更名為重慶市果樹研究所。2006年,隨著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的成立,又改名為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氣候環境條件

老四川由於其複雜而獨特的氣候環境條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果樹均有分布,果樹種質資源極其豐富,不少果樹樹種原產於此一區域,為四川省園藝試驗場(本所的前身)的建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前提條件。抗日戰爭的爆發,全國大部份地區淪陷,四川雲集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園藝界知名人士、專家、教授,為四川省園藝試驗場的建立,提供了人才條件,在著名愛國人士盧作孚(當時的四川省建設廳廳長)的重視下,四川省園藝試驗場1937年7月在江津正式建立。

發展現狀

現設有常綠果樹落葉果樹貯藏加工、園林4個研究室和相應的黨政管理、服務部門及科研實驗場、重慶市現代果樹示範園,一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具備一支從事果樹品種選育、栽培、病蟲害防治、采後商品化加工、貯藏和配套技術的套用基礎和開發技術研究結構合理,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在“七五”全國農業科研單位科研開發綜合評估中,本所為398位,“八五”綜合評估中,在全國1220個省(市)級農業科研單位中躍升75位為323位,農業部授予“合格研究所”牌。

發展歷史

1950年代至1970年代
1950年代至1970年代,該所在開展四川、重慶果樹資源調查、整理與利用研究,摸清四川、重慶主要果樹種類及其適應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學特性的基礎上,選育推廣的錦橙先鋒橙等一批柑橘良種,及以後篩選的系列優系已成為目前我國栽種最多的中熟甜橙良種,至1995年,僅四川就栽種13.5萬畝,產量43.8萬噸,促進四川良種覆蓋面積達50%以上。
錦橙等一批柑橘良種現已推廣至湖北、湖南、雲南、貴州、江西、廣東、廣西等省、區,並引入前蘇聯、美國、日本、西班牙阿爾巴尼亞等國。引進、鑑定及推廣一大批臍橙血橙溫州蜜柑椪柑、尤力克檸檬等優良品種。篩選、鑑定、推廣了枳砧、糖橙砧、宜昌橙砧、土柑砧、紅橘砧等一批良種砧木,尤其是“甜橙優良砧木——枳”至1993年已在川、等10多個省、區推廣面積達557.22萬畝。開展了果樹豐產栽培、嫁接育苗、改換良種、修剪與施肥技術及病蟲防治等研究。成功地解決了檢疫性害蟲——橘大實蠅的防治技術,保證了四川柑橘出口創匯。
1980年代以來
1980年代以來,為適應果樹生產與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果樹所進一步拓寬領域,開展了柑橘、蘋果等果樹早結豐產與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及其生理研究,為四川、重慶柑橘、蘋果實現優質、高產栽培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技術措施。進一步開展了四川、重慶桃、李、櫻桃、梨等果樹種質資源調查。篩選、鑑定出早冰橙、梨形二號甜橙先鋒橙優系紅6-6,並配合有關地、市、縣、區鑑定、推廣真龍柚龍安柚、白市柚、脆香甜柚、豐都三元紅心柚、虎蜜柚等一批良種名柚品種。選育、鑑定出蘋果新品種——“川苹”76?23及優良矮化砧木——“早花紅”。加強了果樹良種的引進,從西班牙巴西阿根廷、日本、義大利澳大利亞引進一大批柑橘、桃、李、杏、葡萄枇杷油梨等果樹品種,除極大的豐富了本所的果樹種質資源外,並從中篩選、鑑定出橘橙雜交良種——洛娃(橘橙7號)、檸檬優良品種菲諾、維爾拉等。通過對果品貯藏保鮮與加工研究,提出了適合於柑橘、蘋果、獼猴桃等不同品種、不同熟期果實保鮮貯藏、商品化處理技術,特別是我所自行研製的柑橘蠟液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尤其在柑橘、桃等果實生物保鮮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近期對IFF抗菌株的篩選利用上,取得了保鮮防腐效果優於特克多化貯的可喜苗頭,在果品無公害貯藏保鮮方面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在果樹病蟲害研究方面,近年首次探明了四川、重慶主要果樹的病原線蟲種類,並發現國內外新紀錄10種以上。明確了柑橘腳腐病根腐病及蘋果新品種——“川苹”76?23枝幹裂皮病長期爭議的致病病原菌種類。基本查明了四川和重慶柑橘、梨、桃、李、蘋果、櫻桃等主要害蟲及天敵的種類、分布、種群結構及周年演替規律,提出了以生物防治為中心的有效防治技術。
近年來開展了《四川省和重慶市柑橘無病毒良種苗木繁育技術及體系》的研究,完成了對40多個品種優株原始母樹的病毒鑑定與脫毒,建立了無毒良種母本園,累計繁育推廣無病毒良種苗木600萬株以上,有力地促進了柑橘栽培良種化、無毒化和現代化進程。1990年~1995年在重慶市實施的《甜橙高接換種及豐產配套技術示範推廣》,除對高接換種技術作了極大改進外,共完成柑橘換種1123.1萬株,改造低產劣雜果園10.2萬畝,平均畝產達2003.6kg,累計增產果1489.6萬kg,新增產值14208.9萬元。

對外交流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該所積極地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先後有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義大利、巴西、英國、以色列等1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來所參觀、考察、訪問和學術交流,同時我所也派出專家和科技人員去日本、美國、澳大利亞、西班牙、義大利、以色列、德國、厄瓜多等國家進行果樹科研、生產考察、進修和攻讀學位。

科研與成果

立足重慶,面向西南,以果樹套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重點為,適當開展套用基礎研究。全所主要研究內容為:各種果樹良種的選育、引進、優質豐產栽培配套技術和果樹種性狀、砧木、主要病蟲害防治、果實采後生理與貯藏加工及商品化處理研究。自建國以來,該所獲得科技成果150項,獲獎成果60項,其中國家級1項,部級2項,省市級40項。近10年來在有關專業書刊公開發表科技論文500餘篇,出版專著5部。取得的科技成果多數在江津、重慶、四川以及西南地區推廣套用,社會效益顯著,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研設施

重慶市果樹研究所位於重慶市江津幾江鎮長江大橋南橋頭,占地800餘畝,其中實驗果園300餘畝,有柑橘等各類果樹1萬餘株,常年水果產量30~40萬kg。在果樹種質資源圃中保存有柑橘類350餘份,桃類120餘份,葡萄、李、櫻桃等其他果樹200份。建有科研實驗樓和組培室、可控溫室、網室、盆栽試驗場、果實商品化處理線、通風貯藏庫及有關專業實驗室等科研設施,擁有部分較為先進的儀器設備。

圖書期刊

現有館藏中外文圖書、期刊資料83000多冊、中外文期刊296種,其中外文期刊近60種,與國內200多個單位建立了長期的情報資料交換關係,編輯出版的《四川果樹》在全國公開發行。該刊在重慶直轄後,正式更名為《西南園藝》。在2007年,將擴刊為《南方農業》和《花卉園林》。辦有重慶果樹信息網網站。

生態示範園

該所位於城區的662.8畝實驗用地,現已納入江津市建設總體規劃,即將全面綜合開發,擬建設為中高檔住宅小區,估計給所增加經濟收益1.5億元以上。同時為了科研發展需要,擬在城外另選科研實驗基地。所屬“重慶市現代果樹生態示範園”700畝,系在重慶、江津兩級市人民政府支持下,於2001年在江津市先鋒鎮仙池埁租用農民土地始建,租期為30年,至今已完成120畝良種果樹苗木快繁基地和400畝國內外良種常綠果樹和落葉果樹種植示範基地建設和苗木定。150畝果園噴、灌管道設施和2000m可控溫網室、3800m塑膠大棚、1500m小河整治、園區3800m道路修建。目前“示範園”建設已初具規模,經濟效益開始顯現。由所獨資投入建立的江津市福祿特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重慶市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註冊資金為560萬元,是“重慶市現代果樹生態示範園”的控股股東。主要任務是:立足重慶,面向西南,以果樹適用技術的開發與示範為重點,以果樹產業化經營為方向,為西南地區尤其是重慶市果樹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